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张伯驹」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收藏鉴赏家)
 
 
行 1: 行 1:
'''张伯驹'''(1898年3月14日-1982年2月26日),原名张家骐,字家骐,号丛碧,别号游春主人、好好先生,河南项城人。爱国民主人士,收藏鉴赏家、书画家、诗词学家、京剧艺术研究家 。
+
{{Infobox person 
 +
| 姓名    =   张伯驹
 +
| 图像    =
 +
[[File:张伯驹1.jpg|缩略图||center|[http://p0.ifengimg.com/pmop/2018/0711/E9C36EEEB683496E9E62E45FAA96442A78C98F2A_size232_w1080_h1633.jpeg 原图链接]  [http://fashion.ifeng.com/a/20180711/40348918_0.shtml 来自凤凰网]]]
 +
 
 +
| 出生日期 =  1898年3月14日 
 +
| 逝世日期 =  1982年2月26日
 +
| 出生地点 =   河南项城
 +
| 国籍    =   中国
 +
| 别名    = “游春主人”、“好好先生”
 +
| 职业    =   鉴赏家
 +
| 知名作品 =  《丛碧词》《春游词》《秦游词》《雾中词》《无名词》《续断词》等
 +
}}
 +
'''<big> 张伯驹</big>''' (1898年3月14日-1982年2月26日),原名张家骐,字家骐,号丛碧,别号游春主人、好好先生,河南项城人。爱国民主人士,收藏鉴赏家、书画家、诗词学家、京剧艺术研究家 。
  
 
 曾任故宫博物院专门委员、国家文物局鉴定委员会委员,吉林省博物馆副研究员、副馆长,中央文史馆馆员,任燕京大学国文系中国艺术史名誉导师,北京中国画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理事等职。 建国初期,张伯驹将多件珍贵文物捐献给国家。
 
 曾任故宫博物院专门委员、国家文物局鉴定委员会委员,吉林省博物馆副研究员、副馆长,中央文史馆馆员,任燕京大学国文系中国艺术史名誉导师,北京中国画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理事等职。 建国初期,张伯驹将多件珍贵文物捐献给国家。
  
 主要著作有《丛碧词》《春游词》《秦游词》《雾中词》《无名词》《续断词》和《氍毹纪梦诗》《氍毹纪梦诗注》《洪宪纪事诗注》及《乱弹音韵辑要》《丛碧书画录》《素月楼联语》等。
+
 主要著作有[[ 《丛碧词》]][[ 《春游词》]][[ 《秦游词》]][[ 《雾中词》]][[ 《无名词》]][[ 《续断词》]] [[ 《氍毹纪梦诗》]][[ 《氍毹纪梦诗注》]][[ 《洪宪纪事诗注》]] [[ 《乱弹音韵辑要》]][[ 《丛碧书画录》]][[ 《素月楼联语》]] 等。
 +
 
 +
== 人物生平 ==
 +
 
 +
张伯驹夫妇在一起
 +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3月14日生于河南项城,系[[张锦芳]]之子,[[袁世凯]]的表侄。
 +
 
 +
光绪三十年(1904年),与一个妹妹一起过继其伯父[[张镇芳]]。7岁入私塾,9岁能写诗,享有"神童"之誉。
 +
 
 +
宣统三年(1911年),张伯驹与袁世凯的几个儿子一起入天津新学书院,开始了学校生活。新学书院是天津的最早由外国教会办的学院,1902年由英国基督教伦敦会创办。院址在法租界海大道(原和平区大沽路十七中学校址)。
 +
 
 +
民国元年(1912年), 父亲张镇芳由署理直隶总督转任河南都督,张伯驹随父赴河南开封,入河南陆军小学读书。
 +
 
 +
民国三年(1914年),随父亲迁居北京,长居于此。
 +
 
 +
民国五年(1916年),由其父张镇芳做主,娶安徽亳州女子[[李月娥]]为妻。同年入袁世凯混成模范团骑兵科学习。
 +
 
 +
民国七年(1918年),毕业于袁世凯混成模范团骑兵科,并由此进入军界,历任安武军全军营务处提调、陕西督军公署参议。后曾在曹锟、吴佩孚、张作霖部任提调参议等职(皆名誉职)。
 +
 
 +
民国十六年(1927年)起投身金融界。历任盐业银行总管理处稽核,南京盐业银行经理、常务董事,秦陇实业银行经理等职。
 +
 
 +
民国十九年(1930年),张伯驹与[[李石曾]]、[[齐如山]]、[[梅兰芳]]、[[余叔岩]]、[[冯耿光]]等组织了"国剧学会"。
 +
 
 +
民国二十六年三月十四日(1937年),张伯驹40岁生日,为了赈灾所演的一出[[《失空斩》]],群星闪耀,盛况空前。 抗日战争爆发后,一度去西安,后致力于写诗填词。
 +
 
 +
民国三十年(1941年),被非法绑架近八个月。是年秋,携全家入秦途中,将国宝《平复帖》缝入衣被。
 +
 
 +
抗战胜利后,曾任国民党第11战区司令长官部参议、河北省政府顾问、华北文法学院国文系教授,故宫博物院专门委员,北平美术分会理事长等职。
 +
 
 +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6月在北平参加中国民主同盟,任民盟北平临时委员会委员,参加北大学生会助学运动、反迫害、反饥饿运动、抗议枪杀东北学生等爱国民主运动。
 +
 
 +
1981年,张伯驹、[[潘素]]与女儿一家合影
 +
 
 +
北平解放后,曾任燕京大学国文系中国艺术史名誉导师、北京中国书法研究社副社长、北京京剧基本艺术研究社副主任理事、北京棋艺研究社理事兼总干事、北京中国画研究会理事、北京古琴研究会理事、文化部文物局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公私合营银行联合会董事、第1届北京市政协委员、中国民主同盟总部财务委员会委员、文教委员会委员、联络委员会委员。
 +
 
 +
1949年以后,盐业银行公私合营,张伯驹以董事身份参与财产评估后,以个人无股票不能再任董事为由,退出了公私合营银行。
 +
 
 +
1952年,经郑振铎推荐任文化部顾问。
 +
 
 +
1956年,张伯驹将其收藏的部分文物捐给了国家,包括西晋[[陆机]][[《平复帖]]》卷、隋[[展子虔]][[《游春图》]]、唐[[李白]][[《上阳台帖》]]、[[杜牧]][[《赠张好好诗》]]卷、宋[[范仲淹]][[《道服赞》]]卷、蔡襄自书诗册、[[黄庭坚]][[《诸上座帖》]]、元[[赵孟頫]][[《千字文》]]等;同年,加入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
 +
 
 +
1958年,划为右派分子。
 +
 
 +
1961年,在[[陈毅]]的干预下张伯驹夫妇来到长春,在吉林省博物馆工作。
 +
 
 +
1962年,任吉林省博物馆副研究员、副馆长,主要负责文物的鉴定工作。
 +
 
 +
十年浩劫开始,张伯驹被批斗、抄家、隔离审查。1969年,以"敌我矛盾,按人民内部矛盾处理"为由一是令其退职;二是送往舒兰农村插队落户。舒兰地区因张伯驹夫妇年老而拒不接收。张伯驹、潘素回到北京,因无工作、无户口以出卖家产度日。
 +
 
 +
1972年,[[周恩来]]得悉后,指示聘任张伯驹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
 
 +
1978年,中共吉林省委宣传部批准了吉林省文物局上报的关于对张伯驹的复查结论,当众予以平反,恢复名誉。
 +
 
 +
1981年1月,张伯驹、潘素夫妇画展在北京北海公园举办。
 +
 
 +
1980年,张伯驹右派问题得到平反。晚年还担任过北京中山书画社社长、北京中国画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理事、京华艺术学会名誉会长、北京戏曲研究所研究员、北京昆曲研习社顾问、民盟中央文教委员等职。
 +
 
 +
1982年正月,参加宴会归来的张伯驹突患感冒,被送进北大医院,2月26日去世,享年84岁。
 +
 
 +
1982年3月26日,举行了张伯驹追悼大会,[[叶剑英]]、[[邓颖超]]、[[王震]]、[[谷牧]]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送了花圈,[[赵朴初]]、[[夏衍]]、[[胡愈之]]、[[牛满江]]、[[刘海粟]]等二百多人送了挽联,五百多人参加了追悼会。
 +
 
