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欽北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欽北區欽州市轄區,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南部,北部灣沿岸,欽州市北部,東連靈山縣,南接欽州市欽南區,西接上思縣,北鄰南寧市邕寧區。欽北區地理位置優越,是欽州市的北大門,扼大西南出海通道之要衝,欽北區背靠大西南,面向東南亞,臨近北部灣,是大西南出海的關鍵地段。

2018年欽北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31.60億元,同比增長7%,財政收入7.46億元,較2017年增長20.6%至2019年末,全區人口87.76萬人,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30.60億元。其中第一產業62.60億元,第二產業112.20億元,第三產業155.60億元。

財政收入8.59億元,其中公共財政預算收入5億元。稅收收入6.88億元。公共財政預算支出32.50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387元,農村人均純收入14197元。

欽北區是中國黑葉荔之鄉、中國果園雞之鄉。欽北區享有「中國黑葉荔之鄉」和「中國果園雞之鄉」的美譽。

歷史沿革

欽北區歷史悠久,可追溯到新石器時代。先秦時期,欽州屬百越之地,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歸屬秦設象郡所轄。漢、三國至晉,欽州屬交州合浦郡,南朝末元嘉設末壽郡,這是欽州的最早建制。梁代設安州。隋開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易名欽州。

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改寧越郡為欽州總管府,元改為欽州路,明初改為欽州府,民國年間改為欽縣,屬廣東省欽廉專署所轄。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廣東省設欽廉行政專員公署,1951年改隸廣西省,設欽北壯族自治縣,1955年復隸廣東省,曾一度合併到湛江專區。

1965年7月欽北區再隸廣西壯族自治區,改為欽州地區行政專員公署,下轄上思、防城、欽州、靈山、浦北、合浦、北海七個縣市,欽北區屬欽州。

1983年10月劃出北海市。1985年,防城港從防城縣分出。1987年7月劃出合浦縣歸北海市管轄。1993年5月防城港市成立,劃出防城縣和上思縣歸防城港市管轄。1994年6月28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欽州地區,設立地級欽州市。

欽州市新設欽北區、欽南區。2000年,欽北區轄12個鎮。2005年,那香鎮併入板城鎮。

1994年6月28日,國務院批准(國函62號)同意撤銷欽州地區、欽州市,設立地級欽州市。欽州市新設欽北區、欽南區。欽北區轄新棠、板城、小董、大垌、長灘、那蒙、大寺、貴台、大直、青塘、平吉11個鎮和那香鄉,區人民政府駐欽州灣大道。

1996年,欽北區面積2216平方千米,人口約60萬人。轄12個鎮:大寺鎮、貴台鎮、大直鎮、青塘鎮、平吉鎮、小董鎮、新棠鎮、那蒙鎮、那香鎮、長灘鎮、板城鎮、大垌鎮。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欽北區總人口526582人。其中:大垌鎮36073人,平吉鎮56587人,青塘鎮31051人,小董鎮69445人,板城鎮46959人,那香鎮20856人,那蒙鎮38985人,長灘鎮40996人,新棠鎮35943人,大直鎮58517人,大寺鎮66813人,貴台鎮24357人。

2003年,欽北區轄12個鎮:大垌鎮、平吉鎮、青塘鎮、小董鎮、板城鎮、那香鎮、那蒙鎮、長灘鎮、新棠鎮、大直鎮、大寺鎮、貴台鎮。

2005年6月28日,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府(桂政函180號)同意撤銷那香鎮,整建制併入板城鎮,板城鎮政府駐地不變。調整後,全區轄11個鎮。

2003年8月,欽發21號文件將北至南北二級公路,西至欽州灣大道,東至欽江,南至欽北鐵路所圍合的區域,總面積為2.36平方公里,劃為欽北區城區建設範圍;同年10月欽北區行政辦公地點在該處動工興建。2006年1月欽北區委區政府搬入新址辦公。2007年4月,欽發11號文件將2.36平方公里內的牛頭灣、清水窩劃入欽北區轄管。

