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开国大典 (油画)」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创作
HFQ對話 | 貢獻
修改
 
(未顯示同一使用者於中間所作的 13 次修訂)
行 1: 行 1:
 +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10px 0 10px; text-align:left"
 +
|<center>'''开国大典 (油画)'''<br><img src="https://inews.gtimg.com/newsapp_bt/0/10395667201/641" width="300"></center><small>[https://xw.qq.com/cmsid/20190927A09RX700 圖片來自xw.qq.com]</small>
 +
|}
 
 《'''開國大典'''》是[[中國]][[画家]][[董希文]]的[[油画]]代表作,创作于1953年,以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为题,描绘[[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一刻。該作现藏於[[中国国家博物馆]],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的是《开国大典》画作的[[复制品]]。由于政治原因,此画被修改四次。1955年和1972年,董希文受命分别去掉了画中的原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高岗]]和原国家主席[[刘少奇]]。1972年,[[靳尚谊]]、[[赵域]]复制《开国大典》,并在复制品上去掉了[[林伯渠]]。1979年,[[阎振铎]]、[[叶武林]]又在此复制品上恢复了作品原貌。如今,董希文的原作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画库,很少展出;展出的《开国大典》绝大多数是靳尚谊、赵域复制,阎振铎、叶武林修改的复制品。油画完成后被印刷成[[年画]]广为发行,还被收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学教材,并被刻成[[邮票]]。评论认为:《开国大典》构图突破写实限制,没有拘泥于透视法,刻画出了人物的内在气质,用色和布光明显不同于西方传统油画,体现了鲜明的民族风格。
 
 《'''開國大典'''》是[[中國]][[画家]][[董希文]]的[[油画]]代表作,创作于1953年,以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为题,描绘[[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一刻。該作现藏於[[中国国家博物馆]],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的是《开国大典》画作的[[复制品]]。由于政治原因,此画被修改四次。1955年和1972年,董希文受命分别去掉了画中的原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高岗]]和原国家主席[[刘少奇]]。1972年,[[靳尚谊]]、[[赵域]]复制《开国大典》,并在复制品上去掉了[[林伯渠]]。1979年,[[阎振铎]]、[[叶武林]]又在此复制品上恢复了作品原貌。如今,董希文的原作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画库,很少展出;展出的《开国大典》绝大多数是靳尚谊、赵域复制,阎振铎、叶武林修改的复制品。油画完成后被印刷成[[年画]]广为发行,还被收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学教材,并被刻成[[邮票]]。评论认为:《开国大典》构图突破写实限制,没有拘泥于透视法,刻画出了人物的内在气质,用色和布光明显不同于西方传统油画,体现了鲜明的民族风格。
  
行 9: 行 12:
  
 
== 创作 ==
 
== 创作 ==
 接到任务后董希文回到北京。通常的说法是,为了不受干扰、专心作画,董希文租下了[[西总布胡同]]的一间民居用作创作。据女油画家、董希文的弟子[[庞涛]]回忆,那间民居在一座楼房裡,楼下是一家杂货铺;房间狭长,进深只有两米,画布宽两米餘、长四米餘,即使董希文把后背贴在墙上也不能看到画布的全貌,创作环境非常艰难。画布上接天花板,下贴地板,董希文为了创作,不得不爬上爬下。<ref name=xqxu>{{cite journal|author=许向群|title=油画《开国大典》的曲折经历|journal=美术|year=1999|issue=12}}</ref>不过,也有说法称董希文开始创作和完成作品都是在[[大雅宝胡同]]自己的家里,只是中间有一段时间去西总布胡同74号的亲戚家作画<ref name=fyj>{{cite news|title=油画名作《开国大典》复原记|url=http://dangshi.people.com.cn/GB/85040/9510086.html|accessdate=2015-04-12|newspaper=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date=2009-06-19|deadurl=no|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60304065520/http://dangshi.people.com.cn/GB/85040/9510086.html|archivedate=2016-03-04}}</ref>。构图阶段,他把图样画在一张明信片大小的重磅卡纸上,广泛征询同行的意见{{noteTag|《开国大典》完成后,很多人以为此小稿已经遗失。2014年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筹备“油画中国风——董希文百年诞辰纪念展”时,董希文的家人重新发现了这份小稿,小稿于是就在这次展览之上首次与公众见面。。董希文没有拘泥于[[透视法]],增大了画面右侧两根柱子的跨度,使得画面更加宽敞;挪动了[[正阳门]],使天安门广场更加开阔。<ref name=aizx>{{cite web|author=艾中信|title=油画《开国大典》的成功与蒙难|url=http://news.artxun.com/youhua-953-4761866.shtml|accessdate=2015-04-10|deadurl=yes|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50416224334/http://news.artxun.com/youhua-953-4761866.shtml|archivedate=2015-04-16}}</ref>画作接近完成时,董希文和画家好友[[艾中信]]等人讨论时发现,按照透视法画成的毛泽东形象不够高。讨论结果认为,毛泽东的高度不应该受到透视法的限制。董希文于是将毛泽东的高度加高了一寸。为了不留痕迹,董希文小心地洗掉原有的部分,重新画了一次。<ref name=ifeng/>上级要求他尽快完成画作,为了赶任务,他没日没夜的作画,时常在工作室的椅子上过夜。最终,这幅画用了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陈列在中国革命博物馆党史展览的序厅{{里}} 。<ref name=fyj/><ref name=jmgao/>1953年4月,为了让中共中央领导审查《开国大典》,主管部门另加了一批中央美院教师的作品,在[[中南海]][[怀仁堂]]做了一场画展,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观看了作品,并接见[[董希文]]等人。毛泽东看《开国大典》之后说:“是大国,是中国。”他还说:“我们的画拿到国际上去,别人是比不了我们的,因为我们有独特的民族形式。”接见间隙,毛泽东两次返回休息室仔细看这幅画。1953年9月27日,《[[人民日報]]》头版刊发油画《开国大典》。[[人民美术出版社]]还将《开国大典》印成年画,广为发行,初次印行就超过一百万份<ref name=scliu/> 。这幅画还被收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中小学语文、历史、美术课本。<ref name=xqxu/><ref name=ifeng/>
+
 接到任务后董希文回到北京。通常的说法是,为了不受干扰、专心作画,董希文租下了[[西总布胡同]]的一间民居用作创作。据女油画家、董希文的弟子[[庞涛]]回忆,那间民居在一座楼房裡,楼下是一家杂货铺;房间狭长,进深只有两米,画布宽两米餘、长四米餘,即使董希文把后背贴在墙上也不能看到画布的全貌,创作环境非常艰难。画布上接天花板,下贴地板,董希文为了创作,不得不爬上爬下。<ref name=xqxu>{{cite journal|author=许向群|title=油画《开国大典》的曲折经历|journal=美术|year=1999|issue=12}}</ref>不过,也有说法称董希文开始创作和完成作品都是在[[大雅宝胡同]]自己的家里,只是中间有一段时间去西总布胡同74号的亲戚家作画<ref name=fyj>{{cite news|title=油画名作《开国大典》复原记|url=http://dangshi.people.com.cn/GB/85040/9510086.html|accessdate=2015-04-12|newspaper=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date=2009-06-19|deadurl=no|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60304065520/http://dangshi.people.com.cn/GB/85040/9510086.html|archivedate=2016-03-04}}</ref>。构图阶段,他把图样画在一张明信片大小的重磅卡纸上,广泛征询同行的意见<ref name=aizx>{{cite web|author=艾中信|title=油画《开国大典》的成功与蒙难|url=http://news.artxun.com/youhua-953-4761866.shtml|accessdate=2015-04-10|deadurl=yes|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50416224334/http://news.artxun.com/youhua-953-4761866.shtml|archivedate=2015-04-16</ref>画作接近完成时,董希文和画家好友[[艾中信]]等人讨论时发现,按照透视法画成的毛泽东形象不够高。讨论结果认为,毛泽东的高度不应该受到透视法的限制。董希文于是将毛泽东的高度加高了一寸。为了不留痕迹,董希文小心地洗掉原有的部分,重新画了一次。<ref name=ifeng/>上级要求他尽快完成画作,为了赶任务,他没日没夜的作画,时常在工作室的椅子上过夜。最终,这幅画用了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陈列在中国革命博物馆党史展览的序厅。<ref name=fyj/><ref name=jmgao/>1953年4月,为了让中共中央领导审查《开国大典》,主管部门另加了一批中央美院教师的作品,在[[中南海]][[怀仁堂]]做了一场画展,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观看了作品,并接见[[董希文]]等人。毛泽东看《开国大典》之后说:“是大国,是中国。”他还说:“我们的画拿到国际上去,别人是比不了我们的,因为我们有独特的民族形式。”接见间隙,毛泽东两次返回休息室仔细看这幅画。1953年9月27日,《[[人民日報]]》头版刊发油画《开国大典》。[[人民美术出版社]]还将《开国大典》印成年画,广为发行,初次印行就超过一百万份。这幅画还被收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中小学语文、历史、美术课本。<ref name=xqxu/><ref name=ifeng/>
  