 +
[[File:张伯驹2.jpg|缩略图||居右|[http://img1.gtimg.com/cul/pics/hv1/157/11/1985/129077587.jpg 原图链接]  [http://st.so.com/stu?a=list&imgkey=t01016ff6439c69ff94.jpg&keyword=%E5%BC%A0%E4%BC%AF%E9%A9%B9&tp=shopping&srcsp=st_show 来自360搜索]]]
 +
 
 +
== 主要成就 ==
 +
 
 +
文物保护
 +
 
 +
新中国成立前,[[张伯驹]]与张葱玉、[[邓以蛰]]、[[张大千]]、[[徐悲鸿]]、[[沈尹默]]、[[吴湖帆]]、[[启功]]等诸先生一起被聘为故宫博物院专门委员,工作任务为"书画审定",为故宫博物院收购清宫流散书画出谋划策,做了大量工作。当溥仪盗运出宫的书画在市场上陆续出现时,张伯驹即谏言故宫博物院,尽早开展征集工作:"一、所有《赏溥杰单》内者,不论真赝,统由故宫博物院价购收回;二、选精品。经过审查价购收回。"经其考订,1198件中除赝迹及不甚重要者外,有价值之品约有四五百件,按当时价格无需大笔经费便可大部收回。
 +
 
 +
1946年底,北京古玩商马霁川从东北带回20余件文物推荐给故宫博物院。张伯驹不仅给出了具体的审定意见,而且将他所了解的信息,及时反馈给故宫博物院。 1947年4月19日,张伯驹又作为专门委员,与徐悲鸿、邓以蛰、启功等人出席了故宫博物院在绛雪轩举行的第六届理事会在平理事第四次谈话会,讨论书画收购事宜。
 +
 
 +
张伯驹颇为重视文物精品,曾向马衡院长建言,"余主张宁收一件精品,不收若干普通之品"。所以,当发现精品文物在市场上出现时,他多会优先推荐故宫博物院收购,如范仲淹《道服赞》由北京古玩商靳伯声从东北购得,他居中协调,商定以黄金110两卖给故宫博物院;又如,当得知马霁川有展子虔《游春图》时,他建议故宫博物院将此卷买下,在故宫博物院无力收购以上两件文物的情况下,为防止文物流落海外,张伯驹不惜鬻物举债将它们买下,一件《游春图》使他从豪门巨富变为债台高筑,不得不变卖在弓弦胡同的一处宅院和潘素的金银首饰。<ref>http://news.kf.cn/2016/0606/202592.shtml 民国四公子之一张伯驹: 天下第一藏 艺苑真学人 来自开封网</ref>
 +
 
 +
文物捐献
 +
 
 +
新中国成立后,张伯驹继续关注故宫博物院事业的发展,而一生所藏文物精华,也大多归于故宫博物院收藏,兑现了其"予所收蓄不必终予身为予有,但使永存吾土,世传有绪"的初衷。故宫博物院共计收藏有张伯驹《丛碧书画录》著录的古代书画22件,几乎件件堪称中国艺术史上的璀璨明珠。如晋·陆机《平复帖》是传世文物中最早的一件名人手迹;隋·展子虔《游春图》为传世最早的一幅独立山水画。其余如唐·杜牧《张好好诗》、唐·李白《上阳台帖》、宋·黄庭坚《诸上座帖》、宋·赵佶《雪江归棹图》等,都是中国艺术史上的重要文物。这其中,晋·陆机《平复帖》、唐·杜牧《张好好诗》、宋·范仲淹《道服赞》、宋·黄庭坚《诸上座帖》等8件古代法书精品是1956年由张伯驹、潘素夫妇捐赠国家的,国家文物局后调拨故宫博物院;隋·展子虔《游春图》、宋·赵佶《雪江归棹图》、明·唐寅《王蜀宫妓图》等是张伯驹让与国家,国家文物局收购后陆续调拨故宫博物院的;唐·李白《上阳台帖》则系张伯驹赠与毛泽东主席,1958年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办公室将其调拨故宫博物院。另外,故宫博物院还于1959年购买了张伯驹曾收藏的宋·赵孟坚《行书自书诗》。需要特别强调的是,隋·展子虔《游春图》、唐·杜牧《张好好诗》、宋·范仲淹《道服赞》等都是故宫博物院当时有意收购,但因各种原因而未能入藏的。它们最终能由故宫博物院收藏,为中华民族所共享,张伯驹居功至伟。<ref>http://www.zhld.com/zkwb/html/2011-01/06/content_86312.htm “但使国宝永存吾土”来自周口文化</ref>
 +
 
 +
1956年7月,时任文化部部长沈雁冰(茅盾)亲笔为捐献8件国宝的张伯驹颁发了一个褒奖令。
 +
 
 +
调任吉林省博物馆第一副馆长后,当时吉林省的文化底子相对薄弱,省博物馆的藏品根本无法与国内重点单位相比。于是,张伯驹再次慷慨解囊,无偿地捐献了几十件自己的珍贵收藏,包括元代仇远的[[《自书诗]]》卷、颜辉的[[《煮茶图》]]卷、宋代[[赵伯啸]]的[[《白云仙乔图》]]卷、元代[[赵子昂]]的[[《篆书千字文》]]卷、明代[[薛素素]][[《墨兰图》]]轴、唐人写经[[《大般若波罗密多经》]]、明代董其昌的字对、唐人楷书册等等。时任吉林省委宣传部长的宋振庭对省博物馆的藏画中尚无宋人真迹感到甚是遗憾。张伯驹得知后,又捐献了宋代杨婕妤的[[《百花图》]]。
 +
 
 +
文学成就
 +
 
 +
 
 +
张伯驹从小就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他博览群书。扎实的文学功底,造就了他多才多艺的文化底蕴。由于他天资超逸,便利用一切闲暇时间,写下了大量格律相谐、化典圆熟的古体诗词和音韵、戏曲论著,其诗词、对联、分钟等均达到很高的水平。
 +
 
 +
== 艺术成就  ==
 +
 
 +
京剧艺术
 +
 
 +
作为京剧票友,张伯驹有三大得意事。一是与余叔岩合作,编写了[[《近代剧韵》]],总结京剧发展实践,系统介绍了京剧十三韵。二是为推动京剧艺术发展,张伯驹约同梅兰芳、余叔岩等人,于1931年创立了"北平国剧协会"。三是1937年,他组织一大帮名角,举办了轰动全国的河南旱灾筹款义演。张伯驹饰孔明、余叔岩饰王平、杨小楼饰马谡、王凤卿饰赵云、程继仙饰马岱、陈香雪饰司马懿、钱宝森饰张郃、慈瑞泉、王福山饰二老军带报子。演出后不久,日本全面侵华。这次义演,被称为"艺坛最后一次绝唱"。
 +
 
 +
== 主要著作 ==
 +
 
 +
主要著作有《丛碧词》《春游词》《秦游词》《雾中词》《无名词》《续断词》和《氍毹纪梦诗》、《氍毹纪梦诗注》《洪宪纪事诗注》及《乱弹音韵辑要》《丛碧书画录》《素月楼联语》《京剧音韵》等。
 +
 
 +
== 人物事迹 ==
 +
 
 +
还珠于民
 +
 
 +
1956年,故宫博物院收到了一份极为珍贵的大礼:著名收藏家张伯驹及其夫人潘素,将其30年所收藏的珍品--包括陆机的《平复帖》、杜牧的《张好好诗》、范仲淹的[[《道服赞》]]以及黄庭坚[[《草书》]]等8幅书法,无偿捐献出来。政府为此奖励的20万元,被张伯驹婉言谢绝。"他说得很简单,'我看的东西和收藏的东西相当多,跟过眼云烟一样,但是这些东西不一定要永远保留在我这里,我可以捐出来,使这件宝物永远保存在我们的国土上。"
 +
 
 +
据当代资深山水画家、国画理论家关瑞之先生回忆:1980年夏,他陪同张伯驹、[[关松房]]、启功、魏龙骧等老人同游颐和园时,河南的一位领导问关松房、张伯驹两位老人:当今很多名人都在考虑建博物馆、灌唱片将自己的艺术作品传世,您们是不是也有考虑?张伯驹回答:"我的东西都在故宫里,不用操心了"。
 +
 
