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张子和吐、汗、下三法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本草纲目
来自网络的图片


张子和吐、汗、下三法出自本草纲目第二卷。[1]本草纲目[2]公元 1578 年明.李时珍著。五十二卷。 作者用了近三十年时间编成, 收载药物 1892 种,附药图 1000 余幅,阐发药物的性味、主治、用药法则、产地、形态、采集、炮制 、方剂配伍等,并载附方 10000 余。 被国外学者誉为中国之百科全书。)

张子和吐、汗、下三法

人的身体分表里,气血分虚实。良医先治其实,后治其虚。粗医或治实,或治虚。谬医则实实虚虚。惟庸医能补其虚,不敢治其实。举世有不少他们的错误,这就是我著三法的原因。

任脉诸穴歌 任脉会阴两阴间,曲骨毛际陷中安,中极脐下四寸取,关元脐下三寸连,脐下二寸名石门,脐下寸半气海全,脐下一寸阴交穴,脐之中央即神阙,脐上一寸为水分,脐上二寸下脘列,脐上三寸名建里,脐上四寸中脘许,脐上五寸上脘在,巨阙脐上六寸五,鸠毛蔽骨下五分,中庭膻下寸六取,膻中却在两乳间,膻上寸六玉堂主,膻上紫宫三寸二,膻上华华盖四八举,膻上璇玑五寸八,玑上一寸天突起,天突喉下约四寸,廉泉颔下骨尖已,承桨颐前辱棱下,任脉中央行腹时在。

病皆非人身素有之物,或自外入,或自内生,皆邪气也。邪气中人,去之可也,揽而留之可乎?留之轻则久而自尽,甚则久而不已,更甚则暴死矣。如果不去邪而先施以补剂,就像盗未出门而先修房屋,真气未胜而邪气肆虐。惟脉脱下虚、无邪无积之人,才可以议论滋补的话题。他病惟先用三法,攻去邪气,而元气自复也。素问一书中说,辛甘发散、淡渗泄为阳,酸、苦、咸涌泄为阴。发散归于汗法,涌归于吐,泄归于下。渗为解表同于汗,泄为利小便同于下,殊不言补。所谓补者,辛补肝,咸补心,甘补肾,酸补脾,苦补肺,更有君臣佐使,皆以发腠理、致津液、通气血而已,非今人所用温燥邪僻之补也。盖草木皆以治病,病去则五谷、果、菜、肉皆补物也,犹当辨其五脏所宜,毋使偏倾可也。若以药为补,虽甘草、苦参,久服必有偏胜增气而致夭之虑,况大毒有毒乎?是故三法犹刑罚也,粱、肉就如同德教。治理乱世用刑,治理太平用德,一个道理。我用三法,但常兼众法,有按有跷,有堵有导,有减增,有续止。医者不明白我的法反而污蔑它,可悲啊!如引涎漉涎,取嚏追泪,凡上行者,皆吐法也。熏蒸、渫洗、熨烙、针刺、砭射,导引、按摩,凡解表者,皆汗法也。催生、下乳,磨积、逐水,破经、泄气,凡下行者,皆下法也。天之六气,风、寒、暑、湿、燥、火,发病多在上。地之六气,雾、露、雨、雪、水、泥,发病多在下。人之六味,酸、苦、甘、辛、咸、淡,发病多在中。发病者三,出病者亦三。风寒之邪,结于皮肤之间,滞于经络之内,留而不去,或发痛麻痹,肿痒拘挛,皆可汗而出之。痰饮宿食在胸膈为诸病,皆可涌而出之。寒湿固冷火热客下焦发为诸病,皆可泄而出之。吐中有汗,下中有补。

