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司母戊鼎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司母戊鼎 [1]

司母戊鼎商王祖庚祖甲为祭祀母亲戊而作的祭器,是中国商代晚期(约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的青铜器商周时期青铜器的代表作,原称“司母戊鼎”或“司母戊大方鼎”,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1]

后母戊鼎。是前已发现的中国古代形体最大和最重的青铜器,在世界上也是仅见的,反映出商代青铜冶铸业具有极高水平。[1]

青铜器时代,考古学分期法的一个时期,指主要以青铜为材料制造工具、用具、武器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处于新石器时代铁器时代之间。是继金石并用时代之后的又一个历史时期。

青铜是红铜(纯铜)与的合金,熔点在700-900℃之间,比红铜的熔点(1083℃)低。含锡10%的青铜,硬度为红铜的4.7倍,性能良好。青铜出现后,对提高社会生产力起了划时代的作用。[2]

后母戊鼎初为乡人私掘,因体积过大,为防日军抢走,将其重新掩埋。1946年6月重新出土,存于南京中央博物院。1959年铜鼎从南京调往北京,存于新建成的中国历史博物馆(今中国国家博物馆)至今。

经研究考证,鼎腹内壁铭文"后母戊"是商王武丁的后妃妇妌的庙号。后母戊鼎是用陶范法铸造而成的,在商后期铸造后母戊鼎至少需要1000公斤以上的原料,且要在大约二三百名工匠的密切配合下才能完成,经测定,鼎含铜84.77%、锡11.64%、铅2.79%,与古文献记载制鼎的铜锡比例基本相符。

后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铜礼器,享有"镇国之宝"的美誉。现为国家一级文物,2002年列入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名单。[3]

甲骨文有的是不分左右的

司母戊鼎

司母戊鼎的名字也是根据鼎内的铭文所确定的,鼎内有铭文“司母戊”三个字,因此而得名。很多人会问,既然这样为什么还会有人改名为后母戊鼎。我们知道商代是使用甲骨文的,但是大多数的人不知道的是甲骨文的很多字是不分左右的。因此很多字无论向左向右,都是一个字,比如下图中的甲骨文:: [4]

研究考证

1939年于河南安阳殷墟商代晚期墓出土。因腹内壁铸有“司母戊”三字而得名。亦有人释作“后母戊”,后母戊即商王武丁妻子之一的妇妌。该鼎身呈长方形,口沿很厚,轮廓方直,显现出不可动摇的气势。后母戊鼎立耳、方腹、四足中空,除鼎身四面中央是无纹饰的长方形素面外,其馀各处皆有纹饰。在细密的云雷纹之上,各部分主纹饰各具形态。身四面在方形素面周围以饕餮作为主要纹饰,四面交接处,则饰以扉棱,扉棱之上为牛首,下为饕餮。鼎耳外廓有两只猛虎,虎口相对,中含人头。耳侧以鱼纹为饰。四只鼎足的纹饰也匠心独具,在三道弦纹之上各施以兽面。据考证,后母戊鼎应是商王室重器,其造型、纹饰、工艺均达到极高的水平。是商代青铜文化顶峰时期的代表作。后母戊鼎的提手文饰同样精美。

两只龙虎张开巨口,含著一个人头,后世演变成“二龙戏珠”的吉祥图案。一般认为,这种艺术表现的是大自然和神的威慑力。现在却有人推测,那个人是主持占卜的贞人,他主动将头伸入龙虎口中,目的是炫耀自己的胆量和法力,使民众臣服于自己的各种命令,完全是可能的:当时的贞人出场时都牵著两头猛兽,在青铜器和甲骨文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图案。

后母戊鼎形腹部铸有“后母戊”3字,亦有人释作“司母戊”,是商王祖庚祖甲为祭祀其母所铸。后母戊鼎高1.33米,口长1.10米,重达875千克,鼎身和鼎足用陶范铸造,鼎耳是在鼎身铸好后再装范浇铸的。其合金成分为:铜84.77%,锡11.44%,铅2.76%,其他0.9%。

