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小董镇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小董镇位于广西钦州市钦北区中部,地处东经108°37′-108°40′,北纬22°11′-22°15′之间,距钦州市城区28公里,钦州港55公里,首府南宁82公里,东邻灵山县,南与大垌镇相接,西北与南宁良庆区接壤。总面积162.62平方千米,总人口92630人。有邕、钦、灵等五条公路交汇,南防铁路穿境而过,建有一个县级火车站。1992、1993年分别被评为“广西十强乡镇”、“百强乡镇”,名列第8位和第5位。1995年被评为“中国投资环境300佳乡镇”,1997年被评为广西“乡镇之星”。1999年5月被列为自治区第二批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2004年2月被建设部等六部委列为全国重点镇。2006年被列为钦州市中心城镇,2008年被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列为四级城镇建设区。[1]

中文名称: 小董镇

行政区类别: 镇

所属地区: 中国华南

下辖地区: 那兰村、多隆村、中花村

电话区号: 0777

地理位置: 中国南方沿海

面 积: 162.62平方千米

人 口: 92630人(2017年)

方 言: 新立话,白话

气候条件: 南亚热带海洋性气候

著名景点:铜鱼书院,小董伏波庙

车牌代码: 桂N

历史沿革

小董城区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当时由董茂兰董茂颐兄弟倡建,请命于钦州知州董延赐圩名为小董,是广西历史四大名镇之一。明代属新立乡。清光绪十四年(公元1889年)后隶属于钦州沿海司,民国期间始设镇。解放初期划为钦州县第一区,1951年改为二区,1951至1953年曾为钦县人民政府所在地。1955年改称小董区,1957年称小董乡,1958年大跃进时成立小董人民公社,1984年复设小董镇至今。1994年6月28日,钦州撤地设市,分钦城、钦南、钦北三区和灵山、浦北两县,小董镇属钦北区。

地理位置

小董镇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钦北区中部,地处东经108°37′-108°40′,北纬22°11′-22°15′之间,距钦州市城区28公里,钦州港55公里,首府南宁82公里,东邻灵山县,南与大垌镇相接,西北与邕宁县接壤。

行政区划

小董镇辖有16个行政村,分别是那兰村、多隆村、中花村、那料村、那学村、榃头村、那道村、东联村、逍遥村、吉水村、板董村、奇陵村、榃楼村、龙眼村、西陵村、那陵村。1个社区居委会。

自然环境

地形

小董镇地面标高为海拔22-25米,系半丘陵平原,丘陵多为砂页岩和花岗岩建造,平原属山间盆地,分布于河流两岸。茅岭江、板城两江在镇中汇合,自东北向西南经那蒙、大直等数镇注入茅岭海,辖区14座水库总库量为736万立方。镇内地势总体呈东北高,并向西南倾斜。

气候

小董镇气候属亚热带季风型海洋性气候,高温多雨,日照长,无霜期长,年平均日照180小时,平均气温22℃,极端最高气温达37℃,极端最低气温为0℃,无霜期达345天左右,年均降雨量为2000毫米。

