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活節日期爭論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復活節日期爭論[1] [2] ,是發生在早期基督教各地教會之間的一場爭論。
簡介
復活節為的是紀念耶穌被釘十字架受死後三天後復活的事件。但一直以來確實的日子有很多的爭論,現在多數國家或地區所編制的日期,是根據公元四世紀羅馬教會「尼西亞大公會議」所訂立的條件制定的。
復活節日期爭論,因為復活節日期難以統一的主要原因:天文與曆法。
- 東方的小亞細亞教會,持守使徒的傳承,在猶太曆正月(尼散月)十四日逾越節紀念主耶穌的受難。
- 而以羅馬教會為代表的西方教會,則於其後的星期日紀念復活節。
- 最後在325年第一次尼西亞會議決定以西方教會為准。
這場爭論導致羅馬教會得勢成為教中權威,而繼承使徒正統,一向居基督教中心地位的東方教會則走向衰落。
香港《蘋果日報》報導,其實聖經或其他文獻,都沒有記錄耶穌被釘十字架與復活的日期(其實耶穌的出生日期也有爭議,但這次先討論復活節)。不過從耶穌赴刑前與門徒作「最後晚餐」的情節得知,當時是在慶祝猶太教節日「逾越節」。
古以色列人將3月春分、太陽和地球赤道重複的日子,視為「尼散月」的開端,「逾越節」就訂定在「尼散月」第14天月圓的日子。因為春分之後,白晝時間漸比黑夜長,「逾越節」有「光明終於戰勝黑暗」的意思,紀念上帝幫助以色列人逃離埃及。
而教會方面主張,耶穌是在星期日復活,所以「復活節」就被訂在「逾越節後的星期日」。到後來,教會又將春分定在3月21日,復活節以現代的計算方法,就改為「3月21日後月圓出現後的星期日」。
爭論經過
這場爭論主要問題在是否按照猶太律法的規定,在逾越節紀念主耶穌復活。
小亞細亞的東方教會遵守使徒約翰留下的傳統,在尼散月十四日,也就是逾越節當日守聖餐,紀念主耶穌的受難和復活,不論這日是在一周中的哪一日。
他們被稱為「守十四日派」(Quartodecimanism)。這樣既是因為耶穌是在與門徒守逾越節筵席當晚被捉拿,也是要表明逾越節的羊羔是耶穌為世人贖罪的預表。(哥林多前書5:7)羅馬教會則以耶穌在星期日復活為由,於逾越節後的星期日紀念主耶穌的復活。
約在154年左右,士每拿教會主教,亦是使徒約翰的門徒坡旅甲,往羅馬與羅馬主教安尼克托會面。兩人討論東西方教會復活節日期不同的問題,互相說服不了對方,但仍然彼此尊重。
可是到了190年代,復活節日期問題演變為大爭論,幾乎分裂教會。
尼西亞會議
亞歷山大教會認為復活節應該在春分之後,但是猶太曆法的逾越節有時在春分之前,故此不用猶太曆法而自行定出復活節日期。
君士坦丁大帝在325年召開的第一次尼西亞會議,決定了復活節不用猶太曆法定出日期,以及所有教會都須在同一日過復活節。
這個決定顯出了羅馬教會取代了持守使統正統的小亞細亞教會,在教內取得主導權威。
另一方面,逾越節和復活節之間的關係也被割裂,取而代之的是以春分定出復活節的傳統。
參見
參考
- 章文新 (编). 尼西亞前期教父選集. 基督教歷代名著. 香港: 基督教文藝出版社. 1962.
- 從復活節追溯猶太人的逾越節. 2012-04-08 [2015-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