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徐养秋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徐养秋

徐养秋(1886年-1972年8月10日),字则陵,江苏金坛人。中国著名现代教育家、历史学家。著有《汉代教育史》。

生平简介

1886年8月19日出生于江苏省金坛。

1904 年在清朝最后一次科举考试中成为秀才, 1910 年就读于南京的金陵大学(1952年并入南京大学),1914 年毕业,获文学学士学位。

1917 年夏赴美国深造,成为金坛县第一位出国留学者。开始就学于伊利诺大学研究院,获史学硕士学位。1918-1920 年在芝加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攻读教育学,又获教育学硕士学位。

徐养秋 1920 年回国后,受聘担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兼教育科主任,讲授教育史课程。南高师后改为国立东南大学,继续担任教育系教授兼主任。与他同事有陶行知、陈鹤琴陆志韦等。

1922 年前后,陶行知倡导设立平民读书处,徐养秋即在自己家中设点试验,陶创办晓庄师范, " 晓庄 " 二字乃他所取,陈鹤琴创办鼓楼实验幼稚园,他也是主要支持者。

徐养秋担任东大教育系主任期间,亲自主持创办了国立东南大学附中。附中当时由著名教育家廖世承负责,在教育系直接领导下从事教育科学实验、推行新学制 ( 即六、三、三制 ) 的实验场所。

徐养秋1922年便是由蔡元培领导于1921年12月成立的中华教育改进社的成员。

1927年4月国立东南大学改组,徐养秋遭受排斥,被迫于同年秋离开东大。

1928 年受聘为金陵大学教授,并担任金大中国文化研究所所长。聘请了商承祚李小缘吕叔湘等来所从事研究工作。同时他还担任了外交部条约委员会专门委员,从事中国外交史的研究。

1937 年抗战爆发,他脱离外交部,携全家 11 口随金大中国文化研究所转移至皖南屯溪、江西婺源、南昌、武汉而于 1938 年秋到达成都,继续担任所长。

不久,应聘赴重庆南温泉政治大学外交系任教授,讲授 " 条约论 " 、 " 中国外交史 " 等课程。

1945 年抗战胜利。翌年返回南京,再任中央大学教授兼教育系主任。 1947 年晋升为中央大学师范学院院长,讲授 " 教育史 " 课程,直到南京解放。

1947 年 " 五 · 二零" 学运后,国民党迫害进步学生。当时中央音乐专科学校廖一鸣被开除,无处安身,徐养秋介绍他到中大附中任音乐教员,廖一鸣后来成为上海著名的歌唱演员。

南京解放后,他辞去院长职,并推荐陈鹤琴继任,以后专任南京师范学院教育系教授,担任 " 世界教育史 " 等课程。从事中国汉代教育史的研究,从汉代史书及其他古籍中积累了大量资料,所写卡片数以千计。直到 " 文革 " 前夕,终于勉力完成了《汉代教育史》一书,该书内容充实,系统地阐述了汉代教育设施的三个阶段:书馆、县校郡学、太学教育,对每个阶段的教育组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都根据史料作了科学的说明。这部遗著篇幅不大,却花费了整整 10 年时间,倾注了他晚年的全部心血。[1]

"文革 " 期间,家中存书荡劫一空,停发工资数年,身边唯一的女儿鲁还也被下放离开了南京,他只有靠借贷度日。

1972 年 8 月 10 日徐养秋病逝南京,享年86岁。

个人履历

徐养秋,1886年8月19日出生于金坛河头。他幼时随父母迁居金坛县城,1890年入私塾,1901年进入武昌方言学堂学英语、算术等新文化课;1904年,返乡参加清朝最后一次科举考试,得中末科秀才;1906年与本城吴潄芳女士结婚。吴出身名门,是清廷武昌驻军将领吴恺之的侄女,聪颖贤淑,知书达理,全心支持丈夫求学上进。从这年起,徐先生先后在汉口博习书院和南京汇文书院读书;1910年就读于南京金陵大学,获文学士学位;1917年赴美留学深造,先在伊利诺大学研究院获史学硕士学位,后又在芝加哥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攻读教育学、教育史等课程,1920年学成回国。

1920年夏天,徐养秋刚刚接过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颁发的硕士学位证书,即启程返回祖国,受聘为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兼教育科主任。 徐养秋执教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1年改名国立东南大学)后,与著名教育家陶行知、陈鹤琴、陆志韦等一道,共同探索中国教育改造之路。他是中华教育改进社的会员,陶行知倡导设立平民读书处,他就在家中设点试验;陈鹤琴创办鼓楼实验幼稚园,他是主要支持者。徐养秋在担任国立东南大学教育系主任期间,曾与著名教育家廖世承等在其附中推行“六、三、三”新学制,作为教育系直接领导下从事教育科学实验的基地,从而开创了中国中等教育的新局面。作为中国二十年代教育改革的活动家,徐养秋经手培养的大批教育骨干,后来很多都成了教育界著名专家和教授。

1925年,东大发生易长风潮,历时一年多。后来,事态的发展渐渐超出易长范围,转为师生与权贵势力的抗争。徐养秋仗义执言,结果遭到排斥,于1927年秋,愤然离开了东南大学。

