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巴縣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丹巴縣位於甘孜藏族自治州東部,是甘孜州的東大門,介於北緯30°24′至31°23′、東經101°17′至102°12′,轄區面積5649平方公里,東與阿壩州小金縣接壤,南和東南與康定縣交界,西與道孚縣毗鄰,北和東北與阿壩州金川縣相連。其向東可進入四姑娘山風景區、臥龍自然保護區和黃龍、九寨世界自然遺產保護區;朝南可進入情歌的故鄉——康定和瀘定橋、海螺溝冰川公園;往西還可進入大香格里拉環線,是川西旅遊環線上的重要承接點和主要景區之一。丹巴縣幅員5649平方公里,境內高山對峙,峰巒重疊,峽谷深邃,景色獨特。丹巴縣城位於大渡河畔的章谷鎮,海拔1860米,距州府康定137 公里,距成都368公里。全縣總人口61000餘人,轄14個鄉1個鎮,是一個以藏、漢民族為主體的多民族聚居縣。 在西部大開發的新形勢下,丹巴的文化旅遊資源得到了初步的開發,「中國最美麗的鄉村」、「中國歷史文化名村」、「中國景觀村落」。「古碉•藏寨•美人谷」「東女國故都」「大渡河畔第一城」、「天然地學博物館」等旅遊形象品牌已成為了丹巴的代名詞。青藏高原型季風氣候,著名的甲居藏寨、墨爾多神山、中路石棺墓群、莫斯卡格薩爾石刻、黨嶺自然風光,東谷天然盆景、中路、梭坡古碉群以及極富傳奇的十三角古碉等旅遊資源也在縣域內爭相輝映,深受國內外遊客喜愛。*[1]
歷史沿革
建制縣時,取丹東、巴底、巴旺三土司音譯漢文首字為縣名,故名丹巴。
戰國時期,奴隸制蜀國統治四川盆地西部岷江流域一帶,丹巴縣境屬其轄區邊緣。
秦王朝時期,縣境域為蜀郡邊徼。
漢屬西羌,隋為嘉良夷。
唐屬羈糜金川州,隸劍南節度使管轄。後吐蕃勢強漸次東侵,縣境被侵占。
宋仍置東西嘉良州。元代分別屬威、茂二州下轄的千戶所、萬戶府及長河西、魚通、寧遠軍民安撫司管轄。
明代,縣境(今中路、梭坡、格宗、章谷鎮、水子、東谷地區)屬西安行都指揮使司控制範圍;縣境大小金川及革什扎河流域歸金川寺演化禪師治理;明永樂五年(1407年),氂牛河及大渡河一帶歸長河西、魚通、寧遠宣慰司管轄。
在承襲明代疆域隸屬關係的基礎上,清康熙五年,明正土司屬地魯密章谷十七土百戶(今縣境二十四村地區)範圍劃歸長河西、魚通、寧遠宣慰司管轄;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縣境革什扎河流域歸丹東革什扎安撫司管轄;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縣境巴底、巴旺、聶呷區域歸巴旺安撫司管轄,後巴底境域歸巴底宣慰使司管轄;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改土設屯」,縣境岳扎、半扇門、太平橋等地歸章谷屯管轄,屯署設在白呷山下(今章谷鎮一帶),隸屬於成綿道懋功屯務廳。同治十二年(1837年),在原章谷屯轄區的基礎上,劃明正土司屬地魯密章谷十七土百戶地區,革什扎、巴底、巴旺土司管轄區域歸章谷屯管轄,隸屬打箭爐廳。至此,基本形成以後設置縣治境域的雛形。
民國元年(1912年),建立丹巴縣,設置建縣後,隸屬於康定川邊經略使署,縣下分設五路。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十月,紅軍長徵到丹巴,成立丹巴縣蘇維埃政府,轄7區49個鄉村級蘇維埃政府。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丹巴縣屬西康屯墾區。
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元月,西康省 政府成立,丹巴縣隸屬第一行政督察區。
1950年4月18日,丹巴縣解放。
1950年11月,西康藏族自治區成立,丹巴縣屬其管轄。
1955年3月,改西康省藏族自治區為西康省藏族自治州;同年10月,川康並省,西康省藏族自治州更名為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丹巴縣屬其管轄。