 +
== 收藏壮举 ==
 +
 
 +
《平复帖》是其中最典型一例。
 +
张伯驹最早是在湖北一次赈灾书画会上见到《平复帖》的,当时归溥儒[[(溥心畲)]]所有。溥儒是道光皇帝的曾孙,恭亲王之孙。溥儒在1936年将所藏的唐代韩干的《照夜白图》卖于他人,后流于海外。这件事情让张伯驹久久不能释怀。据王世襄回忆,张伯驹深恐《平复帖》蹈此覆辙,因此委托琉璃厂一家老板向溥儒请求出售。但溥儒索价20万元,张伯驹力不能胜而未果。第二年又请张大千也向溥儒求购,同样在20万元的要价前止步。 一直对此念念不忘的张伯驹后来偶然得知溥儒丧母,急需钱财为母发丧,经傅沅叔斡旋,以4万元购得。张伯驹后来得知,另一位白姓字画商人听说此事后,也想拿到此帖卖给日本人,出价便是20万。庆幸的是,《平复帖》已在张伯驹手里。张伯驹后来写了篇小文,只淡淡地提及此事,"在昔欲阻[[《照夜白图》]]出国而未能,此则终了宿愿,亦吾生之一大事",在张伯驹眼里,这些蕴含了中国文化的字画的价值,甚至超过自己的生命。
 +
 
 +
1941年,上海发生了一起轰动一时的绑架案,被绑架者正是张伯驹。 "我父亲每个月都要到上海分行去开会,一早飞机下来以后,我们的车去接父亲。"像往常一样,一辆汽车开在前面,张伯驹乘坐的那辆车跟在后面。谁知一进胡同口,张伯驹很快被一辆黑色小汽车上下来的人带走。 绑架者的身份和底细也很快成了上海滩公开的秘密--他们是汪伪特工总部的"76号"特务组织,他们向张伯驹夫人潘素索要300万(伪币),否则撕票。绑架者明显是冲着张伯驹的钱财来的,但张家的钱其实大部分都变成了那些珍贵的字画了。"我父亲的叔叔跟我母亲到处借钱,因为家里没有钱,他们有钱都买了字画。"张传彩回忆,最简单可行的办法是变卖字画,拿钱赎人。潘素后来设法去看了张伯驹一次,丈夫却偷偷告诉她,家里那些字画千万不能动,尤其
 +
"父亲说,这是我的命,我死了不要紧,这个字画要留下来,他说不要以为卖掉字画换钱来赎我,这样的话我不出去。"如是僵持了近八个月,张伯驹宁可冒着随时被"撕票"的危险,却始终不肯答应变卖一件藏品。直到绑匪妥协,将赎金从300万降到40万,潘素与张家人多方筹借,才将张伯驹救出。
 +
 
 +
张伯驹很快离开上海,取道南京、河南来到西安,潘素将年幼的张传彩托给西安的一位友人,自己一人先回北京,后来的几年里,张传彩只记得父母亲一次次往返于北京和西安之间,长大后才知道那时候北京已经沦陷,母亲潘素为了不让像《平复帖》那些国宝级的字画出任何意外,将它们偷偷地缝在被子里,一路担惊受怕地带出北京。 张伯驹与《游春图》,是另一段值得
 +
 
 +
被永远铭记的佳话。30年代溥仪到东北当伪满洲国皇帝时,带走故宫1200件珍贵文物,1945年,随着日本的战败,一些珍贵字画开始流于市面。"吾人即建议故宫博物院两项办法:一、所有赏溥杰单内者,不论真赝,统由故宫博物院作价收回;二、选精品经过审查价购收回。"时任故宫博物院专门委员的张伯驹认为,那批文物中有价值的精品约四五百件,按当时价格,不需太多经费,便可大部收回。 1946年,北平古玩界传出消息:琉璃厂一位叫[[马霁川]]的老板正为一幅古画寻找买主,这幅古画正是稀世珍宝《游春图》。张伯驹原本建议故宫博物院出面买下,并表示如果经费不够,自己"愿代周转",但故宫方面仍未有回应,无奈之下张伯驹决心个人出面。
 +
 
 +
== 人物传奇 ==
 +
 
 +
张伯驹在[[《丛碧书画录序》]]中自述,收藏有两大要件:一为财,二为才,前者自不必提,至于后者,天生聪慧的张伯驹有令人惊叹的过目不忘的本领。他自己曾回忆,在友人家里偶翻一书,过若干天后,还能将其中诗句背诵下来,而持有此书的友人却毫无印象。
 +
 
 +
张伯驹的老朋友孙曜东回忆,虽然拥有偌大一份家业,但张伯驹在生活上朴素得令人难以置信,"不抽烟、不喝酒、不赌博、不穿丝绸,也从不穿得西装革履,长年一袭长衫,而且饮食非常随便,有个大葱炒鸡蛋就认为是上好的菜肴了。他对汽车的要求是,只要有四个车轮而且能转就行了,丝毫不讲派头。"但对看中的文物,张伯驹却是一掷千金。"那时很多字画商人都喜欢和他打交道,因为人家开出的价,他从来不还。"张传彩说。
 +
 
 +
张伯驹散淡的个性,著名红学家周汝昌曾有很传神的描述:"我到了张先生那里,去熟了以后,我不理张先生,张先生也不理我,我要回学校了,我也不告辞,我出了门就走,摆脱俗念,我们那个关系没人理解。"
 +
 
 +
1945年,王世襄参与了清理战时文物损失工作,得以与张伯驹结交。王世襄后来回忆,他一直想研究《平复帖》,但想到东西实在太珍贵了,他小心翼翼地提出能否在张家看上一两次,"没想到我一说,他就说'你拿回家看去',这下倒给我添了负担了","到家之后,腾空了一只樟木小箱,放在床头,白棉布铺垫平整,再用高丽纸把已有锦袱的《平复帖》包好,放入箱中。每次不得已而出门,回来都要开锁启箱,看它安然无恙才放心。观看时要等天气晴朗,把桌子搬到贴近南窗,光线好而无日晒处,铺好白毡子和高丽纸,洗净手,戴上白手套,才静心屏息地打开手卷。"[[王世襄]]回忆自己拿到这幅"稀世之宝"时的心情。"《平复帖》在我家放了一个多月才毕恭毕敬地捧还给伯驹先生,一时顿觉轻松愉快,如释重负。"
 +
 
 +
折叠痴迷京剧
 +
 +
《张伯驹与京剧》
 +
《张伯驹与京剧》
 +
伯驹,京剧老生,别署冻云楼主。张伯驹在京剧艺术方面的造诣和声望也是很高的;他自幼便喜爱京剧,曾自言八岁时在下天仙戏院看杨小楼九阵风的戏。
 +
 
 +
青年和中年时,正值中国京剧的鼎盛时期,后看余叔岩戏并向余的琴师李佩卿学戏一年内即能彩唱。并从钱宝森、王福山习武工。《别母乱箭》为常演剧目。曾与田桂凤、梅兰芳同台演出,杨小楼、余叔岩、程继先、王凤卿等曾为其傍演《失空斩》。1930年与李石曾、齐如山、梅兰芳、余叔岩、冯耿光等组织"国剧学会"。
 +
 
 +
张伯驹学京剧严守传统的要求。他下的功夫也很深,调嗓子、打把子、文武昆乱无所不学,但他对余叔岩的剧艺,却是熏陶得比直接学的多。他的著作《氍毹纪梦诗》也记载他学戏的情况,"归来已是晓钟鼓,似负香衾事早朝。文武昆乱皆不挡,未传犹有太平桥。"为什么"未传犹有太平桥"呢?余叔岩曾对张伯驹说过:"过桥一场,一足登椅,一足登桌,敌将一枪刺前胸,须两手持枪硬僵尸摔下。饰敌将者,检场者皆须在行,否则易出危险。"所以这场有危险的戏未传张伯驹,可见余叔岩对其倾尽心力,备极爱护。
 +
 