 
== 修改 ==
 
== 修改 ==
 
=== 删去高岗 ===
 
=== 删去高岗 ===
1955年,《开国大典》经历了第一次修改。1952年“五马进京”时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1949–1954)|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中央人民政府国家计划委员会]]主席的[[高岗]],担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的饶漱石卷入中国共产党高层的权力斗争。1954年2月的[[中共七届四中全会]]上通过《关于增强党的团结的决议》不点名批判高岗、饶漱石的“[[高岗饶漱石事件|反党分裂活动]]”。不久后,高岗于1954年8月自杀。1955年3月的[[1955年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通过《关于高岗、饶漱石反党联盟的决议》,对高岗、饶漱石开除党籍和公职。<ref>{{cite news|title=1952年“五马进京”:抽调“地方大员”加强中央领导|url=http://dangshi.people.com.cn/n/2015/0313/c85037-26686507.html|accessdate=2015-03-28|newspaper=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date=2015-03-13|deadurl=no|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50319210106/http://dangshi.people.com.cn/n/2015/0313/c85037-26686507.html|archivedate=2015-03-19}}</ref>同年,董希文应[[中国革命博物馆]]的要求,將畫中的高崗[[除憶詛咒|刪除]],露出其背后的一盆菊花,此為第一次修改。这次修改是在[[武英殿]]的[[浴德堂]]中完成的<ref name=fyj/>。1959年,该版《开国大典》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周年之际陈列在新落成的[[中国革命博物馆]]内。1961年,中国革命博物馆的中国共产党党史陈列对外开放,《开国大典》被放在新中国成立部分的显著位置<ref name=fyj/>。这一版油画还被雕刻成[[纪念邮票]] (志号:纪-71{{noteTag|1999年12月31日,[[中国邮政]]发行一套八枚[[票中票]]《世纪交替,千年更始——20世纪回顾》,志号1999-20。其中第五枚“开国大典”的图案为毛泽东和纪-71《开国大典》。<ref>{{cite web|title=趣谈邮票票中票|url=http://collection.sina.com.cn/wjs/xt/2016-09-12/doc-ifxvukhx4905860.shtml|website=新浪收藏|accessdate=2017-01-26|deadurl=no|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80325045303/http://collection.sina.com.cn/wjs/xt/2016-09-12/doc-ifxvukhx4905860.shtml|archivedate=2018-03-25}}</ref>}}<ref>{{cite web|title=国庆邮票的风采|url=http://www.sxrb.com/culture/shgc/16204.html|publisher=山西新闻网|accessdate=2015-04-10|deadurl=yes|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51026053843/http://www.sxrb.com/culture/shgc/16204.html|archivedate=2015-10-26}}</ref>)。董希文后来说:“这幅画在构图时,高岗就有挤在边上的局促之感,去掉他对构图倒有好处。”<ref name=ifeng/>
+
1955年,《开国大典》经历了第一次修改。1952年“五马进京”时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1949–1954)|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中央人民政府国家计划委员会]]主席的[[高岗]],担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的饶漱石卷入中国共产党高层的权力斗争。1954年2月的[[中共七届四中全会]]上通过《关于增强党的团结的决议》不点名批判高岗、饶漱石的“[[高岗饶漱石事件|反党分裂活动]]”。不久后,高岗于1954年8月自杀。1955年3月的[[1955年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通过《关于高岗、饶漱石反党联盟的决议》,对高岗、饶漱石开除党籍和公职。<ref>{{cite news|title=1952年“五马进京”:抽调“地方大员”加强中央领导|url=http://dangshi.people.com.cn/n/2015/0313/c85037-26686507.html|accessdate=2015-03-28|newspaper=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date=2015-03-13|deadurl=no|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50319210106/http://dangshi.people.com.cn/n/2015/0313/c85037-26686507.html|archivedate=2015-03-19}}</ref>同年,董希文应[[中国革命博物馆]]的要求,將畫中的高崗[[除憶詛咒|刪除]],露出其背后的一盆菊花,此為第一次修改。这次修改是在[[武英殿]]的[[浴德堂]]中完成的<ref name=fyj/>。1959年,该版《开国大典》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周年之际陈列在新落成的[[中国革命博物馆]]内。1961年,中国革命博物馆的中国共产党党史陈列对外开放,《开国大典》被放在新中国成立部分的显著位置<ref name=fyj/>。这一版油画还被雕刻成[[纪念邮票]]<ref>{{cite web|title=国庆邮票的风采|url=http://www.sxrb.com/culture/shgc/16204.html|publisher=山西新闻网|accessdate=2015-04-10|deadurl=yes|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51026053843/http://www.sxrb.com/culture/shgc/16204.html|archivedate=2015-10-26}}</ref>)。董希文后来说:“这幅画在构图时,高岗就有挤在边上的局促之感,去掉他对构图倒有好处。”<ref name=ifeng/>
 
+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10px 10px 10px; text-align:left"
 +
|<center><img src="http://img.lssdjt.com/200905/17/B5215922478.jpg" width="250"></center><small>开国大典 (油画)修改圖 <br>[http://day.mirrorcn.com/9-27/9556.html 圖片來自历史今天]</small>
 +
|}
 
