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刘大钧 (院士)」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行 13: 行 13:
 
|}
 
|}
  
'''刘大钧 (院士)''' :(1926年~2016年),作物遗传育种专家。出生于[[江苏]]省[[常州市]]。1949年毕业于[[南京]][[金陵大学]]农学院。1959年获[[莫斯科季米里亚捷夫农学院]]副博士学位。长期从事[[小麦]]新技术育种、外源抗病基因发掘与优异种质创新研究。80年代初通过辐射诱变,育成宁麦3号,六五期间共种植1500余万亩,增产10亿多斤,创值1.5亿余元。率先综合应用染色体分带、非整倍体、同工酶、原位杂交与分子标记技术,为精确检测小麦的外源染色体与基因创建了完整的技术新体系。将DNA分子标记技术成功应用于小麦抗病育种。研究发现与定位的簇毛麦抗白粉病基因,经国际定名为Pm21,育成抗白粉病小麦-簇毛麦双二倍体、异附加系、代换系与易位系,为抗病育种创制了优异的新种质。首先发现鹅观草、纤毛鹅观草等高抗赤霉病,并选育出一批抗赤霉病的小麦——大赖草、鹅观草、纤毛鹅观草的异附加、代换和易位系。曾获国家和部级等多项成果奖励<ref>[http://www.ce.cn/cysc/ztpd/2007/ylp/nongye/200705/28/t20070528_11518032.shtml 作物遗传育种专家刘大钧],中国经济网</ref>。
+
'''刘大钧 (院士)''' :(1926年~2016年),作物遗传育种专家。出生于[[江苏]]省[[常州市]]。1949年毕业于[[南京]][[金陵大学]]农学院。1959年获[[莫斯科]][[ 季米里亚捷夫农学院]]副博士学位。长期从事[[小麦]]新技术育种、外源抗病基因发掘与优异种质创新研究。80年代初通过辐射诱变,育成宁麦3号,六五期间共种植1500余万亩,增产10亿多斤,创值1.5亿余元。率先综合应用染色体分带、非整倍体、同工酶、原位杂交与分子标记技术,为精确检测小麦的外源染色体与基因创建了完整的技术新体系。将DNA分子标记技术成功应用于小麦抗病育种。研究发现与定位的簇毛麦抗白粉病基因,经国际定名为Pm21,育成抗白粉病小麦-簇毛麦双二倍体、异附加系、代换系与易位系,为抗病育种创制了优异的新种质。首先发现鹅观草、纤毛鹅观草等高抗赤霉病,并选育出一批抗赤霉病的小麦——大赖草、鹅观草、纤毛鹅观草的异附加、代换和易位系。曾获国家和部级等多项成果奖励<ref>[http://www.ce.cn/cysc/ztpd/2007/ylp/nongye/200705/28/t20070528_11518032.shtml 作物遗传育种专家刘大钧],中国经济网</ref>。
  
 
==人物生平==
 
==人物生平==
行 35: 行 35:
 
