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吃饭,吃饭(宝栋)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吃饭,吃饭
图片来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吃饭,吃饭》中国当代作家宝栋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吃饭,吃饭

经常在餐厅看学生吃不了的大半个或者整个馒头、整个包子、整个花卷和剩菜一起倒进了泔水桶,让人心疼。学生可能觉得是小事,但是,这样普遍的现象造成的结果是浪费严重。其它的东西还有个垃圾回收的问题,这粮食浪费了可是再也没有了。

参加喜宴的人,往往都有满桌子饭菜浪费了不少的感觉。主家办喜事,高兴讲面子,备席丰盛。就当下社会风气来看,不讲面子也不行,家家攀比,人人评说,如果节约了,会被说成抠门小气鬼。何况如今人们生活的好了,没有人在乎一顿吃的。但是,满桌子大鱼大肉,客人们喝上点喜酒,一热闹,就吃不了多少了,那些双鸡呀,双鱼呀,大个的肘子呀,成个的四喜丸子呀等等,都剩着不少,客人吃不了,主人不顾得收拾,十几席几十席的饭菜也没办法收拾,肯定就浪费掉了。这种现象也极为普遍。

甚至喜宴上出现了一种特殊的人,不是喝喜酒的,也不是蹭酒的,而是收饭菜的。人家喜宴上各种仪式进行完了,客人们推杯换盏也差不多了,大家出去上个卫生间什么的,回来看到有人在收拾饭菜,问咋回事?这人不答,扭头便走。问主人家,也没人知道咋回事。后来有人说,这是专门吃喜宴剩菜的,几个房间的剩菜剩饭一收拾,回家就是一大桌子,一家人可以改善生活了。人们看着这样的人,大多是鄙夷,觉得是有伤体面的事。我却觉得,如果酒席确实已经结束,真不如有人来收拾了好。别管谁吃掉,至少总比直接倒掉好吧。再说了,目前尽管大家生活好了,但也不是每个家庭都一样好,仍然还有为温饱问题忧心的人家。开顿大餐,对他们来说可能承受起来困难,老人孩子吃上点这喜宴的剩菜剩饭,也算是改善生活了。可以改善生活,又避免了浪费,尽管有失体面,我看还算是好事。从粮食的角度来看,是避免浪费,是合理利用,是一种节约。

家庭生活,也有浪费现象。不是有不少去儿女那里帮助看孙子的人常和儿子儿媳闹别扭,看不惯吗?看不惯什么呢?主要是浪费。生活观念不一样,节约意识不一样,看待东西不一样。一不喜欢随手就扔掉,让从穷日子走过来的老人受不了。

家庭浪费,学校浪费,饭店浪费,社会浪费,对于现在五十岁以上的人来说,都会觉得心疼。因为这些人都经历过生活艰难,那些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出生的人,甚至经受过比较严重的饥饿。那时候的农村,别说鸡鱼肉蛋了,一片馒头,都是极为奢侈的东西,非过年过节一般是见不到白面食物的。

有位文友古彭万俟轩《在那些挨饿的日子里》有这样的记载:

那时候,山上、湖里的野菜都挖光了,大家就开始吃树叶。我觉得最好吃的是榆树叶和刺槐树叶,特别是那些鲜嫩的刺槐树叶,更是人们采摘的首选目标。其次就是桑树叶、柘树叶、“鬼疙针”等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后来这些东西也被人们吃光了,就去弄椿树叶和柳树叶,这两种树叶都很苦,特别是椿树叶还有一股臭味,所以需要先用水泡,等把苦味、臭味泡掉后再蒸了吃。

我也听母亲说过,大表哥出生于五十年代末,正是极度困难时期,树叶吃完了,开始扒树皮吃。吃着煮熟的树皮,小孩子竟然说是鸡肉。从这里我们可以想象那种生活该是怎样一种情况了。老人说,当时大人饿得站不起来,都是在地上爬着走。

网络上看到有段文字这样说:《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在叙述到“三年困难时期”群众生活状况和人口变动情况时说:“粮、油和蔬菜、副食品等的极度缺乏,严重危害了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许多地方城乡居民出现了浮肿病,患肝炎和妇女病的人数也在增加。由于出生率大幅度大面积降低,死亡率显著增高。

没有查到这段文字的确切出处,它这里的说法有个问题,不是因为“出生率大幅度大面积降低”而“死亡率显著增高”,而是“食品等的极度缺乏”造成“死亡率显著增高”。说白了,就是被饿死的人数“显著增高”。饿死人就够说明吃饭问题了,“显著增高”更说明那个时期粮食短缺到什么程度了。试想,那个时期的人该是怎样的看待粮食,他们能会随便浪费一粒粮食吗?

我们这个东方文明古国,虽然农业文明发达,但却有着诸多饿的历史,世世代代为吃饭问题而辛劳而挨饿。要不中国人的见面语怎么常说“吃了吗”呢?可见“吃”的问题一直在困扰着我们。“粒粒皆辛苦”是老少皆知的古诗句,在我们浩如烟海的古代诗歌之中,这句诗恐怕距离我们的肠胃最近,最能提醒我们对于粮食的重视和珍惜。生理上人的肠胃应该是有记忆的,我们民族应该记得挨饿的痛苦。

但是,这么普遍浪费的现象,让人感觉好像人们挨饿的记忆丧失了,吃不了就扔成了好多孩子普遍性的行为习惯。

挨饿的时期过去了,挨饿的记忆在孩子们的大脑里是空白。没有挨饿的记忆,本来是好事,说明我们的日子过好了,生活水平提高了。但话说回来,这样好的日子却不是孩子们随便浪费的资本和借口。

孩子们的浪费是个错误,错在谁呢?除了孩子,还应该是在上一代人身上,是老一辈人的责任,是他们没有认真地把爱惜粮食的传统留传给下一代,也是社会问题,是社会对节俭风气提倡得不够。吃得饱穿得暖的日子过久了,对那些艰难的日子失忆了。

这土地里出产的东西是有数的,是经历夏秋冬风霜雨露的漫长岁月才收获来的。如果是以后不再有饥饿,那还好说。如果气候突变,粮食歉收,吃饭问题突然紧张,孩子们恐怕就要挨饿了,那个时候再知道珍惜粮食不是晚了吗?就如今年秋天,突然的连续大雨,粮食收成就会受到影响。如果搁在五八年或是古代什么时期,就会出现饥荒,出现流浪乞讨,甚至路有饿殍。再往大了说,新冠疫情之下,全世界的粮食生产肯定会受到影响,地球上那么多人,吃饭问题会更加严重。老百姓常说“囤里无粮心里虚”,就是现实而生动的吃饭问题。

何况我们国家全力进行脱贫攻坚,社会却在随意浪费,这不是矛盾吗?这不是与国家战略背道而驰吗?

所以,与其随手浪费,不如平时珍惜。“常将有时思无时”,才是正理。

爱惜粮食,是一个习惯问题,更是一个品质问题,因为它是一个有关于肚子有关于生命的问题。当然它也是一个教育问题。孩子浪费,是长辈的教育责任,学生的浪费,是学校的教育责任,社会浪费,是社会教育的责任。没有教育好肚子问题粮食问题,后果是很可怕的。

吃饭,吃饭,请想想吃饭问题。

2021.10.23晨五时于郓城学校 [1]

作者简介

宝栋,高中语文教师,现有一百多篇文章见诸网络。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