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广州陈李济药厂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广州陈李济药厂

公司名称: 广州陈李济药厂

成立时间: 1600年

总部地点: 广州

经营范围: 中成药、保健品、食品、药妆品生产

陈李济是广州尽人皆知的中药老字号,在陈李济中药博物馆中,就浓缩了这个老字号四百多年崎岖和辉煌的历史。[1]

金字招牌

陈李济创建于公元1600年(明朝万历27年),迄今已逾四百年之久。在清代,同治皇帝因服其“追风苏合丸”,药到病除,称其神效。由此,以“杏和堂”为商号的广东陈李济,更名躁大江南北。光绪年间,“帝师”翁同和又为之题写“陈李济”店名,三个鎏金大字至今尚存。陈李济后人陈永涓介绍:“陈李济创建于1600年,除史料外,有我家的家谱为证,自太公陈体全至我十一代,代代皆有记载,太公墓冢还在南海。”

陈李济确为我国创建于明、兴盛于清、图存于民国、尚存于今世的中华著名品牌,历史上与北京同仁堂、杭州胡庆余堂三足鼎立的南药代表,而陈李济的历史比同仁堂早69年,比胡庆余堂早274年。虽然各地中药商号林立,然而,沧海遗珠,陈李济无疑是中华民族留下的无价之宝。

我们翻开历史,以公元1600年为坐标,上溯22年,(1578年)李时珍中药药典【本草纲目】问世。上溯28年,即明隆庆5年,中医药界发明了“人痘接种术”,面对全世界最凶恶的天花瘟疫,勇敢地跨出了致胜的第一步。就在这中医和中药发展到空前繁荣的背景下,具有现代企业股份制特征的、以同心济世为宗旨的中成药企业陈李济应运而生。在此后四百多年里,陈李济在继承历代古方验方的基础上,研制生产数十种中成药,包括膏、丹、丸、散、茶、酒等,销售遍及南北大地,远至东南亚各国。药效之灵,制品之精,可谓无人不知陈李济,有口皆碑杏和堂。每年秋试,举子们入京力搏龙门一跃,因千里迢迢进京赶考,举子们不免会受些风寒之侵,水土不服之屙。陈李济以红纸包一丸,并自编歌唱颂,歌以赠之,药到病除,赢得“广药”之誉。据说慈禧太后长期服食陈李济的“乌鸡白凤丸”,容颜保持老而不衰。

数千年来,中医中药就是我们民族健康的守护神,护佑着民族的兴旺。数百年后的今天,当人们重新审视陈李济这份珍贵的、不可多得的人类非物质文明遗产的时候,我们不能不为之奉上一掬深深的谢忱。

药厂结构

踏入馆内,在“火兼文武调元手,药辨君臣济世心”对联下,摆设著明代的青花将军坛,清代的斗彩贮药瓶,古色古香的酸枝木药柜上,刻着“苏合丸”、“白凤丸”、“宁坤丸”、“舒筋健腰丸”等人们熟悉的药名,令人恍如踏上时光隧道,在芬芳的药香里重返清末民初的氛围。大厅最醒目的是正中红底金漆的一个硕大的寿字,据介绍,这是我国书画界巨擘吴作人先生为纪念陈李济创建385周年所题。

同心济世

作为中国最早建立的制药企业,陈李济能历四百多年而至今一脉相传,诚信为本、同心济世的宗旨,功不可没;再细究其根本,就在于一个“济”字上。“济”是给予,是对弱者的扶助;“济”更是目的,是创建者以及一代代陈李济人的追求。也是博大精深的以“仁”为核心的中华文明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有济世之心,才会坚守古方正药之“正”,那古方正药之“正”,正就正在用料必用“天字第一号”的正品一等的地道货:东北的人参鹿茸、化州的正宗橘红、德庆的何首乌、肇庆的茨实、阳春的砂仁,特别是作为镇店之宝的新会正宗陈皮;有济世之心,就能“工艺虽繁必不减其工,品味虽多必不减其物”,于是,“追风苏合丸”、“乌鸡白凤丸”、“壮腰健肾丸”、“补脾益肠丸”等享誉中华的名牌产品诞生了;有济世之心,也就有了蜡壳药丸包装工艺的首创,为我国中成药的发展史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同心济世”的宗旨引领下,历代陈李济人以行善为乐事,将免费为劳苦大众服务列为店铺规章,扶危济困,施药赠茶代代不缀。更令人感动和敬佩的是,陈李济为了预防火灾,重金从英国进口三部消防水车及有关器材,组织义务消防队,除消防用具外,另备药箱随行应急,消防用具皆书黑底白字“陈李济”,一旦市民遇火灾,立即停工义务施救。