植被

植被属桂南植被区,为高温湿润气候绿阔叶、针叶林兼有类型,以松木为主,间有椎木、荷木、杉木、油茶、桉树等,还有野牡丹、铁芒箕等植被群落。

资源

小董镇矿产主要有有花岗岩、锰矿、钛铁、石灰石、矿泉水、稀土等。

经济发展

农业

上世纪90年代后,小董农村开始由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过渡,向现代化农业、多层次多元化发展,建立了优质谷、荔枝、肉鸡、蔬菜、蚕桑等十大农业生产基地,形成了果园鸡养殖、蔬菜种植和花卉种植等特色产业,成为钦州市著名的粮食、水果、蔬莱、禽畜的产地之一。其中生态果园鸡逍遥鸡毛色光亮、肉质鲜美,备受区内外客商的青睐。主要农作物有水稻、各种时令疏菜、萝卜、头菜、花生、玉米、蕃薯、甘蔗、豆类等,水果有荔枝、龙眼、杨梅、菠萝、李子、沙梨、方柿、青枣、香蕉、柑橙、芒果等。2008年,完成水稻种植面积5.7万亩,其中超级稻1亩,优质谷5.5万亩,水稻产量2.3万吨。肉鸡饲养量380万羽,荔枝产量6500吨。生猪饲养量58460头,出栏40670头,三鸟饲养量825.9万羽,出栏646.3万羽,渔业养殖面积5230亩,新增甘蔗种植4280亩。利用那料、吉水、卜丹、东联蔬菜基地发展蔬菜种植,并扩建那料蔬菜生产基地,实现蔬菜种植面积2.93万亩,其中那料蔬菜基地连片种植蔬菜达到500亩,成为钦北区最大的蔬菜种植基地。据统计,2008年完成农林牧渔总产值4.2亿元,比2007年增长13.5%。农民人均纯收入4408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448元。

工业

小董工业园是钦北区三大工业园之一,重点发展食品、日用品、羽绒、饮料、皮革、禽畜加工、果蔬深加工等,主要发展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工业园区。在经过上世纪90年代初期的盲目投资和盲目集资后,进入新世纪后小董镇重新调整战略,在扶持原有羽绒、建材等工业基础上,努力改善投资环境,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引进刚祥硅锰合金公司、进发羽绒、钦欣农具等一批工业企业。2008年,小董羽绒厂等8家规模以上企业生产稳步发展。实现产值5.24亿元,税收1794.46万元,其中,进发羽绒厂实现产值4993万元,创税25万元,有效的带动了我镇传统产业的稳步发展。矿业生产效益明显。我镇矿业企业7家,实现产值4.25亿元,创税1945.63万元,占全镇工业产值的39%,占全年税收的76%。其中,刚祥硅锰合金厂实现产值3.4亿元,占全镇工业总产值的32%,比上年增长83%,成为钦北区唯一一个实现产值超3亿元,税收超千万的企业。

商业

民国19年(1930年),圩内有商店425家,较大的有27家,纺织、食品、铁器加工等手工业发达,细米、蚕丝、白布、手巾、铁猫、麻通等是远近闻名的畅销商品。新中国成立后,经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年代中期,达到空前繁荣,形成了建材、羽绒、化工、炮竹、铸造、木器加工、杆秤、草帽等二十多个行业体系,构成了建材业、交通运输业、羽绒业、商业批零饮食业、建筑业、草帽业六大经济支柱。1996年后,受亚洲金融风暴和经济发展过热的影响,钦南二级公路、上大二级公路、桂海高速公路通车,以及行业的调整,使小董失去了比较优势,经济发展陷入低谷。可是小董人并不气馁,不断认清自身优势,趋利避害。小董是邕、钦、灵三县交界地带20多个乡镇的农副产品的集散地和工业品销售交易中心。商铺林立,产品种类繁多,琳琅满目,一年四季商贾云集,交易活跃,素有“小南宁”之称。小董镇建立有交易场、城东市场、水果和果苗市场、米糠市场、铁木器市场、三鸟市场、小董中心市场等一批市场。从2000年起财政收入连年超千万元,2005年仅税收收入就突破千万元大关,是钦北区首个税收收入超千万元的镇。2008年,全镇完成社会生产总值22.2亿元,增长20.7%。其中,第一产业实现产值4.2亿元,第二产业实现产值10.9亿元,第三产业实现产值7.1亿元,三产比重20:48:3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亿元。财税收入2570.91万元,首次突破2000万元大关。

人口民族

截至2017年底,常住人口92630人。小董镇居民以汉族为主,讲新立话。此外有壮族、瑶族、苗族、京族等十多个少数民族。壮族居住的榃楼村,是小董唯一的少数民族聚居的行政村,其他少数民族多是因婚姻关系到小董。汉族与各少数民族杂居,关系密切,互相融合,衣着、文化已无差别,通用的方言是白话。

