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恐爪龙下目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恐爪龙下目
图片来自vectorstock

恐爪龙下目(Deinonychosauria)是兽脚亚目虚骨龙类的演化支,存活于晚侏㑩纪到白垩纪。恐爪龙类是群肉食性或杂食性恐龙,因为它们的第二脚趾类似弹簧刀而著名。

这个演化支还可进一步分为两科:驰龙科伤齿龙科。其中最大的物种可能是犹他盗龙,身长约7公尺;而其中最小的是近鸟龙,身长估计为34公分。恐爪龙类、鸟类是近亲,两者有最近共同祖先。

科学分类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蜥形纲 Sauropsida

总目: 恐龙总目 Dinosauria

目: 蜥臀目 Saurischia

亚目: 兽脚亚目 Theropoda

演化支: 新兽脚类 Neotheropoda

演化支: 鸟吻类 Averostra

演化支: 坚尾龙类 Tetanurae

演化支: 俄里翁龙类 Orionides

演化支: 鸟兽脚类 Avetheropoda

演化支: 虚骨龙类 Coelurosauria

演化支: 暴盗龙类 Tyrannoraptora

演化支: 手盗龙形态类 Maniraptoromorpha

演化支: 手盗龙形类 Maniraptoriformes

演化支: 手盗龙类 Maniraptora

演化支: 廓羽盗龙类 Pennaraptora

演化支: 近鸟类 Paraves

演化支: 真手盗龙类 Eumaniraptora

下目: †恐爪龙下目 Deinonychosauria Colbert & Russell, 1969  [1]

叙述

恐爪龙下目是群二足恐龙,以后肢行走、跑动。大部分兽脚类的后肢以三脚趾接触地面;而足迹化石显示,当恐爪龙类行走时,大部分恐爪龙类的第二脚趾向上后缩,只有第三、第四脚趾接处地面、呈单身体重量。因此它们在生理机能上也是二趾型动物。

第二脚趾具有大型、弯曲、镰刀状趾爪。伤齿龙科的第二趾爪并未如驰龙科的那样大型、弯曲。真驰龙类的体型较大,它们的第二趾爪也更大、更为扁平[2]。第一趾爪已演化成小型后趾,朝向身体内侧;而现代鸟类的后趾已朝向身体后方[3]。真驰龙类的其中一属,巴拉乌尔龙(Balaur)的第一趾、第二趾都朝向脚掌前方,这两趾都向上后缩,都具有大型、镰刀状趾爪。

恐爪龙类的牙齿弯曲、边缘呈锯齿状,某些进阶型物种的牙齿呈镰刀状,例如艾伯塔驰龙。恐爪龙类的牙齿前侧有小型锯齿边缘,后侧则有大型、钩状锯齿状边缘。恐爪龙类通常修长的手臂与手掌,外形弯曲如弓,具有三个大型、弯曲指爪,某些伤齿龙科的前肢较小。

大部分恐爪龙类是掠食动物,某些小型物种可能是杂食性动物,尤其是小型伤齿龙科。

趾爪功能

恐爪龙类的最著名特征,是后脚第二脚趾有大型、大幅弯曲的镰刀状趾爪,当它们行走、跑动时,第二脚趾往上后缩、不接处地面。真驰龙类的跖骨变短,这是对应大型趾爪的演化特征。自从发现恐爪龙类化石后,关于第二趾爪的功能,目前存在着不同的意见。最初理论认为第二趾爪是类似刀片的砍伤用武器,恐爪龙类能使用强壮的第二趾爪来挖开猎物的身体;而恐爪龙的大腿较短,可能有大型肌肉、肌腱,可作出强壮动作,将趾爪刺入、划开猎物的身体。近年研究认为第二趾爪的外部包覆角质,边缘并不锐利,很难刺穿、划开猎物的身体。

另一种理论是,第二趾爪可协助攀爬树干、大型猎物的身体。菲利普·曼宁(Phillip Manning)曾以现代鸟类与哺乳类作为对照组,研究恐爪龙类的第二趾爪弯曲程度。根据研究结果,趾爪的弯曲程度,与该动物的生活方式息息相关。趾爪大幅弯曲的动物,通常擅于攀爬;趾爪较笔直的动物,通常是在地面生存、活动的动物。研究认为恐爪龙类的第二趾爪弯曲程度,弯曲程度属于攀爬动物的范围[4]

在2011年的一项恐爪龙类趾爪研究,也认为第二趾爪无法作出有效的刺穿、划开猎物身体的动作,并提出第二趾爪有固定猎物功能的理论。这些研究比对不同恐爪龙类、现代鸟类的脚掌结构、趾爪形状。研究发现,许多掠食性现代鸟类也有大型第二趾爪,当它们猎食小型猎物时,会使用脚掌、趾爪将猎物固定在地面上,用体重施压于猎物,再用鸟喙吞食这些猎物。不只是掠食性鸟类,其他掠食动物猎食时,也会用趾爪紧握、固定小型猎物。研究发现恐爪龙的脚掌、脚趾应有大型肌腱,第一趾(后趾)偏向后方,这些特征很符合固定猎物功能的特征。研究推测,当恐爪龙等进阶型物种猎食时,可能会用第二趾爪攻击、固定猎物到地面上,然后头低下撕咬、吞食猎物,而尾巴具有平衡身体的功能。它们的牙齿后侧才有大型、钩状边缘,比较适合拔出猎物的肉体,而非撕裂。前肢有大型指爪。以上特征也支持固定猎物功能的理论。

某些原始驰龙科、以及伤齿龙科的第二趾爪,还没有演化成后期恐爪龙类的大型、镰刀状趾爪。它们的脚趾关节允许作出更灵活的动作,而后期恐爪龙类的第二脚趾趾能作出向上后缩、向下的动作。这有可能是它们以更小型动物为食,因此不用演化出大型趾爪、强壮脚掌以固定猎物。

参考文献

  1. 神奇家族 - 家族族谱-三叠纪的恐龙-侏罗纪的恐龙-白垩纪的恐龙
  2. Longrich, N.R.; Currie, P.J. A microraptorine (Dinosauria–Dromaeosauridae) from the Late Cretaceous of North America. PNAS. 2009, 106 (13): 5002–7. Bibcode:2009PNAS..106.5002L. PMC 2664043. PMID 19289829. doi:10.1073/pnas.0811664106. 
  3. Fowler, D.W., Freedman, E.A., Scannella, J.B., and Kambic, R.E. (2011). "The Predatory Ecology of Deinonychus and the Origin of Flapping in Birds." PLoS ONE, 6(12): e28964. doi:10.1371/journal.pone.0028964
  4. Manning, P.L., Payne, D., Pennicott, J., Barrett, P.M., and Ennos, R.A. (2006). "Dinosaur killer claws or climbing crampons?" Biology Letters, 22: 11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