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门广场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天安门广场是位于北京市中心的城市广场,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广场之一。因位于明清北京皇城的南门“天安门”外而得名。广场北端设有国旗杆,每天都会随日出、日落进行升旗、降旗仪式。
天安门广场北起天安门,南至正阳门,东起历史博物馆,西至人民大会堂,南北长880米,东西宽500米,面积达44万平方米,可容纳100万人举行盛大集会。广场中央矗立着人民英雄纪念碑和庄严肃穆的毛主席纪念堂,广场西侧是人民大会堂,东侧面是中国革命博物馆和中国历史博物馆,南侧是两座建于l4世纪的古代城楼——正阳门和前门箭楼,整个广场宏伟壮观、整齐对称、浑然一体、气势磅礴。天安门两边是劳动人民文化宫和中山公园,这些雄伟的建筑与天安门浑然一体构成了天安门广场, 成为北京的一大胜景。
根据《北京市户外广告设置管理办法》,天安门广场地区及广场东侧、西侧各100米范围内禁止设置户外广告[1]。另外,驶经天安门广场的公共汽车的车身也不得有广告。因此在天安门广场上,除节日竖立起的政治标语外,基本上看不到任何广告标语。
目录
发展经过
名称起由
清顺治八年(1651年)改建后称天安门。此时的天安门前只是一块封闭的T形宫廷广场,为明清两朝举办重大庆典和向全国发布政令的重要场所,也代表着皇权的威严。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天安门广场被当成了入侵者屯兵耀武之地。
1914年五月,北洋政府的朱启钤启动改造旧都城计划。拆除天安门前千步廊、修筑沥青路、瓮城等,原本封闭的宫廷广场变成可自由穿行和逗留的开放空间,威严、神秘的皇权被消解。正因为朱启钤对天安门广场进行的第一次改造,天安门开始成为现代意义上的广场。
1928年,蒋介石北伐胜利。七月,北平军政各界组织7万人在天安门前举行祝捷大会。八月二十四日,孙中山遗像被挂上天安门城楼,这是天安门城楼首次挂个人画像。
1937年,日伪政府统治下的北京,天安门城楼贴着“建设东亚新秩序”标语。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广场举行开国大典。
1950年,因广场旗杆与天安门之间的距离不够将来要过游行队伍的宽度,天安门前的华表和石狮子被移动了6米。
1954年,拆除了中华门、长安左门和长安右门、户部刑部等衙署、以及仓库棋盘街等建筑,在广场中建人民英雄纪念碑。
1958年,为迎接十周年国庆,天安门广场开始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扩建。拆除了中华门、棋盘街及广场上的红墙,总面积达44公顷,是俄罗斯红场的9倍。建筑师陶宗震曾建议把宽度压缩以适应周边道路的连贯,被告知:“不能动,这是毛主席定的。”同时,广场上竖起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和两侧建起的人民大会堂、中国革命和军事博物馆,奠定了广场作为政治中心的基调。
1976年9月9日,毛泽东逝世。天安门广场进行了最后一次大规模改建——修建毛泽东纪念堂。
1988年1月1日,北京国际旅游年的第一天,天安门城楼正式开放[2]。
1999年10月1日,举行国庆五十周年大典。
2009年,为迎接国庆六十周年庆典,两块巨幕被安置在天安门广场,屏幕上滚动播出城市的风光片和公益广告。
2015年9月3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
2018年1月1日7时36分,首次由人民解放军仪仗队和军乐团执行的升国旗仪式在天安门广场举行。
建筑布局
整个广场东西宽500米,南北长880米,总面积达44万平方米。明清时期,天安门广场是北京紫禁城正门外的一个宫廷广场,东、西、南三面用围墙围成一片普通百姓不可进入的禁地。广场北起天安门,南至正阳门,东起历史博物馆,西至人民大会堂,南北长880米,东西宽500米,面积达44万平方米。广场中央矗立着人民英雄纪念碑和庄严肃穆的毛主席纪念堂,广场西侧是人民大会堂,东侧面是中国国家博物馆,南侧是两座建于14世纪的古代城楼——正阳门和前门箭楼。天安门城楼坐落在广场的北端。天安门城门五阙,重楼九楹,通高33.7米。天安门两边是劳动人民文化宫和中山公园。
主要建筑
天安门城楼
天安门,北京中轴线上,坐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北京市的中心、故宫博物院的南端,与天安门广场以及人民英雄纪念碑、毛主席纪念堂、人民大会堂、中国国家博物馆隔长安街相望,占地面积4800平方米。
天安门是明清两代北京皇城的正门,始建于明朝永乐十五年(1417年)[3],最初名“承天门”,寓“承天启运、受命于天”之意。设计者为明代御用建筑匠师蒯祥。清朝顺治八年(1651年)更名为天安门。由城台和城楼两部分组成,有汉白玉石的须弥座,总高34.7米。天安门城楼长66米、宽37米。城台下有券门五阙,中间的券门最大,位于北京皇城中轴线上,过去只有皇帝才可以由此出入。正中门洞上方悬挂着毛泽东画像,两边分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和“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的大幅标语。