2008年9月,欽州市政府辦發函批覆設立長田街道,下設城北、皇馬和大井3個社區。2009年7月,欽北區委、區政府設立中共長田街道工作委員會及長田街道辦事處。調整後,全區轄1個街道、11個鎮:長田街道、大垌鎮、平吉鎮、青塘鎮、小董鎮、板城鎮、那蒙鎮、長灘鎮、新棠鎮、大直鎮、大寺鎮、貴台鎮。區政府駐長田街道。

2012年,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府(桂政函75號)批覆同意調整欽州市欽南區與欽北區部分行政區域界線,將欽南區管轄的向陽街道辦事處沙坡社區、永福社區,南珠街道辦事處白水塘社區、北營社區,水東街道辦事處小江社區、山塘社區劃歸欽北區管轄。此次調整是將欽南區的南珠、向陽、水東等3個街道辦事處中的18073戶56021人劃歸欽北區管轄(以子材大街為界)。

調整後,欽州市政府所在地屬於欽北區。欽北區新設立鴻亭街道、子材街道。調整後,全區轄3個街道、11個鎮:長田街道、鴻亭街道、子材街道、大垌鎮、平吉鎮、青塘鎮、小董鎮、板城鎮、那蒙鎮、長灘鎮、新棠鎮、大直鎮、大寺鎮、貴台鎮。

行政區劃

至2019年底,欽北區行政轄3個街道、11個鎮:長田街道、鴻亭街道、子材街道、大垌鎮、平吉鎮、青塘鎮、小董鎮、板城鎮、那蒙鎮、長灘鎮、新棠鎮、大直鎮、大寺鎮、貴台鎮。

人口民族

根據第6次人口普查數據:到2010年底,欽北區總人口約74.9萬。漢族、壯族為欽北區的世居民族,各鄉鎮均有分布。

至2019年末,該區人口87.76萬人.2019年年末,欽北區戶籍總戶數19.15萬戶,總人口87.76萬人。其中,男性49.13萬人、女性38.63萬人。男女比例為55.98:44.02,女性占總人口44.02%。

2019年底,該區城鎮人口16.20萬人,占18.46%;鄉村人口71.56萬人,占81.54%。人口自然增長率8.71‰,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395人。年內,該區出生人口1.11萬人。全區人口出生率12.62‰,死亡率3.91‰,自然增長率8.71‰。

到2012年底,欽北區有彝族白族傣族壯族苗族回族僳僳族拉祜族佤族納西族瑤族藏族景頗族布朗族布依族阿昌族哈尼族錫伯族普米族蒙古族怒族基諾族德昂族水族滿族獨龍族等民族分布。

交通

欽北區陸海空交通發達便捷,南防鐵路、南北鐵路、黎欽鐵路以及南北高速公路、南北二級公路、欽陸一級公路、上大二級公路均貫穿境內,全區公路四通八達,柏油路、水泥路連接全區各鎮鄉村,交通運輸便捷。

欽北區有高速公路直達南寧機場、北海機場均在1個小時左右,直達越南也在1個半小時左右。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欽北區位於北回歸線以南,廣西壯族自治區南部,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南部,背靠中國大西南,面向東南亞,臨近北部灣,是大西南出海的關鍵地段,區位優越,交通方便。東連靈山縣,南接欽州市欽南區,西接防城港市上思縣,北鄰南寧市的良慶區,距北海、防城港、首府南寧以及越南國均是100公里,總面積2179平方公里。

氣候

欽北區屬帶海洋性的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溫度22攝氏度,年平均日照1801小時,無霜期345天,年降雨量2000多毫米。氣候溫和,熱量豐富,日照充足,雨量充沛。

