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景诗稿(顾建德)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丽景诗稿》是中国当代作家顾建德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丽景诗稿
静寂的夜晚,突然接到李兵兄发来信息,请我研读一下他的《丽景诗稿》。朋友的信任和馥郁的诗香,顿时给寒冷的陋室带来了早春的暖意。
品泯着香茗,品读着诗文,一种如食稻梁、如品肴馔、如饮醯醢的快意在心中升腾,这不正是我心往神驰已久的精神享受吗?
一
当今世界,车马喧嚣,灯红酒绿,浮躁的环境消蚀着很多人读书写作的意志。但仍然有这样一群人,虽“结庐在人境”,却“心远地自偏”,他们不受车马喧嚣搅扰,不受物质世界诱惑,总是在繁华中选择宁静,在忙碌中选择思索,在诱惑中选择坚守。坚持用铿锵的韵律、朴实的文字表达现实、抒写心声,为这个人文匮乏的时代提供有价值的精神食粮。他们是这个时代的阳春白雪,他们的思想在文学天地里熠熠生辉。李兵就是其中之一。
李兵是一个纯粹的学者,一个有着古典情怀的文人。工作、读书、思考、写作是他的生活常态,在工作中研究、在研究中工作是他的行为准则。几十年来,为追寻理想,建构自己的精神家园,他一直坚持勤奋学习,笔耕不止,先后在全国和省级报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公开出版教育专著8部,并有散文集《祝福好人》、诗集《故乡水甜》和游记《西欧拾美》公诸于世。还创作音乐作品236件,著有《与鲜花有约——李兵抒情歌曲选集》等。
近年来,李兵主要从事老年教育工作,除了在老年大学做好日常教务教学工作外,还潜心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中旖旎多姿的诗词,给老年大学学员讲授诗词创作。2013年12月,香港三联中文出版社出版了一本他的《诗词别解》,作为老年大学的教材,深受学员欢迎和好评。
现在,他把近两年创作的旧体诗汇集成《丽景诗稿》,准备付梓。在惊讶佩服之余,我想,能在短时间内又出旧体诗专集,这与他对儒雅生活状态的追求和作为中国传统文人特有的情致密切相关吧。旧体诗表面看上去是“无用”的文学样式,却有着不可或缺的“无用之用”,它是一种精神需求,一种精神慰藉,一种精神升华。李兵为了古典文化的传承和他心中的梦想,在旧体诗的沃土里躬耕不止,其意义是十分深远的。因为对旧体诗的热爱和潜心创作,是人生美丽的 “修行”,是智慧生长的路径,是历史的记载与传承。它能修炼我们的人格与性情,开阔我们的精神疆界,拓展我们内心的宽度与深度。在这个日益纷繁、浮躁甚至疯狂的年代,我们是否应该沉静下来关注一些现象,俯下身来研究一些问题,专注下来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从而给自己的心灵找到一方净土,给自己的灵魂找到一丝寄托?李兵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答案,做了一个极好的榜样。
当年黄洋界上炮声隆,而今踏遍青山觅诗趣。
二
《丽景诗稿》共收入旧体诗244首。其中诗221首(古绝7首)、词23首。这是李兵近年来教学实践、创作探索的一个阶段小结。李兵的旧体诗集之所以叫做《丽景诗集》,不仅是因为作者居住在船城“丽景苑”小区,更是因为 “丽景”是李兵旧体诗创作的美学观点和艺术追求;“丽景”是他人生的美好憧憬和对生活的美好向往。
诚如陆放翁所言:“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多年来,李兵行走在广阔的天地,用智慧的眼眸、博大的胸怀和纯真的心灵,感受着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他的眼里,总是跳荡着诗的韵律,他的笔下,总是闪耀着诗的光辉。他写山水之美,写人间情怀,他讴歌真善美,鞭笞假恶丑,他给我们带来了冬日的暖阳、早春的绿意、初秋的高天。
