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晋襄公」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创建页面,内容为“{{Disputed|time=2012-08-15T06:02:22+00:00}} {{Eranamebox|年号= 晋襄公 |起讫时间= 前627年-前621年 |政权= 晋国 |帝王= '''晋襄公'''驩 |历…”)
 
Xfd對話 | 貢獻
 
(未顯示由 2 位使用者於中間所作的 7 次修訂)
行 1: 行 1:
{{Disputed|time=2012-08-15T06:02:22+00:00}}
+
=='''[[ 晋襄公]]'''==
{{Eranamebox|年号= 晋襄公
+
[[File: 襄公.jpg|缩略图|右|晋襄公|[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46245504450&di=678722add7c6841c84a12d2564a75515&imgtype=0&src=http%3A%2F%2Fdingyue.nosdn.127.net%2FMd40g%3Dbgv0iU8EDriYzc2173Xmc8%3DZBKGc9kqiC7tBlCK1501979549928compressflag.jpg 原图链接][http://dy.163.com/v2/article/detail/CR541V0N0523DEUD.html 来自网易 图片]]]
|起讫时间= 前627年-前621年
 
|政权= [[晋 国]]
 
| 帝王= ''' 晋襄公'''驩
 
| 历时= 7年
 
|说明晋襄公在位年在《春秋》经时代 位置
 
}}
 
  
'''晋襄公'''(?—前621年)。'''姬'''姓,名'''驩''',[[晋文公]]之子,为偪姞所生,[[春秋]]时[[晋国]]君主。
+
'''[[ 晋襄公]]'''(?—前621年)。'''[[ ]]'''姓,名'''[[ ]]''',[[晋文公]]之子,为[[ 偪姞]] 所生,[[春秋]]时[[晋国]]君主。
  
 前628年,晋文公逝世,晋襄公即位。
+
 前628年,[[ 晋文公]] 逝世,[[ 晋襄公]] 即位。
  
 前627年,晋襄公以[[先轸]]为帅,于[[殽山]]大败[[秦国|秦军]],生俘秦军[[白乙丙]]、[[孟明视]]、[[西乞术]]“三帅”。襄公嫡母[[文嬴]]请放“三帅”归秦,襄公从之。先轸因之大怒,“不顾而唾”,襄公以袖掩面称谢,未治其罪。后先轸在与[[狄]]人作战时孤身“免胄”直入狄人阵中,战死谢罪。
+
 前627年,[[ 晋襄公]] 以[[先轸]]为帅,于[[殽山]]大败[[秦国|秦军]],<ref>[https://baike.baidu.com/item/%E5%B4%A4%E4%B9%8B%E6%88%98?fr=aladdin 肴之战],百度</ref><ref>[https://baike.baidu.com/item/%E5%BD%AD%E8%A1%99%E4%B9%8B%E6%88%98  彭衙之战],百度</ref> 生俘秦军[[白乙丙]]、[[孟明视]]、[[西乞术]]“三帅”。[[ 襄公]] 嫡母[[文嬴]]请放“三帅”归秦,[[ 襄公]] 从之。先轸因之大怒,“不顾而唾”,[[ 襄公]] 以袖掩面称谢,未治其罪。后先轸在与[[狄]]人作战时孤身“免胄”直入狄人阵中,战死谢罪。
  
 
 前622年,晋大夫[[赵衰]]、[[狐偃]]、[[栾枝]]等人去世。
 
 前622年,晋大夫[[赵衰]]、[[狐偃]]、[[栾枝]]等人去世。
  
 前621年,晋襄公薨,[[赵盾]]摄政。晋襄公有子[[晋灵公]]、[[桓叔捷]]。
+
 前621年,[[ 晋襄公]] 薨,[[赵盾]]摄政。[[ 晋襄公]] 有子[[晋灵公]]、[[桓叔捷]]。
  
 在位期 間執 :[[先且居]]、[[ 衰]]、[[ 盾]]、[[ 枝]]、[[胥臣]]、[[箕 ]]、[[先都]]、[[狐射姑]]、[[ 陽處 父]]、[[ 佗]]。
+
 在位期 间执 :[[先且居]]、[[ 衰]]、[[ 盾]]、[[ 枝]]、[[胥臣]]、[[箕 ]]、[[先都]]、[[狐射姑]]、[[ 阳处 父]]、[[ 佗]]。
 +
 
 +
=='''人物生平'''==
 +
==='''垂拱而治'''===
 +
 
 +
[[晋襄公]],[[姬姓]],名[[欢]],[[晋文公]]之子,母[[逼姞]],继位前称[[公子欢]]。[[晋文公]]九年(公元前628年)冬天,[[晋文公]]去世,[[公子欢]]继任[[晋国]]国君之位,是为[[晋襄公]]。
 +
 
 +
[[晋襄公]]本性宽厚,不像其父手腕强硬,因为是父亲打下江山,[[晋襄公]]的任务就是“萧规曹随”,父亲生前所用的重臣,[[晋襄公]]都让他们官居原职,使[[晋国]]在核心领袖[[晋文公]]死后,没有出现大规模的人员调整,也就不容易发生骚动乃至叛乱。
 +
 
 +
[[晋襄公]]采用的垂拱而治,固然与其性格有关,但在当时政权尚未稳固的情况下,这本就是招妙棋,[[晋襄公]]基本得到父亲的所有遗产,包括霸主的权威与地位。
 +
 
 +
==='''打击秦人'''===
 +
 
 +
[[晋献公]]时灭掉[[虢国]],据有[[崤函]]之地,卡住[[秦国]]东进的通道,使[[秦国]]不能出关到[[中原]]称雄。挺进[[中原]],是秦人的长期打算。[[鲁僖公]]三十年,秦晋联军围攻[[郑国]]。[[郑国]]烛之武夜见[[秦穆公]],离间[[秦国]]与[[晋国]]的关系,[[秦国]]与[[郑国]]结盟友好而退兵,并留下[[杞子]]、[[逄孙]]、[[杨孙]]帮助[[郑国]]防守。[[晋文公]]见秦撤退,也就退兵回国。
 +
 
 +
[[鲁僖公]]三十二年,帮助[[郑国]]戍守的[[杞子]]派人向[[秦穆公]]报告说:[[郑国]]人让他掌管北门的钥匙,若秦悄悄地派军前来偷袭,[[郑国]]就可以夺取。
 +
 