=== 删去刘少奇 ===
 
=== 删去刘少奇 ===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时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的[[刘少奇]]被打成“(中国共产党)党内最大的[[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中国共产党)党内的[[赫鲁晓夫]]”,遭到批斗。1968年,[[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员会#十二中全会(扩大)|中共八届十二中全会]]批准《关于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罪行的审查报告》,将刘少奇开除党籍、撤销党内外一切职务。1969年,刘少奇病逝。此前,董希文在1957年开始的[[反右运动]]中遭到处罚。当时毛泽东提出要用国画表现革命题材,董希文不赞成这种做法。由于董希文是《开国大典》的创作者,他没有被打成右派,但是被罚留党察看两年。文化大革命中,董希文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在1969年被下放到北京钢厂劳动。期间,他因过度劳累而患上了[[胃穿孔]],[[首都医院]]抢救了八个小时才让他苏醒过来。他被切掉四分之三个胃,但之后不到半年又被派到钢厂劳动。1970年,他被诊出[[癌症]]晚期。<ref>{{cite web|author=高继民|title=受党内斗争影响数遭劫难的油画《开国大典》|url=http://cpc.people.com.cn/GB/85037/8101458.html|accessdate=2015-04-12|publisher=党史文苑|deadurl=no|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50420025328/http://cpc.people.com.cn/GB/85037/8101458.html|archivedate=2015-04-20}}</ref><ref name=scliu>{{cite journal|author=刘书春|title=油画《开国大典》的秘密|journal=党史博采:理论版|date=1999-11}}</ref>不久{{noteTag|董希文去掉《开国大典》中的刘少奇的时间,有1968年、1970年代初、1972年等多种说法。<ref name=xqxu/>}} ,[[中国革命博物馆]]将董希文调回北京,通知其在《开国大典》中去掉[[刘少奇]]。这时的董希文已是癌症晚期,手术之后身体衰弱。董希文的长子、学画的[[董沙贝]]提出要替父亲改画,但董希文坚持自己来改。董希文抱病来到中国革命博物馆,扶着身边的儿子,亲自将画上的刘少奇刮掉,并把原来只露出半张脸的[[董必武]]画全,填补了刘少奇被删除后留下的位置,此為第二次修改。这次改画的地点在中国革命博物馆二层中厅<ref name=fyj/>。据说,董希文这次修改此画后,希望能在有生之年重新把刘少奇加回油画;他曾说:“一个搞艺术的人对自己的作品要负责,要负责一千年。”<ref name=ifeng/>
+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时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的[[刘少奇]]被打成“(中国共产党)党内最大的[[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中国共产党)党内的[[赫鲁晓夫]]”,遭到批斗。1968年,[[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员会#十二中全会(扩大)|中共八届十二中全会]]批准《关于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罪行的审查报告》,将刘少奇开除党籍、撤销党内外一切职务。1969年,刘少奇病逝。此前,董希文在1957年开始的[[反右运动]]中遭到处罚。当时毛泽东提出要用国画表现革命题材,董希文不赞成这种做法。由于董希文是《开国大典》的创作者,他没有被打成右派,但是被罚留党察看两年。文化大革命中,董希文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在1969年被下放到北京钢厂劳动。期间,他因过度劳累而患上了[[胃穿孔]],[[首都医院]]抢救了八个小时才让他苏醒过来。他被切掉四分之三个胃,但之后不到半年又被派到钢厂劳动。1970年,他被诊出[[癌症]]晚期。<ref>{{cite web|author=高继民|title=受党内斗争影响数遭劫难的油画《开国大典》|url=http://cpc.people.com.cn/GB/85037/8101458.html|accessdate=2015-04-12|publisher=党史文苑|deadurl=no|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50420025328/http://cpc.people.com.cn/GB/85037/8101458.html|archivedate=2015-04-20}}</ref><ref name=scliu>{{cite journal|author=刘书春|title=油画《开国大典》的秘密|journal=党史博采:理论版|date=1999-11}}</ref>不久,[[中国革命博物馆]]将董希文调回北京,通知其在《开国大典》中去掉[[刘少奇]]。这时的董希文已是癌症晚期,手术之后身体衰弱。董希文的长子、学画的[[董沙贝]]提出要替父亲改画,但董希文坚持自己来改。董希文抱病来到中国革命博物馆,扶着身边的儿子,亲自将画上的刘少奇刮掉,并把原来只露出半张脸的[[董必武]]画全,填补了刘少奇被删除后留下的位置,此為第二次修改。这次改画的地点在中国革命博物馆二层中厅<ref name=fyj/>。据说,董希文这次修改此画后,希望能在有生之年重新把刘少奇加回油画;他曾说:“一个搞艺术的人对自己的作品要负责,要负责一千年。”<ref name=ifeng/>
  
 
=== 删去林伯渠 ===
 
=== 删去林伯渠 ===
1972年,[[中央文革小组]]为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30周年,筹办纪念美术展,命令[[中央美术学院]]下放[[河北省]][[磁县]]农村劳动的部分教授回到北京,对一批1950年代和1960年代有影响的革命历史题材画作“刷新备用”。这批画包括《开国大典》。据董希文的学生、油画家[[靳尚谊]]回忆,“刷新”《开国大典》的目的是去除[[林伯渠]],主管部门并没有说明原因。后来人们推测,此事为[[江青]]幕后策划,因为在[[延安]]时期,林伯渠曾反对[[毛泽东]]与江青结婚,并“约法三章”{{noteTag|“约法三章”的内容是:一、毛泽东与贺子珍的夫妻关系正式解除之前,江青不可以毛泽东夫人自居;二、江青负责照料毛泽东起居和身体健康,其他人今后不得向中共中央提出类似要求;三、江青20年内不得在中国共产党内任职,不得过问、干预党内人事任命,不得参加政治生活。“约法三章”的内容来自时任中共中央秘书长[[王若飞]]的笔记本,国军1947年进入延安后将此资料公开 。<ref>{{cite news|title=中央对江青的“约法三章”:20年内不许参政|url=http://history.people.com.cn/n/2014/0918/c389349-25689047.html|accessdate=2015-03-31|newspaper=今晚报|date=2014-09-18|deadurl=no|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50417113054/http://history.people.com.cn/n/2014/0918/c389349-25689047.html|archivedate=2015-04-17}}</ref>}}。此时董希文病情严重,入住医院,无法改画。上级于是命令靳尚谊在董希文的原作上删掉林伯渠。靳尚谊不愿在董希文的原作上动笔,于是提出折中方案,由他和油画家[[赵域]]按原大复制《开国大典》,在复制的油画上去掉林伯渠,将原有的林伯渠改为无名之人。靳尚谊负责画人物,赵域画余下的部分。复制临近结束时,董希文从医院来到中国革命博物馆加以指导。<ref>{{cite news|title=靳尚谊:我与《开国大典》的那些事|url=http://collection.sina.com.cn/cjrw/20140919/1024165408.shtml|accessdate=2015-04-12|newspaper=99艺术网|date=2014-09-19|deadurl=no|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40923063700/http://collection.sina.com.cn/cjrw/20140919/1024165408.shtml|archivedate=2014-09-23}}</ref>此為第三次修改。1973年1月8日,董希文逝世。这幅复制出来的《开国大典》尚未展出,“[[四人帮]]”便于1976年倒台。<ref name=xqxu/><ref name=ifeng/><ref name=wangjz>{{cite journal|author=王建柱|title=開國大典:鮮活的歷史細節|journal=同舟共進|year=2009|issue=10|url=http://dangshi.people.com.cn/BIG5/85039/10163451.html|deadurl=no|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50417111212/http://dangshi.people.com.cn/BIG5/85039/10163451.html|archivedate=2015-04-17}}</ref>
+
1972年,[[中央文革小组]]为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30周年,筹办纪念美术展,命令[[中央美术学院]]下放[[河北省]][[磁县]]农村劳动的部分教授回到北京,对一批1950年代和1960年代有影响的革命历史题材画作“刷新备用”。这批画包括《开国大典》。据董希文的学生、油画家[[靳尚谊]]回忆,“刷新”《开国大典》的目的是去除[[林伯渠]],主管部门并没有说明原因。后来人们推测,此事为[[江青]]幕后策划,因为在[[延安]]时期,林伯渠曾反对[[毛泽东]]与江青结婚,并“约法三章”。<ref>{{cite news|title=中央对江青的“约法三章”:20年内不许参政|url=http://history.people.com.cn/n/2014/0918/c389349-25689047.html|accessdate=2015-03-31|newspaper=今晚报|date=2014-09-18|deadurl=no|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50417113054/http://history.people.com.cn/n/2014/0918/c389349-25689047.html|archivedate=2015-04-17}}</ref>}}。此时董希文病情严重,入住医院,无法改画。上级于是命令靳尚谊在董希文的原作上删掉林伯渠。靳尚谊不愿在董希文的原作上动笔,于是提出折中方案,由他和油画家[[赵域]]按原大复制《开国大典》,在复制的油画上去掉林伯渠,将原有的林伯渠改为无名之人。靳尚谊负责画人物,赵域画余下的部分。复制临近结束时,董希文从医院来到中国革命博物馆加以指导。<ref>{{cite news|title=靳尚谊:我与《开国大典》的那些事|url=http://collection.sina.com.cn/cjrw/20140919/1024165408.shtml|accessdate=2015-04-12|newspaper=99艺术网|date=2014-09-19|deadurl=no|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40923063700/http://collection.sina.com.cn/cjrw/20140919/1024165408.shtml|archivedate=2014-09-23}}</ref>此為第三次修改。1973年1月8日,董希文逝世。这幅复制出来的《开国大典》尚未展出,“[[四人帮]]”便于1976年倒台。<ref name=xqxu/><ref name=ifeng/><ref name=wangjz>{{cite journal|author=王建柱|title=開國大典:鮮活的歷史細節|journal=同舟共進|year=2009|issue=10|url=http://dangshi.people.com.cn/BIG5/85039/10163451.html|deadurl=no|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50417111212/http://dangshi.people.com.cn/BIG5/85039/10163451.html|archivedate=2015-04-17}}</ref>
  
