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心理物理學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心理物理學(psychophysics)實驗心理學分支學科。研究心理量與物理量之間的數量關係,主要是心理量的計量問題。1860年費希納最早提出「心理物理學」的概念及專門研究心理活動的實驗方法——心理物理法,標誌該學科的誕生。後經許多心理學家的努力,形成一整套經典心理物理法,為心理學成為現代實驗科學奠定基礎。主要解決感覺閾限和最小可覺差的測量兩大問題,並提出費希納定律和韋伯定律[1]

簡介

對物理刺激和它引起的感覺進行數量化研究的心理學領域。它所要解決的問題是:多強的刺激才能引起感覺,即絕對感覺閾限的測量;物理刺激有多大變化才能被覺察到,即差別感覺閾限的測量;感覺怎樣隨物理刺激的大小而變化,即閾上感覺的測量,或者說心理量表的製作。1860年 G.T.費希納出版《心理物理學綱要》,開創了心理物理學的研究。一般把以費希納為代表的研究稱為古典心理物理學,而把以S.S.斯蒂文斯為代表的研究稱為新心理物理學。

費希納的心理物理學

古斯塔夫·費希納(1801—1887)本是德國萊比錫大學一位年輕有為的物理學家,但由於身患疾病,長期臥床思考,研究興趣便轉向了宗教和靈學。他用一種富於詩意和神秘的眼光考察世界,認為凡物有組織即有生命,有生命即有靈魂。至此,費希納就由一位自然科學家轉變成一位地道的哲學上的唯心主義泛靈論者。他認為心與物是同一不可分的,不過心是主要的,物只是心的外觀。他感到要使他所宣揚的泛靈論哲學觀點有科學的根據,必須求得心與物關係的法則,要達到這個目的,則需要對它們作精確的數學測量。人們感覺雖有量的差異,又怎麼能像物理學那樣對它進行精確的測量呢?此時韋伯已完成了對韋伯定律的表述。這使費希納想到可以用測量刺激量的變化來確定感覺量的大小。同時他也發現了刺激量按幾何級數增加而感覺量則按算術級數增加。於是他在韋伯定律的基礎上,經過多年的研究和推導,把感覺強度與刺激強度之間的關係,概括為S=KlgR,其中S是感覺強度,R是刺激強度,K是常數。因為這個定律是在韋伯定律的基礎上推演出來的,所以亦稱韋伯—費希納定律。費希納在1860年出版了他著名的《心理物理學綱要》一書,對心物關係作了詳細的說明。他在心理物理學的研究中曾應用三種測量方法,即最小可覺差法、正誤法和均差法。通常把這些方法稱為心理物理法,而把關於刺激量的變化和感覺量的變化之間的關係的研究稱為心理物理學。

費希納的心理物理學雖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他的出發點是為他的唯心主義泛靈論作論證,他沒有考慮到刺激與感覺之間的關係會受其他因素的影響而產生波動的實際情況,以及其公式只適用於中等強度的刺激等等。但費希納的歷史功績也是不可抹煞的。他所使用的心理物理法經過加工,沿用至今。20世紀50~60年代,隨着通信科學和信息科學的發展,人們又在費希納的經典心理物理法的基礎上,創造新的心理物理方法——信號檢測論[2]。而費希納的更重要的貢獻則是他第一次把物理學的數量化測量方法帶到心理學中來,提供了後來心理學實驗研究的工具。而且費希納的工作是實驗心理學的直接前驅,他的心理物理學為馮特建立實驗心理學起了奠基的作用。正如美國心理學史家舒爾茨指出:「馮特能夠設想出建立實驗心理學的計劃,這主要歸功於費希納的心理物理學的研究……費希納為物理世界與精神世界的關係找到了一種數學的說明。他關於測量感覺以及把感覺與刺激變量聯繫起來的出色而獨立的見解,對認識韋伯早期工作的含義與結果,以及應用這些含義和結果使心理學成為一門精確的科學,乃是不可或缺的。」

視頻

心理物理學 相關視頻

.心理物理法概述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