1990年,全縣轄4區、15鄉、1鎮。縣治章谷鎮,距州府康定137公里,距省府成都368公里。有彝族、藏族、羌族、苗族、回族、蒙古族、土家族、僳僳族、滿族、瑤族、侗族、納西族、布依族、白族、壯族、傣族等民族分布。
2000年,丹巴縣轄1個鎮、14個鄉:章谷鎮、格宗鄉、水子鄉、邊爾鄉、梭坡鄉、丹東鄉、巴底鄉、岳扎鄉、巴旺鄉、太平橋鄉、聶呷鄉、半扇門鄉、中路鄉、東谷鄉、革什扎鄉。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55753人,其中:章谷鎮7849、巴底鄉5004、巴旺鄉2735、聶呷鄉3238、革什扎鄉4960、邊耳鄉1772、丹東鄉1209、東谷鄉3109、水子鄉3302、格宗鄉3866、梭坡鄉3144、中路鄉2873、岳扎鄉4119、半扇門鄉4497、太平橋鄉4076。
2005年9月20日,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同意丹巴縣中路鄉更名為東女谷鄉。
2019年4月28日,四川省人民政府決定丹巴縣退出貧困縣序列。
人口民族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丹巴縣總人口55753人。 2011年末,丹巴縣總人口60279人,人口自然增長率2.05%,丹巴縣主要以藏族為主,另有漢族、回族、彝族、苗族、滿族等民族。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丹巴縣位於甘孜藏族自治州東部,地處青藏高原東南邊緣,成都平原以西的邛崍山脈西坡,是甘孜州的東大門,東與阿壩州小金縣接壤,南和東南與康定縣交界,西與道孚縣毗鄰,北和東北與阿壩州金川縣相連,介於北緯30°24′至31°23′、東經101°17′至102°12′,東西最寬86﹒9公里,南北最長105﹒7公里,轄區面積5649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丹巴縣東西最寬86﹒9公里,南北最長105﹒7公里, 屬岷山邛崍山脈之高山區,大渡河自北向南縱貫全境,切割高山,立體地貌顯著,是川西高山峽谷的一部分。境內峰巒疊嶂、峽谷幽深,丹巴縣地勢西南高,東南低,全縣最低海拔1700米,最高海拔5820米,相對高差為4120米,所以又有着「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氣候特點。 丹巴縣屬高山狹谷型地貌,境內地質總體構造形態為一背復斜,由一系列平行排列線狀褶皺組成,褶皺主要由春牛場背斜、丹巴向斜11個褶皺組成,各級褶皺之上有次級褶皺的迭加。斷裂活動較強烈,主要斷裂以北西向,次為北東向,南北向一般規模較小,影響最大的為玉科—丹巴斷裂,貫穿丹巴全境。以高山深切河谷為主,地勢呈西高東低,北高南低,西北向東南傾斜。
自然氣候
丹巴縣屬青藏高原型季風氣候,呈垂直帶分布。山頂與河谷的氣溫相差24℃以上。年平均氣溫14.2℃,1月平均溫度4.4℃,8月最熱,月平均溫度22.4℃。每年12月開始至次年3月,4500米的高山路面會結冰,無霜期316天,年降水量600毫米,日照充足,冬無嚴寒,夏無酷暑。
水文
丹巴縣處於長江上游,境內水系發達,河流縱橫,溪溝密布,共131條,大金川河、小金川、革什扎河、東谷河在縣城附近匯入大渡河,流域面積4721平方公里。
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
丹巴縣其獨特的地質構造,境內有豐富的礦產資源,礦產資源品位高,易開發,主要優勢礦產資源有鉑、鎳、雲母及金礦,至2010年底,已探明大型礦床有鉑鎳礦、白雲母礦,中型礦床4個,小型礦床13個,半扇門鄉關洲硅礦會儲量就高達15億噸。
土地資源
至2011年底,丹巴縣土地總面積5649平方公里,林地358.5萬畝,草地228.3萬畝,耕地11萬畝,其它用地249.6萬畝。
植物資源