土壤

欽北區境內多是赤紅土壤、水稻土、紫色土

水文

河流:欽北區水資源豐富,河流眾多,最大的河流是茅嶺江。茅嶺江古稱漁洪江,又名西江,為欽州市內最大的河流。發源於市內板城鎮屯車村公所龍門村,流經那香、新棠、長灘、小董、那蒙、大寺、黃屋屯等鄉鎮,至康熙嶺鎮的團和、防城港的茅嶺注入北部灣茅尾海。幹流全長112公里,流域面積2959平方公里。 幹流坡為0.69‰,總落差135米,流域平均高程為109米。

茅嶺江:主河全在欽州市境內,流域面積1974平方公里。流域西部為十萬大山山脈。

集雨面積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一級支流有板城江、那蒙江、大寺江、大直江等4條,二級支流有貴台江、灘營江2條,三級支流有那灣河、平旺水 (防城縣境)2條,全河流呈扇形分布。

大寺江:位於廣西欽州市大寺鎮,是欽州第一大河茅嶺江的一級支流,大寺江發源於防城港市上思縣公正鄉雞白村,流經上思公正、欽州貴台鎮、大寺等鄉鎮,於大寺鎮老簡注入茅嶺江幹流。全長69.3公里,流域面積599.2平方公里,其中欽州境內河長46.7公里,流域面積455.8平方公里。

地下水

欽北區地下水分布不均勻,越往北地下水越少,但各地有差異:北部新棠一帶為紅色碎屑岩孔隙裂隙水,富水度甚弱;板城經小董至那蒙一帶,含水性較弱,岩相接觸帶和斷層破碎帶地下水較少。

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

欽北區礦藏資源有石灰石石膏鈦鐵重晶石花崗岩、[[稀土]等20多個礦種,其中錳儲量1900萬噸。

土地資源

至2010年底,欽北區土地總面積2179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9786公頃,林地面積116263公頃。

生物資源

欽北區主要植被有松樹杉樹梧桐按樹等,經濟林有荔枝、龍眼、油茶八角紫膠等。欽北區境內還有國家保護的珍稀野生動物穿山甲貓頭鷹以及蛤蚧等。

經濟

概況

欽北區着力發展資源型工業,逐步形成製糖、酒精、造紙、礦產品、松香、中成藥等支柱工業企業。

欽北區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圍繞建設「新工業園區、新城區、新旅遊景區、新農村」的「四新」目標,加快了工業、城鎮、農業、旅遊「四大經濟」健康協調發展。

2003年該區GDP完成25.7億元。2011年全區GDP86.9億元,同比增長6.9%。

2013年欽北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40.9億元,同比增長13.4%,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828元,增長9.5%;農民人均純收入7649元,增長12.8%。

2019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30.60億元。其中第一產業62.60億元,第二產業112.20億元,第三產業155.60億元。財政收入8.59億元,其中公共財政預算收入5億元。稅收收入6.88億元。公共財政預算支出32.50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387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14197元。

欽北區新興產業加快發展。邦琪藥業、卓能新能源、埃索凱新材料、金風科技納入自治區「雙新」項目,數量位列全市兩縣兩區第一;培育「雙十」企業5家,新增錳華新能源、和風新能源和新榕興建材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7家。新增自治區統籌推進項目12個,總量達到23個,新增數量和項目總數均排全市第一。招商引資連續9年在全廣西各縣區中名列前茅。

第一產業

欽北區主要農產品有優質水稻、水果、甘蔗、香蕉、竹子、玉桂八角、茶油樹、蠶桑、禽畜水產和冬菜生產等。到2010年底,欽北區有水果面積333333公頃,水果產量10萬噸,其中僅荔枝的種植面積就達21333公頃,產量達3萬噸,且名優品種較多,如「南局紅」、「香荔」、「妃子笑」等30多種。欽北區香蕉的產量也達到了19萬噸,其他水果如龍眼、芒果、香蜜瓜、梅等也分別有幾千噸的產量,是欽州市乃至廣西的重要水果生產基地之一。

