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巫山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巫山,作為山脈名詞,現在主要指四川盆地東部湖北重慶湖南交界一帶「南-北」走向的連綿群峰。是中國地形三級階梯的代表性山脈[1]

歷史淵源

名稱各異

唐宋時期,奉節夔州[2]控制下的長江三峽已是中國南方最繁榮的交通走廊,經眾多唐詩宋詞的演繹傳播,才使得「夔州之山(即唐宋三峽巫山)」成了後世中國最有名的「巫山」。

現在中國「巫山」山脈的地理詞義,就是依古代奉節夔州的範圍定義。古奉節是隋唐之後三峽地區歷代最高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從這個意義上說,包括巫山文化在內的長江三峽古歷史文化,其實就是指古奉節傳統的「夔州巫文化(即夔巫)」。

寫意「巫山」

不過,中國古代詩詞歌賦中的「巫山」,除地理特定的寫實之外,大多時候只是「泛指」,純粹寫意,並非要特指哪裡的巫山。譬如,元稹《離思》[3]詩曰「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其中的「滄海」、「巫山」顯然都是文學意義的喻指,詩人只是借湖北雲夢的「巫山雲雨」典故,含蓄表達一種情到深處人孤獨的滄桑,並非要具體指明是哪裡的巫山,更不是指今天這個巫山縣的山。

由於各種原因,總有人喜歡望文生義,以為「巫山」就是指「巫山縣的山」,而長江三峽之一的「巫峽」正好位於重慶市巫山縣和湖北省巴東縣境內,從而導致一些人誤以為「巫山」就是指「巫山縣的巫峽」。實際上,「巫峽」只是「東——西」走向的一段三峽裂谷,而「巫山」是指「南——北」走向的山脈群峰,即使整個長江三峽也只是「巫山」的一部分而已。

後漢書·公孫述傳》:「臣之愚計,以為宜及天下之望未絕,豪傑尚可招誘,急以此時發國內精兵,令田戎據江陵,臨江南之會,倚巫山之固,築壘堅守,傳檄吳、楚,長沙以南必隨風而靡。」這時的「巫山」還只是方位地理,泛指整個長江三峽地區

實際上,漢代長江三峽統一都叫「巫山」,三國之後重新開始「分段」命名,但名稱叫法各異,並不固定。

如:《水經》稱「廣溪峽(今瞿塘峽)、巫峽(今巫峽)、西陵峽(今西陵峽)」;

酈道元水經注·江水》引漁歌:「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意指(奉節)巴東郡有三個峽,其中巫峽最長;聲聲猿鳴啊,催人淚下。

荊州記》稱「巫峽(今瞿塘峽)、秭歸峽(今巫峽)、歸鄉峽(今西陵峽)」;兩宋時期叫「西峽(今瞿塘峽)、巫峽(今巫峽)、歸峽(今西陵峽)」;

直到明清時期,才固定為今天三峽通稱:瞿塘峽[4]、巫峽、西陵峽。第一個把長江三峽「巫峽」段的山稱為「巫山」的,是從未到過南方的北魏酈道元,其《水經·江水注》曰:「江水歷峽東徑新崩灘,......其下十餘里有大巫山......」。至於三峽地區有「巫山縣」縣名的時間則更晚,隋朝之後才有,一直沿革至今。

至於,中國文學中常見的「巫山雲雨」典故,出自宋玉的《高唐賦》,原本是指湖北雲夢的巫山,魏晉之後因地名混同,才張冠李戴成了長江三峽傳說。

相關傳說

巫山神女是中國歷史上膾炙人口的神話傳說,最早見於《山海經》,屈原的《九歌·山鬼[5]宋玉的《高唐賦》、《神女賦》中都有描述。而在當地傳說中,她是一個幫助大禹治水、造福生靈的女神。

中國古代神話中的巫山神女,也稱巫山之女。傳說為南唐天帝炎帝(赤帝)之女,一說是王母幼女,本名瑤姬(也寫作姚姬),未嫁而死,葬於巫山之陽,因而為神。戰國時楚懷王游高唐,夢與女神相遇,女神自薦枕席,後宋玉陪侍楚襄王游雲夢時,作《高唐賦》與《神女賦》追述其事。神女為「旦為朝雲、暮為行雨」的美貌仙女。

相關詩歌

因唐宋文化對後世的巨大影響,使得三峽地區的「巫山」成了今天中國最有名的「巫山」。但唐詩宋詞中的「巫山」大都是泛指方位地理,一般慣以「巫山」代稱整個「長江三峽」,喻指「文化巫山」,並非狹義指「巫山縣的山」。

今中國地理正是據此對「東北——西南」走向的「巫山山脈」作的通解釋義,範圍包括鄂渝交界處長江三峽及其周邊一帶的所有群山,而不僅僅只是巫山縣境內「東西走向」的巫峽。例如:

宿巫山下

唐·李白

昨夜巫山下,猿聲夢裡長。

桃花飛綠水,三月下瞿塘。

雨色風吹去,南行拂楚王。

高丘懷宋玉,訪古一沾裳。

這裡的巫山,顯然指奉節白帝城的山。李白先宿巫山,而後「下」瞿塘。古代方位以「西」為上,以「東」為下。」下「瞿塘,說明李白是準備向」東「去,是要乘」下水「船出川,而留宿在奉節白帝城。如果是從」巫山縣「到瞿塘峽,那就應該叫「上」瞿塘,是入川,是「上水」船方向了。

水調歌頭·游泳

毛澤東

才飲長沙水,又食武昌魚……更立西江石壁,截斷巫山雲雨,高峽出平湖。神女應無恙,當驚世界殊。


視頻

巫山相關視頻

巫山神女的傳說
中國詩詞大會:康震點評《水調歌頭·游泳》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