 +
民国二十六年他四十岁生日,为了赈灾所演的一出《失空斩》可谓是他在京剧上最出名也是最难得的一次演出。他饰[[孔明]]、余叔岩的王平、杨小楼的[[马谡]]、[[王凤卿]]的[[赵云]]、[[程继仙]]的[[马岱]]、[[陈香雪]]的[[司马懿]]、[[钱宝森]]的[[张郃]]、慈瑞泉、王福山的二老军带报子。演出在隆福寺街福全馆,当天盛况真是空前。许多外地戏迷远道赶到北京为看这出艺坛绝响,人誉之以杜诗句"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此剧曾拍摄了纪录电影,传闻原版后流入美国,不知确否。
 +
 
 +
== 婚姻生活 ==
 +
 
 +
在潘素之前张伯驹已有三房妻妾,十五六时由养父张镇芳包办娶了安徽亳州女子李氏,她父亲曾任安徽督军。在嫁给张伯驹之前两人并没有什么交往,更谈不上什么感情,张伯驹是在不愿意、不甘心的情况下和她结合的,所以她和张伯驹一直没有建立起真正的感情,而且结婚多年也没有生儿育女。1939年她故去时,张伯驹都没回天津家里。
 +
 
 +
张伯驹的第二位夫人[[邓韵绮]]原是北京的京韵大鼓艺人,韵绮的名字是张伯驹给起的。张伯驹之子张柳溪回忆:"我大妈当年是唱得好的京韵大鼓艺人,我上大学时她已经四五十岁了,仍断不了哼唱几句。她的长相不算娇艳,也不太善于打扮自己,穿着绸缎衣装也不比别人更美,当年主要是唱红了的。她到底是出身贫寒,所以很会料理家庭生活,她能把我父亲在北京的生活安排料理得很好,北京家里的管家和厨师也能够按照我父亲的需要随时侍候,做出令我父亲满意的丰盛菜肴。"
 +
 
 +
张伯驹的第三位夫人[[王韵缃]]是苏州人,名字也是张伯驹起的。王韵缃的父亲从家乡外出做工在北京安了家。张伯驹经过大中银行职员的介绍看中了王韵缃,就在北池子一带弄了一套小院,娶了王韵缃。不久以后王韵缃就怀孕了,张镇芳早就盼望有个孙子,知道王韵缃怀孕后,就把王韵缃接到天津家里同住。王韵缃生下张柳溪之后,爷爷奶奶就没有再让王韵缃母子回北京,而是留在了天津家里。"(张柳溪"父亲张伯驹的姻缘")
 +
 
 +
上世纪20年代末,张伯驹被委派去上海任盐业银行总管理处总稽核时,三夫人王韵缃是准备随行的,但此时王韵缃已管理张府全家的家务和一切收支,再加上张伯驹的父母不愿让孙子张柳溪离开,最终没能成行,而张伯驹去上海后邂逅并娶了潘素。1948年邓韵绮与张伯驹离婚,1952年王韵缃也和张伯驹离了婚。只有潘素留在了张伯驹身边,陪伴他度过了坎坷的一生。
 +
== 天下第一藏 ==
 +
 
 +
《平复帖》为西晋大文人陆机手书真迹,距今已有近1700年,比王羲之的手迹还早七八十年,是现今传世墨迹中的"开篇鼻祖"。它长不足一尺,只有9行字,却盖满了历代名家的收藏章记,朱印累累,满纸生辉,被收藏界尊为 "中华第一帖"。它用秃笔写于麻纸之上,笔意婉转,风格平淡质朴,其字体为草隶书。《平复帖》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同时对研究文字和书法变迁方面都有参考价值。
 +
 
 +
《游春图》为隋代大画家展子虔所绘,距今1400多年,被认为中国现存最早的一幅画作,历代书画界都将其奉为绝无仅有的极品,有人称它是"国宝中的国宝"。《游春图》画卷长二尺有余,运笔精到,意趣无限,素有"天下第一画卷"的美称。画家运用细而有力的线条勾画出物象的轮廓,人物虽然小如豆粒,但一丝不苟,形态毕现。山石树木只用线条画出,可以看到行笔的轻重、粗细、顿挫、转折的变化,但尚未见到唐代以后绘画中出现的皴擦技法。
 +
作品的色彩浓丽厚重,山石树木均以矿物制成的石青、石绿颜料赋色,以青绿的色彩为主调,建筑物和人物、马匹间以红、白诸色,既统一和谐,又富有变化。亮丽的色彩亦更好地衬托出大好河山盎然勃发的春天气息。
 +
 
 +
[[《上阳台帖》]],纸本,纵28.5cm,横38.1cm。草书5行,共25字。是李白所书自咏四言诗:"山高水长,物象千万,非有老笔,清壮可穷。十八日,上阳台书,太白。"引首清高宗弘历楷书题"青莲逸翰"四字,正文右上宋徽宗赵佶瘦金书题签:" 唐李太白上阳台"一行。后纸有宋徽宗赵佶,元张晏、杜本、欧阳玄、王馀庆、危素、驺鲁,清乾隆皇帝题跋和观款。
 +
这是李白传世的唯一书迹。其落笔天纵,收笔处一放开锋。此帖曾入宣和内府,后归[[贾似道]],元代经张晏处,明藏项元汴天籁阁。清代先为安岐所得,再入内府,清末流出宫外。民国时入张伯驹手,建国后献给中央国务院。1958年此帖转交故宫博物院收藏。
 +
 
 +
== 人物评价 ==
 +
 
 +
[[周汝昌]]:我所平生见到的,文化高人很多,这样人也少少的。
 +
 
 +
[[史树青]]:我们近代没(接触)出过这样高的人,有学问的人,有涵养的人。
 +
 
 +
[[启功]]: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天下民间收藏第一人。"
 +
 
 +
刘海粟:"他是当代文化高原上的一座峻峰。从他那广袤的心胸涌出四条河流,那便是书画鉴藏、诗词、戏曲和书法。四种姊妹艺术互相沟通,又各具性格,堪称京华老名士,艺苑真学人。"
 +
 
 +
[[章伯钧]]:"不论中国文学如何发展,都不会再有张伯驹!"
 +
 
 +
周汝昌:"阅读张伯驹,我深深觉得,他为人超拔是因为时间坐标系特异,一般人时间坐标系三年五年,顶多十年八年,而张伯驹的坐标系大约有千年,所以他能坐观云起,笑看落花,视勋名如糟粕、看势力如尘埃。"
 +
 
 +
[[千家驹]]:"我参加八宝山追悼会不知道多少次了。很多人悼辞上无一例外地写着'永垂不朽'。依我看,并非都能永垂不朽,真正不朽者,张伯驹是一个。"经济学家。
 +
[[宋振庭]]:"爱国家、爱民族,费尽心血一生为文化,不惜身家性命;重道义、重友谊,冰雪肝胆赉志念一统,豪气万古凌霄"。
 +
 
 +
[[王世襄]]:实在使人难以想象,曾用现大洋4万块购买《平复贴》、黄金170两易得《游春图》,并于1955年将8件国之重宝捐赠给国家的张伯驹、夫人竟一贫到如此地步。他十分赞赏黄永玉为张伯驹下的论断--"富不骄,贫能安,临危不惧,见辱不惊……真大忍人也!"
 +
 
 +
== 家庭成员 ==
 +
 
 +
大夫人:李月娥,安徽亳州人,1939年去世,无子。
 +
 
 +
二夫人:邓韵绮,北京人,原为京韵大鼓艺人,1948年与张伯驹离婚,无子。
 +
 
 +
三夫人:王韵缃,苏州人,1952年与张伯驹离婚。
 +
 
 +
四夫人:潘素,原名潘白琴,苏州人,著名山水画家。
 +
 
 +
儿 子:张柳溪,三夫人王韵缃生。
 +
 
 +
女 儿:张传彩,四夫人潘素生。
 +
 
 +
== 人物纪念 ==
 +
 
 +
1998年4月16日,张伯驹诞辰100周年纪念座谈会在京举行。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何鲁丽等100多人出席了座谈会。[17]
 +
 
 +
2001年,在启功、欧阳中石、史树青、孙轶青等书画界泰斗的帮助下,张伯驹侄孙张柱堂在北京成立了张伯驹文化艺术研究会筹委会。得到了京城很多文化界名人的支持,他陆续收集了一批张伯驹爱国主义的文献和珍贵资料。
 +
 