 +
[[秦穆公]]很感兴趣,就同有名望的[[蹇叔]]、[[百里奚]]商议。[[蹇叔]]坚决反对,认为长途行军,不能保密,劳师远征,不会获胜。且在过崤山谷地时,将会遭到晋人的攻击。[[秦穆公]]不听,派[[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三将率军偷袭[[郑国]]。
 +
 
 +
[[秦国]]军队走到[[滑国]](今[[河南]][[巩县]]境),遇到前往[[周王朝]]做牛生意的[[郑国]]商人[[弦高]]。在这紧急中,他一面假装是[[郑国]]派来慰劳秦军的使者,向主将[[孟明视]]献上4张牛皮和12头牛,一面派人快速回国报告。[[孟明视]]等真以为[[弦高]]是[[郑国]]派来的使臣,认为郑人已知秦军将到,偷袭不成,攻不下[[郑国]],又没有后援,是不能攻打[[郑国]],于是灭掉[[滑国]]就回军。
 +
 
 +
秦军东进,正是[[晋文公]]去世,[[晋襄公]]新即位之时。中军元帅[[先轸]]主张趁秦军回军途中袭击他们。于是联合姜戎,在崤山谷中设下埋伏。当秦军到达晋军伏击圈后,遭到突然攻击,致使全军覆没,[[孟明视]]等三员大将被活捉。[[晋文公]]的夫人[[文嬴]]是[[秦穆公]]女儿,[[晋襄公]]的嫡母,她出面要求[[晋襄公]]将三位秦将释放,让他们回秦受罚,以免影响两国关系。三位秦将才得脱身回秦。
 +
 
 +
[[秦穆公]]穿着白衣、白服到郊外迎接三将,向他们作自我检讨,把失败的责任承担下来,仍然任用[[孟明视]]主持军政事务。[[孟明视]]尽心尽力治政养民,准备向晋报仇。[[晋襄公]]三年(公元前625年),[[孟明视]]将兵伐晋,晋先发制人犯秦,战于彭衙,秦军大败。同年冬天,晋率宋、陈、郑之兵伐秦,夺取汪、彭衙。[[秦穆公]]仍用[[孟明视]]。
 +
 
 +
[[晋襄公]]四年(公元前624年),秦军"过河焚舟",上下一心要报仇。晋军坚守不出,[[秦穆公]]率大军攻下[[晋国]]的郊(今[[山西]][[闻喜]]西)和[[王官]](今[[山西]][[闻喜]])两地,然后从[[茅津]](今[[山西]][[平陆县]]茅津渡)渡过[[黄河]],进入崤山谷中,掩埋当年战死将士的尸骨,[[秦穆公]]发表一篇深表自责的讲话。这篇讲话就是《[[尚书]]》中的《[[秦誓]]》篇。[[秦穆公]]于是率军返国。[[秦国]]由于东进的道路被[[晋国]]阻塞,终春秋之世,不能越崤函东进一步。
 +
 
 +
==='''初战三捷'''===
 +
===='''崤之战'''====
 +
 
 +
就在[[晋襄公]]还在为父亲服丧期间,[[秦穆公]]开始蠢蠢欲动。在[[晋文公]]死后,[[晋文公]]的盟友们都在为霸主吊唁,最让人称道的“秦晋之好”[[秦穆公]]没有丝毫痛苦的表情。有着雄才伟略的[[秦穆公]]认为除开[[晋文公]],他就是诸侯的领袖。可惜[[晋文公]]死后,由儿子[[晋襄公]]顺利接班,没有给[[秦穆公]]任何机会。
 +
 
 +
这一年,[[秦穆公]]不听[[百里奚]]、[[蹇叔]]等良臣的劝阻,一意孤行,命令[[孟明视]]率领秦军千里远征伐郑。[[郑国]]早作准备,秦军的阴谋没能得逞。[[孟明视]]觉着两手空空而回,有损国体,于是顺路灭掉[[滑国]]。自以为功德圆满后,浩浩荡荡的回国。
 +
 
 +
[[晋国]]方面得知秦军伐郑未克,正在撤退。[[晋襄公]]召开内阁会议,中军元帅先轸发言:秦晋之好已成过去,我们的先君死了,[[秦国]]人却攻灭我们的附属国,先轸强烈要求将秦军全部灭掉。老成持重的栾枝却考虑秦晋交恶后,[[晋国]]可能面对的背腹受敌的窘境。最终,[[栾枝]]还是拗不过先轸,[[晋襄公]]听从先轸之言,命先轸全权负责剿秦行动。
 +
 
 +
四月,当[[秦国]]的大军大大咧咧的进入崤山谷地时,早已埋伏于此的先轸下令全军包围秦军,对秦军实施[[中国]]历史上第一场歼灭战。经过一天的恶战,秦军斗志丧尽,全军覆没,崤山之谷尸横遍野。秦军的三员主将尽皆被俘。这一仗被史家认作是“秦晋之好”的终点,此役过后,[[秦国]]彻底丧失与[[晋国]]争霸的资本。
 +
 
 +
==='''箕之战'''===
 +
 
 +
同年八月,崤之战硝烟未散,先轸决定向日渐嚣张的白翟人给予一记重锤。双方在箕地决战,结果先轸大败翟军,而且受胥臣推荐的郤缺还在战斗中生俘[[翟人]]的国君。
 +
 
 +
此战过后,[[翟人]]多年过后都没有缓过神来,这一次大胜仗是先轸赠送给晋襄公的第二份礼物,也是先轸生命中的最后一战。打遍天下无敌手的先轸在晋军稳操胜券的情况下,不穿甲胄,不带兵器,单骑入翟营,壮烈殉国!
 +
 
 +
==='''泜水之役'''===
 +
 
 +
[[晋襄公]]元年(公元前627年)冬天,[[楚成王]]不甘将霸权交与[[晋国]],趁[[晋文公]]新丧,出动大军征服[[陈国]]、[[蔡国]],进攻[[郑国]],反扑势头猛烈。
 +
 
 +
[[晋襄公]]迅速做出反应:命大夫阳处父进攻[[蔡国]],[[子上]]领兵救蔡,双方军队在泜水相遇。[[阳处父]]向[[子上]]下战表:“咱们是来打仗的,不是来磨蹭的,这样老对峙着也没个结果。如果你们有种过来,咱们马上就作战;或者你就退一退,让我过去打。怎么样?”[[子上]]的谋士说:“我们不能过去,[[晋国]]人不讲信用,如果他等我们过去一半就打怎么办?还是我们退,让他们来吧。”于是楚军稍稍后退,狡猾的[[阳初父]]让士兵高呼:“楚军逃跑喽!楚军逃跑喽!”就回去交差了,而楚军也就回去了,[[子上]]遭到[[楚国]][[太子熊]]商臣的诬陷,说他通敌叛国,[[楚成王]]怒杀[[子上]]。[[晋国]]人在人才与声望的竞争上再次赢过[[楚国]]。
 +
 