丹巴縣是西南地區重點林區,植被群落從低海拔到高海拔分為6個類型,其植被主要成垂直分布,共有草本植物342種,木本植物57科,119屬、223種;有雲杉、冷杉、鐵杉、樺木等,珍稀樹種有紅豆杉、檀木;藥用植物有227種,主要有無花果、黨參、貝母、天麻、當歸。常見經濟木有蘋果、梨、花椒、核桃、杜仲、厚朴等。森林植物產品豐富,有松茸、羊肚菌、黃絲菌、猴頭菌、大腳菇、木耳等幾十種可食用、藥用的野生菌和野生食用植物。
動物資源
有國家一類重點保護動物6種,國家二類保護動物30餘種,省重點保護動物30餘種,主要保護動物有白唇鹿、胡兀鷲、藏酋猴、黑熊、馬麝、白臀鹿、藏原羚、獐、盤羊、白馬雞、鸚鵡、藏馬雞、錦雞、旱獺等。
水利資源
丹巴縣水利資源極其豐富,丹巴處於長江上游,境內水系發達,河流縱橫,溪溝密布,多達131條,大金川河、小金川、革什扎河、東谷河在縣城附近匯入大渡河,流域面積4721平方公里,水利資源極其豐富,水能理論蘊藏量386萬千瓦,境內還有豐富的地熱資源,有一定的開發價值。
地熱資源
丹巴縣地熱資源豐富,有30餘處出露點,有丹東熱水塘、邊爾黨嶺溫泉,東谷氂牛熱水塘溫泉等。
旅遊資源
旅遊資源涉獵自然旅遊資源、歷史文化旅遊資源和社會旅遊資源三大類,17個亞種,30個小類。有奇異壯麗的自然景觀,有旖旎瑰麗的民族風情,古老而神秘的民族歷史文化,是四海嘉賓休閒度假、探險旅遊、回歸大自然的最佳去處。
自然旅遊資源
獨特而複雜的地質構造和變質岩水系,勘稱「地質百慕大」,已成為國內地學研究的熱點之一。由於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妙,形成了維我獨有的河流景觀,氣象景觀,自然風光。
歷史文化資源
丹巴素有「千碉之國」、「美人谷」之稱,是嘉絨文化的發祥地之一,民族文化悠久,有國內獨有、世界罕見的中路、梭坡古碉群,有天人合一,具有濃烈的民族風格的嘉絨藏族民居.有新時期時代古石棺群,土司官寨,有鮮明的民族特色、文化底蘊極其深厚,內涵豐富的嘉絨民族風情,有不同旋律、不同情調、不同寓意的鍋莊、嘉絨藏戲、嘉絨藏族多姿多彩的服飾,精彩的弓箭舞及賽馬等傳統文體活動,有頂毪衫和搶頭帕等頗為獨特的丹巴嘉絨藏族婚戀習俗,還有特色濃厚的傳統婚禮和喪葬習俗。
社會旅遊資源
有每年農曆七月初十至十五的墨爾多山廟會;農曆四月初八的轉山會;農曆十一月十二日的嘉絨藏曆年;還有觀花節、燃燈節、賞花節、咂酒節等。
旅遊商品資源
旅遊商品資源十分豐富,有獨具特色的民族工藝品、土特產品和當地具有傳統特色的飲食文化,具有當地特色和紀念意義的旅遊商品。
產業旅遊資源
有初具規模的干水果基地,蘋果、梨、核桃、花椒等果園眾多,觀光農業獨具特色,別有情趣。農作物由於氣候差異,形成成熟期差異,有着「人間四月芳芬盡,山寺桃花始盛開」的景象,有獨具特色的觀光生態農業資源。
行政區劃
2011年,丹巴縣轄1個鎮、14個鄉:章谷鎮、格宗鄉、水子鄉、邊爾鄉、梭坡鄉、丹東鄉、巴底鄉、岳扎鄉、巴旺鄉、太平橋鄉、聶呷鄉、半扇門鄉、中路鄉、東谷鄉、革什扎鄉。 2019年12月,四川省人民政府關於同意甘孜州調整康定市等6個縣(市)部分鄉鎮行政區劃的批覆,關于丹巴縣部分鄉鎮行政區劃調整: (1)撤銷丹東鄉、邊耳鄉,設立丹東鎮,以原丹東鄉和原邊耳鄉所屬行政區域為丹東鎮的行政區域,丹東鎮人民政府駐丹東村1組80號。 (2)撤銷東谷鄉、水子鄉、東女谷鄉、聶呷鄉和岳扎鄉,設立東谷鎮、墨爾多山鎮和甲居鎮。 以原東谷鄉和原水子鄉納交一村、納交二村、科里村所屬行政區域為東谷鎮的行政區域,東谷鎮人民政府駐東谷村1組52號。 將原水子鄉水子一村、水子二村、水子三村、大馬村、長納村、各宗村、吉宗村,原東女谷鄉縱寧村、俄滿村、俄多村,原聶呷鄉甲居三村佛爺岩片區,革什扎鎮布科村索斷橋片區和梭坡鄉宋達村黃土坎區域,巴旺鄉扎科村大金川河中心線以東集體荒山荒坡區域劃歸章谷鎮管轄,章谷鎮人民政府駐水子一村1組7號。 以原東女谷鄉克格依村、基卡依村、呷仁依村、波色龍村、罕額依村、折龍村、李龍村和原岳扎鄉所屬行政區域為墨爾多山鎮的行政區域,墨爾多山鎮人民政府駐岳扎壩村1組39號。 將原聶呷鄉(除甲居三村佛爺岩片區)和巴旺鄉聶拉村、小巴旺村、小聶呷村所屬行政區域劃歸甲居鎮管轄,甲居鎮人民政府駐聶呷村4組17號。 (3)撤銷格宗鄉,設立格宗鎮,以原格宗鄉所屬行政區域為格宗鎮的行政區域,格宗鎮人民政府駐格宗村2組17號。 (4)撤銷半扇門鄉,設立半扇門鎮,以原半扇門鄉所屬行政區域為半扇門鎮的行政區域,半扇門鎮人民政府駐半扇門一村1組41號。