==成长经历==
 
==成长经历==
  
 刘大钧,1926年7月出生在江苏省[[武进县]],早年在武进的私立小学读书。[[抗日战争]]爆发后,随家人逃难,辗转于[[武进]]、[[广州]]、[[香港]]和[[上海]]等地。1942年9月,进入[[中央大学附属实验中学]] 读书。1947年2月考入[[金陵大学]]农艺系,1949年8月毕业留校任教。1955年10月,前往[[苏联]][[莫斯科]][[季米里亚捷夫农学院]]进修<ref>[http://www.guayunfan.com/mrgs/17154.html 赴苏深造_关于刘大钧的故事],挂云帆,2019-05-10 </ref>,攻读研究生,并于1959年12月获副博士学位,1960年2月学成回国。1980年7月,担任[[ 南京农学院]] 农学系副主任,1981年11月任农学系主任,同年12月任南京农学院副院长。1983年5月晋升为[[教授]],同年12月被任命为南京农学院[[ 院长]] 。1984年7月31日,随着南京农学院更名为[[南京农业大学]],出任南京农业大学校长,任职至1991年11月。
+
 刘大钧,1926年7月出生在江苏省[[武进县]],早年在武进的私立小学读书。[[抗日战争]]爆发后,随家人逃难,辗转于[[武进]]、[[广州]]、[[香港]]和[[上海]]等地。1942年9月,进入[[中央大学]] 附属实验中学读书。1947年2月考入[[金陵大学]]农艺系,1949年8月毕业留校任教。1955年10月,前往[[苏联]][[莫斯科]][[季米里亚捷夫农学院]]进修<ref>[http://www.guayunfan.com/mrgs/17154.html 赴苏深造_关于刘大钧的故事],挂云帆,2019-05-10 </ref>,攻读研究生,并于1959年12月获副博士学位,1960年2月学成回国。1980年7月,担任南京农学院农学系副主任,1981年11月任农学系主任,同年12月任南京农学院副院长。1983年5月晋升为[[教授]],同年12月被任命为南京农学院院长。1984年7月31日,随着南京农学院更名为[[南京农业大学]],出任南京农业大学校长,任职至1991年11月。
  
 
==主要成就==
 
==主要成就==
  
1. 宁麦3号小麦品种的选育  20世纪60年代初,刘大钧从事[[小麦]]辐射诱变研究。他和助手们在弄清诱变的最适辐射剂量、照射条件和辐射对株高、穗型、熟相、熟期与抗病性等的诱变效应基础上,育成高产小麦品种宁麦3号(即南农701)。该品种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长江]]中下游麦区推广,平均年种植面积在300余万亩以上。据1981年 —1985 年不完全统计,5年累计种植1500余万亩,增产小麦10亿多斤<ref>[https://www.sohu.com/a/328360396_749128 【致敬】解决亿万老百姓吃饭问题的不止袁隆平,还有他!],搜狐网,科协改革进行时,2019-07-21</ref>,创值15000余万元。1983年,该成果获农牧渔业部(今农业部)技术改进一等奖。
+
1. 宁麦3号小麦品种的选育  20世纪60年代初,刘大钧从事[[小麦]]辐射诱变研究。他和助手们在弄清诱变的最适辐射剂量、照射条件和辐射对株高、穗型、熟相、熟期与抗病性等的诱变效应基础上,育成高产小麦品种宁麦3号(即南农701)。该品种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长江]]中下游麦区推广,平均年种植面积在300余万亩以上。据1981年 ~1985 年不完全统计,5年累计种植1500余万亩,增产小麦10亿多斤<ref>[https://www.sohu.com/a/328360396_749128 【致敬】解决亿万老百姓吃饭问题的不止袁隆平,还有他!],搜狐网,科协改革进行时,2019-07-21</ref>,创值15000余万元。1983年,该成果获农牧渔业部(今农业部)技术改进一等奖。
  
 
2. 抗病基因转移研究鉴于小麦抗病育种中基因资源贫乏和现有抗原丧失抗性等问题,自20世纪70年代,刘大钧开始从小麦近缘植物中筛选、发掘可用于小麦抗病育种的基因资源。最先发现原产于[[地中海]]地区的二倍体物种簇毛麦对小麦白粉病具有高度抗性。通过小麦与簇毛麦间的杂交、回交以及对后代抗病性与染色体鉴定等技术,相继培育出一系列抗白粉病新种质。分获1986年和1992年[[农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1996年[[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997年[[国家技术发明三等奖]]。簇毛麦的抗白粉病基因已被明确定位于6V染色体短臂上,经[[国际小麦基因命名委员会]]认定,正式命名为Pm21。20世纪80年代中期,又发现[[鹅观草]]、[[纤毛鹅观草]]和[[大赖草]]高抗小麦赤霉病,并通过远缘杂交为小麦抗赤霉病育种创制出一批有价值的新种质。
 