2011年欽北區完成農林牧漁業總產值57.7億元,增長5.8%。其中農業增長5.7%,林業增長23.1%;牧業增長2.7%;漁業增長3.9%。糧食產量26.8萬噸,增長1.86%;水果產量28.9萬噸,增長6.2%。畜牧業保持平穩增長。肉類總產量9.9萬噸,增長2.2%。漁業生產平穩發展。水產品產量2.9萬噸,增長3.2%。

2012全年完成農林牧漁業總產值63.3億元,增長7.2%;糧食總產量27.8萬噸,增長3.9%。新種甘蔗面積5萬畝,總面積達14.7萬畝。

2013年欽北區紮實推進全國新增1000億斤糧食產能計劃重點縣、糧食高產創建項目建設,全面實施農民收入倍增計劃,完成農林牧漁業總產值68.1億元,增長5%。

以工業促農業發展

欽北區引進了台灣、廣東、福建、長春、南寧等地企業新辦技術改造果菜品、木器、林化產、編織、製糖、製藥等本地資源型加工龍頭企業一批,其中比較大的有新宇罐頭食品廠、金頁製藥廠、日增松香廠等企業,總投資額超億元。帶動了該區貴台、大直、大增、大垌及周邊上思、防城、邕寧等縣市10多個鄉鎮的松脂產業。

欽北區的糖蔗、荔枝、果園雞、速生桉等已形成規模種養,以平吉、青塘、大寺為中心糖蔗基地,2003年發展到6萬畝,年進廠原料蔗達25萬噸以上;以新棠、長灘、那香為中心的荔枝全區已達40萬畝。

九佰垌現代農業示範區

九佰垌位於欽北區平吉鎮東北部,面積約27800畝,是欽州市內陸第一大平原,含榃標、平里、廣平、湴塘、平吉、古隆等6個行政村,人口3萬多人。

2015年8月20日,九佰垌國家級現代農業綜合開發試點項目—現代農業產業園項目正式啟動。園區按照「保障水稻糧食產業、做強特色種養產業、做大觀光休閒農業」的主線,分三年計劃投資約1.4億元。2016年9月30日,九佰垌現代農業公園開園迎客,2016年國慶和2017春節長假期間分別接待遊客12.5萬人和25.6萬人。2016年12月底,九佰垌農業公園被評為廣西四星級鄉村旅遊區。

2017年規劃建設核心區3300畝,拓展區5000畝,輻射面積30000畝。至2017年,示範區內發展有科盛蔬菜瓜果、新澳火龍果、中草藥、徽淼黃鱔養殖、「雙高」甘蔗、優質水稻、休閒旅遊等6個項目基地,總面積達6500多畝。其中,蔬菜瓜果種植1200畝、火龍果種植1100畝、中草藥種植1000畝、黃鱔養殖300多畝。

示範區引入欽州九聯、欽州金土地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等農業企業6家,引導農民成立了科盛、新澳、華平等18個合作社和3個家庭農場,示範區內的合作社直接安排160多人勞動就業,以貧困戶投資分紅、發放土地租金、安排勞動就業等形式,幫助130多戶貧困戶脫貧致富。

第二產業

2011全年完成工業總產值71.9億元,其中年產值500萬元以上的企業完成產值59.1億元。廣西新合力、漓源糧油等2家企業產值分別超5億元,建華管樁、祥雲飛龍等12家產值億元以上企業累計完成產值27.1億元,占全區規模以上企業總產值75.1%。加大工業園區基礎設施建設,全年共投入資金1.6億元,其中財政投入6980萬元。

2012年欽北區累計落戶項目106個,建成投產(試產)企業60家。成立工業園管委會,年內為工業企業融資4.2億元。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新增7家達37家,其中產值超億元企業20家。

欽北區2013年全區完成工業總產值150.5億元,同比增長50.5%;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134.6億元,躍居全市第一位,同比增長58.6%;引進內資項目到位資金144.6億元,完成市下達全年任務129億元的112.1%。