經濟
綜述
2010年,丹巴縣地區生產總值達到6.8億元,比2009年增長13.4%,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1.13萬元。工業總產值達1.6億元,民營經濟增加值達到2.57億元。 2011年,丹巴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8.52億元,比2010年增長15.8%。其中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2.42億元,比2010年增長7.6%;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3.2億元,比2010年增長20.4%;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2.89億元,比2010年增長17.4%。第一、二、三產業的結構比例由上年的27.9∶37.5∶34.6調整為28.4∶37.6∶34。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1.06億元,比2010年增長22.9%;財政總支出6.41億元,比上年增長18.9%;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4149元,比2010年增長30.1%。
第一產業
改革開放以後,丹巴縣逐漸推行生產責任制,到1988年全縣農村7942戶農民全部實行了包產、包干到戶責任制,農民的生產積極性空前高漲,農業產值大幅增長。 2010年丹巴縣投入農業產業發展資金155萬元,建成蔬菜、豆薯、水果基地1266.67公頃,特色林果基地800公頃,糧食高產創建示範片666.67公頃和生豬養殖小區1個。 2011年,丹巴縣農業總產值2.99億元,比上年增長24.2%。糧食作物播種面積4776公頃,糧食總產量19219噸,比上年增長4.1%。發展生豬、肉羊、氂牛養殖小區累計21個285戶,畜種改良4.09萬頭,畜牧業產值突破億元關口;各類牲畜存欄17.6萬頭。
第二產業
從上世紀90年代起,丹巴縣共實施礦業地質勘探項目13個,先後引進和建成協作白鎳公司、丹巴縣有色金屬浮選廠、美河金礦等11家工礦企業。實現了礦產資源的規模化開發、精深加工和就地增值。2009年,礦業總產值達9450萬元,是1978年的10倍。工業增加值達到9213萬元。 2010年丹巴縣招商引進到位資金11億元,同比增長25.1%,革什扎河、東谷河、小金河水電開發公司及康定紅葡萄酒廠等一批企業成功落戶丹巴。 2011年,丹巴縣工業總產值3.04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9.26億元;民營經濟實現增加值3.32億元,比2010年增長18.2%;引進招商項目16個,簽約金額達13億元,到位資金3億元。
第三產業
從2002年起,丹巴縣深入挖掘風土文化、自然景觀、歷史文物等方面的旅遊價值,旅遊產業以它獨特的優勢得到驚人的發展。丹巴藏寨古碉群列入國家申遺清單,藏族石砌技藝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2010年,丹巴縣深度打造「古碉•藏寨•美人谷•中國最美麗鄉村」品牌,依託康東環貢嘎山兩小時經濟圈和川西環線建設,全年共接待遊客25.6萬人,實現旅遊總收入1.67億元。 2011年,丹巴縣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16億元,比上年增長18.5%;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742元,比上年增長17%;2011年共接待中外遊客143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8.3億元。
社會
城鄉生態建設