2. 抗病基因转移研究鉴于小麦抗病育种中基因资源贫乏和现有抗原丧失抗性等问题,自20世纪70年代,刘大钧开始从小麦近缘植物中筛选、发掘可用于小麦抗病育种的基因资源。最先发现原产于[[地中海]]地区的二倍体物种簇毛麦对小麦白粉病具有高度抗性。通过小麦与簇毛麦间的杂交、回交以及对后代抗病性与染色体鉴定等技术,相继培育出一系列抗白粉病新种质。分获1986年和1992年[[农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1996年[[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997年[[国家技术发明三等奖]]。簇毛麦的抗白粉病基因已被明确定位于6V染色体短臂上,经[[国际小麦基因命名委员会]]认定,正式命名为Pm21。20世纪80年代中期,又发现[[鹅观草]]、[[纤毛鹅观草]]和[[大赖草]]高抗小麦赤霉病,并通过远缘杂交为小麦抗赤霉病育种创制出一批有价值的新种质。
行 69: 行 69:
 
 刘大钧不仅是一名学者,而且还是一位农业教育家。他1981年担任[[南京农学院]]副院长,1983年任院长,学校更名后任[[南京农业大学]]校长,连续从事高校行政和管理工作达10年之久。担任校领导初期,正值[[南京]]农学院由[[国务院]]批准在原址复校不久,工作千头万绪,他以坚毅的精神组织与领导全校教职工积极投入艰辛的复校、建校工作。他能抓大事,为学校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重视端正办学思想,培养良好的校风。在此期间,学校从11个本科专业发展到20个本科与8个专科专业,拥有17个博士点、32个硕士点、4个国家级重点学科,为学校迎接“八五”、“九五”规划的挑战和进入“211工程”打下了良好与坚实的基础。
 
 刘大钧不仅是一名学者,而且还是一位农业教育家。他1981年担任[[南京农学院]]副院长,1983年任院长,学校更名后任[[南京农业大学]]校长,连续从事高校行政和管理工作达10年之久。担任校领导初期,正值[[南京]]农学院由[[国务院]]批准在原址复校不久,工作千头万绪,他以坚毅的精神组织与领导全校教职工积极投入艰辛的复校、建校工作。他能抓大事,为学校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重视端正办学思想,培养良好的校风。在此期间,学校从11个本科专业发展到20个本科与8个专科专业,拥有17个博士点、32个硕士点、4个国家级重点学科,为学校迎接“八五”、“九五”规划的挑战和进入“211工程”打下了良好与坚实的基础。
  
