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亚洲文会大楼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亚洲文会大楼,位于上海市虎丘路20号,最初建于1871年,作为亚洲文会北中国支会的会所,如今的建筑为1931年由亚洲文会斥资16万两白银在原地重建。亚洲文会大楼高5层,为艺术装饰主义风格,1952年起作为上海图书馆书库,2010年重新装修恢复原貌后改建为上海外滩美术馆[1]

历史

1843年上海开埠,几年后英租界的设立促进了英国人来沪人数的增长。在英国男爵尼克逊、裨治文等人发起下,成立上海文理学会,以研究中国文化科学和物产为己任。1857年,文理学会并入亚洲文会,更名亚洲文会北中国支会。但创会初期,北中国支会无办公、聚会场所。在与英国驻沪领事阿礼国的促成下,英国政府同意该会在租界内拨让一块土地用于会所兴建,并拨付部分资金。同时,上海的主要英商、基金会等纷纷解囊襄助,其中地产商汉璧礼捐银500两,上海体育基金会低息贷款白银1500两。文会延请地质学家斯密设计,最终于1871年于当时的圆明园路落成会所,前后共耗资3000两。3年后,文会在会所内成立亚洲文会上海博物院。

到了1886年,上海的亚洲文会支部在旅沪外侨中声名日重,租界当局将会所前的圆明园路更名为博物院路。1929年,由于会所出现白蚁,文会再次向社会募款进行改建。1931年,原建筑拆除完毕,两年后重建完成。新的建筑由英商公和洋行设计,总耗银16万两。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后,文会大楼被日军征用,除战前被转移的图书、标本和文物外,其余都被日军运往东京。1950年后,亚洲文会北中国支会的经费断绝,支会会长黎照寰要求上海市人民政府接管,后经上海市军管会批准,政府于1952年6月27日起接管。之后,大楼先后作为上海历史与建设博物馆筹备处、上海自然博物馆筹备处等。最终,上海图书馆获得该楼,并作为书库使用。1990年代,上海图书馆将底层大厅以及二层租与证券公司作为营业厅。2010年,外滩源计划将该楼恢复展览和博物馆的功能,并租与上海外滩美术馆使用。

建筑风格

1931年兴建的这座大楼,属于现代艺术装饰主义风格,但在局部地方融入中国传统元素。大楼底层使用石头砌成墙面,上部改用青砖清水墙砌成。底层入口为3道券门,铁门栅栏都铸入寿字图案,门旁两侧设有八角的八卦窗。正门立面使用竖线的竖向构图,二层设计伸出的阳台,栏杆使用中国式样,而阳台上方也用篆书刻出“亚洲文会”[2]

整幢建筑为砖木结构,自下往上共五层,中间部分高六层。底层最初设计为演讲厅,本名为伍连德讲堂,以纪念中华医学会的发起人伍连德。二楼最初作为图书馆,三层和四层作为博物院陈列室。

视频

亚洲文会大楼 相关视频

“上海优秀老建筑”之亚洲文会大楼

参考文献

  1. RAM上海外滩美术馆 ,小红书
  2. 外滩源(7)原亚洲文会大楼  ,个人图书馆,2019-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