吐法 凡病在胸膈中脘以上者,皆适合用吐法。考之本草,吐药之苦寒者,瓜蒂、栀子、茶末、豆豉、黄连、苦参、大黄、黄芩。辛苦而寒者,常山、藜芦、郁金。甘而寒者,桐油。甘而温者,牛肉。甘苦而寒者,地黄、人参芦。苦而温者,青木香、桔梗芦、远志、厚朴。辛苦而温者,薄荷、芫花、菘萝。辛而温者,萝卜子、谷精草、葱根须、杜衡、皂荚。辛而寒者,胆矾、石绿、石青。辛而温者,蜗梢、乌梅、乌头、附子尖、轻粉。酸而寒者,晋矾、绿矾、齑汁。酸而平者,铜绿。甘酸而平者,赤小豆。酸而温者,饭浆。咸而寒者,青盐、沧盐、白米饮。甘而寒者,牙消。辛而热者,砒石。诸药惟常山、胆矾、瓜蒂有小毒,藜芦、芫花、乌、附、砒石有大毒,其他的都是无毒之吐药。凡用法,先宜少服,不吐再逐渐增加,并用鸡毛撩拨。还不吐,投齑粉,不吐再投,且投且探,无不吐者。吐至眩晕,慎勿惊疑,但饮冰水、新水立解。强者可一吐而安,弱者作三次吐之。吐之次日,有顿快者,有转甚者,引之未尽也,俟数日再吐之。吐后不禁物,惟忌饱食酸咸硬物、干物、油肥之物。吐后心火既降,阴道必强,大禁房室悲忧,病人既不自责,必归罪于吐法也。

不可吐者有八:性刚暴好怒喜淫者,病势已危老弱气衰者,自吐不止者,阳败血虚者,吐血、咯血、崩血、溺血者,病人粗知医书不辨邪正者,病人无正性反复不定者,左右多嘈杂之言者,以上八者皆不可吐,吐则转生他病。

汗法 风寒暑湿之邪,入于皮肤之间而未深,欲速去之,莫如发汗,也就是开玄府而逐邪气也。然有数法:有温热发汗,寒凉发汗,熏渍发汗,导引发汗。以本草校之,荆芥、薄荷、白芷、陈皮、半夏、细辛、苍术、天麻、生姜、葱白,辛而温者。蜀椒、胡椒、茱萸、大蒜,辛而热者。青皮、防己、秦艽,辛而平者。麻黄、人参、大枣,甘而温者。葛根、赤茯苓,甘而平者。桑白皮,甘而寒者。防风、当归,甘辛而温者。官桂、桂枝,甘辛而大热者。厚朴、桔梗,苦而温者。黄芩、知母、枳实、苦参、地骨皮、柴胡、前胡,苦而寒者。羌活、独活,苦辛而微温者。升麻,苦甘且平者。芍药,酸而微寒者。浮萍,辛酸而寒者。以上皆发散之属也。善用者,当热而热,当寒而寒,不善用者反此,则病有变也。发汗中病则止,不必尽剂。凡破伤风、小儿惊风、飧泄不止、酒病火病,皆宜汗之,所谓火郁则发之也。

下法 积聚陈食于中,留结寒热于内,必用下法。陈食去而肠胃洁,癜瘕尽而营卫通。下之者,亦补之也。考以本草,下之寒者,戎盐之咸,犀角之酸咸,沧盐、泽泻之甘咸,枳实之苦酸,腻粉之辛,泽漆之苦辛,杏仁之苦甘。下之微寒者,猪胆之苦。下之大寒者,牙硝之甘,大黄、牵牛、瓜蒂、苦瓠、牛胆、蓝汁、羊蹄根苗之苦,大戟、甘遂之苦甘,朴硝、芒硝之苦咸。下之温者,槟榔之辛,芫花之苦辛,石蜜之甘,皂角之辛咸。下之热者,巴豆之辛。下之凉者,猪、羊血之咸。下之平者,郁李仁之酸,桃花之苦。以上皆下药。惟巴豆性热,非寒积不可轻用,妄下则使人津液涸竭,留毒不去,胸热口燥,转生他病也。不可下者有四:洞泄寒中者,表里俱虚者,厥而唇青手足冷者,小儿病后慢惊者,以上四者误下,必致杀人。其余大积大聚、大痞大秘、大燥大坚,非下不可,但须寒热积气用之,中病则止,不必尽剂也。

