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愈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胡愈之 | |
---|---|
胡愈之
(1896年9月9日-1986年1月16日),原名學愚,浙江上虞人。中華民國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出版家、社會活動家、政治人物。第五屆全國政協副主席、第六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國民主同盟中央委員會代主席、中國共產黨黨員。[1][2][3][4]
生平
上海風雲
1896年,胡愈之生於浙江省上虞縣。1902年入私塾。1904年到1910年,在上虞縣高等小學堂學習。1911年,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入紹興府中學堂實科二年級,下半年因傷寒病休學回家。1912年病癒,因不願被降級,決定不回紹興府中學堂,改赴杭州英語補習學校學英文。半年後,該校停辦,回家在父母安排下與小越羅家的親表姐羅雅琴結婚。1913年,經父親安排,拜紹興人、橫山春暉學堂教師薛朗軒(蔡元培的同學和連襟)為師,學習國文一年。[4]1914年,考入上海商務印書館編輯部當練習生。[3][2]1915年起,在《東方雜誌》上經常發表文章,這也使他很快從練習生升為助理編輯、編輯。[4]1919年,發起成立上海世界語學會。1920年,與沉雁冰、鄭振鐸發起成立文學研究會。[3][2]1921年,胡愈之、胡仲持創辦《上虞聲》,胡愈之任主編,葉天底、陳鶴琴等人都曾為該刊物撰稿。因籌資困難,僅出兩期便停刊。1924年,胡愈之與在上海的上虞青年及上虞教育界青年一同成立「上虞青年協進社」,並共同籌款復刊《上虞聲》,胡愈之仍為主編。[5][6]1924年初,父親胡慶堦病逝,回鄉料理喪事後,順訪白馬湖(春暉中學的所在地),經夏丏尊結識了朱自清、豐子愷、朱光潛、匡互生、劉熏宇等新朋友。1924年冬,黃源上課時戴烏氈帽,引發春暉中學學潮,部分教師不滿校方,於1925年春離開白馬湖赴上海江灣創辦立達學園、立達學會,胡愈之也是立達學會會員。[4]1925年,胡愈之參加五卅運動,編輯出版《公理日報》,撰寫《五卅運動記實》。[3][2]1926年,章錫琛因為倡導婦女思想解放而遭商務印書館辭退,經胡愈之建議,與吳覺農、鄭振鐸、葉聖陶等人共同協助創辦開明書店,這是中國首家完全由知識分子興辦的書店。[4]
1927年,蔣介石發動四一二政變。胡愈之目睹四一二政變中上海寶山路屠殺的慘狀後,出於義憤寫下一封由鄭振鐸、吳覺農、章錫琛、周予同等人共同署名的致中國國民黨元老的抗議信,在《商報》發表,隨即遭到白色恐怖威脅。經朋友們勸告,他決定籌資到法國留學,以避開風頭。1927年12月,他回家鄉探望母親。1928年春,開明書店的朋友章錫琛、葉聖陶、徐調孚、周予同、章克標、賀昌群等人來到白馬湖,和從豐惠趕來的胡愈之在夏丏尊家聚會,為胡愈之餞行,並共商開明書店發展計劃。當時決定開明書店創辦《中學生》雜誌,請夏丏尊任開明書店總編輯兼《中學生》雜誌社社長。[4]
社會活動家
1928年1月,胡愈之流亡法國,留學巴黎大學國際法學院。1931年春,經蘇聯回到中國,撰寫《莫斯科印象記》。九一八事變發生後,在上海擔任中國青年世界語者聯盟書記,主編《東方雜誌》(1932年任主編)、《世界知識》(1934年創辦並主編),並且和鄒韜奮等人一起主持《生活周刊》,進行抗日救亡宣傳。[3][2]九一八事變後,胡愈之提出「全民族團結抗日」的主張,遭到上海執行左傾路線的中國共產黨黨員不容,說他是「想到國民黨外交部工作」、「喝了宋美齡的洗腳水」。[7]1932年初夏,病重住院治療的胡愈之回豐惠老家,找族兄胡仲宣(中醫傷寒專家)診治,經多月服藥調養康復,返回上海。[4]1933年,參加宋慶齡等人創辦的中國民權保障同盟,擔任中國民權保障同盟總會臨時中央執委會執行委員。1933年9月,秘密加入中國共產黨。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先後籌劃創辦《文學》、《譯文》、《太白》、《婦女生活》等刊物。1935年後,在上海文化界推動抗日救亡活動,是全國各界救國聯合會發起人之一。1936年11月,救國會「七君子」被國民政府逮捕後,胡愈之、宋慶齡、何香凝等人發起「救國入獄運動」。[3][2]
從抗戰到內戰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胡愈之在上海提議成立國際宣傳委員會,出版《團結》、《集納》、《上海人報》、《譯報》等刊物,宣傳抗日,他還組織翻譯出版《西行漫記》、編輯出版《魯迅全集》。1938年抵達武漢,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三廳第五處處長,主管抗日宣傳。日軍占領武漢後,轉移到廣西桂林,參與創辦國際新聞社、文化供應社、廣西地方建設幹部學校。1940年秋,被派往新加坡,任陳嘉庚創辦的《南洋商報》主編。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後,胡愈之和王任叔、郁達夫等人組織「星華文化界戰時工作團」,胡愈之任副團長。[3][2]1942年新加坡被日本佔領,胡愈之夫婦與郁達夫、王任叔等流亡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從事秘密抗日活動,研究印度尼西亞語言。[8][2]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與邵宗漢、王任叔等在棉蘭創辦《民主日報》,同年回到新加坡。[8]胡愈之與陳嘉庚創辦「新南洋出版社」、《南僑日報》、《周下》等報刊,胡愈之任新南洋出版社社長。1946年受中國共產黨委派,加入中國民主同盟。還在新加坡領導成立中國民主同盟馬來亞支部,任主任委員。1948年8月,胡愈之經香港進入華北解放區。1949年6月,任《光明日報》總編輯。1949年9月出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3]