铸造这样高大的铜器,所需金属料当在1000千克以上,且必须有较大的熔炉。后母戊鼎的铸造,充分说明商代后期的青铜铸造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组织严密,分工细致,显示出商代青铜铸造业的生产规模与杰出的技术成就,足以代表高度发达的商代青铜文化。

2011年3月6日,央视《新闻30分》主持人在播报新闻时,将“司母戊鼎”读成“后母戊鼎”。国家博物馆网站2011年12月18日曾回应:“此初始被定名时,专家释读其上铭文为‘司母戊’,随著更多同时期青铜器被发现,目前专家多认为应释读为‘后母戊’。但由于中小学历史课本的广泛宣传,目前司母戊鼎、司母戊大方鼎等名称更为有名。”河南博物院副院长田凯介绍说,一直以来,人们都称之为“司母戊鼎”,随著一些考古学家对商代文明研究的深入,认为应改名为“后母戊鼎”。如果多数专家认为名字应该改,博物院会适应大众的需要。[1]

文物特征

后母戊鼎 [图档来源 https://zhuanlan.zhihu.com/p/34909042]

后母戊鼎厚立耳(其中一耳为后配),折沿宽缘,直壁深腹平底,腹部呈长方形,下承四中空柱足。器耳上饰一列浮雕式鱼纹,首尾相接,耳外侧饰浮雕式双虎食人首纹,腹壁四面正中及四隅各有突起的短棱脊,腹部周缘饰饕餮纹,均以云雷纹为地。足上端饰浮雕式饕餮纹,下衬三周凹弦纹。

腹内壁铸有“后母戊”三字。字型笔势雄健,形体丰腴,笔划的起止多显峰露芒,间用肥笔。该鼎是商王为祭祀其母“戊”而作,造型厚重典雅,气势恢宏,纹饰美观,铸造工艺高超,亦是已发现最大的商代青铜礼器

铸造工艺

后母戊的铸造工艺十分复杂。根据铸痕观察,身与四足为整体铸造。鼎身共使用8块陶范,每个鼎足各使用3块陶范,器底及器内各使用4块陶范。鼎耳则是在鼎身铸成之后再装范浇铸而成。铸造此鼎,所需金属原料超过1000千克。而且,制作如此的大型器物,在塑造泥模、翻制陶范、合范灌注等过程中,存在一系列复杂的技术问题,同时必须配备大型熔炉。后母戊鼎的铸造,充分说明商代后期的青铜铸造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组织严密,分工细致,显示出商代青铜铸造业的生产规模与杰出的技术成就,足以代表高度发达的商代青铜文化

此外,经光谱定性分析与化学分析的沉淀法所进行的定量分析,后母戊鼎含铜84.77%、锡11.64%、铅2.79%,与战国时期成书的《考工记·筑氏》所记鼎的铜、锡比例基本相符,从中可见中国古代青铜文明的内在传承。

作用

考古工作者通过对有关青铜器的研究,以及甲骨文中的记载,认为在鼎腹内壁铭文“后母戊”三个字中,“母戊”是商王武丁的后妃妇妌的庙号。以及根据铭文可知,后母戊鼎是商王武丁的两个儿子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亲妇妌而制的。

申遗行动

2000年,南京博物院技术部申报“泥范铸作工艺研究”课题,并在2006年7月用仿古代的泥范铸作工艺初步铸成原大司母戊鼎。为筹备殷墟申请联合国“世遗”评估行动,中国历史博物馆曾在2005年9月下旬把在北京秘藏的原鼎运回安阳殷墟博物馆一同展览近四个月。殷墟在2006年7月13日正式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后,当年把原鼎收藏免被日军搜掠的42位村民之一的吴培文被增补为安阳市政协委员

司母戊鼎 影音

3D技术范铸法演示司母戊鼎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