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目录

布告

汉语词汇,拼音是bù gào,解释是书面的或印刷的通告公告。正式声明。当众宣布。中文名 布告 外文名 Notice 拼音 bù gào 注音 ㄅㄨˋ ㄍㄠˋ .

解释

[Notice;Bulletin]∶书面的或印刷的通告或公告在报纸上登载一个布告。[Announcement]∶正式声明学院关于暑期课程的布告。[Publish]∶当众宣布布告周知 [1]

基本概念

1、各(机关、团体)张贴出来告知群众的文件.2、动用张贴布告的方式告知(事项).(摘自《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 布告是国家机关在向人民群众公布政策法令和重大事件,以及宣布其他需要人民群众了解、遵守和执行的事项时使用的一种公文。布告,在使用上,只限于上级对下级,在平级之间不可以使用。布告所发布的内容,主要是针对某些具体事项,而且是面向国内或一定的区域。行文风格不如公告庄重严肃。

如何写布告

布告由于它要张贴出来,面向群众,所以一般不写受文机关。布告的内容由标题、编号、正文和落款四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标题】。 布告的标题比较灵活,根据不同的情况,一般有三种写法: ①写出完整的标题。发文机关、事由和公文种类都写出。这一般用于事由不太大的情况,给人一目了然的感觉,从题目就可以了解布告的中心内容,如《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迅速制止乱砍滥伐,保护森林资源的布告》。②写出其他部分,省略事由。只写出发文机关和公文种类,由于事由比较长,为了醒目,则将事由省去,如《四川省人民政府布告》。③只标“布告”二字。如果布告的内容和文字都简短,就用不着在题目中写明。有很多布告都直接用“布告”标题,既醒目又简便,特别是各级人民法院的刑事审判结果的布告,就多用“布告”作标题。 【第二部分,编号】。 布告有专门的编号,由于是对外张贴,所以编号一般写在标题的下一行右半部。 【第三部分,正文】。 布告的正文包括引言、事项和结语三部分。引言就是导语,说明发此布告的根据、原因和目的。事项是正文的中心内容。为了方便人民群众阅读识别,这部分一般采用分条分款的形式来叙述规定的要求,有的条款还特地作出说明解释。结语是布告的结尾。有的布告以“特此布告周知”或“此布”、“切切此布”作结,有的则提出遵照执行的要求,或写上生效日期,用以表达正文完结。 【第四部分,落款】。 布告正文结束后,在右下方都有签署和日期。①签署可以是个人的姓名,但姓名前必须冠以职务,也可以是发布机关。②日期指发布告的日期,要写全年、月、日,放在签署之下。③落款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如果标题只有“布告”两字,必须写明发布机关名称及发布日期。如果标题中有发布机关名称,文尾可不再写发布机关名称。④布告一般应加盖印章,以示负责。

【出处】

《史记·吕太后本纪》:“刘氏所立九王,吕氏所立三王,皆大臣之议,事已布告诸侯,诸侯皆以为宜。”《元史·武宗纪》:“诏整饬台纲,布告中外。”《东周列国志》第一百一回:“嬴樛竟以疽死。秦王以八鼎及祭器,陈列于秦太庙之中,郊祀上帝于雍州,布告列国,俱要朝贡称贺,不来宾者伐之。”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十三回《李傕郭汜大交兵杨奉董承双救驾》杨奉、董承救驾望弘农去了。若到山东,立脚得牢,必然布告天下,令诸侯共伐我等,三族不能保矣!鲁迅《而已集·新时代的放债法》:“先将忘恩负义之罪,布告于天下。” 明·陆人龙《辽海丹忠录》:“揭至登抚,袁可立具疏请讨复,云:‘倘为封疆多事,恐劳师害民,当遣使宣整流,布告彼邦,明正其罪。使彼中臣民,知君不可易,礼宜亟讨篡逆之罪,复立已废之王。若果李倧迫于妃命,臣民归心,亦当退避待命,而后朝廷徐颁赦罪之诏,令其祗奉国事。’” 巴金《家》十:“接着报纸上又刊出了城防司令部严禁军人殴打学生的布告。”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一章:“在微弱的灯光下,可以看见各街口的墙壁上贴着大张的、用木板印刷的戒严布告。”《三国志通俗演义·曹操起兵伐董卓》:“操等谨以大义布告天下。”支那自愤子《同胞受虐记》:“前日由华返美的公使康格君已经在议院里布告大众了。”金近《三个学生》:“合作社要出个布告,他写出来谁都能看。”姚雪垠《李自成》第三卷第四章:“命一位幕僚拟了一个布告稿子。” [2]

【视频】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