 刘大钧学识渊博,勤于思考,虽专攻植物遗传育种专业,但同时关心整个[[农业生产]]、[[科技]]与[[教育]]的发展。他特别善于用深入浅出的语言,讲授难以理解的教学内容。他很重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动手能力。他知人善任,唯才是举,在挑选学科带头人时,强调德才兼备和为人治学方面的成熟程度。经过20余年的不懈努力,他所创建与领导的细胞遗传研究所于1990年经农业部批准为农业部重点开放实验室。他治学严谨,为人正直、平易近人,深受学生爱戴。作为学科带头人和项目主持人,善于调动科研集体中每个成员的积极性。关心中青年学者,不遗余力地培养和举荐他们,使其学术梯队后继有人。由他创立和领导的农业部作物细胞遗传重点开放实验室多次评为部门优秀。他所领导的学术梯队基础好、学风正,敬业勤奋,富有合作与开拓精神,承担了包括国家 “[[863]] ”、 “[[973]] ”和国际合作等重大项目。先后培养了21名博士、34名硕士。他们大部分已成为所在单位的业务骨干,有的还是国内外知名的中青年学者、学科带头人、国家攻关与“863”项目的主持人。自20世纪60年代起,他累计发表论文200余篇,编译著4部。长期参与各种学术团体和学术刊物的工作,多次参加和组织国内外学术会议,卓有成效地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为本单位追赶学科前沿和加速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ref>[https://www.sohu.com/a/111712533_349990 深切缅怀刘大钧院士 ],搜狐网,南京农业大学,2016-08-23 </ref>。
+
 刘大钧学识渊博,勤于思考,虽专攻植物遗传育种专业,但同时关心整个[[农业生产]]、[[科技]]与[[教育]]的发展。他特别善于用深入浅出的语言,讲授难以理解的教学内容。他很重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动手能力。他知人善任,唯才是举,在挑选学科带头人时,强调德才兼备和为人治学方面的成熟程度。经过20余年的不懈努力,他所创建与领导的细胞遗传研究所于1990年经农业部批准为农业部重点开放实验室。他治学严谨,为人正直、平易近人,深受学生爱戴。作为学科带头人和项目主持人,善于调动科研集体中每个成员的积极性。关心中青年学者,不遗余力地培养和举荐他们,使其学术梯队后继有人。由他创立和领导的[[ 农业部]] 作物细胞遗传重点开放实验室多次评为部门优秀。他所领导的学术梯队基础好、学风正,敬业勤奋,富有合作与开拓精神,承担了包括国家 “863 ”、 “973 ”和国际合作等重大项目。先后培养了21名博士、34名硕士。他们大部分已成为所在单位的业务骨干,有的还是国内外知名的中青年学者、学科带头人、国家攻关与“863”项目的主持人。自20世纪60年代起,他累计发表论文200余篇,编译著4部。长期参与各种学术团体和学术刊物的工作,多次参加和组织国内外学术会议,卓有成效地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为本单位追赶学科前沿和加速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ref>[https://www.sohu.com/a/111712533_349990 深切缅怀刘大钧院士 ],搜狐网,南京农业大学,2016-08-23 </ref>。
  
 
==视频==
 
==视频==

於 2020年1月7日 (二) 15:48 的修訂

 

劉大鈞 (院士)

 

劉大鈞 (院士) :(1926年~2016年),作物遺傳育種專家。出生於江蘇常州市。1949年畢業於南京金陵大學農學院。1959年獲莫斯科季米里亞捷夫農學院副博士學位。長期從事小麥新技術育種、外源抗病基因發掘與優異種質創新研究。80年代初通過輻射誘變,育成寧麥3號,六五期間共種植1500餘萬畝,增產10億多斤,創值1.5億餘元。率先綜合應用染色體分帶、非整倍體、同工酶、原位雜交與分子標記技術,為精確檢測小麥的外源染色體與基因創建了完整的技術新體系。將DNA分子標記技術成功應用於小麥抗病育種。研究發現與定位的簇毛麥抗白粉病基因,經國際定名為Pm21,育成抗白粉病小麥-簇毛麥雙二倍體、異附加系、代換系與易位系,為抗病育種創製了優異的新種質。首先發現鵝觀草、纖毛鵝觀草等高抗赤霉病,並選育出一批抗赤霉病的小麥——大賴草、鵝觀草、纖毛鵝觀草的異附加、代換和易位系。曾獲國家和部級等多項成果獎勵[1]

人物生平

1926年7月2日,劉大鈞出生於江蘇常州市
1949年,畢業於金陵大學農藝系並留校任教。
1960年,回國後長期在南京農學院(1984年更名為南京農業大學)工作。
1981年5月至1991年11月,歷任南京農學院農學系主任,南京農學院副院長、院長,南京農業大學校長。
1999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曾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二、三屆作物學科評議組副組長,農業部第一、二屆科學技術委員會委員、常務委員,中國遺傳學會常務理事兼植物遺傳專業委員會主任,中國作物學會副理事長,江蘇省遺傳學會理事長,江蘇省生物技術協會理事長、《遺傳學報》、《遺傳》副主編及《中國科學》、《科學通報》、《自然科學進展》、《作物學報》編委。

