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中国地质学会地质期刊专业委员会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来自 搜狐网 的图片

中国地质学会地质期刊专业委员会是经中国地质学会第34届理事会第10次常务理事会和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第2届第5次常务理事会批准,于1992年10月在武汉召开的地质期刊学术年会期间成立的,作为我国地学科技期刊领域的一个分会,以服务学会会员为宗旨,以提高各期刊的学术水平和影响力为目标,以中国地学期刊网为根据地,以学会两年一次的学术年会为舞台开展各项活动,始终坚持自律自强,把握导向,坚决摒弃唯创收,唯数量倾向,积极发挥地质学领域的学术传播导向作用,为广大读者出版高水平高质量的科研成果,为广大作者提供发表高水平学术成果的优秀平台,坚决摒弃违背学术道德的出版行为,严厉查处学术不端行为,为指导和推动地学期刊创新作出了重要贡献。参与专业委员会各刊积极约稿,组织各类型专家,按照中宣部有关出版规定,开展科技期刊的编辑,校对,印刷,出版等各项工作。根据期刊发展的需要,定期与不定期召开学术会议,汇报期刊成绩,共谋期刊发展道路,积极服务于地质学者出版论文[1]的渴求,社会影响力和社会效益明显提升。

相关资讯

“一带一路”与地学期刊发展研讨会分会场

10月11日上午,由中国地质学会期刊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地质调查局期刊管理中心联合承办的“ 一带一路[2]”与地学期刊发展研讨会在素有“人间天堂”美誉的杭州如期举行。中国地质学会副秘书长郝梓国出席会议。来自全国各地学期刊编辑部的30多位代表参加研讨会。研讨会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期刊管理中心副主任程新主持。

研讨会上,《中国地质》主编、《地质论评》(中、英版)编辑部主任郝梓国就“我国地学期刊现状与发展对策”做了精彩报告。郝主编对国际、国内科技期刊的发展现状做了介绍和对比,重点对新形势下如何办好地学期刊进行了探讨,提出十大对策,例如要准确把握地质事业发展动向和国家出版政策,明确服务对象、确立期刊定位、把握办刊方向,实施精品化战略,实施大众化战略等等。他指出,科技期刊的本质是知识传播,而不是影响因子,要不忘初心。

《物探与化探》编辑部的叶佩编辑以“’一带一路’背景下如何发挥中国地学科技期刊优势”为主题,提出中国地学科技期刊要坚持选题的战略高度,着力抢占学术制高点;严格学术标准,培养扶持沿线学术人才;加强期刊融合,扩大期刊国际影响力。

《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副主编周红军对“互联网+”媒体时代地学期刊的发展进行了思考。他指出,“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显着的影响,对媒体的影响更是巨大。结合目前国内科技期刊的发展现状,提出地质科技期刊的发展之路:首先是做好基础性工作,例如把握办刊质量、加入国际数据库等;其次是尝试探索新的办刊方式,例如配备新媒体人才,并将工作重心从印刷版向网络版转移,加大“两微一端”的利用,以及积极探索新的出版形式等等;最后是逐步强化自我生存能力,例如延伸服务范围,拓宽服务领域,做好“期刊+”等等。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海洋地质前沿》执行主编王圣洁详细介绍了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我国海洋地质知识体系架构、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等。他表示,从知识体系的角度看海洋地质学的发展,有助于理解学科的发展和融合。我国海洋地质调查工作随着改革开放逐步走上正轨,距离国际先进水平仍有较大差距,需要加大海洋地质调查的力度,需要建立大数据的资源汇聚和共享体系,从而促进整体科研水平的大幅度提升!

《地质论评》(英文版)编辑刘恋在分析近10年来国际地质学期刊的发展情况和中国的SCI地学期刊现状的基础上,指出:近年来SCI中的地学期刊数量增长缓慢,要加入SCI数据库,中国的地学期刊需要付出较大努力;已经加入SCI的中国地学期刊,应当充分利用宝贵资源,加强发展,提升国际影响力;对于综合性地学刊物应加强发表一些国际上感兴趣的能源、环境方面的论文,提高国际关注度。

中国地质调查局文献中心的史静和朱薇薇从期刊出版管理单位、出版内容、栏目设置三方面对国际地球科学类期刊的出版情况进行了统计,对主要国家地质调查机构出版情况做了简要介绍。同时,对中国作者在国际地球科学类期刊发表论文情况进行了统计,从高被引论文篇数和篇均被引次数对中国作者发文量进行了排序,指出在中国地质调查局及局属单位中,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表现尤为突出。

《岩矿测试》编辑部的潘静编辑以微信公众平台的合理利用为立足点,就中国地学期刊新媒体的应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指出我国地学期刊微信公众平台整体上发展缓慢,形式不够丰富,应在工作思维模式和期刊自身内容特色挖掘、集群化发展等方面做出努力,让新媒体技术成为期刊运作的有机组成部分,与期刊实现深度融合。

本着“鼓励年轻编辑、推进期刊发展”的原则,本次会议共评选出5个优秀论文奖。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