 +
仅仅是[[晋襄公]]在位的第一年,[[晋国]]人面对着三个强敌:秦、翟、楚,三战皆捷,比起[[晋文公]]时代的战果更加辉煌,[[晋国]]朝野上下信心爆棚,其霸主之气势比其父有过之而无不及。
 +
 
 +
==='''继父之本'''===
 +
 
 +
箕之战,[[先轸]]战死,其子[[先且居]]继任为中军元帅。[[晋文公]]时代的三巨头“[[文公]]、[[狐偃]]、[[先轸]]”都离开人世,[[晋国]]正式进入[[襄公]]时代,“[[襄公]]、[[赵衰]]、[[先且居]]”组建成新一期统治结构,即:[[襄公]]坐朝,[[赵衰]]执政,[[先且居]]执军事,诸卿辅佐。而且这三个人物都是[[春秋]]历史上有名的贤人,且性格相对[[晋文公]]集团要温和、大度的多。[[晋国]]的第二代能出现这样一个统治阶层,实在是[[晋国]]人之福,也就难怪[[晋国]]的霸权能够得以延续,而并非如郑、齐故事,人亡霸灭。
 +
 
 +
==='''接霸中原'''===
 +
===='''戚之役'''====
 +
 
 +
[[晋襄公]]在稳定局势的前提下,寻觅新的对手,他选择地处[[中原]]要冲的[[卫国]],原因是[[卫成公]]没有来朝见[[晋国]],对霸主没礼貌。
 +
 
 +
[[晋襄公]]二年(公元前626年),[[晋襄公]]亲自带兵向[[卫国]]进军,路径[[周王室]]之地,中军佐[[先且居]]提醒[[晋襄公]]:[[卫国]]不朝拜[[晋国]],所以我们要攻打他;如今我们不去朝拜[[周天子]]。恐怕难堵天下悠悠之口!打仗我来,您还是去见见[[天子]]吧!”[[先且居]]考虑得很周详,[[晋襄公]]思量着:己且不正,何以正人?于是就按照[[先且居]]所谏,前往温朝拜[[周天子]]。[[先且居]]带兵讨伐[[卫国]],攻占戚,并俘获大夫[[孙昭]]子[[孙炎]]。
 +
 
 +
[[卫成公]]自知不是对手,就像[[楚国]]的附属国——陈求救,并试图以[[陈国]]为纽带,将[[楚国]]拉入战斗。[[陈共公]]为[[卫成公]]打气:“不怕,你与其让[[晋国]]主动攻打你,不如你去打[[晋国]]。”没想到这个荒唐的建议竟然被卫大夫[[孔达]]给接受了,[[孔达]]率军伐晋,结果大败而归。
 +
 
 +
==='''彭衙之战'''===
 +
 
 +
[[先且居]]没有趁胜追击,因为在[[晋国]]出兵伐卫的时刻,[[秦穆公]]认为有机可趁便复以[[孟明视]]为将讨伐[[晋国]],欲报[[崤山]]之仇。[[先且居]]果断的撤兵回国,迎战秦军。
 +
 
 +
[[孟明视]]的秦军与[[先且居]]的晋军在彭衙对峙。晋军中的[[狼瞫]]是原本担任[[先轸]]的御戎,后也不知道为何被先轸免职,心中羞愧,“士可杀不可辱”,[[狼瞫]]本就想自杀。这年与秦军交锋,[[狼瞫]]就采取自杀式的进攻,拼了命向秦军阵中冲去,整支秦军被狼瞫所带领的这一小股部队搅乱,[[先且居]]顺势掩杀,秦军大败,丢盔弃甲,彭衙之战又以晋军的胜利而告终,而对先轸不满的英雄[[狼瞫]]将愤怒发泄在敌人身上,英勇殉国,也成就了[[先轸]]的儿子[[先且居]]。
 +
 
 +
[[孟明视]]领着残兵败将回家,[[秦穆公]]鼓励他再接再厉;[[晋国]]方面,又一次挫败了秦军,声威更加煊赫。
 +
 
 +
==='''秦军反扑'''===
 +
 
 +
[[秦穆公]]对[[中原霸主]]已经彻底失望,但他必须让[[晋国]]人知道厉害,必须敌人面前为自己扬威。
 +
 
 +
就在[[晋国]]君臣沉溺于一片锣鼓喧天之时,[[秦穆公]]行动了。前624年夏天,[[秦穆公]]亲自带领着秦军主力渡过黄河,向[[晋国]]发起了复仇的攻势。秦军横跨[[黄河]],整装待发,[[秦穆公]]下令焚烧所有渡船,自断归路,这让我们想起了400年后破釜沉舟的[[项羽]],这个专利应该是[[秦穆公]]首创。
 +
 
 +
秦军来势汹汹,大有不破晋军终不还的架势,[[晋襄公]]召开内阁会议商讨对策,执政大夫[[赵衰]]认为[[秦穆公]]为了这一战做了长期的准备秦军人人抱着必死的决心来找[[晋国]]拼命,以报当年[[崤山]]之恨,[[晋国]]不如坚壁清野,关门不出,只要给足了[[秦穆公]]的面子,他自然撤兵。[[晋襄公]]果断的接纳[[赵衰]]的建议。
 +
 
 +
[[秦穆公]]攻占了[[晋国]]的王官两邑,在[[晋国]]国土上耀武扬威长达一个多月,也没有碰上晋军主力,[[秦穆公]]也很识大体的思量着撤军。但是这支复仇之师的口号是“报[[崤山]]之恨”。[[秦穆公]]率领秦军,向南移动,来到[[崤山]],收拾当年崤之战中阵亡的秦军将士,并举行了盛大的祭奠仪式。[[秦穆公]]在[[崤山]]阅兵,并深刻反思了当年一时意气用事而造成的失误。
 +
 
