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台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雲台觀是位於四川省三台縣安居鎮雲台山的道觀,文物遺址年代判定為明、清。1996年6月19日公布為四川省第四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3月5日列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簡介
雲台觀又名佑聖觀,位於三台縣城南40公里的 安居鎮雲台山。南宋開禧二年(1206年)道人趙肖庵入山,嘉定三年(1210年)建大殿三間,七年(1214年)取名佑聖觀。從宋曆元到明,因兵燹毀廢。從明永樂十一年(1413年)奉敕大建宮殿起到萬曆十九年(1519年),全觀重建殿堂13重。清代又多次擴建和培修,到清光緒十五年(1885年),雲台觀已成為四川第二道教名山,蜀中名觀。 現存有三皇觀、回龍閣、長廊亭、券洞門十殿、城隍廟、天王殿、九間房、靈宮殿、振辰樓、鐘鼓樓、正殿等建築,綿延1公里,結構嚴謹,工藝精湛,殿內長年不結蜘蛛[1]。現內存有明代萬曆十七年的銅鐘、銅鼎、匾對、雲台勝境墨稿,四十二年的《聖諭》和樂笏、尚方寶劍等。雲台觀風景秀美,有奇洞、泉眼、池塘、古墓等。小橋流水,古柏參天,百年以上老樹比比皆是。觀內香煙繚繞,稱「巍巍勝境類蓬萊」、「茅屋雲台天下無」。是僅次於青城山的四川省第二大道教名觀。
現存主體建築由坐南向北的三重四合院相連而 成,均在中軸線上。明代建築有玄天宮,青龍白虎殿、 圈拱門、三合門、石華表和玉帶橋,清代建築有香亭與鐘鼓樓、藏經樓與朝經闕、降魔殿、靈官殿、九間 房、城隍殿、觀音閣、長橋亭、雲台勝境坊和三皇觀, 加上其附屬房屋,建築面積5550平方米,占地面積 15127平方米。正殿玄天官,明萬曆三十二年(1604年) 重修。面闊五間24.9米,進深四間1&9米,脊高10米,面積420.51平方米;降魔殿,建於清光緒十三年(1887年),面闊五間26.2米,釵寮?0米,脊高12米,建築面積524平方米;玉帶橋,上山第一重建築,明正德三年(1508年)建,長12.8米、寬5.2米、高4米,蹬上刻浮雕龍形,造型生動活潑;雲台勝境坊,始建於明正德,復建於清初。長9.2米、高10.5米、前後檐口 距3.2米:三合門,第一重四合院前門,建於明萬曆十六年。面闊16米、進深2.35米,脊高5米;圈拱門,為第一重四合院後門,與三合門同建。
明清以來,觀內藏有大量文物,現有部分在觀內和縣文管所保存。雲台觀建築布局嚴謹完整錯落有致,規模宏大,巍峨壯觀,在翠柏濃蔭中,其殿堂亭廊綿延一公里。1981年5月公布為三台縣文物保護單位,同年編入《中國名勝辭典》,1992年9月又公布為四川省風景名勝區。
據<<雲台觀碑記>>:雲台觀為趙肖庵開創[2]。原名佑聖觀。南宋嘉定七年(1214)九月九日,趙肖庵於此升隱(去世),後欽封「妙濟真人」。明朝正德八年(1513),欽差太監錦興、錦衣衛千戶龔清到雲台修醮。十年,遣內宦造金玉帝像、帳幕紋爐、府花爵盞恭詣雲台朝謁。先建拱宸樓,階下一台名曰「玉璽」,命工於璽上建八角樓,題額「天乙閣」。十一年又遣官修治。十五年(1520),欽賜綠幡二首,上書「大明皇帝喜舍玉幡」張掛觀中。肅王命鑄滲金帝像一尊,執旗旅行袋、捧劍、靈童、玉女、溫、關、馬、趙、靈官10像,於嘉靖四十三年(1564),遣官送觀安放。明清兩朝曾培修十餘次。清光緒十二年(1886)失火將前殿及拱宸樓燒毀,是年附近紳耆捐金培修,歷五年竣工。數百年來,雲台觀為一方之勝景,也是道教活動中心,許多文物尚保存完好,有明頒詣書、太監的象笏、官員諸子送的銅鐘、銅爐、墨稿以及頒賜的各類經書30餘種1000餘券。
視頻
雲台觀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仙境雲台觀,三台新聞網,2007-09-18
- ↑ 隱於深丘的皇家御賜道觀 三台雲台觀 ,新浪博客,2016-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