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兵书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兵书

 

 

 

兵书中国古代对论述兵法的著作的称谓,后成为军事著作的通称。现存最早的完整兵书是《孙子兵法》。

发展历史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主要载体。其内容反映了中国古代军事家、军事理论研究者对军事活动及其规律的理性认识。中国是兵学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兵书源远流长。

西周时期的《军志》《军政》等,原书早已亡佚,从其存留在《左传》《孙子》等古籍中的部分佚文看,内容涉及战争规律和作战指导原则,应视为早期的兵书。春秋战国频繁而又长期的争霸兼并战争,一方面为兵学发展准备了丰富的素材,另一方面激发了对军事问题的重视和研究,兵家成为一个独立的学派走上历史舞台,在与诸子竞相研兵、互相辩难的过程中,大量兵书应运而生。

成书于春秋末期的《孙子》是现存最早的兵书。它以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广泛而深刻地论述战争观和战略战术等问题,揭示了一系列带有普遍性的军事规律,奠定了古代兵学的基础,成为经典性的军事著作,标志着中国古代兵书的成熟。

汉初张良、韩信整理兵法,共得182家,从中选定35家,其中绝大多数为战国兵书,流传至今的有《孙子》《吴子》《司马法》《孙膑兵法》《尉缭子》《六韬》等。

秦汉至隋唐五代,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上升阶段。从汉代开始实行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再加上和平时期封建统治者讳言兵等原因,新编撰的兵书不多,主要有《黄石公三略》《阴符经》《握奇经》《将苑》《卫公兵法》《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太白阴经》等。由于战乱和朝代更替,兵书多有亡佚,《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等史籍著录的兵书呈递减趋势。

从西汉开始,统治阶级曾不断组织收集整理兵书,并编纂兵书目录,逐渐发展成专门的学问。西汉武帝时军政杨仆编成中国最早的兵书目录《兵录》,成帝时步兵校尉任宏编撰的《兵书略》是第一部兵书分类目录。为适应学习研究兵书的需要,并受到经学的影响,这一时期出现了注疏类兵书。

东汉许慎《六韬注》首开其端,曹操《孙子注》、贾诩《吴起兵法注》、刘_《黄石公三略注》等是其代表作。

宋元两代处于中国封建社会中期,宋朝是高度中央集权的专制王朝,为确保军政大权集于中央,操于皇帝,实行以文治武的政策,北宋前期曾把兵书列为禁书。其后,鉴于武备废弛,将不知兵,对辽、夏的战争屡屡败北的局面,又诏令官方编修兵书,校理前代《孙子》等7部兵书,定为“武经”,作为正式的军事教科书,把兵书从禁书中解放出来。

南宋时期,抗金、抗元斗争的需要,以及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的发展,再一次推动了兵书的著述。这一时期的兵书,从内容和形式上大都具有一定的开创性。代表性的有军事人物评论集《何博士备论》,军制专著《历代兵制》,名将传记《百将传》,国家颁定的《武经七书》,大型综合性兵书《虎钤经》《武经总要》,城防专著《守城录》,集解类兵书《十一家注孙子》等。处于封建社会后期的明清两代,是兵书数量最多、品类最全的时期。

明初,新撰兵书不多,嘉靖(1522~1566)以后,倭寇为害日甚,国内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日趋尖锐,军事形势紧迫;火器大量装备军队并运用于实战,由此引起军队编制、装备、作战方法、军事思想等方面发生显著变化,促使人们对与军事相关的种种问题进行研究和著书立说,从而使这一时期的兵书著述达到高潮。代表性的兵书有:大型综合性兵书《登坛必究》《武备志》,海防专著《筹海图编》,以军事训练为主要内容的《纪效新书》《练兵实纪》,专论阵法的《续武经总要》,火器制造和使用的专著《神器谱》《火龙神器阵法》《火攻挈要》,论述火器条件下部队编成和作战的《车营扣答合编》等。

清代囿于“骑射为本”的军事指导思想,缺乏创新精神,再加上残酷的民族压迫和文化专制主义,都极大地阻滞了兵书的发展。但清代的学者勤于考证和辑佚,在兵书的发掘和整理方面卓有成效,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有价值的兵书,如论述初起之兵战略原则的《乾坤大略》和军事地理学巨著《读史方舆纪要》等。明清两代为适应武科考试的需要,注释和汇解《武经七书》的兵书大量涌现,其中以明代《武经七书直解》《孙子书校解引类》,清代《武经七书汇解》影响较大。

1840年以后,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诸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东西方兵学从相互碰撞到逐渐融合。晚清时期的兵书从形式到内容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反映了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指导下,从学习介绍西方的兵器、军事技术到接受西方军事思想的变化轨迹。

近代,随着时代的变迁,兵书的撰述内容和形式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学术界一般不再把新型的军事著作称为“兵书”。

分类体系

在图书分类上,中国古代有六分法和四分法两大体系。西汉刘歆编撰的图书分类目录《七略》,分为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术数、方技六类,兵书为独立的一大类。四分法初创于晋荀勖《晋中经簿》,确立于唐代魏徵《隋书・经籍志》,它分为经、史、子、集四部,兵书归入子部。现在多数图书馆古籍分类仍然沿用四分法。

对于兵书内部的分类,西汉任宏在《兵书略》中分为兵权谋、兵形势、兵阴阳、兵技巧四类。所谓兵权谋,就是“以正守国,以奇用兵,先计而后战,兼形势、包阴阳、用技巧者也”,代表作为《孙子》《孙膑兵法》《吴子》等。

所谓兵形势,就是“雷动风举,后发而先至,离合背乡(向),变化无常,以轻疾制敌者也”,存世的作品只有《尉缭子》。所谓兵阴阳,就是“顺时而发,推刑德,随斗击,因五胜,假鬼神而助者也”,其中既有军事天文、军事气象等知识,也有一些荒诞迷信的糟粕。所谓兵技巧,就是“习手足,便器械,积机关,以立攻守之胜者也”,内容多与兵器和军事装备有关。唐李靖指出兵书有“三门”之分,即《太公》中的《谋》《言》《兵》三门。

后来的学者对兵书的分类都各不相同,现在学术界和图书馆一般从兵书的内容和编纂形式等不同侧面进行分类。版本是指同一书籍由于编辑、传抄、刊刻印刷和装订等不同而形成的不同本子。同一部兵书,版本不同,文字往往会有某种差异。从抄写、刊印的材料区分,有竹简本、木牍本、帛书本、纸本等。纸本兵书又分写(抄)本和印本,习惯上,唐以前称写本,唐以后称抄本。其中以稿本和影抄本最有价值。印本根据印刷方法分为木刻本、影印本、石印本、排印本。排印本即活字本。古代兵书以木刻本最为常见。除只印兵书原文的白文本外,又有注疏本、批注本、汇解本等,对于读者理解其内容有一定的帮助。

现实意义

中国古代兵书是对以往战争和军事活动经验的总结,其内容涉及军事科学的许多领域。它揭示了战争的一般规律,在建军和作战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指导原则,哺育了众多的兵家名将;记录了古代科技成果及在军事上的应用。优秀的兵书充满了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也是古代辩证法的源头之一。兵书不仅在中国有深远的影响,而且早在唐代即已陆续传到国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尽管时代发生变化,兵书所传承的军事思想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在建设现代化国防和指导现代战争乃至信息化战争,抑或指导政治、经济、外交等领域的活动时,仍可以从中获得某种借鉴。[1]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