2010年,丹巴縣投資400餘萬元增設和購置城市綠化、亮化及環衛設施,自來水廠至城區5公里主輸水管網鋪設改造項目及城區第二水廠項目已經完成。啟動了面積12.67公頃的五里牌新區規劃建設和2公里防洪堤建設。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等生態建設工程穩步推進,完成公益林建設866.67公頃,森林管護18萬公頃,鞏固退耕還林成果0.53萬公頃。
教育
2010年,丹巴縣為8595名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免除學雜費和書本費,4065名貧困家庭寄宿制學生得到生活費補助,891名貧困學生得到政府資助,義務教育階段入學率達99.82%,376名學生到內地接受「9+3」免費中職教育。
醫療衛生
2010年,丹巴縣投入資金 196 萬元用於縣醫院綜合門診大樓、鄉(鎮)衛生院、村級衛生站及婦幼保健院等醫療衛生基礎設施建設。「新農合」縣級配套資金 86.2萬元,「參合」群眾4.87萬人,參合率達97.14%,受益1.66萬人次,累計報銷1522.66萬元。
民生
2010年,丹巴縣安置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 492人,開發下崗失業人員公益性崗位 91 個,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2%以內,發放城市最低生活保障費 299萬元、社保補貼72萬元。全面推行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工程,參保 2.83萬人,為5950人發放養老保險金196.3 萬元;落實農村低保資金 852 萬元、發放農村五保戶生活補助金 85.7萬元。
2010年,丹巴縣實施扶貧開發項目 28 個, 投入資金1845.92 萬元。新建和改擴建鄉村公路104.4公里,新建、維修橋樑3座180延米;建設小型蓄水池46口652立方米,「六改三建」942戶,安裝太陽能熱水器942台,改善5617戶26545名貧困人口的生產生活條件。
旅遊
概況
「中國最美麗的鄉村」、「中國歷史文化名村」、「中國景觀村落」。「古碉•藏寨•美人谷」「 東女國故都」「大渡河畔第一城」、「天然地學博物館」等旅遊形象品牌已成為了丹巴的代名詞。著名的甲居藏寨、墨爾多神山、中路石棺墓群、莫斯卡格薩爾石刻、等旅遊資源。
旅遊資源涉獵自然旅遊資源、歷史文化旅遊資源和社會旅遊資源三大類,17個亞種,30個小類。有奇異壯麗的自然景觀,有旖旎瑰麗的民族風情,古老而神秘的民族歷史文化,是四海嘉賓休閒度假、探險旅遊、回歸大自然的最佳去處。
景點介紹
丹巴旅遊資源豐富多彩,自然風光神奇美麗,「天然盆景」、黨嶺風光,集雪山、森林、海子、溫泉、草甸於一體;墨爾多神山,納山、水、林、崖、洞108聖景於一爐,是休閒度假、探險旅遊。
古碉是嘉絨地區藏民族先民們的建築傑作,具有悠久燦爛的歷史。丹巴縣有「千碉之國」的美譽,在大小金川及大渡河上游兩岸的村寨、山脊和要隘處聳立着無數的古碉建築。據資料介紹;鼎盛期的丹巴碉樓不下3000座,一個大的村寨即有百餘座。試想當初在深切河谷兩岸,密密麻麻林立的碉群,其氣勢是何等的壯觀! 據不完全統計,如今縣境內僅存古碉166座,主要分布在梭坡、蒲各項、中路,其中梭坡84座、蒲各頂29座,中路21座,其餘各鄉散存32座。現存古調最早修建於唐代,最遲為清朝增定大、小金川之時。古碉一般高20餘米,古碉具有千百年的歷史,歷經戰爭和風雨的剝蝕、地震的考驗,至今仍巍然屹立,有的久已偏倚,卻不倒塌,有的甚至彎曲如弓,自成奇景,其建築藝術堪稱精湛絕妙,令人嘆為觀止。古碉為片(亂)石夾泥砌成,稜角筆直,牆面光滑,下寬上窄,面隨高度增加而內收。最高達50m,內建樓層十餘層至二十餘層,每層可容納10餘人,每座碉容納百餘至二百餘人。這些古碉的建築形式多種多樣,從形狀上可分為四角碉五角碉、六角碉、八角碉、十三角碉。*[2]
丹巴美人谷
美人谷位于丹巴縣城約26公里的巴底鄉,再往一條山谷上行10多公里的邛山村中,邛山村分一村、二村、三村...,由無數漂亮的藏寨相連而成,整個山谷非常漂亮,但路途非常艱辛,幾乎不能行車,完全靠步行,要行走約2小時才能到達。