 +
[[秦穆公]]在[[晋国]]的土地上发泄了部分仇恨,让天下人目睹秦军将[[晋国]]吓得躲了起来,[[穆公]]意愿达成,率军回国。
 +
 
 +
经过了与[[晋国]]长期的交手,[[秦穆公]]的内心里已经在对[[晋国]]的战略目标上发生了质的转变,他决定放弃与晋争霸的亡国之策,改而向西进军,夯实国基,对[[晋国]]采取的则是战术骚扰。这是[[秦国]]终[[春秋]]时代对[[晋国]]采取的最常规的战略,[[秦穆公]]务实的退出了争霸行列。
 +
 
 +
[[秦穆公]]的这次军事行动大大的提高了[[秦国]]的国际声望,打破了晋军天下无敌的神话,对[[晋国]]君臣也注入了一针强心剂,极大地打击了晋军的傲气,[[晋襄公]]开始重视[[秦国]],反思这些年来一串串盛气凌人的外交策略。[[晋襄公]]乃至手下的诸卿臣子们都在考虑[[晋国]]霸业的维护应采用的策略。这时,一批思想先进、开放的卿大夫如郤缺等涌现出来,他们主张对诸侯恩威相济。[[晋国]]的霸权也开始潜移默化的转变。
 +
 
 +
有一事值得一提:此次军事行动,[[秦国]]蓄谋已久,其目在于雪耻,不是争霸。自[[晋襄公]]起,[[晋国]]始终立于[[秦国]]之前。自前627年崤之战到前364年石门之战,长达两个半世纪,[[秦国]]难以对未能对[[晋国]]([[三晋]])取得相对辉煌的战绩。部分人据此认定为[[穆公]]称霸的论据,实为不差之论。更有甚者将其看作[[晋国]]走向衰落、[[秦国]]趋于强盛的标志,更是无稽之谈。平心而论,[[晋襄公]]比[[秦穆公]]更适合称为霸主。
 +
 
 +
==='''礼尚往来'''===
 +
 
 +
[[秦国]]虽未取得相当大的实际战果,却给了牛气冲天的[[晋国]]人当头一棒,很大程度上打击了[[晋国]]人的傲气。[[晋国]]君臣们从[[文襄]]盛世的梦中被敲醒,他们开始反思自己这些年的所作所为,诸多盛气凌人的对外政策。[[晋国]]人决定将霸主之德向诸侯展现而不仅仅是武力,以此改善同[[中原]]诸国的关系。
 +
 
 +
公元前624年冬天,[[秦国]]人撤走后不到半年,[[晋国]]主动向[[鲁国]]表达了歉意,热情邀请[[鲁文公]]再次访问[[晋国]]。
 +
 
 +
上一次[[鲁文公]]访晋遭受的屈辱,其记忆尚未完全消退。但是接到[[晋国]]的邀请后,[[鲁文公]]仍然不计前嫌,忍辱负重来到了[[晋国]]。
 +
 
 +
这一次他不仅见到了[[晋襄公]],而且受到了[[晋襄公]]相当隆重的接待。在欢迎宴会上,[[晋襄公]]诗兴大发,把[[鲁文公]]比作君子,大加赞赏。
 +
 
 +
知书达礼的[[鲁国]]人被捧得有些飘飘然。在大夫叔孙得臣的指点下,[[鲁文公]]神色凛然地走下台阶,向[[晋襄公]]拜谢说:“小国受命于大国,哪里敢不端庄慎重?君侯您如此大礼相待,哪里还有比这更快乐的事?小国之所以开心,是因为大国的恩惠啊!”
 +
 
 +
[[晋国]]人的高帽子自然送得贴切,[[鲁国]]人的马屁也拍得恰到好处。[[晋襄公]]听了,连忙也走下台阶,诚挚邀请[[鲁文公]]一起登台,再互成拜礼。[[鲁文公]]有感于[[晋襄公]]的热情,礼尚往来,也念了一首“[[嘉乐]]”之诗来应景,赞扬[[晋襄公]]“显显令德,宜民宜人,受禄于天”。
 +
 
 +
[[晋襄公]]好人做到底,于第二年春,归还卫大夫[[孔达]]。当然,为了给自己一个台阶下,[[晋国]]对外宣称:[[孔达]]乃是[[卫国]]的贤臣,[[晋国]]不忍心忠义之士因为尽忠国事而身陷囹圄,故释放[[孔达]]。这一说辞既给了自己的面子,也给了[[卫国]]面子。夏天,[[卫成公]]亲自到[[晋国]],致拜谢之意。
 +
 
 +
没过多久,[[曹共公]]也主动跑到[[晋国]]来朝觐,表示臣服于[[晋国]]的领导。《[[左传]]》将这些事一一记录在案,是告诉读者,[[晋襄公]]通过仁德而不是通过武力,使得[[晋文公]]建立的霸业得到延续,而且受到诸侯的尊重。
 +
 
 +
这一年秋天,[[晋襄公]]派兵讨伐[[秦国]],包围[[刓]]和[[新城]]。
 +
 
 +
==='''重组六卿'''===
 +
 
 +
前622年,这一年时运不佳,[[晋襄公]]手下的中军将[[先且居]]、中军佐[[赵衰]]、上军将[[栾枝]]、上军佐[[胥臣]]几乎同时死去。这是六卿的前四位重臣,太过巧合,从史料上来品读,似乎是自然死亡,不是某位政客的阴谋。不管怎样?[[晋国]]的六卿人员大面积缺失,内阁急需重组。由于事出突然,而且噩耗不断,[[晋襄公]]还没有心理准备,只得来年重新提拔干部,担任六卿。
 +
 
 +
[[晋国]]自[[晋文公]]回国后,便一直存在贵族们的利益纷争,[[晋文公]]时代扩军的原因之一就是属于诸卿家族势力日渐做大,大家分红,只是在[[晋文公]]的强势手腕下,在[[晋襄公]]的仁德政策的润滑下,矛盾一直被隐藏。当[[晋襄公]]再一次编组内阁时,各大家族各怀心机。在利益的驱动下,诸卿基本被分为两大政治集团。
 +
 
 +
老臣派:这一派是属于[[晋惠公]]、[[晋献公]]时代甚至更早就已发达的家族,资历深。[[箕郑父]]、[[士榖]]、[[梁益耳]]、[[先都]]、[[荀林父]]。
 +
 
 +
新人派:此派则是[[晋文公]]、[[晋襄公]]时代倚重的贤臣之后,高干子弟,资历较浅。[[贾季]](即狐射孤,狐偃之子)、[[赵盾]](赵衰之子)、[[先克]](先且居之子)、[[栾盾]](栾枝之子)[[胥甲]](胥臣之子)。
 +
 
