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張子和吐、汗、下三法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本草綱目
來自網絡的圖片


張子和吐、汗、下三法出自本草綱目第二卷。[1]本草綱目[2]公元 1578 年明.李時珍著。五十二卷。 作者用了近三十年時間編成, 收載藥物 1892 種,附藥圖 1000 余幅,闡發藥物的性味、主治、用藥法則、產地、形態、採集、炮製 、方劑配伍等,並載附方 10000 余。 被國外學者譽為中國之百科全書。)

張子和吐、汗、下三法

人的身體分表里,氣血分虛實。良醫先治其實,後治其虛。粗醫或治實,或治虛。謬醫則實實虛虛。惟庸醫能補其虛,不敢治其實。舉世有不少他們的錯誤,這就是我著三法的原因。

任脈諸穴歌 任脈會陰兩陰間,曲骨毛際陷中安,中極臍下四寸取,關元臍下三寸連,臍下二寸名石門,臍下寸半氣海全,臍下一寸陰交穴,臍之中央即神闕,臍上一寸為水分,臍上二寸下脘列,臍上三寸名建里,臍上四寸中脘許,臍上五寸上脘在,巨闕臍上六寸五,鳩毛蔽骨下五分,中庭膻下寸六取,膻中卻在兩乳間,膻上寸六玉堂主,膻上紫宮三寸二,膻上華華蓋四八舉,膻上璇璣五寸八,璣上一寸天突起,天突喉下約四寸,廉泉頷下骨尖已,承槳頤前辱棱下,任脈中央行腹時在。

病皆非人身素有之物,或自外入,或自內生,皆邪氣也。邪氣中人,去之可也,攬而留之可乎?留之輕則久而自盡,甚則久而不已,更甚則暴死矣。如果不去邪而先施以補劑,就像盜未出門而先修房屋,真氣未勝而邪氣肆虐。惟脈脫下虛、無邪無積之人,才可以議論滋補的話題。他病惟先用三法,攻去邪氣,而元氣自復也。素問一書中說,辛甘發散、淡滲泄為陽,酸、苦、咸涌泄為陰。發散歸於汗法,涌歸於吐,泄歸於下。滲為解表同於汗,泄為利小便同於下,殊不言補。所謂補者,辛補肝,咸補心,甘補腎,酸補脾,苦補肺,更有君臣佐使,皆以發腠理、致津液、通氣血而已,非今人所用溫燥邪僻之補也。蓋草木皆以治病,病去則五穀、果、菜、肉皆補物也,猶當辨其五臟所宜,毋使偏傾可也。若以藥為補,雖甘草、苦參,久服必有偏勝增氣而致夭之慮,況大毒有毒乎?是故三法猶刑罰也,粱、肉就如同德教。治理亂世用刑,治理太平用德,一個道理。我用三法,但常兼眾法,有按有蹺,有堵有導,有減增,有續止。醫者不明白我的法反而污衊它,可悲啊!如引涎漉涎,取嚏追淚,凡上行者,皆吐法也。熏蒸、渫洗、熨烙、針刺、砭射,導引、按摩,凡解表者,皆汗法也。催生、下乳,磨積、逐水,破經、泄氣,凡下行者,皆下法也。天之六氣,風、寒、暑、濕、燥、火,發病多在上。地之六氣,霧、露、雨、雪、水、泥,發病多在下。人之六味,酸、苦、甘、辛、咸、淡,發病多在中。發病者三,出病者亦三。風寒之邪,結於皮膚之間,滯於經絡之內,留而不去,或發痛麻痹,腫癢拘攣,皆可汗而出之。痰飲宿食在胸膈為諸病,皆可涌而出之。寒濕固冷火熱客下焦發為諸病,皆可泄而出之。吐中有汗,下中有補。

