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土细辛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土细辛

中文名称:土细辛

别名:杜细辛《土宿本草》

性味归经:味辛,性温。入心、肺、肾经

药材分类:植物

土细辛中药名。为马兜铃科细辛属植物双叶细辛AsarumcaulescensMaxim.、单叶细辛AsarumhimalaicumHook.f.etThomsonexKlotzsch.、川北细辛AsarumchinenseFranch.、福建细辛AsarumfukienenseC.Y.ChengetC.S.Yang及川滇细辛AsarumdelavayiFranch.等的全草。植物双叶细辛,分布于我国陕西、甘肃、湖北、四川、贵州,日本也有;植物单叶细辛,分布于我国湖北西部、陕西、甘肃、四川、贵州、云南、西藏,印度、锡金也有;植物川北细辛,分布于我国湖北西部和四川东北部;植物福建细辛,分布于我国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植物川滇细辛,分布于我国四川和云南东北部。具有祛风散寒,止痛,温肺化饮之功效。主治风寒感冒,头痛,牙痛,风湿痹痛,痰饮喘咳。

药材性状

1、双叶细辛,根茎细长圆柱形,有分枝;表面灰棕褐色,节明显,节上有茎痕及多数细长弯曲的须根;质较脆,易折断,断面平坦,淡黄棕色。叶常2片,皱缩卷曲,易破碎,黄绿色,展平后呈心形,先端长渐尖或渐尖,两面散生柔毛;叶柄细长,扭曲,有细纵纹。有时可见腋生紫棕色的花或果实。气微辛香,味微辛辣而麻舌。

2、单叶细辛,根茎黄棕色,节上有多数细长根。叶片心形或圆形,两面散生柔毛;叶柄有毛。气芳香,味辛辣,略有麻舌感。

3、川北细辛根茎细长,表面灰棕色。根细长,灰黄色。叶片椭圆形或卵形,上面常有白色网纹。有时有紫色花和果实。气芳香,味辛辣,略有麻舌感。

4、福建细辛,常卷曲成团。根茎辣,表面灰棕色。根粗壮,表面灰黄色;质脆,易折断,断面黄白色。叶片近革质,三角状卵形、长卵形,上面偶有白色云斑,下面密生黄棕色柔毛。有的有绿紫色花或果实。气芳香,味辛辣,略有麻舌感。

5、川滇细辛,根茎较短,表面灰棕色。根肉质。表面灰黄色,具细纵皱纹;质脆,易折断,断面黄白色。叶片长卵形、阔卵形,上面有白色云斑,稀有白色脉网,有时有紫绿色花或果实。气芳香,味辛辣,麻舌。[1]

形态特征

1、植物双叶细辛,又名乌金草。多年生草本;根状茎横走,节间长3~5厘米,有多条须根;地上茎匍匐,有1~2对叶。叶片近心形,长4~9厘米,宽5~10厘米,先端常具长1~2厘米的尖头,基部心形,两侧裂片长1.5~2.5厘米,宽2.5~4厘米,顶端圆形,常向内弯接近叶柄,两面散生柔毛,叶背毛较密;叶柄长6~12厘米,无毛;芽苞叶近圆形,长宽各约13毫米,边缘密生睫毛,花紫色,花梗长1~2厘米,被柔毛;花被裂片三角状卵形,长约10毫米,宽约8毫米,开花时上部向下反折;雄蕊和花柱上部常伸出花被之外,花丝比花药长约2倍,药隔锥尖;子房近下位,略成球状,有6纵棱,花柱合生,顶端6裂,裂片倒心形,柱头着生于裂缝外侧。果近球状,直径约1厘米。花期4~5月。

2、植物单叶细辛,多年生草本;根状茎细长,直径1~2毫米,节间长2~3厘米,有多条纤维根。叶互生,疏离,叶片心形或圆心形,长4~8厘米,宽6.5~11厘米,先端渐尖或短渐尖,基部心形,两侧裂片长2~4厘米,宽2.5~5厘米,顶端圆形,两面散生柔毛,叶背和叶缘的毛较长;叶柄长10~25厘米,有毛;芽苞叶卵圆形,长5~10毫米,宽约5毫米。花深紫红色;花梗细长,长3~7厘米,有毛,毛渐脱落;花被在子房以上有短管,裂片长圆卵形,长和宽均约7毫米,上部外折,外折部分三角形,深紫色;雄蕊与花柱等长或稍长,花丝比花药长约2倍,药隔伸出,短锥形;子房半下位,具6棱,花柱合生,顶端辐射状6裂,柱头顶生。果近球状,直径约1.2厘米。花期4~6月。

3、植物川北细辛,多年生草本;根状茎细长横走,直径约1毫米,节间长约2厘米,根通常细长。叶片椭圆形或卵形,稀心形,长3~7厘米,宽2.5~6厘米,先端渐尖,基部耳状心形,两侧裂片长1.5~2厘米,宽1.5~2.5厘米,叶面绿色,或叶脉周围白色,形成白色网纹,稀中脉两旁有白色云斑,疏被短毛,叶背浅绿色或紫红色;叶柄长5~15厘米;芽苞叶卵形,长10~15毫米,宽约8毫米,边缘有睫毛。花紫色或紫绿色;花梗长约1.5厘米;花被管球状或卵球状,长约8毫米,径约1厘米,喉部缢缩并逐渐扩展成一短颈,膜环宽约1毫米,内壁有格状网眼,有时横向皱褶不明显,花被裂片宽卵形,长和宽各约1厘米,基部有密生细乳突排列成半圆形;花丝极短,药隔不伸出或稍伸出;子房近上位或半下位,花柱离生,柱头着生花柱顶端,稀顶端浅内凹,柱头近侧生。花期4~5月。