教育

小董曾是钦北地区的经济、交通、文化和卫生中心,教育事业比较发达,有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创建的铜鱼书院,现为小董中学。抗日战争时期朱守刚、陈浩等革命者为宣传革命,在镇公所创办联保学校和十几个村联保分校。改革开放后,镇政府相继投入巨资高标准规划和重建校舍,教学基础设施和办学条件不断完善,全镇共有高完中1所,初级中学3所,全日制村完小18所,幼儿园2所,学生1.6万多人,中小学教职工621人。1996年全镇“两基”通过自治区评估验收,2004年小董中学和中心小学通过自治区“甲级一等学校”的评审,双双荣获“钦州市文明单位”,被定为“钦州市素质教育实验学校”2006年中心校被评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校园文化建设先进单位”,小董中学被列为自治区示范性普通高中。小董中学2008年参加中考人数310人,就有33人取得全A等次,并独揽钦北区中考一、二、三名,中考优秀生比率居钦北区之首。2008年高考取得较好成绩,考上重点线6人,本科158人,大专线以上329人,上线率达59.2%。一本上线人数和大学上线人数均居钦州市前列。

社会

风土人情

小董镇的节日有春节清明节三月三端午节、七月十四鬼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等。倡导新风尚后,生寿婚丧从简,80年代后婚宴、敲丧等风习重新流行。

小董城镇建设

该镇城区以长1000米,宽30米的人民路为主干道,与75条大街小巷、7个农贸市场相通,2003年以来中心市场、红豆红山庄、甫岭小区、江滨休闲广场、光阳小区、粮贸小区等重点项目的规划建设和建成使用,完成了小董镇作为北部湾经济区规划四级城镇总体规划修编上报。争取了国债1000万元人民路建设资金。铺设了书香街等街道及破损道路硬底化、排水排污沟共1.85公里;完成安装街灯630盏,电子眼4个。2010年小董镇城区面积由2001年的2.93平方公里增加到5.5平方公里,城区人口3.8万,城镇化率达44.7%,已超过广西、钦州市、钦北区平均水平。2008年城镇居民私人建房达129户,建筑面积达4.6万平方米。

文化体育

解放后小董公共文体设施得到巨大发展。2009年另选址建设了1座镇级文化大楼,1个可容千人的电影院,1个藏书3万多册的镇级图书馆和2个村级图书室,体育设施有篮球场、足球场、羽毛球场、排球场、乒乓球台等公共体育设施和台球、游泳场、溜冰场等有偿服务设施,民间成立有健身队,曲艺队,舞狮队和舞龙队和文化一条街,文娱活动活跃。

卫生

小董镇有镇级卫生院一个,2009年建成投入使用的新卫生大楼,是钦北区第一个拥有电梯服务的综合性卫生大楼,各行政村设有卫生所。其中小董中心卫生院是钦北区最大的综合性医疗保健机构,设备先进,医疗技术力量雄厚。

旅游

铜鱼书院

铜鱼书院是小董镇小董中学的前身,创建于清光绪癸巳十九年(即公元一八九三年),由小董吉水村乡绅、有识之士方凤元倡议,民族英雄冯子材大力赞助,地方群众集资兴建而成。校址位于钦北重镇——小董圩中部回头岭处,占地四十多亩,周围地势平坦,西临小董江,北距钦州名山——铜鱼山(即古窦岭)不远,故名“铜鱼书院”。书院大门宽阔,上方石刻“铜鱼书院”,两边石刻对联“铜柱功勋地,鱼龙变化时”,系钦州知名人士王士宗(字希曾)所书。联中“铜柱功勋”,是引用历史典故而成。铜鱼书院落成之时,冯子材书赠“天开文运”和“尔为君子儒”牌匾,分别立于书院正门和中厅之内(此两牌匾今已散失)。中座由于多年失修,是为危房,经有关部门批准已于一九八八年拆除。1966年~1976年,学校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冲击干扰,正常的教学秩序被打乱,一些是非被颠倒,铜鱼书院原有的部份古迹被毁坏,图书资料几乎散失殆尽。