吐法 凡病在胸膈中脘以上者,皆適合用吐法。考之本草,吐藥之苦寒者,瓜蒂、梔子、茶末、豆豉、黃連、苦參、大黃、黃芩。辛苦而寒者,常山、藜蘆、鬱金。甘而寒者,桐油。甘而溫者,牛肉。甘苦而寒者,地黃、人參蘆。苦而溫者,青木香、桔梗蘆、遠志、厚朴。辛苦而溫者,薄荷、芫花、菘蘿。辛而溫者,蘿蔔子、谷精草、蔥根須、杜衡、皂莢。辛而寒者,膽礬、石綠、石青。辛而溫者,蝸梢、烏梅、烏頭、附子尖、輕粉。酸而寒者,晉礬、綠礬、齏汁。酸而平者,銅綠。甘酸而平者,赤小豆。酸而溫者,飯漿。咸而寒者,青鹽、滄鹽、白米飲。甘而寒者,牙消。辛而熱者,砒石。諸藥惟常山、膽礬、瓜蒂有小毒,藜蘆、芫花、烏、附、砒石有大毒,其他的都是無毒之吐藥。凡用法,先宜少服,不吐再逐漸增加,並用雞毛撩撥。還不吐,投齏粉,不吐再投,且投且探,無不吐者。吐至眩暈,慎勿驚疑,但飲冰水、新水立解。強者可一吐而安,弱者作三次吐之。吐之次日,有頓快者,有轉甚者,引之未盡也,俟數日再吐之。吐後不禁物,惟忌飽食酸咸硬物、乾物、油肥之物。吐後心火既降,陰道必強,大禁房室悲憂,病人既不自責,必歸罪於吐法也。

不可吐者有八:性剛暴好怒喜淫者,病勢已危老弱氣衰者,自吐不止者,陽敗血虛者,吐血、咯血、崩血、溺血者,病人粗知醫書不辨邪正者,病人無正性反覆不定者,左右多嘈雜之言者,以上八者皆不可吐,吐則轉生他病。

汗法 風寒暑濕之邪,入於皮膚之間而未深,欲速去之,莫如發汗,也就是開玄府而逐邪氣也。然有數法:有溫熱發汗,寒涼發汗,熏漬發汗,導引發汗。以本草校之,荊芥、薄荷、白芷、陳皮、半夏、細辛、蒼朮、天麻、生薑、蔥白,辛而溫者。蜀椒、胡椒、茱萸、大蒜,辛而熱者。青皮、防己、秦艽,辛而平者。麻黃、人參、大棗,甘而溫者。葛根、赤茯苓,甘而平者。桑白皮,甘而寒者。防風、當歸,甘辛而溫者。官桂、桂枝,甘辛而大熱者。厚朴、桔梗,苦而溫者。黃芩、知母、枳實、苦參、地骨皮、柴胡、前胡,苦而寒者。羌活、獨活,苦辛而微溫者。升麻,苦甘且平者。芍藥,酸而微寒者。浮萍,辛酸而寒者。以上皆發散之屬也。善用者,當熱而熱,當寒而寒,不善用者反此,則病有變也。發汗中病則止,不必盡劑。凡破傷風、小兒驚風、飧泄不止、酒病火病,皆宜汗之,所謂火郁則發之也。

下法 積聚陳食於中,留結寒熱於內,必用下法。陳食去而腸胃潔,癜瘕盡而營衛通。下之者,亦補之也。考以本草,下之寒者,戎鹽之咸,犀角之酸咸,滄鹽、澤瀉之甘咸,枳實之苦酸,膩粉之辛,澤漆之苦辛,杏仁之苦甘。下之微寒者,豬膽之苦。下之大寒者,牙硝之甘,大黃、牽牛、瓜蒂、苦瓠、牛膽、藍汁、羊蹄根苗之苦,大戟、甘遂之苦甘,朴硝、芒硝之苦咸。下之溫者,檳榔之辛,芫花之苦辛,石蜜之甘,皂角之辛咸。下之熱者,巴豆之辛。下之涼者,豬、羊血之咸。下之平者,郁李仁之酸,桃花之苦。以上皆下藥。惟巴豆性熱,非寒積不可輕用,妄下則使人津液涸竭,留毒不去,胸熱口燥,轉生他病也。不可下者有四:洞泄寒中者,表里俱虛者,厥而唇青手足冷者,小兒病後慢驚者,以上四者誤下,必致殺人。其餘大積大聚、大痞大秘、大燥大堅,非下不可,但須寒熱積氣用之,中病則止,不必盡劑也。