甲居藏寨
甲居藏寨位於四川甘孜州丹巴縣境內,距縣城約8公里,藏寨面積約5平方公里,居住嘉絨藏族140餘戶,藏寨從大金河谷層層疊疊向上攀援,一直伸延到卡帕瑪群峰腳下。放眼望去,卡帕瑪群峰,象一位慈母敞開寬大溫柔胸襟,憑任山寨安然躺在懷中。
墨爾多山
藏族最古老的宗教——黑教的神山,嘉絨藏族文化中心,藏區四大神山之一民族英雄的象徵,海拔5105米。據《墨爾多神山志》記載:山上共有一百零八個聖景,千餘處景點。
黨嶺風景區
黨嶺風景區位於四川丹巴縣邊耳鄉境內,總面積368平方公里。獨特的地質、地貌與氣候條件使黨嶺景區至今還保存着原始狀態的自然生態系統,保存了大量第四紀以來(距今250萬年)目前多數地區已絕跡的珍稀動物、植物、昆蟲等活化石,成為世界上非常重要的地質歷史博物館和物種基因庫。同時也是全球生物地理區域中的最具代表性的地區之一,具有極為重要的保護價值和科學研究價值。
「東方金字塔」—丹巴古碉群
丹巴縣的古碉樓歷史,可追溯到秦漢時期,稱「邛籠」。秦漢時期,「邛籠」的營建者冉馬龍部落,主要生活在四川阿壩州和甘孜州地區,分布在岷江上游一帶,即茂縣、汶川、理縣等地。到隋唐時代,這種碉樓在四川西部和整個藏東地區盛行起來。丹巴的碉樓也源自羌碉,但其宏大的規模,非凡的氣勢,千姿百態,已遠非羌碉所能比擬。 古碉由泥土和石塊砌成,外形美觀,牆體堅實,大都與民寨相鄰而建,但也有單獨矗立在平地與山谷當中的。古碉外形從四角、五角到八角不等,少數有十三角,均為高狀方柱體,高度在10~50米左右,大多為30米左右。古碉從其功用上來看,可分為防禦碉、烽火碉、風水碉、伏魔碉。防禦碉。顧名思義用於戰爭時期的防禦作用,冷兵器時代,堅固的碉樓攻不可破,居高臨下又十分利於攻擊;烽火碉,古時用於傳遞信息;風水碉,用於祈求平安和福報;伏魔碉,則用於辟邪去祟。據傳,建造古碉前需卜卦、合氣運,否則容易反受其害。 丹巴是我國石碉樓分布最集中、數量最多的地方,獲贊「千碉之國」。丹巴的石碉樓均為木石結構建築,現存的石碉樓最早建於漢代。其中,中路和梭坡兩鄉又是石碉樓分布最多的。 梭坡是整個丹巴、乃至世界上古碉最集中,數量最多的地方,共有84座。梭坡位于丹巴縣城東南約5公里的大渡河邊,遠觀之,其雄壯巍峨之氣勢讓人驚嘆不已,尤其黃昏時分夕陽西下,碉樓群迎着霞光,場景令人驚嘆。
丹東莫斯卡
莫斯卡位於縣境內丹東鄉西北部,與道孚縣、金川接壤,是離縣城最遠的一處旅遊區,總面積1370公頃,境內動、植物資源豐富:有國家一、二級保護野生動物30餘種,省級重點保護動物8種,這裡生活着白唇鹿、雪豹、金雕、胡兀鷲、藏獼猴、林麝、藏馬雞、旱獺、灰兔、盤羊等等珍稀動物;名貴藥材20餘種;有冷杉、雲杉、高山櫟、杜鵑等多種野生植物。那裡山奇、石怪、水美、林幽、雲媚,是人和動物和諧生存的典型地區,「人獺情」就是最好的佐證。每到夏季,五顏六色的花朵,好似天女撒下的片片花瓣,點綴在碩大的地毯上;活蹦亂跳的牛羊,如散落在草海的顆顆珍珠;鑲嵌在草坡中的無數湖泊,在陽光照耀下,閃灼耀金,一碧萬頃。道路邊、草叢中旱獺、灰兔、盤羊穿梭出沒,身臨其境,猶如進入夢幻中的動物王國。莫斯卡金龍寺里還珍藏有許多《格薩爾王傳》的人物石板刻畫,「文革」期間,人物石板刻畫遭到嚴重破壞。現存石刻畫是當時人們將其反扣在廟宇的屋檐上才免遭破壞。2002年5月8日,國內外知名名的藏學專家,西南民院博物館館長楊嘉銘教授一行到丹東鄉莫斯卡村「省級自然保護區」考察,在金龍寺觀賞格薩爾人物石刻畫時,驚奇地發現這樣大規模的《格薩爾王傳》人物石刻畫在世上實屬罕見,於是引起了楊教授等人的注意。此後,隨着新聞媒體的宣傳以及民間的相互擺談,人物石板刻畫聲名遐邇。
交通
至2010年底,丹巴縣公路通車裡程達824.7公里,其中新建成通鄉油路78.92公里和通村公路589.78公里,省道303線丹巴段改造工程動工。
風土人情
風情節
丹巴的選美節又叫風情節,每年10月26日至28日舉行,2001年選出了一朵金花,二朵銀花,五朵石榴花,還要選出一朵康巴之花,個個美艷群芳。 丹巴縣嘉絨藏族民俗文化 丹巴地區古稱嘉莫•查瓦絨,簡稱「嘉絨」,意為藏區四大峽谷之一氣候溫和河谷農區的人,習稱嘉絨娃,是藏族重要的組成部分。丹巴縣歷史悠久,民俗風情古樸動人,能歌善舞、熱情好客的嘉絨藏族,獨具特色的嘉絨藏寨民居、形式多樣的丹巴鍋莊、具有典型民族特色的嘉絨服飾。 丹巴嘉絨藏族人民能歌善舞,素有「歌舞之鄉」的美譽,民間舞蹈十分豐富,其中以丹巴鍋莊、弓劍舞最具民族特色。