 +
2009年3月,在第十一届二次全国政协会议上,中国社科院刘庆柱等12位全国科技文化界委员,提交了一份相关提案。提案中说,张伯驹是我国近现代的文化名人。在国难当头时期,他为了避免国宝流失,不惜倾家荡产,用良知捍卫和保护了我国的文化遗产;"西安事变"期间,他敦促张学良将军逼蒋联共抗日;解放前夕,张伯驹积极协助地下党进行和平解放北平谈判。解放后,张伯驹没有将118件国宝留给子女,而是无偿捐献给了国家。提案建议,在张伯驹的故乡修建一座纪念馆或艺术馆,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
 
 +
11年6月19日,张伯驹潘素故居纪念馆正式揭牌。纪念馆位于北京什刹海后海南沿26号的张伯驹故居内。张伯驹故居风格独特。张伯驹故居不是典型的四合院结构,坐南朝北,北房5间,院南有一方亭和廊房。北房东间为卧室,西间为客房,居中三间是客厅兼画室。这个宅子约占地1亩,大概600平方米,大小共23个房间。张伯驹1953年买下后一直住到1982年去世。
 +
 
 +
河南省张伯驹文化发展基金会成立于2014年3月19日。基金会以弘扬伯驹精神;传承中华文明;开展文化交流;促进经济繁荣为宗旨,弘扬张伯驹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崇高的道德情怀和纯洁的艺术修养。
 +
 
 +
== 视频 ==
 +
 
 +
张伯驹、潘素外孙女楼朋林口述
 +
 
 +
{{#ev:youku|o0377mqzd4t|alignment=left2017年02月23日发布}}
 +
 
 +
一代风流名士张伯驹
 +
 
 +
{{#ev:youku|s0170punx2l|alignment=left2015年10月29日发布}}
 +
 
 +
== 参考来源 ==
 +
 
 +
{{reflist}}
 +
 
 +
== 外部链接 ==
 +
 
 +
*  [http://art.ifeng.com/2016/0906/3049945.shtml 为人不识张伯驹%20踏遍故宫也枉然 来自凤凰网]
 +
 
 +
* [http://art.people.com.cn/n/2013/0805/c206244-22442266.html 张伯驹捐献毕生藏品 来自人民网]

於 2019年2月1日 (五) 19:48 的最新修訂

張伯駒
出生 1898年3月14日
河南項城
逝世 1982年2月26日
國籍 中國
別名 「遊春主人」、「好好先生」
職業 鑑賞家
知名作品 《叢碧詞》《春遊詞》《秦游詞》《霧中詞》《無名詞》《續斷詞》等

張伯駒,(1898年3月14日-1982年2月26日),原名張家騏,字家騏,號叢碧,別號遊春主人、好好先生,河南項城人。愛國民主人士,收藏鑑賞家、書畫家、詩詞學家、京劇藝術研究家 。

曾任故宮博物院專門委員、國家文物局鑑定委員會委員,吉林省博物館副研究員、副館長,中央文史館館員,任燕京大學國文系中國藝術史名譽導師,北京中國畫研究會名譽會長,中國書法家協會名譽理事等職。 建國初期,張伯駒將多件珍貴文物捐獻給國家。

主要著作有《叢碧詞》《春遊詞》《秦游詞》《霧中詞》《無名詞》《續斷詞》《氍毹紀夢詩》《氍毹紀夢詩注》《洪憲紀事詩注》《亂彈音韻輯要》《叢碧書畫錄》《素月樓聯語》等。

人物生平

張伯駒夫婦在一起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3月14日生於河南項城,系張錦芳之子,袁世凱的表侄。

光緒三十年(1904年),與一個妹妹一起過繼其伯父張鎮芳。7歲入私塾,9歲能寫詩,享有"神童"之譽。

宣統三年(1911年),張伯駒與袁世凱的幾個兒子一起入天津新學書院,開始了學校生活。新學書院是天津的最早由外國教會辦的學院,1902年由英國基督教倫敦會創辦。院址在法租界海大道(原和平區大沽路十七中學校址)。

民國元年(1912年), 父親張鎮芳由署理直隸總督轉任河南都督,張伯駒隨父赴河南開封,入河南陸軍小學讀書。

民國三年(1914年),隨父親遷居北京,長居於此。

民國五年(1916年),由其父張鎮芳做主,娶安徽亳州女子李月娥為妻。同年入袁世凱混成模範團騎兵科學習。

民國七年(1918年),畢業於袁世凱混成模範團騎兵科,並由此進入軍界,歷任安武軍全軍營務處提調、陝西督軍公署參議。後曾在曹錕、吳佩孚、張作霖部任提調參議等職(皆名譽職)。

民國十六年(1927年)起投身金融界。歷任鹽業銀行總管理處稽核,南京鹽業銀行經理、常務董事,秦隴實業銀行經理等職。

民國十九年(1930年),張伯駒與李石曾齊如山梅蘭芳余叔岩馮耿光等組織了"國劇學會"。

民國二十六年三月十四日(1937年),張伯駒40歲生日,為了賑災所演的一出《失空斬》,群星閃耀,盛況空前。 抗日戰爭爆發後,一度去西安,後致力於寫詩填詞。

民國三十年(1941年),被非法綁架近八個月。是年秋,攜全家入秦途中,將國寶《平復帖》縫入衣被。

抗戰勝利後,曾任國民黨第11戰區司令長官部參議、河北省政府顧問、華北文法學院國文系教授,故宮博物院專門委員,北平美術分會理事長等職。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6月在北平參加中國民主同盟,任民盟北平臨時委員會委員,參加北大學生會助學運動、反迫害、反飢餓運動、抗議槍殺東北學生等愛國民主運動。

1981年,張伯駒、潘素與女兒一家合影

北平解放後,曾任燕京大學國文系中國藝術史名譽導師、北京中國書法研究社副社長、北京京劇基本藝術研究社副主任理事、北京棋藝研究社理事兼總幹事、北京中國畫研究會理事、北京古琴研究會理事、文化部文物局文物鑑定委員會委員、公私合營銀行聯合會董事、第1屆北京市政協委員、中國民主同盟總部財務委員會委員、文教委員會委員、聯絡委員會委員。

1949年以後,鹽業銀行公私合營,張伯駒以董事身份參與財產評估後,以個人無股票不能再任董事為由,退出了公私合營銀行。

1952年,經鄭振鐸推薦任文化部顧問。

1956年,張伯駒將其收藏的部分文物捐給了國家,包括西晉陸機《平復帖》卷、隋展子虔《遊春圖》、唐李白《上陽台帖》杜牧《贈張好好詩》卷、宋范仲淹《道服贊》卷、蔡襄自書詩冊、黃庭堅《諸上座帖》、元趙孟頫《千字文》等;同年,加入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

1958年,劃為右派分子。

1961年,在陳毅的干預下張伯駒夫婦來到長春,在吉林省博物館工作。

1962年,任吉林省博物館副研究員、副館長,主要負責文物的鑑定工作。

十年浩劫開始,張伯駒被批鬥、抄家、隔離審查。1969年,以"敵我矛盾,按人民內部矛盾處理"為由一是令其退職;二是送往舒蘭農村插隊落戶。舒蘭地區因張伯駒夫婦年老而拒不接收。張伯駒、潘素回到北京,因無工作、無戶口以出賣家產度日。

1972年,周恩來得悉後,指示聘任張伯駒為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

1978年,中共吉林省委宣傳部批准了吉林省文物局上報的關於對張伯駒的複查結論,當眾予以平反,恢復名譽。

1981年1月,張伯駒、潘素夫婦畫展在北京北海公園舉辦。

1980年,張伯駒右派問題得到平反。晚年還擔任過北京中山書畫社社長、北京中國畫研究會名譽會長、中國書法家協會名譽理事、京華藝術學會名譽會長、北京戲曲研究所研究員、北京崑曲研習社顧問、民盟中央文教委員等職。