小董伏波庙

小董伏波庙俗称大王庙,位于钦北区小董镇东南糖行街011号,濒临小董江畔。据民国《钦县志》载,此庙建于清道光年间,与康熙岭横山伏波庙基本同时兴建。这是一座纪念历史名人的庙宇。整座古建筑保存基本完好。该庙屋脊堆塑蝠迎玉出,阳塑“富贵荣华”四字。正殿沿壁“渭水求贤”等古画尚存,彩色绚丽,金虫翠鸟,栩栩如生,奇花异草丹像,人物情趣怡然。该庙曾在光绪、民国年间重修几次。临街匾书“大王庙”,古庙坐东北向东南,遥望交趾。

小董名人

方凤元(1849-1895):小董吉水滩人,曾于本村建三树斋书房授徒,后率子投笔从戎抗击法帝国主义侵略军,任冯子材襄理文牍。班师回国后以军功授训导县丞,后不满官场黑暗重操旧业,集资创建铜鱼书院,任校务主持兼教席。张之英(1884-1960):名海忠,字兆雄,小董那兰村人。曾任孙中山领导的粤军排长、连长、营长。陈济棠主粤期间,任钦廉边防警卫总队长、粤军第四独立团团长、教导师副师长、广东海军舰队司令员,1936年授少将军衔,1941年任蒋介石二十二军参谋长。朱守刚(1918-1979):小董镇中山街人,出身贫寒,曾在国民党19师政工队、26集团军政工队和灵山县自卫大队从事抗日救亡宣传工作,期间受中共地下党教育,转回小董开展地下革命工作,创办联保小学。194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组织钦县武装起义,担任“钦县人民解放军”指挥。之后任三支队参谋长、副司令员、十万山地委委员。人民政权成立后,历任钦县工委书记、县长;东兰县县长、县委副书记;百色地委副秘书长、宣传部副部长、部长、地委副书记;自治区文化局副局长。古德就:小董镇多隆村人,1965年考上华南农学院,后留学英国,回国后任华南研究院院长。陈健:小董镇多隆村人,1962年考上华南工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任院党委书记。韩瑜,女,1983年出生,广西钦州市钦北区小董镇中心小学教师。2003年,荣获中华孝亲敬老楷模提名奖和全国孝亲敬老之星,2006年被评为全国十大中华孝亲敬老楷模。

土特产品

概况

小董镇的特产主要有小董麻通、杨梅。除此之外还有酱油、“大红节醋”、“酸辣椒”、果园鸡、杨梅、花卉、荔枝、龙眼、头菜、大蒜、马蹄等等。

小董麻通

小董麻通是钦州市钦北区小董出产的地方著名小食品。小董麻通用香糯粉加红肉芋粉为主料,配入白糖,搓成小粒,置于油锅中炸成直径三四厘米、长达10~12厘米、中间发泡而不空的小圆柱,再裹以薄糖,周身滚贴炒香的芝麻即成。因用芝麻包裹,内如通草而得名麻通。小董麻通具有轻、香、甜、酥、脆俱全的特点,大而不重,甜而不腻,酥脆爽口,食后余香满口,令人回味。1981年在广西糕点制作工艺评比会上,小董麻通首摘桂冠,名列前茅,其后获奖连连,名声远扬,成为春节期间和平常品茶最受人欢迎的食品之一。

小董杨梅

钦州市钦北区小董镇盛产杨梅。与其他地方相比,小董杨梅早、中、晚熟的品种搭配较,红梅、黑梅、白梅均有,共有十多个不同品种,可谓杨梅种质资源库。小董杨梅不但上市早,而且收获上市时间长,从3月上中旬的早梅成熟开始到4月中下旬的迟熟白梅上市,直到“五一”后才收获完毕,成熟上市时间持续50多天。

视频

广西钦州小董镇回娘家省亲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