1925年十月十日月,故宫博物院成立,天安门开始对民众开放。1949年10月1日,在这里举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由此被设计入国徽,并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196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人民大会堂
位于中国北京市中心天安门广场西侧,西长安街南侧。人民大会堂是中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开会地,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办公场所。是党、国家和各人民团体举行政治活动的重要场所,也是中国党和国家领导人和人民群众举行政治、外交、文化活动的场所。
人民大会堂坐西朝东,南北长336米,东西宽206米,高46.5米,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7.18万平方米,比故宫的全部建筑面积还要大。人民大会堂每年举行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以及五年一届的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也在此召开。
毛主席纪念堂
是中国的最高纪念堂,是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集体的纪念堂,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它位于天安门广场的南端,坐落在北京的中轴线上,总建筑面积28000平方米。在这里,安放着毛泽东主席的遗体,并设有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陈云革命业绩纪念。纪念室通过大量的照片、文献、实物,展现了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各个时期的伟绩及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奋斗历程。
纪念碑
人民英雄纪念碑(monumenttothepeople'sheroes)位于北京天安门广场中心,在天安门南约463米,正阳门北约440米的南北中轴线上,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为了纪念公元1840年以来,为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而兴建的。1949年9月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建立这座纪念碑的决定。当天傍晚,毛泽东偕同全体政协委员参加了奠基典礼。毛泽东执锨铲土为纪念碑奠定了基石。1952年8月正式开始动工兴建,由梁思成等人设计。全国著名的建筑家、雕刻家、美术家和全国优秀的雕刻工人都参加了建碑工作。纪念碑用一万七千块花岗石和汉白玉石建成的,碑基占地三千多平方公尺,碑身高达三十七点九四公尺,是新中国诞生后在广场修建的第一座建筑,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纪念碑。1952年8月1日开工,1958年4月22日建成,1958年5月1日揭幕。1961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国家博物馆
中国国家博物馆(NationalMuseumofChina)简称国博,隶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位于北京市中心天安门广场东侧,东长安街南侧,与人民大会堂东西相对称。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前身是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是一座系统收藏中国古代、近现代、当代历史及珍贵文物的著名藏馆,是历史与艺术并重,集收藏、展览、研究、考古、公共教育、文化交流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截止至2013年末,博物馆总建筑面积近20万平方米,国博藏品数量为100余万件,展厅数量48个。
天安门观礼台
位于天安门前方两侧,东西对称,各7个台,主要用于国庆等重大庆典观礼的需要。天安门观礼台起初为开国大典上临时搭起砖木结构的建筑,1954年,按照中国著名建筑师张开济的设计方案,在原有的基础上改建了砖混结构的永久性观礼台。
观礼台基础结构为大直径扩孔桩结构;主体结构为现浇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休息室、贵宾室和卫生间墙体采用构造配筋、防水涂料及外墙保温板新材料新工艺,无放射性、无污染,达到环保标准;整个建筑提高了抗压抗裂、保温保湿、隔音隔热、防火防雷击等现代化功能。新观礼台总建筑面积4008平方米。观礼台呈北高南低倾斜式,内有梯形台阶,总容量为21000人。
正阳门
俗称前门、前门楼子、大前门,原名丽正门,是明清两朝北京内城的正南门。位于北京城南北中轴线上的天安门广场最南端,毛主席纪念堂南边。始建于明成祖永乐十七年(1419年),是老北京“京师九门”之一。它集正阳门城楼、箭楼与瓮城为一体,是一座完整的古代防御性建筑体系。 据地方志上记载:当时的城楼、箭楼规模宏丽,形制高大;瓮城气势雄浑,为老北京城垣建筑的代表之作,仅存城楼和箭楼,是北京城内唯一保存较完整的城门。城楼上有北京民俗展览馆。1988年1月13日,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重大活动