4、植物福建细辛,多年生草本;根状茎短,根肉质,直径1~2毫米。叶片近革质,三角状卵形或长卵形,长4.5~10厘米,宽4~7厘米,先端急尖或短尖,基部耳状心形,两侧裂片长2~3厘米,宽1.5~3.5厘米,叶面深绿色,偶有白色云斑,仅沿中脉散生短毛,叶背密生黄棕色柔毛;叶柄长7~17厘米,被黄色柔毛;芽苞叶卵形,长约10毫米,宽5毫米,背面和边缘密生柔毛。花绿紫色;花梗长1~2.5厘米,密生棕黄色柔毛,通常向下弯垂;花被管圆筒状,长约1.5厘米,直径1厘米,外面被黄色柔毛,喉部不缢缩或稍缢缩,无膜环,内壁有纵行脊状皱褶,花被裂片阔卵形,长约5毫米,宽约10毫米,开花时两侧反折,中部至基部有一半圆形淡黄色垫状斑块;药隔伸出,锥尖;子房下位,具6棱,花柱离生,顶端不裂,有时有一浅凹,柱头卵状,顶生或近顶生。果卵球状,直径7~17毫米,具宿存花被。花期4~11月。

5、植物川滇细辛,多年生草本,植株粗壮;根状茎横走,直径2~3毫米,根稍肉质,直径达3毫米。叶片长卵形、阔卵形或近戟形,长7~12厘米,宽6~11厘米,先端通常长渐尖,基部耳形或耳状心形,两侧裂片长2~6厘米,宽1.5~5厘米,通常外展,有时互相接近或覆盖,叶面深绿色或具白色云斑,稀叶脉周围白色并成白色脉网,疏被短毛,或仅侧脉被毛,叶背浅绿色,偶为紫红色,有光泽;叶柄长可达21厘米,无毛或被疏毛;芽苞叶长卵形或卵形,长1~3厘米,宽8~10毫米,边缘有睫毛。花大,紫绿色,直径4~6厘米,花梗长1~3.5厘米,无毛;花被管圆筒状,长约2厘米,中部直径约1.5厘米,向上逐渐扩展,喉部缢缩,膜环宽约2毫米,内壁有格状网眼,花被裂片阔卵形,长2~3厘米,宽2.5~3.5厘米,基部有乳突状皱褶区;药隔伸出,宽卵形或锥尖;子房近上位或半下位,花柱6,离生,顶端2裂,柱头侧生。花期4~6月。[2]

植物种属

马兜铃科细辛属植物双叶细辛、单叶细辛、川北细辛、福建细辛及川滇细辛等。

分布区域

1、植物双叶细辛,分布于我国陕西、甘肃、湖北、四川、贵州,日本也有。

2、植物单叶细辛,分布于我国湖北西部、陕西、甘肃、四川、贵州、云南、西藏,印度、锡金也有。

3、植物川北细辛,分布于我国湖北西部和四川东北部。

4、植物福建细辛,分布于我国安徽、浙江、江西、福建。

5、植物川滇细辛,分布于我国四川和云南东北部。

生长环境

1、植物双叶细辛,生于海拔1200~1700米林下腐植土中。

2、植物单叶细辛,海拔1300~3100米溪边林下阴湿地。

3、植物川北细辛,海拔1300~1500米林下或山谷阴湿地。

4、植物福建细辛,海拔300~1000米山谷林下阴湿地。

5、植物川滇细辛,海拔800~1600米林下阴湿岩坡上。

药用价值

功能

祛风散寒,止痛,温肺化饮。

主治

风寒感冒,头痛,牙痛,风湿痹痛,痰饮喘咳。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3g。外用:适量,研末或煎汤漱口。

注意事项

阴虚阳亢者及气虚有汗者禁服。反藜芦。

药理作用

1、减轻肾小球的高灌注和高过滤作用。

2、免疫调节作用。

相关论述

1、《四川中药志》1960年版:“(单叶细辛)发表散寒,镇咳止痛,祛痰。治风寒湿外感头痛,齿痛目痛,痰饮咳逆上气,风湿痹痛及肢节拘挛身痛。”

2、《湖北中草药志》:“(双叶细辛)行气止痛,健胃消食。用于中暑头晕,胃腹痛,急性胃肠炎,风湿疼痛,跌打损伤,劳伤疼痛,睾丸肿痛。”

相关配伍

1、治中暑头晕,乌金草(双叶细辛)1~3g,水煎服。(《湖北中草药志》)

2、治胃腹痛,乌金草(双叶细辛)研细末,早晚各1次,每次服1g,酒或开水吞服。(《湖北中草药志》)

采收加工

7~8月挖取带根全草,摊放在通风处,阴干。[3]

参考资料

  1. 土细辛,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2. 土细辛,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3. 土细辛,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