2016年8月22日19點50分,劉大鈞因病醫治無效在江蘇南京逝世,享年91歲[2]

成長經歷

劉大鈞,1926年7月出生在江蘇省武進縣,早年在武進的私立小學讀書。抗日戰爭爆發後,隨家人逃難,輾轉於武進廣州香港上海等地。1942年9月,進入中央大學附屬實驗中學讀書。1947年2月考入金陵大學農藝系,1949年8月畢業留校任教。1955年10月,前往蘇聯莫斯科季米里亞捷夫農學院進修[3],攻讀研究生,並於1959年12月獲副博士學位,1960年2月學成回國。1980年7月,擔任南京農學院農學系副主任,1981年11月任農學系主任,同年12月任南京農學院副院長。1983年5月晉升為教授,同年12月被任命為南京農學院院長。1984年7月31日,隨着南京農學院更名為南京農業大學,出任南京農業大學校長,任職至1991年11月。

主要成就

1. 寧麥3號小麥品種的選育 20世紀60年代初,劉大鈞從事小麥輻射誘變研究。他和助手們在弄清誘變的最適輻射劑量、照射條件和輻射對株高、穗型、熟相、熟期與抗病性等的誘變效應基礎上,育成高產小麥品種寧麥3號(即南農701)。該品種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在長江中下游麥區推廣,平均年種植面積在300餘萬畝以上。據1981年~1985年不完全統計,5年累計種植1500餘萬畝,增產小麥10億多斤[4],創值15000餘萬元。1983年,該成果獲農牧漁業部(今農業部)技術改進一等獎。

2. 抗病基因轉移研究鑑於小麥抗病育種中基因資源貧乏和現有抗原喪失抗性等問題,自20世紀70年代,劉大鈞開始從小麥近緣植物中篩選、發掘可用於小麥抗病育種的基因資源。最先發現原產於地中海地區的二倍體物種簇毛麥對小麥白粉病具有高度抗性。通過小麥與簇毛麥間的雜交、回交以及對後代抗病性與染色體鑑定等技術,相繼培育出一系列抗白粉病新種質。分獲1986年和1992年農業部科技進步三等獎、1996年農業部科技進步二等獎、1997年國家技術發明三等獎。簇毛麥的抗白粉病基因已被明確定位於6V染色體短臂上,經國際小麥基因命名委員會認定,正式命名為Pm21。20世紀80年代中期,又發現鵝觀草纖毛鵝觀草大賴草高抗小麥赤霉病,並通過遠緣雜交為小麥抗赤霉病育種創製出一批有價值的新種質。

3. 植物基因組分析基因組分析可為植物遺傳改良提供重要依據,劉大鈞率領他的學生對小麥的近緣物種和我國特有種質進行了有成效的基因組分析研究,為這些特有種質的起源演化和育種利用提供了信息。在國際會議上宣讀或國外刊物上報道了我國西部三種特有的六倍體小麥染色體組成和普通小麥品種中國春的分化差異;我國自己育成的一個普通小麥——黑麥染色體易位系涉及1BL/1RS易位。20世紀90年代初,又致力於小麥近緣物種基因組的分子生物學研究,成功地分離與篩選到簇毛麥大賴草新麥草基因組或物種專化的DNA克隆,並以這些克隆為探針,對育成的小麥異染色體系中所含外源染色體進行了鑑定,其驗證結果均可與染色體分帶、原位雜交鑑定等結果相互驗證,從而建立了小麥中外源染色體精確鑑定的技術新體系。1998年獲教育部(基礎類)科技進步一等獎。