民族服飾
嘉絨藏族服飾是整個藏族服飾中頗具代表性的,服飾多是用氆氌、呢子、毛料等上品料製作,上衣外套分大領和小領,也有長裝和短裝。外套的衣領、袖口等處鑲有水獺皮、豹皮。領口、袖口均用金絲緞鑲邊。着裝一般分為盛裝和便裝,用於不同的季節的場合。
男子服飾:丹巴嘉絨藏族男子服裝由袍子、襯衫、褲子、帽子、鞋等元素構成。丹巴男子的裝飾品多見於頸、胸、腰、手子上。頸上多戴以珊瑚、翡翠、瑪瑙、松耳石等製成的項鍊,有的在項鍊上還掛一個小護身盒(嘎烏),腰上佩帶有精細的長腰刀,腰帶一般都用大紅、玫瑰、粉綠色的綢帶,在腰後打結。手子上戴戒子,一種為金質的圓圈狀,沒有圖案;一種為銀質的有精美圖案,並嵌有珊瑚、翡翠。 婦女服飾:丹巴藏族婦女的服飾比男子服飾複雜,與其它地區的藏族服飾有明顯的差別。如果說丹巴男子的服飾表現了與其他藏區的聯繫,那麼丹巴婦女的服飾則充分表現了嘉絨地區的地域特點。丹巴藏族婦女的着裝,平時以便裝「三片」(一片是搭在頭頂的頭帕,當地人稱「巴惹」;一片是下身前面所系的近一尺寬的窄圍腰,當地人稱「罕修」或「航召」;一片是下身後面所系的寬大的後圍腰,當地人稱「格支」或「瑪桑」。)為主。盛裝時則以外套、百褶裙、披衫為基本元素。丹巴婦女的裝飾非常豐富,也十分講究,製作也非常精美,包括:頭匝、耳環、項鍊、護身盒、腰飾、手鐲和戒指等。丹巴縣太平橋鄉至今還保存有五十多套清朝時期嘉絨藏區流行的女性古裝服飾——宅壟服飾。
頂毪衫
毪衫是一種用羊毛織成的藏式長衫外套,厚實保暖,經久耐磨,既可禦寒,亦可防雨,秋冬皆宜。頂毪衫為中路、梭坡及24村一帶青年男女求愛表達愛意的一種方式。每當青年男子要去向姑娘求愛或約會時,總要在頭上頂一件寬大的毪衫,不讓別人認出自己的是誰。頂毪衫時,有三五個小伙集體頂,也有單個行動,在聚會活動中,都有姑娘聚集,小伙子們便各自頭頂一件毪衫來到姑娘們聚集的地方。如與姑娘有約,樓上的姑娘會為小伙子悄悄的開門,放小伙子進去。若未約,那小伙子想法「安頓」好看門狗,並設法進去。進門後,依然用毪衫蓋頭並蹲在鍋莊外,用變聲的嗓音或口哨向姑娘拋去一隻只情歌和山歌,歌詞內容十分豐富,意境悠遠,若姑娘有意就會請他們進入鍋莊內,若姑娘無意就將他們趕走。這種方式現實生活中已不多見,但他體現了嘉絨藏族人民對幸福生活的渴望和追求。
搶頭帕
搶帕子是丹巴革什扎、巴旺、氂牛地區至今還流傳着的一種獨具特色的擇偶方式。每當有各種聚會時候,是未婚男女選擇對象的好機會,年輕的小伙子和姑娘們都身着節日盛裝,小伙子若見自己喜歡的姑娘,對姑娘產生好感,便輕輕地將其頭上的帕子搶去,如姑娘對小伙子無意,她會找出各種藉口討回頭帕。如姑娘有意,她會將頭帕作為信物送與小伙子,並將頭帕作為下次約會的信物。待兩人加深了解後,如果雙方都有意,則由雙方家庭出面為他們商定婚姻大事。男子在搶頭帕時決不能對女子有絲毫粗魯的行為,否則會受到人們的譏笑和譴責,而且知情的姑娘以後都不會與他們往來。
嘉絨藏族風情
丹巴當地藏族屬嘉絨支系,意指:講藏語方言嘉絨話,並以農業生產為主的藏族,藏區稱這地區的藏民為「絨巴」,只有語言,無文字,很多新一代藏民甚至只能說漢語,不會說藏語,大都已漢化,民風相當純樸,熱情,好客。 世代居住的藏寨和他們雍容華貴的民族服飾及飾物,熱烈隆重的祭祀慶典,別具一格婚喪嫁聚,悠揚悅耳的山歌,矯健歡快的鍋莊,以及香噴噴的青稞酒、酥油茶、藏瓜湯,構成了一幅幅動人的風土人情畫卷。*[3]
丹巴「墨爾多廟會」
清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清王朝平定金川之亂後,岳鍾琪部郭剛將軍及其部屬,曾參拜墨爾多廟,並動員士卒引小金河水,在廟前修建魚塘,供善男信女放生用,以求福免禍。*[4]
嘉絨藏曆年
丹巴自古以來就有過嘉絨藏年的習俗。嘉絨年既有別於藏曆年,又不同於內地春節。嘉絨年是紀念當地驅魔降妖的英雄阿尼各爾東而沿襲下來的節日。一般在農曆11月期間,具體過年時間,巴底、巴旺、革什咱等地稍有差異。巴底一帶在農曆11月12日至16日,巴旺、革什咱等地則在11月1日至15日。*[5]