2013年,欽北區年內新引進內資項目73個,其中投資超千萬元70個、超億元40個。合同投資總額152億元,比2012年增加了54.7億元,增長56.2%。新簽項目中投資超億元的大項目多,數量與質量並進,產業結構得到進一步優化。

工業園發展

2010年皇馬工業園基礎設施建設1.2億元,增長225.4%,新平整開發土地面積1600多畝,累計平整開發土地面積3710畝;新落戶項目19個,其中新落戶超億元項目7個,累計落戶項目68個,全年完成規模以上工業產值6.6億元,稅收1266萬元,分別增長43.8%和20.5%。

2010年新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39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發展到111家,完成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29.3億元,增長23.5%,完成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9.6億元,增長32.5%。支柱產業迎難而上,礦產品加工企業實現工業產值13.8億元,增長20.4%。工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33.5%。

第三產業

2012年,欽北區實際利用外資3454.3萬美元;外貿進出口總額4336.4萬美元,增長12.6%。居民消費需求進一步擴大,「家電下鄉」產品銷售3.2萬台,增長40.5%,銷售額7498萬元,增長19.6%。

2012年欽北區旅遊業穩步發展,全年接待遊客97.2萬人次,增長21.5%,實現旅遊總收入6.1億元,增長19.4%。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3.9億元,增長16.8%。

2013年欽北區全年接待遊客138.7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11.8億元。

社會

科技

2007年以來,該區共組織科技下鄉的區直部門10個,科技人員480人次,該區大力實施科技「素質工程」,多次對領導幹部、科技人員、企業高層管理人員進行科技知識培訓,先後聘請專家、技術人員800多人次深入到各鎮村、工礦企業、學校等舉辦科技知識講座,並舉辦種養技術、管理技能等培訓班230期次,參加培訓人數達6萬多人次。

衛生

2010年底,欽北區已有45.69萬農民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占全區農業人口的80%以上;對鄉鎮衛生院國債項目實行公開招投標並抓好建設好,醫療衛生單位急救車實行免費接送病人,為群眾提供快速便捷的醫療服務;全區醫療單位實行執行統一藥價,切實解決藥品價格虛高現象;計劃推行單病種手術定價制度。

2020年6月2日,欽北區入選第五批國家慢性病綜合防控示範區。

民生

2008年,欽北區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672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449元。二是基礎教育有了新發展,民族教育得到加強。教學設施和師資建設明顯加強,2007年「兩基」工作順利通過國家檢查驗收。

2013年欽北區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完善,全區參加社會保險「五險」人數9.1萬人,征繳社會保險基金1.49億元;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工作實現全覆蓋,參保率達92.1%;享受城鄉低保33.1萬人次,城鄉醫療資助救助2.9萬人,五保供養6040人,救災救濟政策全面落實;完成12個五保村建設,新農合參合率達97.2%。深入實施「三業」行動富民工程,新增城鎮就業4057人,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1.3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以內。

2013年欽北區新增就業1.8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社會保障體系建設不斷完善,全區參加社會保險36.3萬人,新農保參保率達96.2%,新農合參合率達98.9%。全年救助城鄉居民32.9萬人次,救助五保戶5752人。

城鎮建設

至2010年底,欽北新城區完成了2.36平方公里的控制性詳細規劃,欽北區行政信息中心綜合辦公大樓和區交通局、財政局、教育局、糧食局等區直單位的辦公大樓已相繼投入使用,其他10個區直部門辦公樓完成主體工程建設。

2010年欽北區還下大力氣抓好街道、村莊的環境衛生整治,清理村莊垃圾、污泥和路障,規範垃圾堆放點,做好改院、改圈、改水、改廁工作,硬化村內道路,積極開展村莊綠化,庭院淨化,積極開闢文體活動場所,倡導科學健康的生活方式,促使農村形成文明向上的良好風氣。

