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曲松县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曲松县隶属于西藏自治区山南市,地处东经92°7′-92°12′,北纬29°18′-29°42′ 之间。位于喜马拉雅山北侧,雅鲁藏布江中游南岸,北邻桑日县,南抵隆子县,东靠加查县,西接乃东区。曲松,藏语意为“三河”。因色布河、江扎河、贡布河贯穿全县境内,该三条河藏语译音为“曲松”,曲松县因此而得名。著名景点有:拉加里王宫、山南王夏宫、拉日石窟、 洛村石窟、宁玛派寺院等。

截止到2011年,曲松县有16309人,总面积1967平方公里,平均海拔4200米以上,县城卓康海拔3896米。经济以农业为主,截止到2014年,曲松县国民生产总值达到4.89亿元。

名称由来

曲松县原名拉加里,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是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后裔拉加“里法王”(亦称山南王)独立的自管区,曲松,藏语意为“三河”。因色布河、江扎河、贡布河贯穿全县境内,该三条河藏语译音为“曲松”,曲松县因此而得名。

历史沿革

吐蕃时期

公元633年,吐蕃王朝将其政治中心由泽当迁至拉萨,以泽当为中心的山南市不再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但仍是吐蕃王朝统治者重要的粮仓和人力供应地。吐蕃王室的后裔仍保持着对这一带的统治权。

公元846年,第九代赞普郎达玛因毁灭佛法被僧人刺死,王室内部因争夺王位而发生内讧,吐蕃王朝告于崩溃。王室后裔分成两支,一支为永登(云丹)支系,(据史书记载,该支系不是真正的王室后裔,属拉摩王妃抱养的孩子),另一分支为奥松支系(据藏史记载,该支系为真正王室后裔)。奥松支系占据以乃东为中心的“约如”,与据拉萨为中心“任如”的云丹(永登)支系展开争夺王位的斗争长达23年,称为“任约之战”。

过渡时期

吐蕃崩溃后,藏族进入从奴隶社会向封建初期过度的时期。

公元877年,发生了西藏历史上有名的“邦金洛”运动,即奴隶暴动。在“邦金洛”运动中,威松(奥松)的儿子阿达贝考赞被起义军杀死,阿达贝考赞的大儿子吉德尼玛衮逃到阿里,其后代分别建立了拉达克和古格小王国。另一个儿子扎西孜巴逃到拉堆(今ri喀则仲巴县一带),生三子,他的二儿子威德又生四子,威德的长子和小儿子的后裔逐渐成了后藏卓堆等地的统治者,其二子则进驻现昌都一带,三子赤穷则在今山南成立了“雅隆觉卧”的贵族,“雅隆觉卧”即是拉加里的前身。

公元十世纪末,在雅隆河谷地带原吐蕃王室一分支,建立了雅隆觉卧的地方政权,当时周围的小封建主实际上都是拉加里属下的小贵族,从公元十二世纪中叶到民改前,拉加里地区的这种格局基本未有大变更。

公元1246年,[[萨迦班智达]同蒙古阔端会面,并发表致蕃人书,拉加里同整个西藏正式加入了中国,成为朝的属地。

十三世纪中叶,当元世祖支持萨迦政权统治西藏时,拉加里已有相当大的势力,在萨迦政权兴盛时,拉加里归顺萨迦。当藏传佛教噶举派系止贡寺(今拉萨墨竹贡卡境内)引领蒙古兵反对萨迦政权,发生了西藏历史上有名的“止贡变乱”时,拉加里统治者站在止贡寺一边,后萨迦政权在忽必烈之子铁木真不花的援助下,平定止贡变乱,烧毁止贡寺院。拉加里的势力也随之大大削弱。