欣赏着《丽景诗稿》珠玑般的文字,或磅礴、或温婉、或深刻、或隽永,风格各异,令人沉醉。诗里,有摇曳的桃花、清冷的圆月、馥郁的藕荷、傲霜的腊梅;诗里,也有浩荡的沱江、雄伟的泰山、沧桑的古城、怡人的浪屿;诗里,更有李兵一份清新质朴的情怀,串联起生活中所见之物,所触之景,所感之事,通过他的思考流泻出美丽的画卷。吟罢,独留一缕墨香在心怀。
言约蕴丰、文朴意美是李兵旧体诗最大的特色,这种特色主要通过一种敦朴的直觉的性灵抒写,以及诗人笔下独特的景美、情美、意美体现出来,而不是着眼在辞藻的华丽、雕饰的繁琐上。李兵诗作中,山水诗、怀旧诗、家乡诗(写资中的),是三个重要的部分,无论是写给亲友的赠诗、即景抒情诗、咏物感怀诗,还是形式多变的杂诗与词作,我们都能在品读中感受得到此种风姿丽质。
李兵的旧体诗中写景状物诗最多,占据了诗稿的大半篇幅,一方面反映出诗人诗心敏锐,乐山乐水,另一方面也反映出诗人爱美赏美的独特眼光和深刻的颖悟力。其诗写山水,写花月,写树写物,写一切所见之景,如《山乡赏桃花》、《春雨》、《圆月》、《甜城湖夜韵》、《塘荷》、《洛阳牡丹》、《秋蝶》等田园诗在文章中比比皆是。像《圆月》中“又见青天挂玉盘,晓风吹过角儿弯”,透过诗句,只见一轮皓月当空,在微风轻拂下,散发着淡淡的清寒。李兵诗词的美质美态总会使人想到谢灵运、陶渊明、王维、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清新明快,隽永悠远。
在李兵的诗稿中,赠诗虽为数不多,却最能窥见其真性情。正所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文心雕龙·神思》)亲情、友情,为他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创作素材。像《赠萍妹》一诗中,“莫停锄”一语形象生动,让人联想到挥锄勤耕的农夫。此处意在规劝萍妹不因一时失败而停止追求的脚步,言辞谆谆,情真意切。又用“雪降寒凝能几久”此种生活中浅显易懂的道理,来形容困境只是暂时的,努力之后必将收获“喜春图”。全诗真切质朴,与“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劝导勉励有异曲同工之妙,字里行间充满了作者对萍妹的深情厚谊。
李兵是一个热爱生活、关注现实的人,尤其对社会弱势群体投入了极大的同情和关怀,这种感情在他的咏物感怀诗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不是简单抒写个体情怀,而是立足于哲人的深度,家国社稷的高度,以一种有使命感的态度,端视这个世界,给自己的诗歌注入哲理的思考与意韵,读来一咏三叹,让人回味无穷。这种哲理性在一些诗的转结句体现得尤为鲜明。如《移民》诗,着重表现对移民生活的关注与思考。首句 “徒留四壁老屋空”刻画因移民而人去楼空,家室调零的景象。转句“生计明年何处觅”,明白如话的语言,却强烈牵动读者的情思。结句“他乡可有沃田耕?”直指人心,表达了作者沉重的忧虑。这种悲天悯人的情怀、哲理性的探寻在其他诗词中也有涉及。《踏春偶见》中“瓦青塘碧桔红挂,何不摘人市与尝”,对农民柑桔空挂枝头现象的思考与疑虑;《省纺机厂旧址所见》中“ 老妇筛煤十指黝,挑出米粒做餐食”,对下岗职工艰辛生活的怜悯与痛惜,等等,不一而足。掩卷而思,感觉这类诗词有杜甫、范仲淹诸公“四面河山来眼底,万家忧乐上心头”那种人文情怀。
其杂体诗,很多也体现出作者对旧体诗形式和内涵美的探究,对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融合的尝试。作者凭借深厚的文学功底,独特的观察视角,深邃的哲理思考,把这些别具一格的诗词形式运用得炉火纯青。杂体诗中,李兵的“叠字连环诗”特别值得称道,不仅有回环往复的形式美,而且还有明丽如画的意境美。其中《夜归》:“旅人归故月寒辉透绣帏人未寐”读作:“旅人归故月寒辉,故月寒辉透绣帏。辉透绣帏人未寐,帏人未寐旅人归。”作者仅用十三个字。通过回环往复的形式,巧手拈弄着文字的魔方,勾勒出一幅旅人月夜归家图。在这幅图里,明月散发着淡淡清辉,映照着旅人匆匆归家的身影,映照着等候旅人归家未眠的人儿。诗人的语言岂止是语言,简直就是一幅画。王摩诘所谓:“诗中有画”是也。