 +
[[晋襄公]]内心已有安排,就是重用老干部,平衡诸卿利益,其框架基本为废除两支新军,由[[士榖]]将中军,[[梁益耳]]佐之;[[箕郑父]]将上军,[[先都]]佐之。可这个国家一级档案的保密工作做的不好,大家都打听到了[[襄公]]的意图,一家欢喜一家愁,老臣派踌躇满志,新人派坐立不安,为自己的前途担忧起来。
 +
 
 +
前621年开春,[[晋襄公]]在在绵上阅兵,对晋军中的将佐进行重组,一切皆如大家打听到的消息一致,[[晋襄公]]要重用老臣派,优先考虑,而晚辈们则要靠边站。情急之下,最年轻也最善于表达自我感情的先克抢先发言:“狐、赵之功不可忘!”[[先克]]的话自然代表了新人派的共同语言,[[晋襄公]]一想,[[晋国]]如日中天的强势,都是这些孩子的父辈们跟随着自己的父亲历经千辛万苦创造出来的,实属不易。[[晋襄公]]动摇了,[[晋襄公]]认为先克的话很有道理,如果贤臣的子嗣们不能得到应有的富贵,那么谁还会作[[晋国]]的贤士呢?
 +
 
 +
[[晋襄公]]按照这些孩子们的父辈所立下的功勋大小,来安排他们的职位(先轸是[[先克]]的祖父),[[狐偃]]功劳最著,[[赵衰]]、[[先且居]]其次,[[栾枝]]、[[胥臣]]稍低。那么暂时安排[[狐射姑]]、[[赵盾]]、[[先克]]入六卿,却又将[[箕郑父]]、[[先蔑]]、[[荀林父]]也带入六卿行列,以作为平衡新人派之用,另外两位新丁[[栾盾]]、[[胥甲]]作为候补,待定。
 +
 
 +
这次新老贵族的较量中,新人取得了胜利,[[狐射姑]]为中军元帅,[[赵盾]]为中军佐,[[先克]]为上军将,[[箕郑父]]佐之,[[先蔑]]带领下军、[[荀林父]]辅佐他。上三位全部是新人派,中军佐[[赵盾]]还担任其父[[赵衰]]留下的执政大夫一职。
 +
 
 +
==='''治政去世'''===
 +
 
 +
事情并没有结束,新老贵族间的矛盾因为分权的不均而被激化,因为[[晋襄公]]的存在而暂时被隐藏。
 +
 
 +
就在[[晋襄公]]重组六卿的几天后,[[襄公]]的老师大夫[[阳处父]]从[[陈国]]回来,听说[[晋襄公]]以[[贾季]]将中军,[[赵盾]]为中军佐,不甚满意,对[[襄公]]窃窃私语:“[[赵盾]]贤于[[贾季]]!”[[晋襄公]]听从[[阳处父]]的进言,命[[贾季]]与[[赵盾]]的军中职务调换,[[赵盾]]为中军元帅,[[贾季]]为中军佐,辅助[[赵盾]]。
 +
 
 +
=='''人物评价'''==
 +
 
 +
[[晋襄公]]温文尔雅,善纳箴言,内政以[[赵衰]]为相,[[霍伯]]为帅,栾、郤、胥、先夹辅[[晋宗]]。初立,尊王室;联齐、郑;数败嬴秦;抑克荆楚,使[[晋国]]国势持续鼎盛,霸业得以平稳过渡。
 +
 
 +
=='''史籍记载'''==
 +
 
 +
《[[史记·卷三十九·晋世家第九]]》 <ref>[http://www.guoxue.com/shibu/24shi/shiji/sj_039.htm  《史记·卷三十九·晋世家第九》],国学网</ref>
 +
 
 +
==视频==
 +
===晋国晋襄公第一讲===
 +
{{#ev:youku|XMzg0NzUzNTQ3Mg|center}}
 +
===晋国历史晋襄公第二讲===
 +
{{#ev:youku|XMzg0OTc4MzA4OA|center}}
 +
===《东周列国》先轸为何不尊晋襄公===
 +
{{#ev:youku|XMzIwOTAyNjc2NA|center}}
 +
===《东周列国》晋文公与晋襄公是什么关系===
 +
{{#ev:youku|XMzIyNDE3MzYwOA|center}}
 +
===《东周列国》晋襄公和先轸之间有何矛盾===
 +
{{#ev:youku|XMzIwODkwNzYwOA|center}}
 +
 
 +
==参考资料==
 +
 
 +
[[Category:东周軍政人物]]
 +
[[Category:春秋战国时期人物]]
 +
[[Category:晋国君主]]

於 2019年8月14日 (三) 15:22 的最新修訂

晉襄公

晉襄公(?—前621年)。姓,名晉文公之子,為偪姞所生,春秋晉國君主。

前628年,晉文公逝世,晉襄公即位。

前627年,晉襄公先軫為帥,於殽山大敗秦軍[1][2]生俘秦軍白乙丙孟明視西乞術「三帥」。襄公嫡母文嬴請放「三帥」歸秦,襄公從之。先軫因之大怒,「不顧而唾」,襄公以袖掩面稱謝,未治其罪。後先軫在與人作戰時孤身「免胄」直入狄人陣中,戰死謝罪。

前622年,晉大夫趙衰狐偃欒枝等人去世。

前621年,晉襄公薨,趙盾攝政。晉襄公有子晉靈公桓叔捷

在位期間執政為:先且居趙衰趙盾欒枝胥臣箕鄭先都狐射姑陽處父賈佗

人物生平

垂拱而治

晉襄公姬姓,名晉文公之子,母逼姞,繼位前稱公子歡晉文公九年(公元前628年)冬天,晉文公去世,公子歡繼任晉國國君之位,是為晉襄公

晉襄公本性寬厚,不像其父手腕強硬,因為是父親打下江山,晉襄公的任務就是「蕭規曹隨」,父親生前所用的重臣,晉襄公都讓他們官居原職,使晉國在核心領袖晉文公死後,沒有出現大規模的人員調整,也就不容易發生騷動乃至叛亂。