教育

欽北區教育系統以德育為首,以教學為中心,該區小學專任教師大專畢業生所占比例,由2001年的5%上升到2007年的35%。2001年以來中小學共補充了1700多名新教師,學歷合格率均為100%。在21世紀園丁工程培訓中,該區共有2人入選自治區100名A類培訓對象,45人入選市級B類教師培訓對象。有5位教師和2位校長入選國家級名師培訓,有2名教師被評為「全國模範教師」,4人被評為「廣西優秀教師」,3名教師被評為「自治區特級教師」。

2013年該區教育水平穩步提升,市第五幼兒園建設加快推進,建成23所村級幼兒園、18個中小學校舍安全工程,投入1510萬元完成農村義務教育薄弱學校儀器設備改造,發放義務教育「兩免一補」8901萬元,資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5893名,發放助學貸款1182萬元。

欽北區重點改善辦學條件,文化長廊功能進一步強化,校容校貌有了較大改觀,湧現了欽州市大寺中學、小董中學、那蒙中學、青塘二中、大直中心小學、市三小、欽師附小等一批花園式的市、區級「綠色學校」。

2007年以來,欽北區衛生系統以「五項利民措施」為龍頭進一步推進各項衛生工作。

2013年欽北區投入3095萬元改善農村辦學教學條件,落實義務教育公用經費和免雜費資金6314萬元,發放家庭困難寄宿生生活費補助金、普通高中國家助學金1776萬元,安排1100萬元解決原民辦教師、代課人員養老金問題,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分別提高到94.5%和83.9%,高考再創佳績,考上本科線490人,同比增加175人。

歷史名人

馮敏昌(1747—1806)字伯求,號魚山,欽州大寺鎮人,壯族,乾隆進士,改庶進士,授翰林院編修,任會試同考官,戶部主事,調補刑部。著有《小羅浮草堂詩抄》、《魚山執筆法》、《河陽金石錄》、《師友淵源集》,並編修《華山小志》、《河南孟縣誌》、《廣東通志》等。

黃明堂(1866—1939),同盟會員、民國將領。字德新,欽州大寺鎮人,壯族,1905年率部接受孫中山的改組。1923年孫中山將黃明堂軍改編為中央直轄(後改稱建國粵軍)第四軍,黃明堂為軍長,歐陽麗文為其第三旅旅長。

黃秋槐(約1553~約1620年) 欽州中屯鄉楊梅園(今位於欽州北郊)人。明朝萬曆元年(1573年)拔貢,任梧州教諭升教授。在任職期間,根據學生不同情況進行教導,凡聰明勤學者免交學費。以此鼓勵。告老歸家後,於萬曆四十二年(1619年),專請欽州管教育的官員到家中,將祖傳租谷8500斗的田產,盡送欽州儒學,作辦學永久基業。民國年間,欽州中學堂校長章正樞,將這批田產撥交廣東省立第十二中學(後改為廣東省立欽州師範學校,即今欽州市民族師範學校),此田產便成欽師校產。該校的圖書、儀器、椅桌、床鋪及學生的助學金均由田租支付。

利松(1903~1983年),原名利大添,曾用名李松,漢族。欽州市欽北區青塘鎮華峰塘村人。大革命時期,曾隨國民革命軍第七軍參加北伐戰爭。1927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次年3月轉為正式黨員。1929年9月,國民黨左派俞作柏、李明瑞在南寧宣布成立南路討蔣軍,公開反對蔣介石,利松在南寧參加了「討蔣軍」。1934年1月調中央紅軍第九軍八團任二營營長,後任團長。 1935年4月,在天生橋、金沙江附近的大貓場戰鬥中,左腳再次負重傷,不能隨部隊行軍,黨組織安排他隱蔽,後被國民黨軍俘獲,在貴州監獄中禁閉119天。出獄後沿途乞食回到家鄉,從此與黨組織失去聯繫。1936年6月,為生活所迫,參加國民黨張之英海軍陸戰隊任士兵。次年春,計劃利用部隊休整之機發動兵變,由於泄密,被驅逐回家。1983年2月25日病逝,享年80歲。