1982年正月,參加宴會歸來的張伯駒突患感冒,被送進北大醫院,2月26日去世,享年84歲。

1982年3月26日,舉行了張伯駒追悼大會,葉劍英鄧穎超王震谷牧等黨和國家領導人送了花圈,趙朴初夏衍胡愈之牛滿江劉海粟等二百多人送了輓聯,五百多人參加了追悼會。

主要成就

文物保護

新中國成立前,張伯駒與張蔥玉、鄧以蟄張大千徐悲鴻沈尹默吳湖帆啟功等諸先生一起被聘為故宮博物院專門委員,工作任務為"書畫審定",為故宮博物院收購清宮流散書畫出謀劃策,做了大量工作。當溥儀盜運出宮的書畫在市場上陸續出現時,張伯駒即諫言故宮博物院,儘早開展徵集工作:"一、所有《賞溥傑單》內者,不論真贗,統由故宮博物院價購收回;二、選精品。經過審查價購收回。"經其考訂,1198件中除贗跡及不甚重要者外,有價值之品約有四五百件,按當時價格無需大筆經費便可大部收回。

1946年底,北京古玩商馬霽川從東北帶回20餘件文物推薦給故宮博物院。張伯駒不僅給出了具體的審定意見,而且將他所了解的信息,及時反饋給故宮博物院。 1947年4月19日,張伯駒又作為專門委員,與徐悲鴻、鄧以蟄、啟功等人出席了故宮博物院在絳雪軒舉行的第六屆理事會在平理事第四次談話會,討論書畫收購事宜。

張伯駒頗為重視文物精品,曾向馬衡院長建言,"余主張寧收一件精品,不收若干普通之品"。所以,當發現精品文物在市場上出現時,他多會優先推薦故宮博物院收購,如范仲淹《道服贊》由北京古玩商靳伯聲從東北購得,他居中協調,商定以黃金110兩賣給故宮博物院;又如,當得知馬霽川有展子虔《遊春圖》時,他建議故宮博物院將此卷買下,在故宮博物院無力收購以上兩件文物的情況下,為防止文物流落海外,張伯駒不惜鬻物舉債將它們買下,一件《遊春圖》使他從豪門巨富變為債台高築,不得不變賣在弓弦胡同的一處宅院和潘素的金銀首飾。[1]

文物捐獻

新中國成立後,張伯駒繼續關注故宮博物院事業的發展,而一生所藏文物精華,也大多歸於故宮博物院收藏,兌現了其"予所收蓄不必終予身為予有,但使永存吾土,世傳有緒"的初衷。故宮博物院共計收藏有張伯駒《叢碧書畫錄》著錄的古代書畫22件,幾乎件件堪稱中國藝術史上的璀璨明珠。如晉·陸機《平復帖》是傳世文物中最早的一件名人手跡;隋·展子虔《遊春圖》為傳世最早的一幅獨立山水畫。其餘如唐·杜牧《張好好詩》、唐·李白《上陽台帖》、宋·黃庭堅《諸上座帖》、宋·趙佶《雪江歸棹圖》等,都是中國藝術史上的重要文物。這其中,晉·陸機《平復帖》、唐·杜牧《張好好詩》、宋·范仲淹《道服贊》、宋·黃庭堅《諸上座帖》等8件古代法書精品是1956年由張伯駒、潘素夫婦捐贈國家的,國家文物局後調撥故宮博物院;隋·展子虔《遊春圖》、宋·趙佶《雪江歸棹圖》、明·唐寅《王蜀宮妓圖》等是張伯駒讓與國家,國家文物局收購後陸續調撥故宮博物院的;唐·李白《上陽台帖》則系張伯駒贈與毛澤東主席,1958年中央人民政府主席辦公室將其調撥故宮博物院。另外,故宮博物院還於1959年購買了張伯駒曾收藏的宋·趙孟堅《行書自書詩》。需要特別強調的是,隋·展子虔《遊春圖》、唐·杜牧《張好好詩》、宋·范仲淹《道服贊》等都是故宮博物院當時有意收購,但因各種原因而未能入藏的。它們最終能由故宮博物院收藏,為中華民族所共享,張伯駒居功至偉。[2]

1956年7月,時任文化部部長沈雁冰(茅盾)親筆為捐獻8件國寶的張伯駒頒發了一個褒獎令。

調任吉林省博物館第一副館長後,當時吉林省的文化底子相對薄弱,省博物館的藏品根本無法與國內重點單位相比。於是,張伯駒再次慷慨解囊,無償地捐獻了幾十件自己的珍貴收藏,包括元代仇遠的《自書詩》卷、顏輝的《煮茶圖》卷、宋代趙伯嘯《白雲仙喬圖》卷、元代趙子昂《篆書千字文》卷、明代薛素素《墨蘭圖》軸、唐人寫經《大般若波羅密多經》、明代董其昌的字對、唐人楷書冊等等。時任吉林省委宣傳部長的宋振庭對省博物館的藏畫中尚無宋人真跡感到甚是遺憾。張伯駒得知後,又捐獻了宋代楊婕妤的《百花圖》

文學成就


張伯駒從小就接受中國傳統文化的薰陶,他博覽群書。紮實的文學功底,造就了他多才多藝的文化底蘊。由於他天資超逸,便利用一切閒暇時間,寫下了大量格律相諧、化典圓熟的古體詩詞和音韻、戲曲論著,其詩詞、對聯、分鐘等均達到很高的水平。

藝術成就

京劇藝術

作為京劇票友,張伯駒有三大得意事。一是與余叔岩合作,編寫了《近代劇韻》,總結京劇發展實踐,系統介紹了京劇十三韻。二是為推動京劇藝術發展,張伯駒約同梅蘭芳、余叔岩等人,於1931年創立了"北平國劇協會"。三是1937年,他組織一大幫名角,舉辦了轟動全國的河南旱災籌款義演。張伯駒飾孔明、余叔岩飾王平、楊小樓飾馬謖、王鳳卿飾趙雲、程繼仙飾馬岱、陳香雪飾司馬懿、錢寶森飾張郃、慈瑞泉、王福山飾二老軍帶報子。演出後不久,日本全面侵華。這次義演,被稱為"藝壇最後一次絕唱"。

主要著作

主要著作有《叢碧詞》《春遊詞》《秦游詞》《霧中詞》《無名詞》《續斷詞》和《氍毹紀夢詩》、《氍毹紀夢詩注》《洪憲紀事詩注》及《亂彈音韻輯要》《叢碧書畫錄》《素月樓聯語》《京劇音韻》等。

人物事跡

還珠於民

1956年,故宮博物院收到了一份極為珍貴的大禮:著名收藏家張伯駒及其夫人潘素,將其30年所收藏的珍品--包括陸機的《平復帖》、杜牧的《張好好詩》、范仲淹的《道服贊》以及黃庭堅《草書》等8幅書法,無償捐獻出來。政府為此獎勵的20萬元,被張伯駒婉言謝絕。"他說得很簡單,'我看的東西和收藏的東西相當多,跟過眼雲煙一樣,但是這些東西不一定要永遠保留在我這裡,我可以捐出來,使這件寶物永遠保存在我們的國土上。"

據當代資深山水畫家、國畫理論家關瑞之先生回憶:1980年夏,他陪同張伯駒、關松房、啟功、魏龍驤等老人同游頤和園時,河南的一位領導問關松房、張伯駒兩位老人:當今很多名人都在考慮建博物館、灌唱片將自己的藝術作品傳世,您們是不是也有考慮?張伯駒回答:"我的東西都在故宮裡,不用操心了"。

收藏壯舉

《平復帖》是其中最典型一例。 張伯駒最早是在湖北一次賑災書畫會上見到《平復帖》的,當時歸溥儒(溥心畲)所有。溥儒是道光皇帝的曾孫,恭親王之孫。溥儒在1936年將所藏的唐代韓乾的《照夜白圖》賣於他人,後流于海外。這件事情讓張伯駒久久不能釋懷。據王世襄回憶,張伯駒深恐《平復帖》蹈此覆轍,因此委託琉璃廠一家老闆向溥儒請求出售。但溥儒索價20萬元,張伯駒力不能勝而未果。第二年又請張大千也向溥儒求購,同樣在20萬元的要價前止步。 一直對此念念不忘的張伯駒後來偶然得知溥儒喪母,急需錢財為母發喪,經傅沅叔斡旋,以4萬元購得。張伯駒後來得知,另一位白姓字畫商人聽說此事後,也想拿到此帖賣給日本人,出價便是20萬。慶幸的是,《平復帖》已在張伯駒手裡。張伯駒後來寫了篇小文,只淡淡地提及此事,"在昔欲阻《照夜白圖》出國而未能,此則終了宿願,亦吾生之一大事",在張伯駒眼裡,這些蘊含了中國文化的字畫的價值,甚至超過自己的生命。