升旗仪式
天安门升旗仪式北京市旅游委指定旅游项目。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亲自按下电钮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红旗。1990年10月1日,《国旗法》颁布,要求升国旗时必须奏国歌,让升旗仪式更加庄严隆重。从2004年6月1日起,天安门国旗护卫队每月逢“1”的3次大升旗的勤务改成每月1日进行大升旗,36名国旗护卫队员和62名武警军乐团队员和以往大升旗一样,现场演奏三遍国歌。升旗时间视具体日出时间而定。
经党中央批准,自2018年1月1日起由人民解放军担负国旗护卫和礼炮鸣放任务。
2018年1日7时36分,中国人民解放军仪仗队和军乐团首次执行天安门广场升国旗任务[4]。新仪式在原升降国旗仪式基础上,相应增加阵容,编设部分新动作,创作号角音乐,力求庄重大气,彰显威武雄壮,充分展示新时代强国强军风采。
每月第一天升国旗按126人编队方案实施,其中护旗队员96人、礼兵30人,分别着14式陆海空军礼服。护旗队由前至后依次为国旗组3人、陆海空军分队长3人、陆海空军队员90人。队员90人编为6路15列行进队形,分准备、迎旗、护旗、升旗和返回5个步骤,全程10分钟。重大节日升国旗仪式,一般参照每月第一天升国旗方案执行,特殊情况根据任务需要增加编队人数、鸣放礼炮。平日升国旗由66人编成,国旗组3人,分队长3人,队员60人编为4路15列,分护旗、升旗和返回3个步骤,全程8分钟。
降国旗全年按66人编队方案实施,列队形式和行进动作与平日升旗仪式相同,不安排军乐团或录音伴奏。国旗哨分两种形式,升旗后由3名着陆海空军礼服仪仗队员徒手站立哨位;降旗后由2名着陆军常服仪仗队员徒手站立哨位。
与此前相比,新调整的天安门广场升降国旗仪式主要呈现七大变化。
——每月第一天升国旗增加号手和礼兵的迎旗环节。新创作《升旗号角》音乐,由军乐团8名礼号手在天安门城楼演奏,象征奏响新时代的奋进强音[5]。仪仗队礼兵在金水桥南侧列队,强化庄重威严的气氛。
——增加护旗队人数。每月第一天升国旗护旗队员由过去36名增加至96名,平日升国旗护旗队员由过去36名增加至66名,更好体现威武雄壮的气势和阵容。
——调整升旗时长。原升国旗时演奏国歌3遍,时长2分7秒,与太阳经过地平线的时长对应。现护旗队行进至国旗杆基座位置,到国旗升至旗杆顶端的时长仍保持2分7秒。国歌完整演奏一遍,升旗时长为46秒。
——调整军乐团出场和演奏位置。军乐团由过去跟随护旗队执行演奏和返回,改为提前从广场西侧进场,在旗杆基座南侧区域演奏,护旗队出场和返回更加整齐划一。
——调整《歌唱祖国》演奏时机。每月第一天升国旗,将《歌唱祖国》从护旗队出场行进间演奏,改为升旗后返回时演奏,护旗队出场时不演奏音乐,全场安静,凸显护旗队员的整齐脚步声,更好体现仪式的肃穆庄严。
——调整护旗队动作。护旗队进场正步行进时由肩枪改为端枪,升旗时增加3名分队长下达“向国旗——敬礼”口令、行举刀礼,增强威武气势。
——调整升旗人员。升旗组由原来的4人调整为3人,分别着陆海空军礼服,代表全军官兵。着陆军礼服的升旗手执行展旗任务,另外2名着海军空军礼服的护旗兵握枪行注目礼。
大事记录
1919年五四运动在这里爆发,中国人民向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宣战。
1925年五卅运动
1935年,北平学生举行的抗日救亡运动。
1935年12月9日,北平(北京)大中学生数千人举行了抗日救国示威游行,反对华北自治,反抗日本帝国主义,要求保全中国领土的完整,掀起全国抗日救国新高潮。
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运动:1948年上海、南京、北平等地学生举行以反内战、争民主为内容的五四纪念活动。上海学生在上街宣传时遭国民党军警殴打和拘捕。20日,北平、天津、上海、南京等地学生在南京组成请愿团,进行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大游行,遭到镇压,学生一百余人被打伤,二十多人被捕,造成“五二血案”。血案发生后,在全国掀起了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群众运动,形成了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二条战线。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下午2时,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主席、副主席、委员全体出席并宣布就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会议还选举林伯渠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秘书长,任命周恩来为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朱德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沈钧儒为中央人民政府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罗荣桓为中央人民政府最高人民检察署检察长。会议还接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本政府的施政纲领。下午3时,首都30万人聚集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开国大典。