十四世纪中叶

萨迦政权被推翻,噶举派的帕莫珠巴(帕珠)政权建立,据五世达赖著《西藏王臣记》载称,在帕珠政权时期,许多在政治上身居高位的人物,都得到了封职,但拉加里统治者却未得到封号。然而威德的孙子们,早在帕珠派创始人帕莫珠巴时期(1110-1170),就已成为察哇绒巴地方(现绒地)的统治者。他们的后代建筑庄园宅院,遂形成拉加里这个名称。帕珠政权废除西藏在萨迦政权时期形成的万户制度,并未在拉加里地区委任本家进行管治,拉加里地区对帕珠政权仍然坚持了政治上的独立。十五世纪初,喇嘛教格鲁派兴起,据《西藏王臣》记载,达默巴的孙子拉扎列朗杰遂与二世达赖噶敦嘉措建立了施主和受施者的关系,并在拉加里寨内创立举行首届新年祈禳*的法会,并成为定制。于是,他便成了当地执掌政权的上官大人。他的孙子拉强巴热丹和拉玉廊旺曲兄弟进一步把统治范围扩展至沃卡达孜宗(距今桑日县不远)。他们的子孙拉索朗热丹和拉噶丹帕巴掌权时,在切噶宗附近修建寺庙崇奉宗喀巴大师。在后几代“赤钦”的努力下,拉加里权势进一步得已巩固加强。

拉加里贵族是在五世达赖时期(1617—1682),获得“赤钦”(意思是“大座”)封号的。全藏获得此封号的共有三家,即萨迦派教主、山南敏珠林寺主和拉加里大贵族。当时五世达赖与固始汗联合,依靠清朝扶持,在帕珠政权汉藏巴汗政权崩溃后,建立起格鲁派的噶丹颇章政权。

赤钦时期

由于拉加里法王是吐蕃松赞干布后裔,宗教势力也需要松赞干布后裔支持,五世达赖曾于1646年,五世达赖访问拉加里法王,并批准拉加里王统治这块地方的世袭权,对拉加里地区的一切事宜均由拉加里王自行处理,这三个赤钦虽统一于噶丹政权之下,但仍各自割据一方,在政治上保持了一定的独立性。

十八世纪初,新疆准噶尔侵入西藏,清政府派军队入藏驱逐准噶尔,拉加里赤钦白玛协助准噶尔抵抗清军,准噶尔败逃后噶丹颇章政府对拉加里地区施以惩罚,将其在沃卡的庄园全部没收,对拉加里地区的政治统治进一步加强(但仍然未能在本区内建宗)。清朝在西藏委派驻藏大臣后,还经常派人教育赤钦子弟学习汉文。

辛亥革命后

十三达赖期间(1878—1933),为加强西藏地方政府对西藏全区的统治,西藏地方政府将拉加里地区列为“洛基”(山南总管)下属类似宗(县)的行政单位。《铁虎(1830)年差税清册》曾规定了该区对西藏地方政府的兵役及其他各项差税负担。拉加里赤钦的金印由达赖授予,并随金印赐以叫作“杰察协邦”的铁卷封文。拉加里赤钦一年一度去拉萨朝拜时,噶夏要派孜淳、雪淳等和宾官、僧侣、官员八人到拉萨渡口迎接,举行隆重的欢迎仪式,朝拜达赖时,拉加里赤钦只屈身而不需要下跪,其坐垫仅比达赖、班禅的坐垫少一层。每逢新的拉加里赤钦登位或举行娶妻仪式,噶夏还要派四品官前往祝贺,并明确拉加里地区行政归赤钦管理,并在司法上享有特权。拉加里地区俨然是西藏地方政府属下的一个独立小王国。即便如此,但拉加里赤钦未曾在西藏地方政府中任过实职,其政治经济权势对于在职的噶伦等官员要逊色的多。十四世达赖亲政后,拉加里赤钦在贵族索康的建议下,通过贿赂手段弄到了一个相当于三品的扎萨闲职,从此成了噶夏官员,对赤钦的一些优惠待遇也随之取消,人们讽刺拉加里赤钦这一做法是“下马骑驴”,但拉加里赤钦朝见达赖时,在座位安排上仍可略高于噶伦,拉加里地区仍归其家人亲属掌管。从达默巴算起,至最后一任赤钦朗杰加措,已传到第三十代。