历史已悄然远去,消防车静静无语,然而陈李济人当年的善举,依然在羊城口口相传。

竞争优势

南药老号 生生不息

陈李济创建于公元1600年(明万历27年),迄今已有四百余年,是我国中药行业现存最老字号之一,是国家认定的“中华老字号”及广州市政府认定的“广州市老字号企业”。

陈李济由广东南海商人陈体全、李升佐两公共同创立,名号“陈李济”,寓意“陈李同心,和衷济世”。陈李济保存至今逾百年的木质楹联上就刻载着“火兼文武调元手,药辨君臣济世心”十四个字,充满哲理与抱负,历代陈李济人秉承“同心济世”的企业精神,诚信为本,悉心炮制古方正药、创新研发现代新药,推动南药老号生生不息,历久弥新。

1998年,陈李济实施历史上的首次搬迁,由创业398年的北京路迁至广州大道南新址,老企业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被列入全国中成药重点生产企业50强,获广东省“质量效益型企业”称号,连续十年被评为“守合同重信用企业”。

诚信传承 品质恒远

陈李济因诚信立业,陈李济人世代传承“工艺虽繁必不减其工,品味虽多必不减其物”的制药宗旨,悉心研制炮制技术,形成陈李济的特色工艺,保证产品的质量和疗效。陈李济采用独特工艺自制的“百年陈皮”,是广东三件宝——“陈皮、老姜、禾杆草”中的上品,曾被清同治皇帝钦定为贡品;陈李济于清初首创、制售的蜡壳丸,首开中药包装工艺先河,为“广药”地位奠定了基础,直到现在,陈李济的部分产品如曾获国家银质奖、畅销海内外的壮腰健肾丸等,仍保留这种蜡壳蜜丸剂型。

伴随着时代的进步,陈李济的技术力量、生产和检测设备不断壮大和更新,质量体系与国际水平接轨不断完善,确保产品的工艺与品质满足现代要求。全厂通过了国家GMP认证,还获得加拿大GMP认证和澳洲TGA组织的GMP认证,建立了GAP药材生产基地,从加拿大、英国、意大利等国引进自动化设备和生产线,建有高标准的药品质量检测场地并配备各种高精度检测仪器,采用严格的生产工艺系统和高标准的质量体系组织生产。

名牌产品 造福社群

四百余年,古方正药。陈李济创业初期即广集良方,以精湛工艺研制各种疗效独特的古方正药,清末民初就生产有膏、丹、丸、散、茶、酒、曲、锭等八个剂型中成药,销路遍及南北大地,远至东南亚各国。据载,清同治皇帝偶染风寒,服用了陈李济“追风苏合丸”,药到病除,称其神效。由此,以“杏和堂”为商号的广东陈李济名躁大江南北。清朝每年科举秋试,举子们千里迢迢进京赶考,多备有陈李济的追风苏合丸、附子理中丸、救急通关散、万应如意油、天王补心丹、太乙紫金锭等药品,以应不时之需。

陈李济主要生产中药口服固体制剂,剂型有传统的丸剂和现代的胶囊剂、片剂、颗粒剂、滴丸剂,现阶段已形成了心脑血管类、风湿骨痛类、妇科类、滋补类、呼吸类、消化类六个产品系列,主要产品有壮腰健肾丸、乌鸡白凤丸、补脾益肠丸、喉疾灵胶囊、咳喘顺丸等。多个产品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及国家、省、市名牌产品、优质产品称号。龙头产品——壮腰健肾丸已遍销全国,并以超过一半的市场份额领先于国内所有同名产品;以创新的“双层药丸”工艺研制的补脾益肠丸,在国内不断扩大的范围内造福于结肠炎患者;在华南地区久负盛名的乌鸡白凤丸系列产品,以及专治“喉咙痛”的喉疾灵胶囊亦逐步向国内其它区域拓展。今天的陈李济,已经走出尽人皆知的华南地区,销售网络遍布全国,部分产品更远销国外,扎实构建市场基础的同时,为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