国庆阅兵:1949年到2015年,一共举行过14次国庆阅兵,其中影响较大且最具代表意义的是开国大典、建国5周年、10周年、35周年、50周年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大阅兵6次大阅兵。
2015年9月3日:纪念二战胜利70周年阅兵式、2019年,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
主要事件
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二月十二日,隆裕太后在天安门城楼上以宣统皇帝(溥仪)名义发布退位诏书。
民国八年(1919年)一月十八日,“巴黎和会”召开,中国代表团合理要求遭到拒绝,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强烈反对。五月四日,北京高等师范学校与北京大学、中国大学等13校代表,在天安门前举行集会和游行示威,爆发了以学生为主体、得到全国工人、商界大力支持的反帝爱国运动。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十二月九日,北平大中学生数千人举行了抗日救国示威游行,反对华北自治,反抗日本帝国主义,要求国民党当局停止内战,实现抗日。
1949年2月12日,庆祝北平和平解放大会在天安门广场举行。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礼,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当天下午三时,典礼开始,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并按动电钮,升起新中国第一面五星红旗,接着举行盛大阅兵式。
1953年3月5日,苏联最高领导人斯大林逝世,50年代中国正掀起全民学习“苏联老大哥”浪潮。3月9日下午5时,北京各界人民在天安门前举行追悼斯大林同志大会。
1966年8月,红卫兵运动风靡全国。随后,全国红卫兵开始大串联,并逐步集中到首都北京。这样,从8月到11月,毛泽东主席共八次、分十批接见了红卫兵和群众,总人数约1200万。
1997年,香港回归倒计时牌竖立在天安门广场。
2001年7月13日,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成功,人们在天安门广场欢呼庆祝。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大地震。21日,为纪念地震中遇难同胞,天安门广场首次为普通民众降半旗。8月8日,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燃放焰火,焰火脚印,沿着北京的中轴线,经过天安门广场,走向奥运会主会场。
2016年9月30日上午,习近平、李克强、张德江、俞正声、刘云山、王岐山、张高丽等来到北京天安门广场,出席烈士纪念日向人民英雄敬献花篮仪式。
周边主要景观
旗杆:开国大典上的旗杆高22.5米,是用北京市自来水公司四根不同管径套起来焊接[6],底部粗大上部细小,并且有三节明显的焊接印。原本要求旗杆与天安门城楼等高,经测算为35米,但当时条件有限,未能找到合适的材料。 1990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颁布实施后,根据国旗法要求,天安门广场的旗杆在1991年更换过一次,新旗杆高30米。原来的旗杆于1991年改造后立在原中国革命博物馆,2007年拆装后于馆内库区收藏。2011年6月21日,在中国国家博物馆重新对公众展出。
其他:天安门、故宫、中山公园、劳动人民文化宫、人民英雄纪念碑、毛主席纪念堂、人民大会堂、中国国家博物馆、前门。
历史意义
天安门广场,北京市中心地带,中国政治活动中心,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中心广场。天安门广场记载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五四运动、一·二九运动、五·二〇运动都在这里为中国现代革命史留下了浓重的色彩。不仅见证了中国人民一次次要民主、争自由,反抗外国侵略和反动统治的斗争,更是共和国举行重大庆典、盛大集会和外事迎宾的神圣重地,这里是中国最重要的活动举办地和集会场所。
交通信息
地铁
市区乘坐地铁1号线在“天安门东”站下车,A、D口出站。或乘坐地铁1号线在“天安门西”站下车,B、C口出站即可。市区乘坐地铁2号线在“前门”站下车,A、B、C口出站即可。
视频
天安门广场相关视频
参考文献
- ↑ 北京市户外广告设置管理办法,北京市朝阳区政府网 2010-12-7
- ↑ 1988年1月1日 天安门城楼正式对外开放,中国网 2008-12-26
- ↑ 9张天安门广场老照片,由原始封闭皇家广场至如今,搜狐网 2018-10-30
- ↑ 解放军仪仗队和军乐团开始执行天安门广场升国旗任务,中国军网 2018-1-2
- ↑ 天安门广场升降国旗仪式呈现七大变化,中新网 2018-1-1
- ↑ 揭密开国大典的国旗杆 由4根自来水管焊接而成,中国网 200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