拉加里法王是松赞干布王室后裔,松赞干布被喇嘛教喻为观世音化身,因而每代赤钦的名字前冠以“拉”字。“拉”在藏语中是神的意思,表明其出生于神圣家族。1781年,拉加里王室曾因弟兄三人分家,使其权势大大消弱,长房居拉加里正宅继承王位(赤钦封号);二房居夏江(北府),后被西藏地方政府封官授职,独立出去;三房居夏洛(南府),后绝嗣,他分得的庄园和属民,已被其他领主侵占,不再属赤钦管辖。解放时拉加里地区完全是大贵族拉加里的领地。

民主改革

法王统治的地区有拉加里宗、加查宗、隆子宗和桑日宗。

1959年5月5日拉加里县人民政府成立。1965年11月3日经国务院批准改名为曲松县,隶属山南地区管辖至今。

1965年11月3日经国务院批准改名为曲松县,隶属山南地区管辖至今。

1997年,面积1967平方千米,人口1.45万,多为藏族,有少数汉族。辖8个乡:厦江乡、邛多江乡、色吾乡、堆随乡、下洛乡、贡康沙乡、措堆乡、罗布沙乡。县政府驻厦江乡拉加日村。距贡噶机场147千米,距地区行署驻地57千米。(根据《政区大典》整理)

厦江乡(XiajiangXiang)县政府驻地。1962年2月设下江区,1987年10月撤区改乡。位于县政府东,面积286平方千米,人口0.23万。辖厦江、增嘎、曲松、加瓦4个村委会。

邛多江乡(QiongduojingXiang)1962年建邛多江区,1988年撤区设乡。位于县境东南部,距县城42千米。面积250平方千米,人口0.17万。辖马如、邛多江、江塘、宗许4个村委会。

色吾乡(SewuXiang)1987年撤区并乡时设立色吾乡。位于县境东南部,距县城31千米。面积242平方千米,人口0.15万。辖江卓、列容、洛、色四、吉嘎5个村委会。

堆随乡(DuisuiXiang)1959年8月建堆随区,1987年10月撤区改乡。位于县境西南部,距县城33千米。面积230平方千米,人口0.21万。辖龙、堆随、柏林3个村委会。

下洛乡(XialuoXiang)1959年8月建下洛区,1968年改公社,1978年7月复改区,1988年6月撤区改乡。位于县境西北部,距县城3千米。面积267平方千米,人口0.25万。辖下洛、东嘎、琼嘎3个村委会。

贡康沙乡(GongkangshaXiang)1962年2月设贡康沙区,1988年6月撤区改乡。位于县境北部,距县城15千米。面积240平方千米,人口0.17万。辖贡布堆、贡布麦2村委会。

措堆乡(CuoduiXiang)1959年至1988年属下洛区,1988年6月撤区设措堆乡。位于县境西南部,距县城27千米。面积215平方千米,人口0.08万。辖措堆、马巴、古龙3个村委会。

罗布沙乡(LuobushaXiang)1959年至1988年属贡康沙区,1988年8月撤区设罗布沙乡。位于县境北部,距县城41千米。面积237平方千米,人口0.1万。辖罗布沙、朱麦沙2村委会。

2000年,曲松县辖2个镇、3个乡。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16037人,其中:曲松镇6760人、罗布沙镇1906人、邱多江乡2566人、堆随乡2920人、下江乡1885人。

2005年辖8个乡,24个村委会:厦江乡邛多江乡色吾乡堆随乡下洛乡贡康沙乡措堆乡罗布沙乡。

2016年2月,山南撤地设市,曲松县隶属于山南市。

2018年10月,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正式批准,洛扎县退出贫困县(区)。

行政区划

截至2014年,曲松县辖2个镇、3个乡:曲松镇罗布沙镇邱多江乡堆随乡下江乡。共有21个行政村。县人民政府驻曲松镇。

基本介绍

中文名称: 曲松县

行政区类别: 县

所属地区: 中国西藏

下辖地区: 厦江乡、邛多江乡、色吾乡

政府驻地: 曲松镇

电话区号: 0893

邮政区码: 856300

地理位置: 西藏雅鲁藏布江中游谷地

面积: 1967平方公里

人口: 16308人

人口民族

人口

2000年,曲松县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16037人,其中:曲松镇6760人、罗布沙镇1906人、 邱多江乡2566人、堆随乡2920人、下江乡1885人。