1941年,上海發生了一起轟動一時的綁架案,被綁架者正是張伯駒。 "我父親每個月都要到上海分行去開會,一早飛機下來以後,我們的車去接父親。"像往常一樣,一輛汽車開在前面,張伯駒乘坐的那輛車跟在後面。誰知一進胡同口,張伯駒很快被一輛黑色小汽車上下來的人帶走。 綁架者的身份和底細也很快成了上海灘公開的秘密--他們是汪偽特工總部的"76號"特務組織,他們向張伯駒夫人潘素索要300萬(偽幣),否則撕票。綁架者明顯是衝着張伯駒的錢財來的,但張家的錢其實大部分都變成了那些珍貴的字畫了。"我父親的叔叔跟我母親到處借錢,因為家裡沒有錢,他們有錢都買了字畫。"張傳彩回憶,最簡單可行的辦法是變賣字畫,拿錢贖人。潘素後來設法去看了張伯駒一次,丈夫卻偷偷告訴她,家裡那些字畫千萬不能動,尤其 "父親說,這是我的命,我死了不要緊,這個字畫要留下來,他說不要以為賣掉字畫換錢來贖我,這樣的話我不出去。"如是僵持了近八個月,張伯駒寧可冒着隨時被"撕票"的危險,卻始終不肯答應變賣一件藏品。直到綁匪妥協,將贖金從300萬降到40萬,潘素與張家人多方籌借,才將張伯駒救出。

張伯駒很快離開上海,取道南京、河南來到西安,潘素將年幼的張傳彩托給西安的一位友人,自己一人先回北京,後來的幾年裡,張傳彩只記得父母親一次次往返於北京和西安之間,長大後才知道那時候北京已經淪陷,母親潘素為了不讓像《平復帖》那些國寶級的字畫出任何意外,將它們偷偷地縫在被子裡,一路擔驚受怕地帶出北京。 張伯駒與《遊春圖》,是另一段值得

被永遠銘記的佳話。30年代溥儀到東北當偽滿洲國皇帝時,帶走故宮1200件珍貴文物,1945年,隨着日本的戰敗,一些珍貴字畫開始流於市面。"吾人即建議故宮博物院兩項辦法:一、所有賞溥傑單內者,不論真贗,統由故宮博物院作價收回;二、選精品經過審查價購收回。"時任故宮博物院專門委員的張伯駒認為,那批文物中有價值的精品約四五百件,按當時價格,不需太多經費,便可大部收回。 1946年,北平古玩界傳出消息:琉璃廠一位叫馬霽川的老闆正為一幅古畫尋找買主,這幅古畫正是稀世珍寶《遊春圖》。張伯駒原本建議故宮博物院出面買下,並表示如果經費不夠,自己"願代周轉",但故宮方面仍未有回應,無奈之下張伯駒決心個人出面。

人物傳奇

張伯駒在《叢碧書畫錄序》中自述,收藏有兩大要件:一為財,二為才,前者自不必提,至於後者,天生聰慧的張伯駒有令人驚嘆的過目不忘的本領。他自己曾回憶,在友人家裡偶翻一書,過若干天后,還能將其中詩句背誦下來,而持有此書的友人卻毫無印象。

張伯駒的老朋友孫曜東回憶,雖然擁有偌大一份家業,但張伯駒在生活上樸素得令人難以置信,"不抽煙、不喝酒、不賭博、不穿絲綢,也從不穿得西裝革履,長年一襲長衫,而且飲食非常隨便,有個大蔥炒雞蛋就認為是上好的菜餚了。他對汽車的要求是,只要有四個車輪而且能轉就行了,絲毫不講派頭。"但對看中的文物,張伯駒卻是一擲千金。"那時很多字畫商人都喜歡和他打交道,因為人家開出的價,他從來不還。"張傳彩說。

張伯駒散淡的個性,著名紅學家周汝昌曾有很傳神的描述:"我到了張先生那裡,去熟了以後,我不理張先生,張先生也不理我,我要回學校了,我也不告辭,我出了門就走,擺脫俗念,我們那個關係沒人理解。"

1945年,王世襄參與了清理戰時文物損失工作,得以與張伯駒結交。王世襄後來回憶,他一直想研究《平復帖》,但想到東西實在太珍貴了,他小心翼翼地提出能否在張家看上一兩次,"沒想到我一說,他就說'你拿回家看去',這下倒給我添了負擔了","到家之後,騰空了一隻樟木小箱,放在床頭,白棉布鋪墊平整,再用高麗紙把已有錦袱的《平復帖》包好,放入箱中。每次不得已而出門,回來都要開鎖啟箱,看它安然無恙才放心。觀看時要等天氣晴朗,把桌子搬到貼近南窗,光線好而無日曬處,鋪好白氈子和高麗紙,洗淨手,戴上白手套,才靜心屏息地打開手卷。"王世襄回憶自己拿到這幅"稀世之寶"時的心情。"《平復帖》在我家放了一個多月才畢恭畢敬地捧還給伯駒先生,一時頓覺輕鬆愉快,如釋重負。"

摺疊痴迷京劇 張 《張伯駒與京劇》 《張伯駒與京劇》 伯駒,京劇老生,別署凍雲樓主。張伯駒在京劇藝術方面的造詣和聲望也是很高的;他自幼便喜愛京劇,曾自言八歲時在下天仙戲院看楊小樓九陣風的戲。

青年和中年時,正值中國京劇的鼎盛時期,後看余叔岩戲並向余的琴師李佩卿學戲一年內即能彩唱。並從錢寶森、王福山習武工。《別母亂箭》為常演劇目。曾與田桂鳳、梅蘭芳同台演出,楊小樓、余叔岩、程繼先、王鳳卿等曾為其傍演《失空斬》。1930年與李石曾、齊如山、梅蘭芳、余叔岩、馮耿光等組織"國劇學會"。

張伯駒學京劇嚴守傳統的要求。他下的功夫也很深,調嗓子、打把子、文武昆亂無所不學,但他對余叔岩的劇藝,卻是薰陶得比直接學的多。他的著作《氍毹紀夢詩》也記載他學戲的情況,"歸來已是曉鐘鼓,似負香衾事早朝。文武昆亂皆不擋,未傳猶有太平橋。"為什麼"未傳猶有太平橋"呢?余叔岩曾對張伯駒說過:"過橋一場,一足登椅,一足登桌,敵將一槍刺前胸,須兩手持槍硬殭屍摔下。飾敵將者,檢場者皆須在行,否則易出危險。"所以這場有危險的戲未傳張伯駒,可見余叔岩對其傾盡心力,備極愛護。

民國二十六年他四十歲生日,為了賑災所演的一出《失空斬》可謂是他在京劇上最出名也是最難得的一次演出。他飾孔明、余叔岩的王平、楊小樓的馬謖王鳳卿趙雲程繼仙馬岱陳香雪司馬懿錢寶森張郃、慈瑞泉、王福山的二老軍帶報子。演出在隆福寺街福全館,當天盛況真是空前。許多外地戲迷遠道趕到北京為看這齣藝壇絕響,人譽之以杜詩句"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此劇曾拍攝了紀錄電影,傳聞原版後流入美國,不知確否。

婚姻生活

在潘素之前張伯駒已有三房妻妾,十五六時由養父張鎮芳包辦娶了安徽亳州女子李氏,她父親曾任安徽督軍。在嫁給張伯駒之前兩人並沒有什麼交往,更談不上什麼感情,張伯駒是在不願意、不甘心的情況下和她結合的,所以她和張伯駒一直沒有建立起真正的感情,而且結婚多年也沒有生兒育女。1939年她故去時,張伯駒都沒回天津家裡。

