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喀秋莎多管火箭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喀秋莎多管火箭炮原圖鏈接來自 搜狐 的圖片

喀秋莎多管火箭炮(俄語:Катюша,轉寫:Katyusha),又譯卡秋莎多管火箭炮,是第一種被蘇聯第二次世界大戰大規模生產、投入使用的自走火箭炮。相較於其他的火炮,這些多管火箭炮能迅速地將大量的炸藥傾瀉於目標地,但其準確度較低且裝彈時間較長。它們雖比其他火炮來的脆弱,但價格低廉、易於生產。二戰中,喀秋莎成為了第一種蘇聯大量生產的自走炮[1],並常將其裝載於卡車上。和其他自走炮相比,這樣的機動性為喀秋莎帶來其他的優勢:能一次投注大量火力,並在遭到反攻炮火前迅速離開。其火箭發射車為ZiS-5、ZiS-6、GAZ-AA卡車、T-60輕型坦克等及少量美援的雪佛蘭G7117及福特-馬蒙·夏靈頓HH6-COE4等。

這種火箭炮的發射架上標着字母「К」,這是沃羅涅日共產國際工廠(現名沃羅涅日挖掘機廠)出廠時的標記,К即是俄文單詞共產國際(Коминтерн)的第一個字母。由於火箭炮這種新型武器當時嚴格保密,紅軍戰士也不知道它的正式名稱,就根據這個字母「К」,把該武器命名為一個女性的愛稱「喀秋莎」,這個別名迅速在蘇軍隊裡傳播開來。德軍則稱之為「斯大林的管風琴」(德語:Stalinorgel)。

二戰的喀秋莎武器包括BM-13火箭炮、輕型的BM-8和重型的BM-31。至今,喀秋莎之名仍被用於較為新式的蘇聯車載多管火箭炮上—特別是BM-21與其衍生型。

研製歷史

蘇聯於1933年成立火箭研究所,研製陸軍空軍使用的火箭彈。1938年,蘇軍的戰鬥機攻擊機轟炸機裝備了82毫米、132毫米航空火箭彈[2],在諾門罕戰役使用。1938年,火箭研究所改為蘇聯彈藥人民委員會第3研究所,除航空火箭彈和多管火箭炮外,也研製噴射發動機、海軍火箭、防空火箭等。但一直到蘇德戰爭爆發,由於技術隊伍有限,試驗和生產基礎薄弱,僅僅成功研製了航空火箭,其餘武器項目均未取得結果。

1937-1938年的大肅反中研究所領導克萊梅諾夫、蘭格馬克被鎮壓,科羅廖夫、格盧什科入獄。蘇軍高層對火箭武器也缺乏長遠規劃。著名的BM-13「喀秋莎」火箭炮是1938年該所的勞動競賽背景下,由科技人員提出來並研製成功。1938年10月,火箭炮車載實驗開始進行,以吉斯-6載重卡車為平台,共有24條發射軌但只能做高度調整。在1939年4月,16管發射架並可以180度旋轉的BM-13-16型樣車試射成功,自行火箭炮技術日臻完善。1939年12月,BM-13火箭炮通過了靶場實彈試驗,但是時任蘇聯彈藥人民委員謝爾蓋耶夫、國防人民委員伏羅希洛夫、國防副人民委員庫利克、紅軍炮兵司令沃羅諾夫的分歧,BM-13火箭炮未能正式服役。

該火箭炮於1939年9月開始秘密的少量裝備於蘇聯紅軍中以用於測試,其中有5輛火箭炮配屬在塞瓦斯托波爾的海軍岸防部隊中試用。 衛國戰爭爆發後,彈藥人民委員會第3研究所更名為航空工業人民委員會第1研究所,從事噴射航空發動機的突擊研製。二戰蘇軍裝備的BM-8輕型火箭炮、BM-13火箭炮、BM-31重型火箭炮均為戰前產品。

視頻

喀秋莎多管火箭炮 相關視頻

多管火箭炮集群實彈發射 場面相當震撼
讓人駭然的喀秋莎多管火箭炮,山呼海嘯般的火力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