李兵诗稿中,还有为数不多的以《渔歌子》、《如梦令》、《采桑子》、《长相思》等为词牌名的词作。这些词作以风格的清丽、意境的优美、立意的高远,增添着诗稿的厚重感。如《长相思· 颐和园怀古》写由观赏颐和园的景触发的情感,词中“颐养园中景色春,歇廊古曲闻。”读来让人感觉春色融融,如在眼前;古曲悠悠,犹存耳畔。“过去王侯楼榭人,不都飘土尘。”既有对“旧时王榭堂前燕”一诗的化用,又有“兴,都变作土;亡,都变作土”的感慨。体现了作者对岁月流逝、山河易变、人生无常的思考与体认。
当然,作者诗歌远不止题材的“丽景”和表现方式的独特,也表现在思想美、哲理美之上。他为时代而歌、为生活而歌,不傍人樊篱,不拾人牙慧,总是从事物彼此之间的、未被人们发现但实际存在的联系点以及对其感受最深刻的凝聚点方面作诗、释理。如劝为官者“近墨者黑应以鉴,为官当与藕荷齐。”告执教者“勤把深根扎沃土,满园春色百花香。”劝勉求学者“雪降寒凝能几久,秉烛绘就喜春图。”这些文字,做到了寓宏阔于微言,“纳须弥于一芥”,使人读之有益,品之有味。
有文有史,多艺多才。生活永远洒满诗意的阳光。
三
旧体诗易学而难工,是带着脚镣跳舞的文学艺术。李兵在寻美古典诗歌,践行中华文化和实现自我价值上面尤其用心。他的旧体诗之所以言约蕴丰、文朴意美,不仅得力于他注重内容、注重感情、注重意境,还得力于他注重章法、笔法以及文辞。其诗以学唐人为主,兼及宋诗,其词以学宋词为主,豪放婉约兼得,从而给自己找到了创作的定位和个性化的追求。为了达致意蕴的高古,给人以美的享受,李兵在诗词创作中,除了讲究“情真、意藏、象美、言凝”之外,尤其讲究传承有序,取法其上,尽量讲求格律的严谨。他的五绝、五律、七绝和七律和词作十分注重体式、平仄、对仗、押韵以及章法等规则,比如,在体式上他基本不用变格、扭体;在对仗上,讲究严格合辙,不使用宽对;在押韵上尽可能采用《平水韵》或《词林正韵》,偶尔运用《中华新韵》,原则上不押邻韵。每一首词后,作者都标明了自己的用韵准则。这一切,都充分体现了一个诗人的文学修养和一个学者的严谨负责。
李兵创作的嵌名诗、藏头诗、啰嗦诗、回文诗、玻璃体、辘轳体等10余种杂体诗,就有很多格律章法的技巧值得我们探幽揽胜。例如杂体诗中的单宝塔诗《贪》:
贪
头尖
玩弄权
大把捞钱
金屋藏小三
妻儿飘洋裸官
伸手被捉终囚监
《贪》这首诗,从一字句的塔尖开始,向下延伸,逐层增加字数至七字句的塔底终止,如此排列下来,构成一个等腰三角形,既体现了像宝塔一样的形式美,又体现了深刻的内容美。诗中,作者对“贪”这种现象的认识,抓住了其钱权交易的特征,用“玩弄权”、“大把捞钱”的语言体现出来,而这两种行为正处于塔的二、三层,是“贪”到一定程度的表现。到塔的下一层则演变为对色欲的追逐,权力的进一步腐化,“金屋藏小三”是其真实写照。最终造成塔底“伸手被捉终囚监”的可悲性结局。作者一首《贪》诗,刻画了世间贪婪之辈,玩弄权术、腐化堕落、骄奢淫逸的种种劣行,以及难逃法网的可悲命运,振聋发聩。此诗形式优美,明白如话,内涵深刻,意蕴悠长。作者对现实的思考,对社会问题的探究,对世态人生的洞察,通过其唯美的诗歌形式(宝塔诗)展现出来,颇具张力,读来令人玩味。读这样的诗,令人想起陈毅元帅的诗句:“手莫伸,伸手必被捉。党和人民在监督,万目睽睽难逃脱。”
笔者以为,写旧体诗当循古通今,循古才有规矩和方圆,才能在讲究基本功的基础上,追求用典契合,遣词文雅,寓意深刻,意蕴高古;通今方能与时俱进,与时代契合,用传统的文学样式表达当今社会、当下生活。唯有循古通今,旧体诗才能亭亭玉立,才能跳动时代的脉搏和洋溢生命的气息。
李兵的很多诗歌都有这样的追求和风姿。比如在《乐晚晴(辘轳体)》中写道:“烟云过眼由它去,闲看秋霞乐晚晴”。这里,他用一种传统而别致的辘轳体来表现“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之心态,启发困惑不安的人们在物欲横流的今天,只有淡定从容,笑对烟云,才有歇息的时间、思索的空间和积极的心态,找到前进的方向和动力。
这些传统而别致的宝塔诗、辘轳体、嵌名诗、藏头诗、啰嗦诗、回文诗、玻璃体等诗歌,不仅在形式上具有较高的审美效应,而且还使诗歌的内容具有增值效应,带来了古人所说的那种“象外之象”、“景外之景”、“意外之意”。充分印证了写作方法和表现形式既是一种审美的表现形式,还能转化为审美的内容,促进内容的增值,转化成一种美的力量。