 
=== 複製品恢复原貌 ===
 
=== 複製品恢复原貌 ===
行 28: 行 33:
  
 
== 风格 ==
 
== 风格 ==
 《开国大典》的构图打破了写实的限制,也没有拘泥于透视法。董希文将毛泽东画在接近中间的位置,各界代表站在左面,而右面是广场上的群众队伍。这种左实右虚的布局,虽然有失平衡,但是加强了领导人和群众的虚实、远近、多少的对比,突出了节日的气氛。<ref name=nanf/>董希文特意把广场上的群众和城楼上的领导人放在同一个画面上,以突出开国事件的气概。他还把毛泽东右前方原本应有的一根大红柱子去掉,使得广场更显宽阔,画面更有气势。建筑家[[梁思成]]曾评论称:“画面右方有一个柱子没有画上去……这在建筑学上是一个大错误,但是在绘画艺术上却是一个大成功。”{{noteTag|[[艾中信]]的文章称,传言董希文声称他并没有少画一根柱子,仅仅少画了一只灯笼,但是董并不否认梁思成提出的问题。艾中信推测,可能是“抽掉一根柱子”不吉利,为了避免在这个问题上纠缠,董希文才这么说。<ref name=aizx/>}}<ref>{{cite journal|author=周冉|title=四次修改折射几十年风云变幻 《开国大典》:涂满政治的油彩|journal=文史参考|year=2011|issue=15}}</ref>董希文改变了正阳门的位置,使得天安门广场更显广阔;他还把毛泽东的形象加高了一寸。<ref name=aizx/>
+
 《开国大典》的构图打破了写实的限制,也没有拘泥于透视法。董希文将毛泽东画在接近中间的位置,各界代表站在左面,而右面是广场上的群众队伍。这种左实右虚的布局,虽然有失平衡,但是加强了领导人和群众的虚实、远近、多少的对比,突出了节日的气氛。<ref name=nanf/>董希文特意把广场上的群众和城楼上的领导人放在同一个画面上,以突出开国事件的气概。他还把毛泽东右前方原本应有的一根大红柱子去掉,使得广场更显宽阔,画面更有气势。建筑家[[梁思成]]曾评论称:“画面右方有一个柱子没有画上去……这在建筑学上是一个大错误,但是在绘画艺术上却是一个大成功。”<ref>{{cite journal|author=周冉|title=四次修改折射几十年风云变幻 《开国大典》:涂满政治的油彩|journal=文史参考|year=2011|issue=15}}</ref>董希文改变了正阳门的位置,使得天安门广场更显广阔;他还把毛泽东的形象加高了一寸。<ref name=aizx/>
  
 在人物塑造方面,因董希文无法为领导人做写生,甚至连速写都不行,只好收集、参考照片和电影里的形象 。{{noteTag|艾中信称,董希文为创作此画数次奔走,在[[中南海]]只成功拍到了刘少奇的全身照 。<ref name=aizx/>[[许谋清]]的纪实小说《永远库存的杰作》中提到,1953年4月中央领导审查《开国大典》,董希文在中南海见到了毛主席等领导人。董希文对毛主席说,遗憾的是没有把刘少奇画好。毛主席说刘主席很随和,刘少奇也就配合着董希文拍了几张照片。[[许向群]]特意询问了当时在场的[[侯波]]、[[丁井文]]。侯波说当时忙于照相,不记得有没有给刘少奇拍照。丁井文否认了许谋清小说中的细节,表示董希文当时非常拘谨。<ref name=xqxu/>}}董希文根据影像资料中明暗对比较强的形象,自行绘制了平光中的美术形象,使画中人物和谐、统一。为了避免呆板单调,董希文借鉴《[[步辇图]]》、《[[历代帝王图]]》、[[唐代]][[敦煌壁画]]和[[明代]]肖像画的处理方法,不仅表现了领导人的外在仪表,还刻画了其内在精神和气质。<ref name=chnm>{{cite web|title=开国大典(油画)|url=http://www.chnmuseum.cn/tabid/212/Default.aspx?AntiqueLanguageID=384|work=藏品欣赏|publisher=中国国家博物馆|accessdate=2015-04-01|deadurl=yes|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11020100147/http://chnmuseum.cn/tabid/212/Default.aspx?AntiqueLanguageID=384|archivedate=2011-10-20}}</ref><ref name=xqxu/>
+
 在人物塑造方面,因董希文无法为领导人做写生,甚至连速写都不行,只好收集、参考照片和电影里的形象。<ref name=aizx/>[[许谋清]]的纪实小说《永远库存的杰作》中提到,1953年4月中央领导审查《开国大典》,董希文在中南海见到了毛主席等领导人。董希文对毛主席说,遗憾的是没有把刘少奇画好。毛主席说刘主席很随和,刘少奇也就配合着董希文拍了几张照片。[[许向群]]特意询问了当时在场的[[侯波]]、[[丁井文]]。侯波说当时忙于照相,不记得有没有给刘少奇拍照。丁井文否认了许谋清小说中的细节,表示董希文当时非常拘谨。<ref name=xqxu/>}}董希文根据影像资料中明暗对比较强的形象,自行绘制了平光中的美术形象,使画中人物和谐、统一。为了避免呆板单调,董希文借鉴《[[步辇图]]》、《[[历代帝王图]]》、[[唐代]][[敦煌壁画]]和[[明代]]肖像画的处理方法,不仅表现了领导人的外在仪表,还刻画了其内在精神和气质。<ref name=chnm>{{cite web|title=开国大典(油画)|url=http://www.chnmuseum.cn/tabid/212/Default.aspx?AntiqueLanguageID=384|work=藏品欣赏|publisher=中国国家博物馆|accessdate=2015-04-01|deadurl=yes|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11020100147/http://chnmuseum.cn/tabid/212/Default.aspx?AntiqueLanguageID=384|archivedate=2011-10-20}}</ref><ref name=xqxu/>
  