民間文化

跳嶺頭

欽州最古老的一種祭祀帶面具舞蹈。據明、清《欽州志》記載,它於1658年前已在欽州永樂都(今大寺鎮、貴台等壯族聚居地)流行,至道光十四年(1834年)前擴展至全市壯漢兩族各村莊。祭祀時間起初是每年的中秋節(家歷八月十五日),至民國35年用擴大到由八月初一起到頭八月底止,各鄉村定時輪番舉行。它與廣西壯族花山壁畫中的「樂舞」相同。據1983年中國舞蹈研究所的人員到欽州對該舞蹈進行錄像時說:「這種舞蹈傳說產生於堯舜時,全國已不多見。

欽州採茶戲

屬於戲曲範疇的民間歌舞劇體系,源自江西,約在1780年傳入欽州,經過200多年的改革,已成為獨具欽州特色的地方採茶戲。欽州採茶戲的傳統劇目可分為採茶歌舞、小戲、大戲三部分,據不完全統計,採茶歌舞有《正茶》等10多個,小戲有《吊蛤》等50多出,大戲有《舜兒》等60多出,是群眾喜聞樂見的地方劇種之一,流傳較廣。

粵劇

粵劇原稱廣班或廣府戲,群眾稱之「大戲」。過去廣東把戲班分為上六府班和下四府班(欽州屬下四府)。上下府戲班所演出的劇目和鑼鼓曲牌雖然大體相同,但表演程式、武功技巧卻各有特色,自成流派。到了20世紀30年代下四府班向上六府班看齊,用粵語代替官話,不斷引進省港流行劇目和上六府演員,下四府班的表演特色和傳統技巧逐漸消失。

風土人情

傳統節日

欽北區主要有壯族與漢族及其它少數民族雜居,關係密切,互相融合,生活習俗大同小異。節日主要有春節、元宵節、清明節、三月三、端午節、鬼節(七月十四)、中秋節、重陽節、冬至節等,其中,三月三是壯族傳統節日,其他節日漢族與壯族基本相同。

每年的三月三和中秋節(各村屯過節日期不同,一般在八月初八至八月十七的某一天),家家戶戶喜迎親朋好友歡聚一堂,共慶佳節。群眾在歡度中秋節時有跳嶺頭的習俗。

飲食

欽北區屬桂東南菜系,兼具海濱飲食風格與少數民族風味於一體,有名的菜有欽州大蚝、蚝油柚皮雞、蚝油香麻雞、清蒸豆腐圓、炒螺肉、炒蟹等;欽州地區的小吃很有特色,如豬腳粉、老鴨湯、狗肉粉、螺絲粉、酸野等。

欽州豬腳粉、海瓜皮、海紅薯是欽州地區三種別具特色的地方小吃。海瓜皮素以鮮、嫩、香、脆、爽口而著稱;而海紅薯卻因肉質甜潤,鬆軟滑口而別具風格;豬腳粉是「老欽州」早餐之必備佳品,柔滑美味的白米粉,配以脆、甜、鮮的豬腳,真正是色香味俱全,油而不膩,厚而不韌,香而不火的特點令其成為欽州美食的代表。

名優特產

欽北黑葉荔

欽州市欽北區荔枝種植面積近40萬畝,其中黑葉荔為主栽品種,種植歷史悠久,品質優良,種植面積35萬畝,占該區荔枝種植面積近90%,年產黑葉荔4萬噸左右。以欽北區新棠鎮為主產區,輻射帶動長灘、板城、小董等鎮,連片種植面積20多萬畝,黑葉荔枝顏色鮮艷、個頭大、肉質厚、清甜爽脆、核中小、糖分高、風味好、耐貯運,特別適於制罐,在廣西區內外享有盛名,1991年在桂林全國荔枝評鑑會上被評定為優質正宗黑葉荔枝品種。