第二卷 序列

书籍简介

本草纲目》(Compendium of Materia Medica)是由明朝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1518-1593年)为修改古代医书中的错误而编,他以毕生精力,亲历实践,广收博采,对本草学进行了全面的整理总结,历时29年编成,30余年心血的结晶。共有52卷,载有药物1892种,其中载有新药374种,收集药方11096个,书中还绘制了1160幅精美的插图,约190万字,分为16部、60类。这种分类法,已经过渡到按自然演化的系统来进行了。对植物的科学分类,要比瑞典的分类学家林奈[3]早二百年。每种药物分列释名(确定名称)、集解(叙述产地)、正误(更正过去文献的错误)、修治(炮制方法)、气味、主治、发明(前三项指分析药物的功能)、附方(收集民间流传的药方)等项。全书收录植物药有881种,附录61种,共942种,再加上具名未用植物153种,共计1095种,占全部药物总数的58%。李时珍把植物分为草部、谷部、菜部、果部、本部五部,又把草部分为山草、芳草、湿草、毒草、蔓草、水草、石草、苔草、杂草等九类,是我国医药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是对16世纪以前中医药学的系统总结,在训诂、语言文字、历史、地理、植物、动物、矿物、冶金等方面也有突出成就。本书十七世纪末即传播,先后多种文字的译本,对世界自然科学也有举世公认的卓越贡献。其有关资料曾被达尔文所引。用它是几千年来祖国药物学的总结。这本药典,不论从它严密的科学分类,或是从它包含药物的数目之多和流畅生动的文笔来看,都远远超过古代任何一部本草著作。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对人类近代科学以及医学方面影响最大。是我国医药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它的成就,首先在药物分类上改变了原有上、中、下三品分类法,采取了“析族区类,振纲分目”的科学分类。它把药物分矿物药、植物药、动物药。又将矿物药分为金部、玉部、石部、卤部四部。植物药一类,根据植物的性能、形态、及其生长的环境,区别为草部、谷部、菜部、果部、木部等5部;草部又分为山草、芳草、醒草、毒草、水草、蔓草、石草等小类。动物一类,按低级向高级进化的顺序排列为虫部、鳞部、介部、禽部、兽部、人部等6部。[4]


作者简介

李时珍,字东璧,号濒湖,1518年生于湖北蕲州东门外的瓦硝坝(现今湖北省蕲春县蕲州镇)。明以前,这个地方是雨湖和莲市湖的交 界处,沿湖人民常遭受湖水上涨的灾难。从明代起,为了阻拦湖水的上涨,在这里筑起了堤坝,后来称它瓦硝坝。临近瓦硝坝有周长二、三十里的雨湖,是蕲州风景区之一。东出瓦硝坝,有大泉山、龙盘山、平顶山,山野里除了花草、树木、竹林之外,还生长着各种野生药材,是一个物产丰富的好地方。

李时珍出身三代相传的医户人家,祖父是一个医生,父亲李言闻,又名李月池,也是当地有名的医生,曾做过“太医吏目”。他不仅有丰富的临床经验、而且在医学理论上也有相当的修养,后来李时珍称赞自己的父亲在诊断疾病方面的知识是“精诣奥旨,浅学未能窥造”。据记载李言闻著有《四诊发明》、《艾叶传》、《人参传》、《痘疹证治》等。李时珍从小就在这种环境中熏陶着。

在封建社会里,医生的地位非常低下,常与“算命”、“卖卦”的人相提并论,有时还遭到官僚、地主和豪绅们的欺压。这股势力在明代更甚,当时还规定“医户”人家不能改行,这种轻视医生的社会风气,促使李言闻产生了改换医户地位的想法,决定让李时珍走科举道路,这样可以取得一官半职,荣宗耀祖,因此,要求李时珍每天背诵《四书》、《五经》,准备迎接科举考试。。。。。。

李时珍还提出“鸟产于林,故羽似叶”的观点。

李时珍对人类的贡献是伟大的,因此深受后世人的尊敬,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医药学家,《明史》、《白茅堂集》都为他写下了传记。清光绪年间在李时珍墓立碑纪念。解放后,在湖北省蕲春县蕲州镇李时珍墓所在地竹林湖村建立了李时珍纪念馆,整个纪念馆占地面积50000平方米,由本草碑廊、纪念展览、药物馆、百草药园、墓园五大部分组成,邓小平于1987年7月8日亲笔题写的馆名。1956年科学家郭沫若以题词作纪念,写道:“医中之圣,集中国药学之大成,本草纲目乃1892种药物说明,广罗博采,曾费三十年之殚精。造福生民,使多少人延年活命!伟哉夫子,将随民族生命永生。”

外部连结

参考资料

  1. 本草纲目-5000yan.com
  2. 本草纲目
  3. 林奈塑像,芝加哥大学官网 . 2003-09 . [2022-12-15]
  4. 本草纲目-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