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中國地質學會地質期刊專業委員會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中國地質學會地質期刊專業委員會是經中國地質學會第34屆理事會第10次常務理事會和中國科學技術期刊編輯學會第2屆第5次常務理事會批准,於1992年10月在武漢召開的地質期刊學術年會期間成立的,作為我國地學科技期刊領域的一個分會,以服務學會會員為宗旨,以提高各期刊的學術水平和影響力為目標,以中國地學期刊網為根據地,以學會兩年一次的學術年會為舞台開展各項活動,始終堅持自律自強,把握導向,堅決摒棄唯創收,唯數量傾向,積極發揮地質學領域的學術傳播導向作用,為廣大讀者出版高水平高質量的科研成果,為廣大作者提供發表高水平學術成果的優秀平台,堅決摒棄違背學術道德的出版行為,嚴厲查處學術不端行為,為指導和推動地學期刊創新作出了重要貢獻。參與專業委員會各刊積極約稿,組織各類型專家,按照中宣部有關出版規定,開展科技期刊的編輯,校對,印刷,出版等各項工作。根據期刊發展的需要,定期與不定期召開學術會議,匯報期刊成績,共謀期刊發展道路,積極服務於地質學者出版論文[1]的渴求,社會影響力和社會效益明顯提升。

相關資訊

「一帶一路」與地學期刊發展研討會分會場

10月11日上午,由中國地質學會期刊專業委員會和中國地質調查局期刊管理中心聯合承辦的「 一帶一路[2]」與地學期刊發展研討會在素有「人間天堂」美譽的杭州如期舉行。中國地質學會副秘書長郝梓國出席會議。來自全國各地學期刊編輯部的30多位代表參加研討會。研討會由中國地質調查局期刊管理中心副主任程新主持。

研討會上,《中國地質》主編、《地質論評》(中、英版)編輯部主任郝梓國就「我國地學期刊現狀與發展對策」做了精彩報告。郝主編對國際、國內科技期刊的發展現狀做了介紹和對比,重點對新形勢下如何辦好地學期刊進行了探討,提出十大對策,例如要準確把握地質事業發展動向和國家出版政策,明確服務對象、確立期刊定位、把握辦刊方向,實施精品化戰略,實施大眾化戰略等等。他指出,科技期刊的本質是知識傳播,而不是影響因子,要不忘初心。

《物探與化探》編輯部的葉佩編輯以「』一帶一路』背景下如何發揮中國地學科技期刊優勢」為主題,提出中國地學科技期刊要堅持選題的戰略高度,着力搶占學術制高點;嚴格學術標準,培養扶持沿線學術人才;加強期刊融合,擴大期刊國際影響力。

《探礦工程(岩土鑽掘工程)》副主編周紅軍對「互聯網+」媒體時代地學期刊的發展進行了思考。他指出,「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顯着的影響,對媒體的影響更是巨大。結合目前國內科技期刊的發展現狀,提出地質科技期刊的發展之路:首先是做好基礎性工作,例如把握辦刊質量、加入國際數據庫等;其次是嘗試探索新的辦刊方式,例如配備新媒體人才,並將工作重心從印刷版向網絡版轉移,加大「兩微一端」的利用,以及積極探索新的出版形式等等;最後是逐步強化自我生存能力,例如延伸服務範圍,拓寬服務領域,做好「期刊+」等等。

《海洋地質與第四紀地質》、《海洋地質前沿》執行主編王聖潔詳細介紹了大數據時代背景下我國海洋地質知識體系架構、研究方法和數據來源等。他表示,從知識體系的角度看海洋地質學的發展,有助於理解學科的發展和融合。我國海洋地質調查工作隨着改革開放逐步走上正軌,距離國際先進水平仍有較大差距,需要加大海洋地質調查的力度,需要建立大數據的資源匯聚和共享體系,從而促進整體科研水平的大幅度提升!

《地質論評》(英文版)編輯劉戀在分析近10年來國際地質學期刊的發展情況和中國的SCI地學期刊現狀的基礎上,指出:近年來SCI中的地學期刊數量增長緩慢,要加入SCI數據庫,中國的地學期刊需要付出較大努力;已經加入SCI的中國地學期刊,應當充分利用寶貴資源,加強發展,提升國際影響力;對於綜合性地學刊物應加強發表一些國際上感興趣的能源、環境方面的論文,提高國際關注度。

中國地質調查局文獻中心的史靜和朱薇薇從期刊出版管理單位、出版內容、欄目設置三方面對國際地球科學類期刊的出版情況進行了統計,對主要國家地質調查機構出版情況做了簡要介紹。同時,對中國作者在國際地球科學類期刊發表論文情況進行了統計,從高被引論文篇數和篇均被引次數對中國作者發文量進行了排序,指出在中國地質調查局及局屬單位中,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表現尤為突出。

《岩礦測試》編輯部的潘靜編輯以微信公眾平台的合理利用為立足點,就中國地學期刊新媒體的應用現狀及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探討,指出我國地學期刊微信公眾平台整體上發展緩慢,形式不夠豐富,應在工作思維模式和期刊自身內容特色挖掘、集群化發展等方面做出努力,讓新媒體技術成為期刊運作的有機組成部分,與期刊實現深度融合。

本着「鼓勵年輕編輯、推進期刊發展」的原則,本次會議共評選出5個優秀論文獎。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