貴妃紅荔枝

原產地為欽州市欽北區貴台鎮,是繼原產地為欽州市欽北區新棠鎮的欽州紅(南局紅)荔枝優良品種之後的「中國黑葉荔之鄉」又一個荔枝優良新品種。貴妃紅荔枝果肉半透明、味甜、香氣中等,果肉質地細嫩、多汁。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8.7%;果肉厚,可食率為73.5%;焦核率為46.0%,種子重占果重的4.6%。

蜜棗王

蜜棗王產地為欽州市欽北區那蒙鎮。「蜜王」大棗是從台灣引進新蜜棗品種,在那蒙鎮竹山現代農業示範園種植獲得成功,註冊商標「蜜王」。該棗單果重100克~400克,糖度18°,果形長橢圓,果皮翠綠,果肉白嫩細膩。

欽北果園雞

果園雞全稱優質生態果園雞,分布於欽北區北部的小董、大洞、那蒙、大寺、板城、長灘、新棠等鎮,因當地習慣利用果園自然放養而得名。

2003年12月,中國優質農產品開發服務協會中國特產之鄉專家委員會授予欽北區「中國果園雞之鄉」稱號。

小董麻通

小董麻通是欽州市欽北區小董出產的地方名牌小食品。小董麻通用香糯粉加紅肉芋粉為主料,配入白糖,搓成小粒,置於油鍋中炸成直徑三四厘米、長達10~12厘米、中間發泡而不空的小圓柱,再裹以薄糖,周身滾貼炒香的芝麻即成。因用芝麻包裹,內如通草而得名。

小董麻通具有輕、香、甜、酥、脆俱全的特點,大而不重,甜而不膩,酥脆爽口,食後余香滿口,令人回味。1981年在廣西糕點製作工藝評比會上,小董麻通首摘桂冠,名聲遠揚,成為春節期間和平常品茶最受人歡迎的食品之一。

大寺豬肚巴

豬肚巴是大寺鎮的特產,味香脆獨特。豬肚巴油炸的全過程時間長,一定要用柴火鐵鍋,這樣炸出來的豬肚巴才夠黃夠脆。

由於大寺原料有限,做法複雜,一般從早忙到晚一天的產量也只有30斤左右。

大寺沙姜

大寺沙姜呈卵圓形或長卵圓形,外表褐黃色,皮色光亮,經曬不癟,皮薄肉厚,肉質細膩脆嫩,味辛辣帶甜。大寺鎮沙姜種植面積約8000畝,總產量1.5萬噸左右。

槐花粉

是欽北區人們喜愛的消暑糖水,在欽北區鄉鎮街頭隨處可見,槐花粉入口滑嫩。製作原料以槐花、大米、紅糖為主。先把大米用水泡5個小時左右,將槐花用水稍微浸泡變軟,把大米和槐花一起磨成米漿。

旅遊

概況

欽北區著名的旅遊景點有八寨溝、鷹山溫泉旅遊度假村、王崗山、板城鎮梨花、古竇嶺、望海嶺等,這些旅遊區的山水資源和人文景觀頗具地方特色,令人留連忘返。

八寨溝

「九寨溝太遠,八寨溝就在身邊。」隨着這句廣告詞風靡廣西,欽北區八寨溝旅遊風景區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八方遊客前來觀光旅遊。

八寨溝旅遊區位於欽州市西北五十多公里的十萬大山腹地的貴台鎮境內,總面積三萬多畝。八寨溝是亞熱帶雨林、竹林,山澗、瀑布清澈生動,大小泉潭分布有致,砂頁岩形態奇特,物種植被豐富,是集探險、獵奇、游泳、休閒度假、避暑、觀光的旅遊勝地。 [1]

王崗山風景區

王崗山屬十萬大山山脈,主體處於欽北區大直鎮西境,面積1637公頃。王崗山山高坡陡,壁絕峰險,森林密布,四季如春。

孫中山曾在這裡領導過王崗山反清武裝起義,共產黨領導的人民游擊隊曾在這裡建立根據地。1995年廣西壯族自治區批准王崗山成立為省級森林公園。

視頻

欽州市欽北區太平鎮仙女潭真美!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