 
 《开国大典》有鲜明的民族风格。色彩上,此画用碧蓝、大红、金黄构成基调,用蓝色、棕色、绿色加以调和。色调近乎纯色,与西方绘画传统的灰色调大不相同。画中的地毯、柱子、宫灯、红旗都是红色,既带来了喜庆气氛,也加入了庄严、隆重的感觉。地毯的图案、柱子、栏杆等等带有典型文化符号隐喻性。综合这些元素,《开国大典》体现了中国特别的审美趣味。<ref name=chnm/>[[艾中信]]评价说,此画“创造了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中国油画新风貌”<ref name=aizx/>。[[徐悲鸿]]曾评价说,董希文圆满完成了任务,应得一百分,但是缺少一些油画特色,应该扣掉五分。但是,很多画家认为这反倒是《开国大典》的成功之处,如果遵照传统油画的用光、设色,作品不会有如此热烈的气氛。<ref name=jjwu>{{cite journal|author=吴继金|title=油画《开国大典》4次被迫修改的内幕|journal=文史春秋|year=2006|issue=4|url=http://news.ifeng.com/history/zhongguoxiandaishi/detail_2011_01/04/3933709_0.shtml|deadurl=no|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61112194334/http://news.ifeng.com/history/zhongguoxiandaishi/detail_2011_01/04/3933709_0.shtml|archivedate=2016-11-12}}</ref>一些画家认为,相比董希文此前创作的《[[苗女赶场]]》(1943)、《[[哈萨克牧羊女]]》(1947)、《[[迎接解放]]》(1949),《开国大典》在艺术道路上有些后退,民族特色不及前三者。<ref name=aizx/>
 
 《开国大典》有鲜明的民族风格。色彩上,此画用碧蓝、大红、金黄构成基调,用蓝色、棕色、绿色加以调和。色调近乎纯色,与西方绘画传统的灰色调大不相同。画中的地毯、柱子、宫灯、红旗都是红色,既带来了喜庆气氛,也加入了庄严、隆重的感觉。地毯的图案、柱子、栏杆等等带有典型文化符号隐喻性。综合这些元素,《开国大典》体现了中国特别的审美趣味。<ref name=chnm/>[[艾中信]]评价说,此画“创造了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中国油画新风貌”<ref name=aizx/>。[[徐悲鸿]]曾评价说,董希文圆满完成了任务,应得一百分,但是缺少一些油画特色,应该扣掉五分。但是,很多画家认为这反倒是《开国大典》的成功之处,如果遵照传统油画的用光、设色,作品不会有如此热烈的气氛。<ref name=jjwu>{{cite journal|author=吴继金|title=油画《开国大典》4次被迫修改的内幕|journal=文史春秋|year=2006|issue=4|url=http://news.ifeng.com/history/zhongguoxiandaishi/detail_2011_01/04/3933709_0.shtml|deadurl=no|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61112194334/http://news.ifeng.com/history/zhongguoxiandaishi/detail_2011_01/04/3933709_0.shtml|archivedate=2016-11-12}}</ref>一些画家认为,相比董希文此前创作的《[[苗女赶场]]》(1943)、《[[哈萨克牧羊女]]》(1947)、《[[迎接解放]]》(1949),《开国大典》在艺术道路上有些后退,民族特色不及前三者。<ref name=aizx/>
行 36: 行 41:
 
== 事件 ==
 
== 事件 ==
 
2001年11月下旬,董希文的女儿[[董一沙]]将[[上海广元艺术工艺品有限公司]]和[[北京工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告上法庭。事情的起因是,1999年7月上海广元公司公开声明已获得中国革命博物馆授权,限量制作15,000件金箔画《开国大典》,北京工美集团参与了销售。2002年3月6日,一审第一次开庭即将结束时,原告当庭决定将中国革命博物馆追加为被告。<ref>{{cite news|title=油画《开国大典》遭侵权 中国革命博物馆成被告|url=http://www.chinanews.com/2002-04-09/26/176542.html|accessdate=2015-04-12|newspaper=中新网|date=2002-04-09|deadurl=no|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50923202903/http://www.chinanews.com/2002-04-09/26/176542.html|archivedate=2015-09-23}}</ref><ref>{{cite news|title=谁来授权?|url=http://www.gmw.cn/01ds/2002-04/10/06-0010A9B642BB66A548256B97000948C1.htm|accessdate=2015-04-12|newspaper=中华读书报|date=2002-04-10|deadurl=no|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50924022731/http://www.gmw.cn/01ds/2002-04/10/06-0010A9B642BB66A548256B97000948C1.htm|archivedate=2015-09-24}}</ref>2002年6月,[[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一审认定,董希文逝世后,其遗孀及子女作为合法继承人有权继承董希文对作品的使用权和获得报酬权,中国革命博物馆仅有展出权,革博和上海广元侵犯了著作权人的使用权和获得报酬权。一审判决被告在10日内赔偿原告经济损失26万元人民币,并在判决生效后30日内登报道歉。被告不服,提出上诉。2002年12月19日,[[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驳回了上诉。<ref>{{cite news|title=著名油画《开国大典》著作权案在京审结|url=http://www.chinacourt.org/article/detail/2002/12/id/29107.shtml|accessdate=2015-04-12|newspaper=新华社|date=2002-12-28|deadurl=no|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50923202819/http://www.chinacourt.org/article/detail/2002/12/id/29107.shtml|archivedate=2015-09-23}}</ref><ref>{{cite news|title=油画开国大典作者状告中国革命博物馆获赔26万|url=http://news.sina.com.cn/c/2002-12-20/0935847407.shtml|accessdate=2015-04-12|newspaper=京华时报|date=2002-12-20|deadurl=no|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50824181941/http://news.sina.com.cn/c/2002-12-20/0935847407.shtml|archivedate=2005-08-24}}</ref>
 
