嫔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嫔,又称“皇嫔”,是中国古代皇帝妃嫔的一种位号[1],亦见于东亚其他地区,如古代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等。“嫔”最早见于上古时期周礼中的记载:“一后(嫡妻)、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凡一百二十一人”,而在之后的朝代对于“嫔”的使用仍时有可见:
中国
魏、晋时期
南北朝时期
隋、唐时期
- 嫔,三员,掌教四德,视正三品。
在独孤伽罗崩后,隋文帝才又增加后宫位号,并将嫔扩充到定员九人。隋炀帝继位后,自治嘉名以充实后宫,其中有“九嫔”:顺仪、顺容、顺华、修仪、修容、修华、充仪、充容、充华,品正第二。
- 唐朝初,李渊开国时,所设置的后宫位号中便有“九嫔”: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各一人,正二品。除九嫔之外,有贵嫔之号。李渊的妾室莫丽芳在武德元年逝世,追赠贵嫔。其后李渊杨嫔的位号亦可能是贵嫔。同时,贵嫔可能同贵妃一样用作泛称。有研究者亦认为,贵嫔是妃以下嫔妃的泛称,而“下嫔”则是宝林、御女、采女之类低阶妃嫔的泛称。
宋、金时期
- 宋朝的宫制,经过几代皇帝的经营之下日渐完善,而后宫位号中有一阶级为“九嫔”,但和其他朝代不同的是,以往的九嫔是的确只有九位,但宋朝的九嫔却有整整十八位:太仪、贵仪、妃仪、淑仪、婉仪、顺仪、顺容、淑容、婉容、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
- 金朝宫制虽几经修改,但仍沿用“九嫔”的规制: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正二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