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喀秋莎多管火箭炮

喀秋莎多管火箭炮原图链接来自 搜狐 的图片

喀秋莎多管火箭炮(俄语:Катюша,转写:Katyusha),又译卡秋莎多管火箭炮,是第一种被苏联第二次世界大战大规模生产、投入使用的自走火箭炮。相较于其他的火炮,这些多管火箭炮能迅速地将大量的炸药倾泻于目标地,但其准确度较低且装弹时间较长。它们虽比其他火炮来的脆弱,但价格低廉、易于生产。二战中,喀秋莎成为了第一种苏联大量生产的自走炮[1],并常将其装载于卡车上。和其他自走炮相比,这样的机动性为喀秋莎带来其他的优势:能一次投注大量火力,并在遭到反攻炮火前迅速离开。其火箭发射车为ZiS-5、ZiS-6、GAZ-AA卡车、T-60轻型坦克等及少量美援的雪佛兰G7117及福特-马蒙·夏灵顿HH6-COE4等。

这种火箭炮的发射架上标着字母“К”,这是沃罗涅日共产国际工厂(现名沃罗涅日挖掘机厂)出厂时的标记,К即是俄文单词共产国际(Коминтерн)的第一个字母。由于火箭炮这种新型武器当时严格保密,红军战士也不知道它的正式名称,就根据这个字母“К”,把该武器命名为一个女性的爱称“喀秋莎”,这个别名迅速在苏军队里传播开来。德军则称之为“斯大林的管风琴”(德语:Stalinorgel)。

二战的喀秋莎武器包括BM-13火箭炮、轻型的BM-8和重型的BM-31。至今,喀秋莎之名仍被用于较为新式的苏联车载多管火箭炮上—特别是BM-21与其衍生型。

目录

研制历史

苏联于1933年成立火箭研究所,研制陆军空军使用的火箭弹。1938年,苏军的战斗机攻击机轰炸机装备了82毫米、132毫米航空火箭弹[2],在诺门罕战役使用。1938年,火箭研究所改为苏联弹药人民委员会第3研究所,除航空火箭弹和多管火箭炮外,也研制喷射发动机、海军火箭、防空火箭等。但一直到苏德战争爆发,由于技术队伍有限,试验和生产基础薄弱,仅仅成功研制了航空火箭,其余武器项目均未取得结果。

1937-1938年的大肃反中研究所领导克莱梅诺夫、兰格马克被镇压,科罗廖夫、格卢什科入狱。苏军高层对火箭武器也缺乏长远规划。著名的BM-13“喀秋莎”火箭炮是1938年该所的劳动竞赛背景下,由科技人员提出来并研制成功。1938年10月,火箭炮车载实验开始进行,以吉斯-6载重卡车为平台,共有24条发射轨但只能做高度调整。在1939年4月,16管发射架并可以180度旋转的BM-13-16型样车试射成功,自行火箭炮技术日臻完善。1939年12月,BM-13火箭炮通过了靶场实弹试验,但是时任苏联弹药人民委员谢尔盖耶夫、国防人民委员伏罗希洛夫、国防副人民委员库利克、红军炮兵司令沃罗诺夫的分歧,BM-13火箭炮未能正式服役。

该火箭炮于1939年9月开始秘密的少量装备于苏联红军中以用于测试,其中有5辆火箭炮配属在塞瓦斯托波尔的海军岸防部队中试用。 卫国战争爆发后,弹药人民委员会第3研究所更名为航空工业人民委员会第1研究所,从事喷射航空发动机的突击研制。二战苏军装备的BM-8轻型火箭炮、BM-13火箭炮、BM-31重型火箭炮均为战前产品。

视频

喀秋莎多管火箭炮 相关视频

多管火箭炮集群实弹发射 场面相当震撼
让人骇然的喀秋莎多管火箭炮,山呼海啸般的火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