科技研发 创新先导

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依托,陈李济坚持“长线品种与短线品种相结合、高精尖品种与短平快品种相结合、自行开发与产学研相结合”的方针开展产品研发,着力于新药、名优产品二次开发、保健品、食品、化妆品的创新研究。国家级新药——昆仙胶囊于2006年面世,标志着陈李济的科研开发水平跃上了新台阶,该产品用于治疗国际公认重大疑难疾病——类风湿关节炎(RA)等自身免疫性疾病,是科技部“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优秀成果”项目,列入“国家级重点新产品”范畴,产品技术处于同类产品的世界领先水平。该产品作为中药复方新药还被列为“国家高技术产业化项目”。2008年,源自百年凉茶秘方并以独特工艺制作的“陈李济植物饮料”正式进入国内保健饮料市场,更是体现了陈李济紧贴时代脉搏的创新能力。陈李济于2007年被认定为“广州市高新技术企业”,还承担国家药品标准提高行动计划中的21项药品(包括企业的全部主导品种)标准起草工作。科技与创新,为陈李济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品牌文化 企业之光

四个世纪的岁月历练,“陈李济”已经发展成为国内著名的品牌,居首届“中华老字号品牌价值百强榜”前列,“陈李济”商标连年被评为广东省、广州市著名商标,“陈李济中药文化”被列入广东省及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弘扬“同心济世”的企业精神和突出古方正药特色,进一步提升“陈李济”品牌的影响力,履行传承岭南中药文化的社会责任,陈李济建立了岭南地区首家中药行业博物馆——“陈李济中药博物馆”,博物馆以中药传统制作工艺为主要内容,以场景还原为主要表现形式,配合多种先进演示手段,展现中药历史、中药工艺,其鲜明的陈李济传奇色彩、浓郁的中药文化品味获得了社会各界称誉。博物馆被广州市政府命名为“广州市华裔青少年中华文化传承教育基地”,成为广东省多家高等中医药院校的教育基地。

着眼未来 远瞻愿景

以诚信立业,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陈李济确立了未来的发展思路:以创新经营理念为主线,改革企业运行机制;打造“陈李济”全国性强势品牌;构建妇科、男性和止痛用药三大产品系列;以“快速、持续、稳定、健康”为准则,实现有陈李济特色的中药现代化;成为传承岭南中药文化、以养生为主的保健药品专家。陈李济将发展成为集中成药、保健品、食品、药妆品于一体的“大中药”企业。

古方正药诚为本,同心济世四百年。陈李济将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以更优质的产品造福大众,以更优良的服务回馈社会。

大事记

1600年 陈体全、李升佐两公创建陈李济。

1650年 创制乌鸡丸,该产品后来衍生出御用名药乌鸡白凤丸

康熙年间 首创蜡壳药丸剂型。

1826年 在广州十三行七十二号增设批发所,成为经营产品输出、洋药原料输入的进出口贸易机构。

同治年间 获“杏和堂”封号。

民国初年 政府颁布商标法,注册“杏和堂”商标,沿用至今。

1922年 在香港开设支店和制造厂,为发展对外贸易奠定了基础。

1935年 在上海开设支店。抗日战争开始后,将上海支店移设到新加坡,发展对南洋群岛业务。

1942年 在澳门新马路开设支店

1954年 公私合营时期,以陈李济为主厂,先后并入神农、万春园、伟氏、冯致昌、何弘仁、燮和堂、橘香斋等七家药厂,一家甘泉药社,一家大生合记蜡店,组成“广州陈李济联合制药厂”,促进了企业的发展

1958年 首创补肾名药壮腰健肾丸。

80年代初 恢复“广州陈李济制药厂”厂名和“杏和堂”商标,并被中国药材公司确定为国家重点中药厂。

1981年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将陈李济药厂的蜡丸生产工艺作为文化遗产拍成记录片,向世界推广。

1993年 获国家首批“中华老字号”称号。

1998年 投资1.3亿元按国家GMP标准易地建设的新厂落成,企业实现历史性搬迁。

21世纪初 陈李济率先实施ERP管理;通过国家GMP认证、澳大利亚TGA组织的GMP认证。

2004年 陈李济中药博物馆落成。

2006年 通过加大拿GMP认证;国家级新药昆仙胶囊获得新药证书并批准生产。

2007年 “陈李济中药文化”入选 “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

2008年 “陈李济中药文化”入选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

2009年,被认定为“广东省清洁生产企业”、“广州市清洁生产优秀企业”

2009年 获的中国质量协会颁发全国实施用户满意工程先进单位称号。

2009年 被授予广东省企业文化建设先进单位

2009年 被授予广东省最具文化价值品牌。

2010年 陈李济中药博物馆被广州市政府确认为“广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10年 陈李济创建410周年

2010年 陈李济改公司制并创吉尼斯世界纪录

参考来源

陈李济企业宣传片—《济路》广州左点广告

参考资料

  1. 广州陈李济药厂有限公司 ,太平洋亲子网 2020-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