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南极龙属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南极龙属
图片来自dinosaurpictures

南极龙学名Antarctosaurus,意为“南方的蜥蜴”)是岩盔龙类下的一个,生活于白垩纪晚期的南美洲

它是一类大型的四足植食性恐龙,有著长颈及长尾巴,有可能是有鳞甲的。由于南极龙的化石并没有一个完整的骨骼,而蜥脚下目的尾巴大小差异十分大,它的大小因而很难去推断。

模式种威施曼氏南极龙A. wichmannianus),是由休尼(Friedrich von Huene)在1929年命名,身长18公尺,他在同一年命名了第二个种巨大南极龙(A. giganteus),体型非常巨大。之后另有三个种被命名,近年的研究指出它们都不属于南极龙。南极龙的肩膀可能高达5公尺。

命名

南极龙的化石首先在1916年被研究,直至1929年才由古生物学家休尼(Friedrich von Huene)详细的描述及命名[1]。南极龙的属名在古希腊文并非表示南极洲,而是指“北方的相反”,因为它是于阿根廷被发现,而阿根廷与南极洲的名字都具有“北方的相反”的意思。。

物种

历年来有几个曾被分类在南极龙属下,包括有模式种威施曼氏南极龙(A. wichmannianus)、巨大南极龙(A. giganteus)、北方南极龙(A. septentrionalis)、查可萨提南极龙("A." jaxartensis)、及巴西南极龙(A. brasiliensis),但大都是错误分类在此属中的。

模式种

南极龙的模式种是威施曼氏南极龙(A. wichmannianus),在1929年由休尼命名,种名是为纪念其化石的发现者地质学家R. Wichmann。这个种包含了大量的骨头,现时被认为来自于阿根廷里奥内格罗省的Anacleto地层,年代是白垩纪坎帕阶,距今约8300万到8000万年前。当中有几个破碎头颅骨,包括一个脑壳及一个下颌。其他骨头有颈椎尾椎肋骨及多块四肢骨头。一条股骨约为1.85公尺高,推断其体重达34公吨

大部份这些骨头都是肢离破碎的,散布于挖掘处。因此有很多学者认为它们并非同属于同一种类的动物。而最方形的下颌,经常被认为是属于类似尼日龙雷巴齐斯龙科恐龙[2][3][4],但是与博妮塔龙的颌部在形状上亦很相近,可见这骨头与泰坦巨龙类有所关连,最终可能是属于南极龙的。脑壳及其他的骨骼虽然未必都是同一个体的,但通常被认为都是泰坦巨龙类的。虽然没有发现威施曼氏南极龙的装甲,但一般都认为它是属于有装甲的岩盔龙类(Lithostrotia)演化支。这个种被认为亦有可能是属于纳摩盖吐龙科

其他种

休尼在1929年也命名了另一个种,称为巨大南极龙A. giganteus),是因它的巨大体型。这个种的化石非常的少,而有些学者认为它其实是疑名。这些骨头中最著名的是两块巨大的股骨,约有2.35公尺长,是已知的蜥脚下目中最大的之一。由此推断,它的体重达69公吨,只比重73公吨的阿根廷龙小。这些骨头都是从阿根廷内乌肯省的Plottier地层被发现,年代估计是白垩纪科尼亚克阶,距今约8700万到8500万年前。这个地层与Anacleto地层也是属于内乌肯组的。由于只有少数资料,而属于威施曼氏南极龙的化石亦不确定,这个种目前亦不能确定是否属于南极龙属。

在1933年,另一个从印度发现的种也被描述,称为北方南极龙(A. septentrionalis[5]。这个种并没有保存甚么解剖学资料,但肯定的是不属于南极龙。于1994年它被更名为耆那龙

在1939年,苏联古生物学家Anatoly Riabinin研究一个从哈萨克发现的股骨,命名为查可萨提南极龙(A. jaxartensis)。它亦被认为是疑名,但却肯定的几乎不是属于南极龙。

由两块肢骨碎片及部份脊椎组成的巴西南极龙(A. brasiliensis),是在巴西包鲁地层被发现、并在1971年被描述。这个种亦被认为是疑名。

参考文献

  1. von Huene, F. 1929. Los saurisquios y ornitisquios del Cretacéo Argentino. Anales del Museo de La Plata (series 3) 3: 1–196. [In Spanish]
  2. Upchurch, P. 1999. The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s of the Nemegtosauridae. Journal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19: 106–125.
  3. Sereno, P.C., Beck, A.L., Dutheil, D.B., Larsson, H.C.E, Lyon, G.H., Moussa, B., Sadleir, R.W., Sidor, C.A., Varricchio, D.J., Wilson, G.P., Wilson, J.A. 1999. Cretaceous sauropods from the Sahara and the uneven rate of skeletal evolution among dinosaurs. Science 286: 1342–1347.
  4. Wilson, J.A. 2002. Sauropod dinosaur phylogeny: critique and cladistic analysis. Zoological Journal of the Linnean Society 136: 217–276.
  5. von Huene, F. & Matley, C.A. 1933. Cretaceous Saurischia and Ornithischia of the central provinces of India. Palaeontologia Indica 21: 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