李兵的词作在艺术的处理上也匠心独运。在词牌的选择上遵循“缘诗而作乐,倚调以填词”的原则,做到了文情与声韵的协调;在词作的开头,讲究词的起调、发端要“工”,无论开头是造势、造境,还是造思,都做到了即可窥见佳境一角,又无一览无余之弊。除了小令之外,李兵词作的过片也十分讲究,注重“承上接下”,既接得紧密、自然,又接出新意;词作的结尾,多数是点睛之笔,既收住全文,又发人深思,留有余味。例如《采桑子·庚寅秋参观北川地震遗址》:“山崩地裂沧桑变,石土翻江。断壁残墙,多少鲜活转瞬亡。遥看银杏秋风里,独立寒霜。闪亮金黄,哪惧冬来冰雪戕 。”词的上片,开头即以“山崩地裂沧桑变”起调,给人以石破天惊之感,让人陡生一种彻骨凄凉,写出了地震灾难带给人无可弥补的伤痕之痛。紧接着又用“石土翻江,断壁残墙”再次掀起人们心底澎湃的巨浪。“多少鲜活转瞬亡”,是词人的心酸,更是读者心底对汶川地震不可抹去的痛殇。词的过片“遥看银杏秋风里”,笔风陡然一转,由沉痛的回忆回到眼前所见之景,“银杏秋风”,本是一幅唯美秋日画卷,用在此处却更添秋之萧瑟与沉重,更是词人心境沉重的一种无声表达。“独立寒霜,闪亮金黄”,默默伫立的词人,眼见秋之一片金黄,曾经勤劳耕耘的鲜活生命却已不在,心痛与心酸自不多言。这种痛却不言痛,而通过景物来衬托表达的佳处亦与过片相同。词的结尾,“哪惧冬来冰雪戕 ”,用一个哲理性的反问收束全篇,点明主题,是词人对生活的深邃思考与豁达睿智的哲性光芒的体现,读来发人深省。是啊,阳光总在风雨后,温总理也说过“多难兴邦”,这次地震虽然造成了极具破坏力的伤害,但人们也必将拥有新的生机与希望。
李兵的旧体诗笔墨俭省,用语经济,篇幅短小,讲究字斟句酌,这是李兵所坚持和擅长的。用他自己的话说,“能用七绝表达的,就不用七律。能用五绝表达的,就不用五律。”他的两百多首诗词,除了杂体诗、律诗和部分词作外,绝句就占了一百多首,真正达到了一种“言简而意丰,博约而韵长”的效果。其语言清新质朴,不故弄玄虚,不用生字僻字,不刻意用典,多用白描手法,让人一读就感到明白晓畅。这一点,又兼具李白和白居易的诗风。
场圃开樽酒,诗比菜花香。
总之,近年来,李兵通过孜孜不倦的努力和刻苦艰辛的探索,在旧体诗的沃土里,开掘出了一方属于自己的天地,收获了颇丰的成果。他的旧体诗跳出了传统农耕文明和皇权专制下的语境桎梏,赋予了古色古香的文字以鲜活的时代气息。他是以现代人的姿态和思想写旧体诗。这位身材高大、说话儒雅、书卷气极浓的学长,于接近花甲之年,以老骥伏枥之躯,穿越在传统和现代之间,让古典与潮流并举,在旧体诗创作路上获得了不菲成就,着实令我辈老友震撼和激动,也让吾爱诗词网上的诗友对其佳作一片赞誉。
当然,“金无足赤”,李兵的旧体诗,虽然在很多方面有了不起的大胆尝试和探索,但在写诗吟词提倡“求正容变”的今天,有时由于过于追求严谨,追求平仄韵律,从而让个别作品出现了“因律害意”的瑕疵。此外,诗词当以气韵胜之,子美之沉雄,太白之澎湃,润之之阔大,每一个优秀诗人的作品都有着与众不同的气韵之美。文学艺术创作上,没有最高,只有更高。李兵在这面还可作更多的探索,以早日造构独具个人特色的诗歌气韵。
在旧体诗创作这条路上,李兵虽然是一位涉足不久的研究者和实践者,但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以李兵的学养和功底,以他的勤奋和执著,以他的善于思考,积极探索,以及精益求精的精神,定会越走越好,越写越美。我们也深信,有李兵这样一批宁静致远、执着探索的诗人,旧体诗在这个新的时代不但不会没落消失,而且一定会推陈出新,在文学艺术的百花园,继续拥有一席之地。而李兵的创作,定会如桅子花一样,绽放出愈加娇美的光华,“赠芬芳于天下,留清白在人间”,以一缕馨香,润泽人们心灵,丰美这个时代!
“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我们真切地期待李兵今后有更多更好的佳作问世![1]
作者简介
顾建德,资中县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兼职副总督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