1928年,徐养秋受聘为南京金陵大学教授,并担任该校中国文化研究所所长职务。至此,他着力研究中国古代史,同时担任外交部条约委员会委员,从事中国外交史的研究。

抗日战争爆发后,徐养秋携眷避难,辗转数月,于1938年春抵达四川成都,仍执教于金陵大学。1939年赴重庆南温泉政治大学外交系任教授,讲授中国外交史、条约论等课程。战乱年代,生活困苦,徐养秋经常带领孩子开荒种菜,拾柴事炊。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徐养秋仍然坚持学术研究,晚上小灯如豆,耕耘不辍,清晨还要步行七、八里,再赶乘木船到学校讲课。

抗战胜利后,徐养秋举家迁居南京,任中央大学教授兼教育系主任,后又担任中央大学师范学院院长。徐养秋经历过苦难,深知人民企求和平犹如久旱之望云霓。但当时政府却置人民于水火而不顾,悍然发动内战。1947年,国民党对党员重新登记,徐养秋拒绝登记,主动退出国民党。他内心赞成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并且做了不少有利于革命的工作。“五·二O”学生运动发生后,学校当局开除进步学生,徐养秋在校务委员会上坚决反对。他一面支持自己的子女参加革命斗争,一面利用自己的社会声望,为被开除的学生寻职业,提供继续活动的场所。还把被国民党当局列入黑名单的几名学生,掩护在金坛老家,供给食宿,推荐到中学教书。

南京解放后,徐养秋主动向上级领导推荐陈鹤琴担任南京师范学院院长,自己则专任教育系教授,讲授世界教育史课程,并致力于教育史学科的建设。1950年代,他被选为江苏省政协委员。

1956年,徐养秋的夫人病故,他自己也因年老多病,遂终止执教,但仍坚持中国汉代教育史的研究。徐养秋每天伏案工作几小时,查阅大量历史资料,制作数千张卡片,经过十年努力,终于写出了著作《汉代教育史》。此书内容丰富,史料详尽,为中国古代教育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1972年8月10日,徐养秋因病在宁谢世,享年86岁。他胸怀坦荡,品格高尚,把毕生精力奉献给教育事业,勤勉躬耕,惠泽桃李,造福桑梓,当为后人铭记。

怀念文章

徐养秋先生是我进入大学学习以后最早认识的一位老师。我第一次看到他是在系里召开的迎新会上,当时他是我们的系主任,代表学校对我们表示欢迎,并勉励我们努力学习。他在讲话时的那种至诚恳切的态度,从一开始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那时我对他的了解毕竟不是很多的,以后在学习和工作的过程中才逐渐地增多了一些对他的了解。

徐养秋先生原名徐则陵,是我国三十年代比较知名的教育家之一。他1887年出生于江苏省金坛县。从1902年起先后在武昌方言学堂、南京汇文书院和金陵大学学习。1914年与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同时毕业于金陵大学文理学院,获文学士学位。1917年赴美国留学深造,开始就学于伊黎洛大学研究院,获史学硕士学位;以后又入芝加哥大学教育学院和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研习教育理论,是我国较早系统地研究美国教育理论的学者之一。1920年回国后,先后担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和国立东南大学教授,并曾兼任科主任和系主任职务。在任职期间,他与陶行知、陈鹤琴、陆志韦、廖茂如等密切配合,共同探索中国教育改造之路。1923年前后,陶行知倡导设立平民读书处,他当即在自己家中设点试验;陈鹤琴创办鼓楼实验幼稚园,他也是主要支持者和倡办人之一。此后,他又主持创办了东南大学实验学校,积极进行新教育的实验研究;同时热情地支持陶行知在晓庄师范的办学活动。最近徐养秋先生的家属曾提到这样一个鲜为人知的事实,即当初陶行知办晓庄师范时,晓庄师范的校名就是徐养秋先生提出来的。早年曾出版《五十年世界进化概论》《中学本国史测验》等著作。

徐养秋先生作为一个热心教育事业的教育家,不但在教育事业方面志在革新,勇于探索;而且十分关心爱护青年学生。1946年抗日战争胜利以后,他曾有较长一段时间担任中央大学的教育系主任,以后又担任了师范学院院长。在1947年的五·二〇学生运动发生后,学校当局准备开除进步学生,当时在校务委员会上明确提出反对意见的只有他一个人,并且后来还曾把被国民党列入黑名单的三名学生藏在自己金坛家中,供给膳宿,加以保护,充分表现了他高尚的师德和鲜明的政治态度。

新中国成立后,徐养秋先生一直担任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教授,在工作过程中,他努力学习马列主义,积极致力于教育史学的教学任务外,还对中国汉代的教育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曾撰写了《汉代的太学》等论文。他对工作的极端负责和治学态度的严谨都深为我们所敬佩。

1972年8月徐养秋先生因病去世,可以说他把毕生精力都奉献给了人民教育事业,今天虽然他离开我们已经有三十年了,但是他的事业精神和人格作风却深深地铭刻在我们心里,它将永远激励我们在发展人民教育事业、实现祖国“四化”的道路上努力前进。

参考文献

  1. 徐养秋. [2019-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