共和國時期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胡愈之歷任中央人民政府出版總署署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副部長,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副主任,中國人民外交學會副會長,中華全國世界語協會理事長。1953年5月,任中國民主同盟中央秘書長。胡愈之是第一、二、三、四、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全國政協第二、三、四屆委員。1979年7月到1983年6月,任第五屆全國政協副主席。1983年6月到1986年1月,任第六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他是中國民主同盟第二屆中央常務委員,1958年11月至1986年1月任第三、四、五屆中央副主席(其中1985年到1986年代理主席)。[3][9][10][2]
1957年反右期間,民盟在反右中嚴重「擴大化」。1979年,在民盟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上,胡愈之代表民盟中央做工作報告時,以個人名義承擔了民盟中央所犯「左」的錯誤的責任,並誠懇向因此受牽連和不公正待遇的民盟同志道歉。[7]文化大革命期間,1972年夏,胡愈之、周世釗、楊東蓴決定上書毛澤東,由周世釗執筆,信中提到八個方面問題:將林彪集團中罪行特別嚴重的頭目處以死刑;落實幹部政策;解放知識分子;總結解放軍支左的經驗教訓;青年教育問題,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嚴重後果;恢復尖端科學研究,除恢復理工科大學,還要恢復文科大學;開放書禁,改變「青年工人、農民和學生除政治理論外沒有多的書可讀」的狀況;受理群眾申訴,健全法制。[7][11]毛澤東派人同他們談了兩個半天,胡愈之在談話中主張發揚民主、廣開言路。後來,胡愈之倡議搞個「群言堂」刊物,讓各種不同意見可以發表。經多方努力,1985年4月7日,民盟中央的《群言》雜誌創刊。[12]1982年,他在對《工人日報》記者的談話中,系統闡述了自己對知識分子的看法,認為「重視知識分子就是重視知識。」文革結束後,他恢復了寫作,自1977年寫下《永遠懷念周總理》,到1986年1月寫下《堅持改革,認真學習》,九年間共寫文章44篇,其中許多是懷念逝者如周恩來、范長江、郭沫若、潘漢年、金仲華、鄒韜奮、宋慶齡、茅盾、陶行知、馮雪峰、戈公振、郁達夫等十餘人。[7]
着作
- 《胡愈之回憶錄》
- 陀羅雪維支着,胡愈之譯,《東方寓言集》,開明書店,1927年
家庭
- 父:胡慶堦
- 二弟:胡仲持。子胡序介,長女胡德華(序昭)、次女胡令升(序高)。胡令升長女曹佐雅、次女胡舒立。
- 三弟:胡伯懇。子胡大成。
- 四弟:胡學惠。子胡序威,胡序威之妻黃亦春的母親夏覺夫是夏丏尊在平屋養大的親侄女。
- 五弟:胡學恕(胡霍)。長子胡序勝,次子胡序建。[4]
- 第一任妻子:羅雅琴。
- 第二任妻子:沉茲九,婦女活動家,1941年與胡愈之結婚。
參考資料
- ↑ 胡愈之上虞史志網,2012-11-29
- ↑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胡愈之,浙江黨建網,2015-04-29
- ↑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胡愈之(1896-1986),中國政協新聞網,於2015-05-01查閱
- ↑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胡愈之與春暉,上虞新聞網,2010-03-22
- ↑ 胡愈之、胡仲持創辦《上虞聲》,上虞新聞網,2011-04-07
- ↑ 蔡德億,胡愈之與《上虞聲》,上虞黨史1997年1月
- ↑ 7.0 7.1 7.2 7.3 胡大成,死無對證及憶胡愈老,同舟共進2005年第2期
- ↑ 8.0 8.1 黃書海主編,忘不了的歲月,世界知識出版社,2003年,ISBN 978-7-5012-1975-9/K.380
- ↑ 光明日報報史,光明網,2007-12-24
- ↑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辦公廳. 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名單.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辦公廳. 1955年.
- ↑ 高巍,三老上書毛澤東,黨史博覽2000年11期
- ↑ 王碧蓉,祝賀與期望——《群言》創刊5周年座談會側記,群言1990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