2001年11月下旬,董希文的女儿[[董一沙]]将[[上海广元艺术工艺品有限公司]]和[[北京工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告上法庭。事情的起因是,1999年7月上海广元公司公开声明已获得中国革命博物馆授权,限量制作15,000件金箔画《开国大典》,北京工美集团参与了销售。2002年3月6日,一审第一次开庭即将结束时,原告当庭决定将中国革命博物馆追加为被告。<ref>{{cite news|title=油画《开国大典》遭侵权 中国革命博物馆成被告|url=http://www.chinanews.com/2002-04-09/26/176542.html|accessdate=2015-04-12|newspaper=中新网|date=2002-04-09|deadurl=no|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50923202903/http://www.chinanews.com/2002-04-09/26/176542.html|archivedate=2015-09-23}}</ref><ref>{{cite news|title=谁来授权?|url=http://www.gmw.cn/01ds/2002-04/10/06-0010A9B642BB66A548256B97000948C1.htm|accessdate=2015-04-12|newspaper=中华读书报|date=2002-04-10|deadurl=no|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50924022731/http://www.gmw.cn/01ds/2002-04/10/06-0010A9B642BB66A548256B97000948C1.htm|archivedate=2015-09-24}}</ref>2002年6月,[[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一审认定,董希文逝世后,其遗孀及子女作为合法继承人有权继承董希文对作品的使用权和获得报酬权,中国革命博物馆仅有展出权,革博和上海广元侵犯了著作权人的使用权和获得报酬权。一审判决被告在10日内赔偿原告经济损失26万元人民币,并在判决生效后30日内登报道歉。被告不服,提出上诉。2002年12月19日,[[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驳回了上诉。<ref>{{cite news|title=著名油画《开国大典》著作权案在京审结|url=http://www.chinacourt.org/article/detail/2002/12/id/29107.shtml|accessdate=2015-04-12|newspaper=新华社|date=2002-12-28|deadurl=no|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50923202819/http://www.chinacourt.org/article/detail/2002/12/id/29107.shtml|archivedate=2015-09-23}}</ref><ref>{{cite news|title=油画开国大典作者状告中国革命博物馆获赔26万|url=http://news.sina.com.cn/c/2002-12-20/0935847407.shtml|accessdate=2015-04-12|newspaper=京华时报|date=2002-12-20|deadurl=no|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50824181941/http://news.sina.com.cn/c/2002-12-20/0935847407.shtml|archivedate=2005-08-24}}</ref>
 +
 +
== 名家点评==
 +
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开国大典》油画,“有独特的民族形式。”
 +
 +
中国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画家[[艾中信]]:“《开国大典》在油画艺术上的主要成就,是创造了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中国油画新风貌。”
 +
 +
中国中央研究院院士、建筑历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师[[梁思成]]:《开国大典》“画面右方有一个柱子没有画上去,这在建筑学上是一个大错误,但在绘画艺术上却是一个大成功。<ref>[https://baike.baidu.com/item/%E5%BC%80%E5%9B%BD%E5%A4%A7%E5%85%B8/2589118?fromtitle=%E6%B2%B9%E7%94%BB%E3%80%8A%E5%BC%80%E5%9B%BD%E5%A4%A7%E5%85%B8%E3%80%8B&fromid=8650288 开国大典 (董希文创作油画)],百度百科</ref>
 +
 +
== 參考文獻 ==
 +
{{reflist}}
 +
 +
[[Category:947 西洋繪畫]]

於 2020年7月7日 (二) 20:32 的最新修訂

開國大典 (油畫)
圖片來自xw.qq.com

開國大典》是中國畫家董希文油畫代表作,創作於1953年,以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為題,描繪毛澤東天安門城樓上宣讀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一刻。該作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展出的是《開國大典》畫作的複製品。由於政治原因,此畫被修改四次。1955年和1972年,董希文受命分別去掉了畫中的原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高崗和原國家主席劉少奇。1972年,靳尚誼趙域複製《開國大典》,並在複製品上去掉了林伯渠。1979年,閻振鐸葉武林又在此複製品上恢復了作品原貌。如今,董希文的原作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畫庫,很少展出;展出的《開國大典》絕大多數是靳尚誼、趙域複製,閻振鐸、葉武林修改的複製品。油畫完成後被印刷成年畫廣為發行,還被收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小學教材,並被刻成郵票。評論認為:《開國大典》構圖突破寫實限制,沒有拘泥於透視法,刻畫出了人物的內在氣質,用色和布光明顯不同於西方傳統油畫,體現了鮮明的民族風格。

《開國大典》草圖於2014年12月首次在北京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面世。[1]

背景

1951年初,為了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30周年,中共中央宣傳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籌備繪畫展覽。中國革命博物館經過數月徵集,收到近百件繪畫作品,收藏了《地道戰》、《毛主席延安整風》、《強奪瀘定橋》等作品。但是,中國革命博物館認為,美中不足的是缺少一件以開國大典為題的油畫。1952年,中國革命博物館決定委託中央美術學院組織創作一幅以開國大典為題的巨型油畫。中央美術學院將這項任務交給了時年37歲的董希文[2]

董希文在1949年創作了水粉畫《北平入城式》,同年親自在天安門廣場參加了開國大典。他的油畫、素描功底均得到同行的認可,亦擅長革命題材、領袖人物畫作。第一屆中華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上的毛澤東像和朱德像就出自於他的手筆。他還和中央美院師生一起繪製了天安門城樓上的第一幅毛澤東像。[3]1952年時,董希文正和學生在石景山發電廠勞動、寫生[4],此時他正在負責中央美院三畫室的教學工作,教學任務非常繁重[2]

創作

接到任務後董希文回到北京。通常的說法是,為了不受干擾、專心作畫,董希文租下了西總布胡同的一間民居用作創作。據女油畫家、董希文的弟子龐濤回憶,那間民居在一座樓房裡,樓下是一家雜貨鋪;房間狹長,進深只有兩米,畫布寬兩米餘、長四米餘,即使董希文把後背貼在牆上也不能看到畫布的全貌,創作環境非常艱難。畫布上接天花板,下貼地板,董希文為了創作,不得不爬上爬下。[5]不過,也有說法稱董希文開始創作和完成作品都是在大雅寶胡同自己的家裡,只是中間有一段時間去西總布胡同74號的親戚家作畫[6]。構圖階段,他把圖樣畫在一張明信片大小的重磅卡紙上,廣泛徵詢同行的意見[7]畫作接近完成時,董希文和畫家好友艾中信等人討論時發現,按照透視法畫成的毛澤東形象不夠高。討論結果認為,毛澤東的高度不應該受到透視法的限制。董希文於是將毛澤東的高度加高了一寸。為了不留痕跡,董希文小心地洗掉原有的部分,重新畫了一次。[4]上級要求他儘快完成畫作,為了趕任務,他沒日沒夜的作畫,時常在工作室的椅子上過夜。最終,這幅畫用了不到三個月的時間就完成了,陳列在中國革命博物館黨史展覽的序廳。[6][2]1953年4月,為了讓中共中央領導審查《開國大典》,主管部門另加了一批中央美院教師的作品,在中南海懷仁堂做了一場畫展,毛澤東等黨和國家領導人觀看了作品,並接見董希文等人。毛澤東看《開國大典》之後說:「是大國,是中國。」他還說:「我們的畫拿到國際上去,別人是比不了我們的,因為我們有獨特的民族形式。」接見間隙,毛澤東兩次返回休息室仔細看這幅畫。1953年9月27日,《人民日報》頭版刊髮油畫《開國大典》。人民美術出版社還將《開國大典》印成年畫,廣為發行,初次印行就超過一百萬份。這幅畫還被收入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中小學語文、歷史、美術課本。[5][4]