第二卷 序列

書籍簡介

本草綱目》(Compendium of Materia Medica)是由明朝偉大的醫藥學家李時珍(1518-1593年)為修改古代醫書中的錯誤而編,他以畢生精力,親歷實踐,廣收博採,對本草學進行了全面的整理總結,歷時29年編成,30餘年心血的結晶。共有52卷,載有藥物1892種,其中載有新藥374種,收集藥方11096個,書中還繪製了1160幅精美的插圖,約190萬字,分為16部、60類。這種分類法,已經過渡到按自然演化的系統來進行了。對植物的科學分類,要比瑞典的分類學家林奈[3]早二百年。每種藥物分列釋名(確定名稱)、集解(敘述產地)、正誤(更正過去文獻的錯誤)、修治(炮製方法)、氣味、主治、發明(前三項指分析藥物的功能)、附方(收集民間流傳的藥方)等項。全書收錄植物藥有881種,附錄61種,共942種,再加上具名未用植物153種,共計1095種,占全部藥物總數的58%。李時珍把植物分為草部、谷部、菜部、果部、本部五部,又把草部分為山草、芳草、溼草、毒草、蔓草、水草、石草、苔草、雜草等九類,是我國醫藥寶庫中的一份珍貴遺產。是對16世紀以前中醫藥學的系統總結,在訓詁、語言文字、歷史、地理、植物、動物、礦物、冶金等方面也有突出成就。本書十七世紀末即傳播,先後多種文字的譯本,對世界自然科學也有舉世公認的卓越貢獻。其有關資料曾被達爾文所引。用它是幾千年來祖國藥物學的總結。這本藥典,不論從它嚴密的科學分類,或是從它包含藥物的數目之多和流暢生動的文筆來看,都遠遠超過古代任何一部本草著作。被譽為「東方藥物巨典」,對人類近代科學以及醫學方面影響最大。是我國醫藥寶庫中的一份珍貴遺產。它的成就,首先在藥物分類上改變了原有上、中、下三品分類法,採取了「析族區類,振綱分目」的科學分類。它把藥物分礦物藥、植物藥、動物藥。又將礦物藥分為金部、玉部、石部、鹵部四部。植物藥一類,根據植物的性能、形態、及其生長的環境,區別為草部、谷部、菜部、果部、木部等5部;草部又分為山草、芳草、醒草、毒草、水草、蔓草、石草等小類。動物一類,按低級向高級進化的順序排列為虫部、鱗部、介部、禽部、獸部、人部等6部。[4]


作者簡介

李時珍,字東璧,號瀕湖,1518年生於湖北蘄州東門外的瓦硝壩(現今湖北省蘄春縣蘄州鎮)。明以前,這個地方是雨湖和蓮市湖的交 界處,沿湖人民常遭受湖水上漲的災難。從明代起,為了阻攔湖水的上漲,在這裡築起了堤壩,後來稱它瓦硝壩。臨近瓦硝壩有周長二、三十里的雨湖,是蘄州風景區之一。東出瓦硝壩,有大泉山、龍盤山、平頂山,山野里除了花草、樹木、竹林之外,還生長着各種野生藥材,是一個物產豐富的好地方。

李時珍出身三代相傳的醫戶人家,祖父是一個醫生,父親李言聞,又名李月池,也是當地有名的醫生,曾做過「太醫吏目」。他不僅有豐富的臨床經驗、而且在醫學理論上也有相當的修養,後來李時珍稱讚自己的父親在診斷疾病方面的知識是「精詣奧旨,淺學未能窺造」。據記載李言聞著有《四診發明》、《艾葉傳》、《人參傳》、《痘疹證治》等。李時珍從小就在這種環境中薰陶着。

在封建社會裡,醫生的地位非常低下,常與「算命」、「賣卦」的人相提並論,有時還遭到官僚、地主和豪紳們的欺壓。這股勢力在明代更甚,當時還規定「醫戶」人家不能改行,這種輕視醫生的社會風氣,促使李言聞產生了改換醫戶地位的想法,決定讓李時珍走科舉道路,這樣可以取得一官半職,榮宗耀祖,因此,要求李時珍每天背誦《四書》、《五經》,準備迎接科舉考試。。。。。。

李時珍還提出「鳥產於林,故羽似葉」的觀點。

李時珍對人類的貢獻是偉大的,因此深受後世人的尊敬,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醫藥學家,《明史》、《白茅堂集》都為他寫下了傳記。清光緒年間在李時珍墓立碑紀念。解放後,在湖北省蘄春縣蘄州鎮李時珍墓所在地竹林湖村建立了李時珍紀念館,整個紀念館占地面積50000平方米,由本草碑廊、紀念展覽、藥物館、百草藥園、墓園五大部分組成,鄧小平於1987年7月8日親筆題寫的館名。1956年科學家郭沫若以題詞作紀念,寫道:「醫中之聖,集中國藥學之大成,本草綱目乃1892種藥物說明,廣羅博採,曾費三十年之殫精。造福生民,使多少人延年活命!偉哉夫子,將隨民族生命永生。」

外部連結

參考資料

  1. 本草綱目-5000yan.com
  2. 本草綱目
  3. 林奈塑像,芝加哥大學官網 . 2003-09 . [2022-12-15]
  4. 本草綱目-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