晉襄公採用的垂拱而治,固然與其性格有關,但在當時政權尚未穩固的情況下,這本就是招妙棋,晉襄公基本得到父親的所有遺產,包括霸主的權威與地位。

打擊秦人

晉獻公時滅掉虢國,據有崤函之地,卡住秦國東進的通道,使秦國不能出關到中原稱雄。挺進中原,是秦人的長期打算。魯僖公三十年,秦晉聯軍圍攻鄭國鄭國燭之武夜見秦穆公,離間秦國晉國的關係,秦國鄭國結盟友好而退兵,並留下杞子逄孫楊孫幫助鄭國防守。晉文公見秦撤退,也就退兵回國。

魯僖公三十二年,幫助鄭國戍守的杞子派人向秦穆公報告說:鄭國人讓他掌管北門的鑰匙,若秦悄悄地派軍前來偷襲,鄭國就可以奪取。

秦穆公很感興趣,就同有名望的蹇叔百里奚商議。蹇叔堅決反對,認為長途行軍,不能保密,勞師遠征,不會獲勝。且在過崤山谷地時,將會遭到晉人的攻擊。秦穆公不聽,派孟明視西乞術白乙丙三將率軍偷襲鄭國

秦國軍隊走到滑國(今河南鞏縣境),遇到前往周王朝做牛生意的鄭國商人弦高。在這緊急中,他一面假裝是鄭國派來慰勞秦軍的使者,向主將孟明視獻上4張牛皮和12頭牛,一面派人快速回國報告。孟明視等真以為弦高鄭國派來的使臣,認為鄭人已知秦軍將到,偷襲不成,攻不下鄭國,又沒有後援,是不能攻打鄭國,於是滅掉滑國就回軍。

秦軍東進,正是晉文公去世,晉襄公新即位之時。中軍元帥先軫主張趁秦軍回軍途中襲擊他們。於是聯合姜戎,在崤山谷中設下埋伏。當秦軍到達晉軍伏擊圈後,遭到突然攻擊,致使全軍覆沒,孟明視等三員大將被活捉。晉文公的夫人文嬴秦穆公女兒,晉襄公的嫡母,她出面要求晉襄公將三位秦將釋放,讓他們回秦受罰,以免影響兩國關係。三位秦將才得脫身回秦。

秦穆公穿着白衣、白服到郊外迎接三將,向他們作自我檢討,把失敗的責任承擔下來,仍然任用孟明視主持軍政事務。孟明視盡心盡力治政養民,準備向晉報仇。晉襄公三年(公元前625年),孟明視將兵伐晉,晉先發制人犯秦,戰於彭衙,秦軍大敗。同年冬天,晉率宋、陳、鄭之兵伐秦,奪取汪、彭衙。秦穆公仍用孟明視

晉襄公四年(公元前624年),秦軍"過河焚舟",上下一心要報仇。晉軍堅守不出,秦穆公率大軍攻下晉國的郊(今山西聞喜西)和王官(今山西聞喜)兩地,然後從茅津(今山西平陸縣茅津渡)渡過黃河,進入崤山谷中,掩埋當年戰死將士的屍骨,秦穆公發表一篇深表自責的講話。這篇講話就是《尚書》中的《秦誓》篇。秦穆公於是率軍返國。秦國由於東進的道路被晉國阻塞,終春秋之世,不能越崤函東進一步。

初戰三捷

崤之戰

就在晉襄公還在為父親服喪期間,秦穆公開始蠢蠢欲動。在晉文公死後,晉文公的盟友們都在為霸主弔唁,最讓人稱道的「秦晉之好」秦穆公沒有絲毫痛苦的表情。有着雄才偉略的秦穆公認為除開晉文公,他就是諸侯的領袖。可惜晉文公死後,由兒子晉襄公順利接班,沒有給秦穆公任何機會。

這一年,秦穆公不聽百里奚蹇叔等良臣的勸阻,一意孤行,命令孟明視率領秦軍千里遠征伐鄭。鄭國早作準備,秦軍的陰謀沒能得逞。孟明視覺着兩手空空而回,有損國體,於是順路滅掉滑國。自以為功德圓滿後,浩浩蕩蕩的回國。

晉國方面得知秦軍伐鄭未克,正在撤退。晉襄公召開內閣會議,中軍元帥先軫發言:秦晉之好已成過去,我們的先君死了,秦國人卻攻滅我們的附屬國,先軫強烈要求將秦軍全部滅掉。老成持重的欒枝卻考慮秦晉交惡後,晉國可能面對的背腹受敵的窘境。最終,欒枝還是拗不過先軫,晉襄公聽從先軫之言,命先軫全權負責剿秦行動。

四月,當秦國的大軍大大咧咧的進入崤山谷地時,早已埋伏於此的先軫下令全軍包圍秦軍,對秦軍實施中國歷史上第一場殲滅戰。經過一天的惡戰,秦軍鬥志喪盡,全軍覆沒,崤山之谷屍橫遍野。秦軍的三員主將盡皆被俘。這一仗被史家認作是「秦晉之好」的終點,此役過後,秦國徹底喪失與晉國爭霸的資本。

箕之戰

同年八月,崤之戰硝煙未散,先軫決定向日漸囂張的白翟人給予一記重錘。雙方在箕地決戰,結果先軫大敗翟軍,而且受胥臣推薦的郤缺還在戰鬥中生俘翟人的國君。

此戰過後,翟人多年過後都沒有緩過神來,這一次大勝仗是先軫贈送給晉襄公的第二份禮物,也是先軫生命中的最後一戰。打遍天下無敵手的先軫在晉軍穩操勝券的情況下,不穿甲冑,不帶兵器,單騎入翟營,壯烈殉國!

泜水之役

晉襄公元年(公元前627年)冬天,楚成王不甘將霸權交與晉國,趁晉文公新喪,出動大軍征服陳國蔡國,進攻鄭國,反撲勢頭猛烈。

晉襄公迅速做出反應:命大夫陽處父進攻蔡國子上領兵救蔡,雙方軍隊在泜水相遇。陽處父子上下戰表:「咱們是來打仗的,不是來磨蹭的,這樣老對峙着也沒個結果。如果你們有種過來,咱們馬上就作戰;或者你就退一退,讓我過去打。怎麼樣?」子上的謀士說:「我們不能過去,晉國人不講信用,如果他等我們過去一半就打怎麼辦?還是我們退,讓他們來吧。」於是楚軍稍稍後退,狡猾的陽初父讓士兵高呼:「楚軍逃跑嘍!楚軍逃跑嘍!」就回去交差了,而楚軍也就回去了,子上遭到楚國太子熊商臣的誣陷,說他通敵叛國,楚成王怒殺子上晉國人在人才與聲望的競爭上再次贏過楚國