修改

刪去高崗

1955年,《開國大典》經歷了第一次修改。1952年「五馬進京」時擔任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中央人民政府國家計劃委員會主席的高崗,擔任中共中央組織部部長的饒漱石捲入中國共產黨高層的權力鬥爭。1954年2月的中共七屆四中全會上通過《關於增強黨的團結的決議》不點名批判高崗、饒漱石的「反黨分裂活動」。不久後,高崗於1954年8月自殺。1955年3月的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會議通過《關於高崗、饒漱石反黨聯盟的決議》,對高崗、饒漱石開除黨籍和公職。[8]同年,董希文應中國革命博物館的要求,將畫中的高崗刪除,露出其背後的一盆菊花,此為第一次修改。這次修改是在武英殿浴德堂中完成的[6]。1959年,該版《開國大典》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0周年之際陳列在新落成的中國革命博物館內。1961年,中國革命博物館的中國共產黨黨史陳列對外開放,《開國大典》被放在新中國成立部分的顯著位置[6]。這一版油畫還被雕刻成紀念郵票[9])。董希文後來說:「這幅畫在構圖時,高崗就有擠在邊上的侷促之感,去掉他對構圖倒有好處。」[4]

開國大典 (油畫)修改圖
圖片來自歷史今天

刪去劉少奇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時任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劉少奇被打成「(中國共產黨)黨內最大的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中國共產黨)黨內的赫魯曉夫」,遭到批鬥。1968年,中共八屆十二中全會批准《關於叛徒、內奸、工賊劉少奇罪行的審查報告》,將劉少奇開除黨籍、撤銷黨內外一切職務。1969年,劉少奇病逝。此前,董希文在1957年開始的反右運動中遭到處罰。當時毛澤東提出要用國畫表現革命題材,董希文不贊成這種做法。由於董希文是《開國大典》的創作者,他沒有被打成右派,但是被罰留黨察看兩年。文化大革命中,董希文被打成「反動學術權威」,在1969年被下放到北京鋼廠勞動。期間,他因過度勞累而患上了胃穿孔首都醫院搶救了八個小時才讓他甦醒過來。他被切掉四分之三個胃,但之後不到半年又被派到鋼廠勞動。1970年,他被診出癌症晚期。[10][11]不久,中國革命博物館將董希文調回北京,通知其在《開國大典》中去掉劉少奇。這時的董希文已是癌症晚期,手術之後身體衰弱。董希文的長子、學畫的董沙貝提出要替父親改畫,但董希文堅持自己來改。董希文抱病來到中國革命博物館,扶着身邊的兒子,親自將畫上的劉少奇刮掉,並把原來只露出半張臉的董必武畫全,填補了劉少奇被刪除後留下的位置,此為第二次修改。這次改畫的地點在中國革命博物館二層中廳[6]。據說,董希文這次修改此畫後,希望能在有生之年重新把劉少奇加回油畫;他曾說:「一個搞藝術的人對自己的作品要負責,要負責一千年。」[4]

刪去林伯渠

1972年,中央文革小組為紀念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30周年,籌辦紀念美術展,命令中央美術學院下放河北省磁縣農村勞動的部分教授回到北京,對一批1950年代和1960年代有影響的革命歷史題材畫作「刷新備用」。這批畫包括《開國大典》。據董希文的學生、油畫家靳尚誼回憶,「刷新」《開國大典》的目的是去除林伯渠,主管部門並沒有說明原因。後來人們推測,此事為江青幕後策劃,因為在延安時期,林伯渠曾反對毛澤東與江青結婚,並「約法三章」。[12]}}。此時董希文病情嚴重,入住醫院,無法改畫。上級於是命令靳尚誼在董希文的原作上刪掉林伯渠。靳尚誼不願在董希文的原作上動筆,於是提出折中方案,由他和油畫家趙域按原大複製《開國大典》,在複製的油畫上去掉林伯渠,將原有的林伯渠改為無名之人。靳尚誼負責畫人物,趙域畫餘下的部分。複製臨近結束時,董希文從醫院來到中國革命博物館加以指導。[13]此為第三次修改。1973年1月8日,董希文逝世。這幅複製出來的《開國大典》尚未展出,「四人幫」便於1976年倒台。[5][4][14]

複製品恢復原貌

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平反冤假錯案的工作已經開始。年底,劉少奇夫人王光美獲釋出獄,中共中央紀委第一書記陳雲接見王光美及其子女時主動提出平反劉少奇的問題。中共中央副主席鄧小平也指示中共中央組織部、中共中央紀委研究劉少奇平反問題。[15]1979年,中國革命博物館決定重新開放中國共產黨黨史陳列。[6]籌備過程中,中國革命博物館決定恢復《開國大典》的原貌,這一行為獲得上級批准。然而,董希文的家屬不同意在原作上再作改動。中國革命博物館聯繫靳尚誼,希望他能在複製的《開國大典》上恢復原貌,補上去掉的高崗、劉少奇、林伯渠。靳尚誼忙於公務,遂推薦了北京的青年畫家閻振鐸葉武林。兩人在複製品上恢復了此畫的原始版本。[4]此後,在各種展覽中出現的油畫《開國大典》絕大多數是這一個版本。董希文的畫作長期藏在庫房,很少露面。據統計,董希文的畫作此後只公開展出過兩次,一是在1992年中國美術館的《二十世紀中國》被置於展覽中心,二是2011年 《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中國國家博物館館藏現代經典美術作品展》上與靳尚誼、趙域、閻振鐸、葉武林的複製品同場亮相。[16]

畫面

畫上,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澤東站立在天安門城樓正中,正在麥克風前面宣讀《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公告》。毛澤東身後、畫面的左邊是各界代表。站在第一排是當時的六位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從左向右依次是朱德劉少奇宋慶齡李濟深張瀾高崗。朱德左側,董希文還着重繪製了兩名代表,即朱德背後的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總理外交部周恩來、周恩來背後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秘書長林伯渠。畫面上的人物還有政務院副總理董必武郭沫若以及陳叔通等人[17]。各界代表胸前佩着紅簽,聽着政府公告,心情激動。代表們大約占去了畫面的三分之一。[18]畫面右側,五星紅旗已經升起。天安門廣場上聚集着集會的群眾,飄揚着彩旗。空中白鴿翱翔、白雲朵朵。董希文還描繪了城樓上的大紅柱子、宮燈、漢白玉欄杆、地毯、菊花。[19]

風格

《開國大典》的構圖打破了寫實的限制,也沒有拘泥於透視法。董希文將毛澤東畫在接近中間的位置,各界代表站在左面,而右面是廣場上的群眾隊伍。這種左實右虛的布局,雖然有失平衡,但是加強了領導人和群眾的虛實、遠近、多少的對比,突出了節日的氣氛。[18]董希文特意把廣場上的群眾和城樓上的領導人放在同一個畫面上,以突出開國事件的氣概。他還把毛澤東右前方原本應有的一根大紅柱子去掉,使得廣場更顯寬闊,畫面更有氣勢。建築家梁思成曾評論稱:「畫面右方有一個柱子沒有畫上去……這在建築學上是一個大錯誤,但是在繪畫藝術上卻是一個大成功。」[20]董希文改變了正陽門的位置,使得天安門廣場更顯廣闊;他還把毛澤東的形象加高了一寸。[7]