「2012中國四川丹巴嘉絨藏族風情節」在四川甘孜州丹巴縣拉開序幕,來自丹巴縣15個鄉鎮的美女在風情節上爭奇鬥豔,角逐金花、銀花、石榴花。
丹巴藏戲
藏戲的藏語名叫「阿吉拉姆」,意思是「仙女姐妹」。據傳藏戲最早由七姐妹演出,劇目內容又多是佛經中的神話故事,故而得名。藏戲起源於8世紀藏族的宗教藝術。17世紀時,從寺院宗教儀式中分離出來,逐漸形成以唱為主,唱、誦、舞、表、白和技等基本程式相結合的生活化的表演。藏戲唱腔高亢雄渾,基本上是因人定曲,每句唱腔都有人聲幫和。藏戲原系廣場劇,只有一鼓一鈸伴奏,別無其他樂器。 藏戲是藏族戲劇的泛稱。藏戲是一個非常龐大的劇種系統,由於青藏高原各地自然條件、生活習俗、文化傳統、方言語音的不同,它擁有眾多的藝術品種和流派。藏戲大約起源於距今600多年以前,比被譽為國粹的京劇還早400多年,被譽為藏文化的「活化石」。西藏藏戲是藏戲藝術的母體,它通過來衛藏宗寺深造的僧侶和朝聖的群眾遠播青海、甘肅、四川、雲南四省的藏語地區,形成青海的黃南藏戲、甘肅的甘南藏戲、四川的色達藏戲等分支。印度、不丹等國的藏族聚居地也有藏戲流傳。 藏戲種類繁多,但主流的是藍面具藏戲。演出一般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為「頓」,主要是開場表演祭神歌舞;第二部分為「雄」,主要表演正戲傳奇;第三部分稱為「扎西」,意為祝福迎祥。藏戲的服裝從藏戲種類繁多,但主流的是藍面具藏戲。 藏戲表演時,演員不化妝,主要是戴面具表演。藏戲有白面具戲、藍面具戲之分。藍面具戲在流傳過程中因地域不同而形成覺木隆藏戲、迥巴藏戲、香巴藏戲、江嘎爾藏戲四大流派。 *[6]
丹巴鍋莊
丹巴鍋莊:豪邁明快、舞姿活潑,最為藏族人民所喜聞樂見的自娛性歌舞,一般在節日慶典、婚宴等時在庭院、草地、林中進行。丹巴鍋莊是藏民族文化藝術中一顆璀璨的明珠,是民族歌舞的一大種類。*[7]
丹巴成人儀式
成人儀式:丹巴嘉絨藏族女子的成年禮一般在中路、梭坡一帶以自然村落為單位,在當地藏語中稱為「幾薩」,意為「穿成年新裝」,當地漢語則叫「戴角角」。舉行的時間一是需請喇嘛或共巴擇吉日,二是需在農時有閒的時候,參加成年禮的未成年女性人數不等,可集體、也可單獨舉行,其原則是女子必須歲足17歲。*[8]
名優特產
丹巴石榴
石榴於唐朝時代傳入丹巴。曾在一個時期被列入供品。丹巴石榴呈宮燈形,酸甜風味按果皮顏色區分,白皮、青皮為甜石榴;紅皮屬酸石榴。
蜂蜜
丹巴本地居民歷史上就有養蜂的習俗,個別經驗豐富的養蜂戶,在黑刺花期,創造了群產蜂蜜65公斤的高產記錄。
大紫胸鸚鵡
大紫胸鸚鵡,又名四川鸚鵡、丹巴鸚鵡,被列國家Ⅱ級保護動物。由於大紫胸鸚鵡體型適中,羽色艷麗,能模仿人語,作為寵物馳名中外。新千年以來,由於自然因素及人為的大量捕獲,野外資源破壞嚴重。
蘋果
丹巴,四川蘋果產量較多的縣份之一。也是中國蘋果的優質生態區。主栽品種有金冠、紅星、紅冠、紅富士、新紅星等。
視頻
你不知道的人間天堂,四川省甘孜州丹巴縣
視頻
丹巴縣旅遊宣傳短片(WMA格式)
視頻
丹巴宣傳片4.23
參考文獻
- ↑ 探索天人合一的淨土:丹巴縣. 26 七月 2018 [31 三月 2020] (中文).
- ↑ 成都租車包車去丹巴看經典美景. 25 三月 2016 [31 三月 2020] (中文).
- ↑ 中國影像方志 丹巴:峽谷秘境千碉之國 東女神韻風情藏地. 29 三月 2020 [31 三月 2020] (中文).
- ↑ 墨爾多廟會. 21 八月 2018 [31 三月 2020] (中文).
- ↑ 2018藏曆新年和春節重合!到甘孜過年,才算見過香巴拉!. 25 一月 2018 [31 三月 2020] (中文).
- ↑ 深藏在橫斷山脈中鮮為人知的世外桃源——魅力丹巴. 04 十一月 2017 [31 三月 2020] (中文).
- ↑ 丹巴鍋莊,曲是思想,舞是血脈. 13 十一月 2017 [31 三月 2020] (中文).
- ↑ 2018丹巴嘉絨鄉村風情節:美不勝收的「成人禮」. 29 十月 2018 [31 三月 2020]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