4. 為作物育種探索新路劉大鈞不滿足於輻射誘變和遠緣雜交在小麥育種中的成功利用,在染色體工程和組織培養研究基礎上,又組織開展了DNA分子標記技術與遺傳轉化在作物育種中的應用研究。成功地利用同工酶分析與DNA分子標記等對染色體工程系中所涉及外源染色體的同源群歸屬進行了識別與鑑定;近年來,成功地篩選到與Pm21和Pm6連鎖的DNA分子標記,並積極發展和兄弟單位的合作,用已篩選到的連鎖標記對抗白粉病基因Pm2、Pm4a和Pm21進行了有效的輔助選擇,顯著提高了基因聚合的效率與準確性,在我國小麥育種實踐中開創了先例。

學術論著

發表論文170餘篇,編著四部。

Liu Dajun, Genome analysis in wheat breeding for disease resistance, Acta Botanica Sinica, 2002,44(9): 1096-1104
Liu J, D. Liu et al., Molecular-facilitated pyramiding of different genes for powdery mildew resistance in wheat, Plant Breeding, 2000,119:21-24
Wen T., D. Liu et al., Genetic mapping of the powdery mildew resistance gene Pm6 in wheat by RFLP analysis, Theor. Appl. Genet., 2000, 100: 564-568
劉大鈞等, 導入小麥的外源染色體片段的準確鑑定及外源抗性基因的穩定性分析,遺傳學報,1996,23(1):18-23
Li WL, PD Chen, LL Qi, DJ Liu, Isolation, characteriz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a species-specific repeated sequence from Haynaldia villosa, Theor. Appl. Genet., 1995,90: 526-533
劉大鈞主編, 細胞遺傳學,中國農業出版社,1999。

人物評價

劉大鈞不僅是一名學者,而且還是一位農業教育家。他1981年擔任南京農學院副院長,1983年任院長,學校更名後任南京農業大學校長,連續從事高校行政和管理工作達10年之久。擔任校領導初期,正值南京農學院由國務院批准在原址復校不久,工作千頭萬緒,他以堅毅的精神組織與領導全校教職工積極投入艱辛的復校、建校工作。他能抓大事,為學校制定中長期發展規劃,重視端正辦學思想,培養良好的校風。在此期間,學校從11個本科專業發展到20個本科與8個專科專業,擁有17個博士點、32個碩士點、4個國家級重點學科,為學校迎接「八五」、「九五」規劃的挑戰和進入「211工程」打下了良好與堅實的基礎。

劉大鈞學識淵博,勤于思考,雖專攻植物遺傳育種專業,但同時關心整個農業生產科技教育的發展。他特別善於用深入淺出的語言,講授難以理解的教學內容。他很重視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和動手能力。他知人善任,唯才是舉,在挑選學科帶頭人時,強調德才兼備和為人治學方面的成熟程度。經過20餘年的不懈努力,他所創建與領導的細胞遺傳研究所於1990年經農業部批准為農業部重點開放實驗室。他治學嚴謹,為人正直、平易近人,深受學生愛戴。作為學科帶頭人和項目主持人,善於調動科研集體中每個成員的積極性。關心中青年學者,不遺餘力地培養和舉薦他們,使其學術梯隊後繼有人。由他創立和領導的農業部作物細胞遺傳重點開放實驗室多次評為部門優秀。他所領導的學術梯隊基礎好、學風正,敬業勤奮,富有合作與開拓精神,承擔了包括國家「863」、「973」和國際合作等重大項目。先後培養了21名博士、34名碩士。他們大部分已成為所在單位的業務骨幹,有的還是國內外知名的中青年學者、學科帶頭人、國家攻關與「863」項目的主持人。自20世紀60年代起,他累計發表論文200餘篇,編譯著4部。長期參與各種學術團體和學術刊物的工作,多次參加和組織國內外學術會議,卓有成效地開展國際合作與交流,為本單位追趕學科前沿和加速人才培養等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5]

視頻

劉大鈞 (院士)相關視頻

小麥與冰草屬間遠緣雜交技術及其新種質創製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