在人物塑造方面,因董希文無法為領導人做寫生,甚至連速寫都不行,只好收集、參考照片和電影裡的形象。[7]許謀清的紀實小說《永遠庫存的傑作》中提到,1953年4月中央領導審查《開國大典》,董希文在中南海見到了毛主席等領導人。董希文對毛主席說,遺憾的是沒有把劉少奇畫好。毛主席說劉主席很隨和,劉少奇也就配合着董希文拍了幾張照片。許向群特意詢問了當時在場的侯波丁井文。侯波說當時忙於照相,不記得有沒有給劉少奇拍照。丁井文否認了許謀清小說中的細節,表示董希文當時非常拘謹。[5]}}董希文根據影像資料中明暗對比較強的形象,自行繪製了平光中的美術形象,使畫中人物和諧、統一。為了避免呆板單調,董希文借鑑《步輦圖》、《歷代帝王圖》、唐代敦煌壁畫明代肖像畫的處理方法,不僅表現了領導人的外在儀表,還刻畫了其內在精神和氣質。[21][5]

《開國大典》有鮮明的民族風格。色彩上,此畫用碧藍、大紅、金黃構成基調,用藍色、棕色、綠色加以調和。色調近乎純色,與西方繪畫傳統的灰色調大不相同。畫中的地毯、柱子、宮燈、紅旗都是紅色,既帶來了喜慶氣氛,也加入了莊嚴、隆重的感覺。地毯的圖案、柱子、欄杆等等帶有典型文化符號隱喻性。綜合這些元素,《開國大典》體現了中國特別的審美趣味。[21]艾中信評價說,此畫「創造了人民大眾喜聞樂見的中國油畫新風貌」[7]徐悲鴻曾評價說,董希文圓滿完成了任務,應得一百分,但是缺少一些油畫特色,應該扣掉五分。但是,很多畫家認為這反倒是《開國大典》的成功之處,如果遵照傳統油畫的用光、設色,作品不會有如此熱烈的氣氛。[19]一些畫家認為,相比董希文此前創作的《苗女趕場》(1943)、《哈薩克牧羊女》(1947)、《迎接解放》(1949),《開國大典》在藝術道路上有些後退,民族特色不及前三者。[7]

事件

2001年11月下旬,董希文的女兒董一沙上海廣元藝術工藝品有限公司北京工美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告上法庭。事情的起因是,1999年7月上海廣元公司公開聲明已獲得中國革命博物館授權,限量製作15,000件金箔畫《開國大典》,北京工美集團參與了銷售。2002年3月6日,一審第一次開庭即將結束時,原告當庭決定將中國革命博物館追加為被告。[22][23]2002年6月,北京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一審認定,董希文逝世後,其遺孀及子女作為合法繼承人有權繼承董希文對作品的使用權和獲得報酬權,中國革命博物館僅有展出權,革博和上海廣元侵犯了著作權人的使用權和獲得報酬權。一審判決被告在10日內賠償原告經濟損失26萬元人民幣,並在判決生效後30日內登報道歉。被告不服,提出上訴。2002年12月19日,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駁回了上訴。[24][25]

名家點評

無產階級革命家毛澤東:《開國大典》油畫,「有獨特的民族形式。」

中國中央美術學院教授、畫家艾中信:「《開國大典》在油畫藝術上的主要成就,是創造了人民大眾喜聞樂見的中國油畫新風貌。」

中國中央研究院院士、建築歷史學家、建築教育家和建築師梁思成:《開國大典》「畫面右方有一個柱子沒有畫上去,這在建築學上是一個大錯誤,但在繪畫藝術上卻是一個大成功。[26]

參考文獻

  1. 開國大典 (董希文創作油畫),百度百科
  2. 2.0 2.1 2.2 高繼民. 受黨內鬥爭影響數遭劫難的油畫《開國大典》.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2015-03-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4-20). 
  3. 無痕. 巨幅油畫《開國大典》創作的台前幕後. 文史月刊. 2006, (9). 
  4. 4.0 4.1 4.2 4.3 4.4 4.5 4.6 揭秘《開國大典》油畫:增高毛澤東刪除劉少奇. 國家人文歷史. 2013-04-19 [2015-03-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4-10). 
  5. 5.0 5.1 5.2 5.3 5.4 許向群. 油畫《開國大典》的曲折經歷. 美術. 1999, (12). 
  6. 6.0 6.1 6.2 6.3 6.4 6.5 油畫名作《開國大典》復原記. 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2009-06-19 [2015-04-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7. 7.0 7.1 7.2 7.3 7.4 {{cite web|author=艾中信|title=油畫《開國大典》的成功與蒙難|url=http://news.artxun.com/youhua-953-4761866.shtml%7Caccessdate=2015-04-10%7Cdeadurl=yes%7C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50416224334/http://news.artxun.com/youhua-953-4761866.shtml%7Carchivedate=2015-04-16
  8. 1952年「五馬進京」:抽調「地方大員」加強中央領導. 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2015-03-13 [2015-03-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3-19). 
  9. 國慶郵票的風采. 山西新聞網. [2015-04-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0-26). 
  10. 高繼民. 受黨內鬥爭影響數遭劫難的油畫《開國大典》. 黨史文苑. [2015-04-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4-20). 
  11. 劉書春. 油畫《開國大典》的秘密. 黨史博採:理論版. 1999-11. 
  12. 中央對江青的「約法三章」:20年內不許參政. 今晚報. 2014-09-18 [2015-03-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4-17). 
  13. 靳尚誼:我與《開國大典》的那些事. 99藝術網. 2014-09-19 [2015-04-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9-23). 
  14. 王建柱. 開國大典:鮮活的歷史細節. 同舟共進. 2009, (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4-17). 
  15. 張曙. 陳雲與劉少奇冤案的平反. 縱橫. 2006, (3). 
  16. 《開國大典》缺席董希文百年展,包含了中國美術的痛苦往事. 澎湃新聞. 2014-12-19 [2015-03-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4-14). 
  17. 1949年10月1日 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舉行第一次會議. 人民網. [2015-04-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年4月17日). 
  18. 18.0 18.1 開國大典. 南方日報. 2011-06-12 [2015-04-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4-12). 
  19. 19.0 19.1 吳繼金. 油畫《開國大典》4次被迫修改的內幕. 文史春秋. 2006, (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1-12). 
  20. 周冉. 四次修改折射幾十年風雲變幻 《開國大典》:塗滿政治的油彩. 文史參考. 2011, (15). 
  21. 21.0 21.1 開國大典(油畫). 藏品欣賞. 中國國家博物館. [2015-04-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0-20). 
  22. 油畫《開國大典》遭侵權 中國革命博物館成被告. 中新網. 2002-04-09 [2015-04-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23). 
  23. 誰來授權?. 中華讀書報. 2002-04-10 [2015-04-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24). 
  24. 著名油畫《開國大典》著作權案在京審結. 新華社. 2002-12-28 [2015-04-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23). 
  25. 油畫開國大典作者狀告中國革命博物館獲賠26萬. 京華時報. 2002-12-20 [2015-04-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5-08-24). 
  26. 開國大典 (董希文創作油畫),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