僅僅是晉襄公在位的第一年,晉國人面對着三個強敵:秦、翟、楚,三戰皆捷,比起晉文公時代的戰果更加輝煌,晉國朝野上下信心爆棚,其霸主之氣勢比其父有過之而無不及。

繼父之本

箕之戰,先軫戰死,其子先且居繼任為中軍元帥。晉文公時代的三巨頭「文公狐偃先軫」都離開人世,晉國正式進入襄公時代,「襄公趙衰先且居」組建成新一期統治結構,即:襄公坐朝,趙衰執政,先且居執軍事,諸卿輔佐。而且這三個人物都是春秋歷史上有名的賢人,且性格相對晉文公集團要溫和、大度的多。晉國的第二代能出現這樣一個統治階層,實在是晉國人之福,也就難怪晉國的霸權能夠得以延續,而並非如鄭、齊故事,人亡霸滅。

接霸中原

戚之役

晉襄公在穩定局勢的前提下,尋覓新的對手,他選擇地處中原要衝的衛國,原因是衛成公沒有來朝見晉國,對霸主沒禮貌。

晉襄公二年(公元前626年),晉襄公親自帶兵向衛國進軍,路徑周王室之地,中軍佐先且居提醒晉襄公衛國不朝拜晉國,所以我們要攻打他;如今我們不去朝拜周天子。恐怕難堵天下悠悠之口!打仗我來,您還是去見見天子吧!」先且居考慮得很周詳,晉襄公思量着:己且不正,何以正人?於是就按照先且居所諫,前往溫朝拜周天子先且居帶兵討伐衛國,攻占戚,並俘獲大夫孫昭孫炎

衛成公自知不是對手,就像楚國的附屬國——陳求救,並試圖以陳國為紐帶,將楚國拉入戰鬥。陳共公衛成公打氣:「不怕,你與其讓晉國主動攻打你,不如你去打晉國。」沒想到這個荒唐的建議竟然被衛大夫孔達給接受了,孔達率軍伐晉,結果大敗而歸。

彭衙之戰

先且居沒有趁勝追擊,因為在晉國出兵伐衛的時刻,秦穆公認為有機可趁便復以孟明視為將討伐晉國,欲報崤山之仇。先且居果斷的撤兵回國,迎戰秦軍。

孟明視的秦軍與先且居的晉軍在彭衙對峙。晉軍中的狼瞫是原本擔任先軫的御戎,後也不知道為何被先軫免職,心中羞愧,「士可殺不可辱」,狼瞫本就想自殺。這年與秦軍交鋒,狼瞫就採取自殺式的進攻,拼了命向秦軍陣中衝去,整支秦軍被狼瞫所帶領的這一小股部隊攪亂,先且居順勢掩殺,秦軍大敗,丟盔棄甲,彭衙之戰又以晉軍的勝利而告終,而對先軫不滿的英雄狼瞫將憤怒發泄在敵人身上,英勇殉國,也成就了先軫的兒子先且居

孟明視領着殘兵敗將回家,秦穆公鼓勵他再接再厲;晉國方面,又一次挫敗了秦軍,聲威更加煊赫。

秦軍反撲

秦穆公中原霸主已經徹底失望,但他必須讓晉國人知道厲害,必須敵人面前為自己揚威。

就在晉國君臣沉溺於一片鑼鼓喧天之時,秦穆公行動了。前624年夏天,秦穆公親自帶領着秦軍主力渡過黃河,向晉國發起了復仇的攻勢。秦軍橫跨黃河,整裝待發,秦穆公下令焚燒所有渡船,自斷歸路,這讓我們想起了400年後破釜沉舟的項羽,這個專利應該是秦穆公首創。

秦軍來勢洶洶,大有不破晉軍終不還的架勢,晉襄公召開內閣會議商討對策,執政大夫趙衰認為秦穆公為了這一戰做了長期的準備秦軍人人抱着必死的決心來找晉國拚命,以報當年崤山之恨,晉國不如堅壁清野,關門不出,只要給足了秦穆公的面子,他自然撤兵。晉襄公果斷的接納趙衰的建議。

秦穆公攻占了晉國的王官兩邑,在晉國國土上耀武揚威長達一個多月,也沒有碰上晉軍主力,秦穆公也很識大體的思量着撤軍。但是這支復仇之師的口號是「報崤山之恨」。秦穆公率領秦軍,向南移動,來到崤山,收拾當年崤之戰中陣亡的秦軍將士,並舉行了盛大的祭奠儀式。秦穆公崤山閱兵,並深刻反思了當年一時意氣用事而造成的失誤。

秦穆公晉國的土地上發泄了部分仇恨,讓天下人目睹秦軍將晉國嚇得躲了起來,穆公意願達成,率軍回國。

經過了與晉國長期的交手,秦穆公的內心裡已經在對晉國的戰略目標上發生了質的轉變,他決定放棄與晉爭霸的亡國之策,改而向西進軍,夯實國基,對晉國採取的則是戰術騷擾。這是秦國春秋時代對晉國採取的最常規的戰略,秦穆公務實的退出了爭霸行列。

秦穆公的這次軍事行動大大的提高了秦國的國際聲望,打破了晉軍天下無敵的神話,對晉國君臣也注入了一針強心劑,極大地打擊了晉軍的傲氣,晉襄公開始重視秦國,反思這些年來一串串盛氣凌人的外交策略。晉襄公乃至手下的諸卿臣子們都在考慮晉國霸業的維護應採用的策略。這時,一批思想先進、開放的卿大夫如郤缺等湧現出來,他們主張對諸侯恩威相濟。晉國的霸權也開始潛移默化的轉變。

有一事值得一提:此次軍事行動,秦國蓄謀已久,其目在於雪恥,不是爭霸。自晉襄公起,晉國始終立於秦國之前。自前627年崤之戰到前364年石門之戰,長達兩個半世紀,秦國難以對未能對晉國三晉)取得相對輝煌的戰績。部分人據此認定為穆公稱霸的論據,實為不差之論。更有甚者將其看作晉國走向衰落、秦國趨於強盛的標誌,更是無稽之談。平心而論,晉襄公秦穆公更適合稱為霸主。

禮尚往來

秦國雖未取得相當大的實際戰果,卻給了牛氣沖天的晉國人當頭一棒,很大程度上打擊了晉國人的傲氣。晉國君臣們從文襄盛世的夢中被敲醒,他們開始反思自己這些年的所作所為,諸多盛氣凌人的對外政策。晉國人決定將霸主之德向諸侯展現而不僅僅是武力,以此改善同中原諸國的關係。