張伯駒的第二位夫人鄧韻綺原是北京的京韻大鼓藝人,韻綺的名字是張伯駒給起的。張伯駒之子張柳溪回憶:"我大媽當年是唱得好的京韻大鼓藝人,我上大學時她已經四五十歲了,仍斷不了哼唱幾句。她的長相不算嬌艷,也不太善於打扮自己,穿着綢緞衣裝也不比別人更美,當年主要是唱紅了的。她到底是出身貧寒,所以很會料理家庭生活,她能把我父親在北京的生活安排料理得很好,北京家裡的管家和廚師也能夠按照我父親的需要隨時侍候,做出令我父親滿意的豐盛菜餚。"

張伯駒的第三位夫人王韻緗是蘇州人,名字也是張伯駒起的。王韻緗的父親從家鄉外出做工在北京安了家。張伯駒經過大中銀行職員的介紹看中了王韻緗,就在北池子一帶弄了一套小院,娶了王韻緗。不久以後王韻緗就懷孕了,張鎮芳早就盼望有個孫子,知道王韻緗懷孕後,就把王韻緗接到天津家裡同住。王韻緗生下張柳溪之後,爺爺奶奶就沒有再讓王韻緗母子回北京,而是留在了天津家裡。"(張柳溪"父親張伯駒的姻緣")

上世紀20年代末,張伯駒被委派去上海任鹽業銀行總管理處總稽核時,三夫人王韻緗是準備隨行的,但此時王韻緗已管理張府全家的家務和一切收支,再加上張伯駒的父母不願讓孫子張柳溪離開,最終沒能成行,而張伯駒去上海後邂逅並娶了潘素。1948年鄧韻綺與張伯駒離婚,1952年王韻緗也和張伯駒離了婚。只有潘素留在了張伯駒身邊,陪伴他度過了坎坷的一生。

天下第一藏

《平復帖》為西晉大文人陸機手書真跡,距今已有近1700年,比王羲之的手跡還早七八十年,是現今傳世墨跡中的"開篇鼻祖"。它長不足一尺,只有9行字,卻蓋滿了歷代名家的收藏章記,朱印累累,滿紙生輝,被收藏界尊為 "中華第一帖"。它用禿筆寫於麻紙之上,筆意婉轉,風格平淡質樸,其字體為草隸書。《平復帖》在中國書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同時對研究文字和書法變遷方面都有參考價值。

《遊春圖》為隋代大畫家展子虔所繪,距今1400多年,被認為中國現存最早的一幅畫作,歷代書畫界都將其奉為絕無僅有的極品,有人稱它是"國寶中的國寶"。《遊春圖》畫卷長二尺有餘,運筆精到,意趣無限,素有"天下第一畫卷"的美稱。畫家運用細而有力的線條勾畫出物象的輪廓,人物雖然小如豆粒,但一絲不苟,形態畢現。山石樹木只用線條畫出,可以看到行筆的輕重、粗細、頓挫、轉折的變化,但尚未見到唐代以後繪畫中出現的皴擦技法。 作品的色彩濃麗厚重,山石樹木均以礦物製成的石青、石綠顏料賦色,以青綠的色彩為主調,建築物和人物、馬匹間以紅、白諸色,既統一和諧,又富有變化。亮麗的色彩亦更好地襯托出大好河山盎然勃發的春天氣息。

《上陽台帖》,紙本,縱28.5cm,橫38.1cm。草書5行,共25字。是李白所書自詠四言詩:"山高水長,物象千萬,非有老筆,清壯可窮。十八日,上陽台書,太白。"引首清高宗弘曆楷書題"青蓮逸翰"四字,正文右上宋徽宗趙佶瘦金書題簽:" 唐李太白上陽台"一行。後紙有宋徽宗趙佶,元張晏、杜本、歐陽玄、王餘慶、危素、騶魯,清乾隆皇帝題跋和觀款。 這是李白傳世的唯一書跡。其落筆天縱,收筆處一放開鋒。此帖曾入宣和內府,後歸賈似道,元代經張晏處,明藏項元汴天籟閣。清代先為安岐所得,再入內府,清末流出宮外。民國時入張伯駒手,建國後獻給中央國務院。1958年此帖轉交故宮博物院收藏。

人物評價

周汝昌:我所平生見到的,文化高人很多,這樣人也少少的。

史樹青:我們近代沒(接觸)出過這樣高的人,有學問的人,有涵養的人。

啟功: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天下民間收藏第一人。"

劉海粟:"他是當代文化高原上的一座峻峰。從他那廣袤的心胸湧出四條河流,那便是書畫鑑藏、詩詞、戲曲和書法。四種姊妹藝術互相溝通,又各具性格,堪稱京華老名士,藝苑真學人。"

章伯鈞:"不論中國文學如何發展,都不會再有張伯駒!"

周汝昌:"閱讀張伯駒,我深深覺得,他為人超拔是因為時間坐標系特異,一般人時間坐標系三年五年,頂多十年八年,而張伯駒的坐標系大約有千年,所以他能坐觀雲起,笑看落花,視勛名如糟粕、看勢力如塵埃。"

千家駒:"我參加八寶山追悼會不知道多少次了。很多人悼辭上無一例外地寫着'永垂不朽'。依我看,並非都能永垂不朽,真正不朽者,張伯駒是一個。"經濟學家。 宋振庭:"愛國家、愛民族,費盡心血一生為文化,不惜身家性命;重道義、重友誼,冰雪肝膽賚志念一統,豪氣萬古凌霄"。

王世襄:實在使人難以想象,曾用現大洋4萬塊購買《平復貼》、黃金170兩易得《遊春圖》,並於1955年將8件國之重寶捐贈給國家的張伯駒、夫人竟一貧到如此地步。他十分讚賞黃永玉為張伯駒下的論斷--"富不驕,貧能安,臨危不懼,見辱不驚……真大忍人也!"

家庭成員

大夫人:李月娥,安徽亳州人,1939年去世,無子。

二夫人:鄧韻綺,北京人,原為京韻大鼓藝人,1948年與張伯駒離婚,無子。

三夫人:王韻緗,蘇州人,1952年與張伯駒離婚。

四夫人:潘素,原名潘白琴,蘇州人,著名山水畫家。

兒 子:張柳溪,三夫人王韻緗生。

女 兒:張傳彩,四夫人潘素生。

人物紀念

1998年4月16日,張伯駒誕辰100周年紀念座談會在京舉行。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何魯麗等100多人出席了座談會。[17]

2001年,在啟功、歐陽中石、史樹青、孫軼青等書畫界泰斗的幫助下,張伯駒侄孫張柱堂在北京成立了張伯駒文化藝術研究會籌委會。得到了京城很多文化界名人的支持,他陸續收集了一批張伯駒愛國主義的文獻和珍貴資料。

2009年3月,在第十一屆二次全國政協會議上,中國社科院劉慶柱等12位全國科技文化界委員,提交了一份相關提案。提案中說,張伯駒是我國近現代的文化名人。在國難當頭時期,他為了避免國寶流失,不惜傾家蕩產,用良知捍衛和保護了我國的文化遺產;"西安事變"期間,他敦促張學良將軍逼蔣聯共抗日;解放前夕,張伯駒積極協助地下党進行和平解放北平談判。解放後,張伯駒沒有將118件國寶留給子女,而是無償捐獻給了國家。提案建議,在張伯駒的故鄉修建一座紀念館或藝術館,作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11年6月19日,張伯駒潘素故居紀念館正式揭牌。紀念館位於北京什剎海後海南沿26號的張伯駒故居內。張伯駒故居風格獨特。張伯駒故居不是典型的四合院結構,坐南朝北,北房5間,院南有一方亭和廊房。北房東間為臥室,西間為客房,居中三間是客廳兼畫室。這個宅子約占地1畝,大概600平方米,大小共23個房間。張伯駒1953年買下後一直住到1982年去世。

河南省張伯駒文化發展基金會成立於2014年3月19日。基金會以弘揚伯駒精神;傳承中華文明;開展文化交流;促進經濟繁榮為宗旨,弘揚張伯駒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崇高的道德情懷和純潔的藝術修養。

視頻

張伯駒、潘素外孫女樓朋林口述

一代風流名士張伯駒

參考來源

  1. http://news.kf.cn/2016/0606/202592.shtml 民國四公子之一張伯駒: 天下第一藏 藝苑真學人 來自開封網
  2. http://www.zhld.com/zkwb/html/2011-01/06/content_86312.htm 「但使國寶永存吾土」來自周口文化

外部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