公元前624年冬天,秦國人撤走後不到半年,晉國主動向魯國表達了歉意,熱情邀請魯文公再次訪問晉國

上一次魯文公訪晉遭受的屈辱,其記憶尚未完全消退。但是接到晉國的邀請後,魯文公仍然不計前嫌,忍辱負重來到了晉國

這一次他不僅見到了晉襄公,而且受到了晉襄公相當隆重的接待。在歡迎宴會上,晉襄公詩興大發,把魯文公比作君子,大加讚賞。

知書達禮的魯國人被捧得有些飄飄然。在大夫叔孫得臣的指點下,魯文公神色凜然地走下台階,向晉襄公拜謝說:「小國受命於大國,哪裡敢不端莊慎重?君侯您如此大禮相待,哪裡還有比這更快樂的事?小國之所以開心,是因為大國的恩惠啊!」

晉國人的高帽子自然送得貼切,魯國人的馬屁也拍得恰到好處。晉襄公聽了,連忙也走下台階,誠摯邀請魯文公一起登台,再互成拜禮。魯文公有感於晉襄公的熱情,禮尚往來,也念了一首「嘉樂」之詩來應景,讚揚晉襄公「顯顯令德,宜民宜人,受祿於天」。

晉襄公好人做到底,於第二年春,歸還衛大夫孔達。當然,為了給自己一個台階下,晉國對外宣稱:孔達乃是衛國的賢臣,晉國不忍心忠義之士因為盡忠國事而身陷囹圄,故釋放孔達。這一說辭既給了自己的面子,也給了衛國面子。夏天,衛成公親自到晉國,致拜謝之意。

沒過多久,曹共公也主動跑到晉國來朝覲,表示臣服於晉國的領導。《左傳》將這些事一一記錄在案,是告訴讀者,晉襄公通過仁德而不是通過武力,使得晉文公建立的霸業得到延續,而且受到諸侯的尊重。

這一年秋天,晉襄公派兵討伐秦國,包圍新城

重組六卿

前622年,這一年時運不佳,晉襄公手下的中軍將先且居、中軍佐趙衰、上軍將欒枝、上軍佐胥臣幾乎同時死去。這是六卿的前四位重臣,太過巧合,從史料上來品讀,似乎是自然死亡,不是某位政客的陰謀。不管怎樣?晉國的六卿人員大面積缺失,內閣急需重組。由於事出突然,而且噩耗不斷,晉襄公還沒有心理準備,只得來年重新提拔幹部,擔任六卿。

晉國晉文公回國後,便一直存在貴族們的利益紛爭,晉文公時代擴軍的原因之一就是屬於諸卿家族勢力日漸做大,大家分紅,只是在晉文公的強勢手腕下,在晉襄公的仁德政策的潤滑下,矛盾一直被隱藏。當晉襄公再一次編組內閣時,各大家族各懷心機。在利益的驅動下,諸卿基本被分為兩大政治集團。

老臣派:這一派是屬於晉惠公晉獻公時代甚至更早就已發達的家族,資歷深。箕鄭父士榖梁益耳先都荀林父

新人派:此派則是晉文公晉襄公時代倚重的賢臣之後,高幹子弟,資歷較淺。賈季(即狐射孤,狐偃之子)、趙盾(趙衰之子)、先克(先且居之子)、欒盾(欒枝之子)胥甲(胥臣之子)。

晉襄公內心已有安排,就是重用老幹部,平衡諸卿利益,其框架基本為廢除兩支新軍,由士榖將中軍,梁益耳佐之;箕鄭父將上軍,先都佐之。可這個國家一級檔案的保密工作做的不好,大家都打聽到了襄公的意圖,一家歡喜一家愁,老臣派躊躇滿志,新人派坐立不安,為自己的前途擔憂起來。

前621年開春,晉襄公在在綿上閱兵,對晉軍中的將佐進行重組,一切皆如大家打聽到的消息一致,晉襄公要重用老臣派,優先考慮,而晚輩們則要靠邊站。情急之下,最年輕也最善於表達自我感情的先克搶先發言:「狐、趙之功不可忘!」先克的話自然代表了新人派的共同語言,晉襄公一想,晉國如日中天的強勢,都是這些孩子的父輩們跟隨着自己的父親歷經千辛萬苦創造出來的,實屬不易。晉襄公動搖了,晉襄公認為先克的話很有道理,如果賢臣的子嗣們不能得到應有的富貴,那麼誰還會作晉國的賢士呢?

晉襄公按照這些孩子們的父輩所立下的功勳大小,來安排他們的職位(先軫是先克的祖父),狐偃功勞最著,趙衰先且居其次,欒枝胥臣稍低。那麼暫時安排狐射姑趙盾先克入六卿,卻又將箕鄭父先蔑荀林父也帶入六卿行列,以作為平衡新人派之用,另外兩位新丁欒盾胥甲作為候補,待定。

這次新老貴族的較量中,新人取得了勝利,狐射姑為中軍元帥,趙盾為中軍佐,先克為上軍將,箕鄭父佐之,先蔑帶領下軍、荀林父輔佐他。上三位全部是新人派,中軍佐趙盾還擔任其父趙衰留下的執政大夫一職。

治政去世

事情並沒有結束,新老貴族間的矛盾因為分權的不均而被激化,因為晉襄公的存在而暫時被隱藏。

就在晉襄公重組六卿的幾天後,襄公的老師大夫陽處父陳國回來,聽說晉襄公賈季將中軍,趙盾為中軍佐,不甚滿意,對襄公竊竊私語:「趙盾賢於賈季!」晉襄公聽從陽處父的進言,命賈季趙盾的軍中職務調換,趙盾為中軍元帥,賈季為中軍佐,輔助趙盾

人物評價

晉襄公溫文爾雅,善納箴言,內政以趙衰為相,霍伯為帥,欒、郤、胥、先夾輔晉宗。初立,尊王室;聯齊、鄭;數敗嬴秦;抑克荊楚,使晉國國勢持續鼎盛,霸業得以平穩過渡。

史籍記載

史記·卷三十九·晉世家第九[3]

視頻

晉國晉襄公第一講

晉國歷史晉襄公第二講

《東周列國》先軫為何不尊晉襄公

《東周列國》晉文公與晉襄公是什麼關係

《東周列國》晉襄公和先軫之間有何矛盾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