2011年,曲松县辖三乡两镇,总人口16309人(其中农牧业人中14427人,占总人口的93%)。

民族

2011年,曲松县有藏族汉族回族3个民族,其中藏族占99.6%。

交通

截至2003年,林邛公路和泽曲公路在曲松县境内总长161公里。另有县道3条,乡道和村道18条,全长总计366公里。县城距山南市乃东区泽当镇57公里,距拉萨248公里。

2014年12月开工建设拉林铁路也将经过曲松县。

地理环境

地理位置

曲松县位于东经92°7′—92°12′,北纬29°18′-29°42′。曲松县居雅鲁藏布江中游谷地。四面高山环绕,河谷狭窄纵横。平均海拔4200米以上,县城卓康海拔3896米,县城距山南地区所在地泽当镇57公里,距贡嘎机场147公里,距拉萨215.18公里。

地形地貌

曲松县地势南高北低,平均海拔4200米。境内山脉系喜马拉雅山北侧分支,主要有布当拉和亚堆扎拉两大山,均由北向南延伸,象两堵巨墙把曲松与东、西邻县隔开。山势高峻,群峰林立,4500米以上的山峰约150余座,其中最高峰为海拔5948米的直拉峰。

气候

曲松县属高原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区,光照充足,辐射强烈,日温差较大,冬春季多大风,夏季雨水集中,多夜雨。属高原干燥型气候,年平均气温8.7度,日照2920小时,年降水量479毫米,年无霜期为110天左右。自然灾害主要有干旱、霜冻、冰雹、洪水、泥石流、地震等。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曲松县国土面积1967平方公里,有2.5万亩耕地,115.3万亩草场。

生物资源

曲松县种植业以青稞、小麦、油菜为主,养殖业以牛、黄牛、绵羊、山羊为主。

珍贵动植物有香獐、野鹿、水獭贝母虫草等。

水资源

曲松县属雅鲁藏布江水系。曲松县水资源充足,有大小河流43条,长1217公里,径流量达8473立方米,有高山湖泊31个,总面积达5平方公里。雅鲁藏布江从海拔5300米以上的喜玛拉雅山中段北坡冰雪山岭发源,在中国名流大川中位居第五;流域面积240480平方公里,居全国第六,流出国境处的年径流量为1400亿立方米,次于长江、珠江,居全国第三位;天然水能蕴藏量达7911.6万千瓦,仅次于长江,居全国第二。河床一般高程在海拔3000米以上,是世界上最高的大河。

矿产资源

截至2011年,罗布莎矿区铬铁储量达600万吨以上,平均品位在49%,是中国最大的铬铁矿基地,境内并存有砂金、玉石、水晶石、大理石等矿。

其中县民采矿于1987年由县农行贷款成立以来,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大力培养技术骨干,聘用技术人员,带领农牧民群众共同致富。自成立以来,其年开采量均在1万吨以上。“九五”期间,上交利税1100万元,解决就业劳动力959人次,有效带动了一方经济,同时通过各种捐款、提供就业、修路筑桥等实际行动造福当地百姓。

旅游资源

旅游方面,全县旅游景点颇多,仅文物景点,就有9处,包括古遗址2处,古墓群及古建筑群2处,石窟2处。拉加里颇章(又称拉加里王宫),位于县城南面海拔4000米处,始建于13世纪,其建筑风格、壁画等非常具有研究价值;县政府所在地卓康有山南王夏宫,修缮后保存完好,拉日石窟、洛村石窟位于堆水乡境内,其气势、壁画、雕刻艺术可与敦煌石窟相媲美;色吾温泉因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沐浴之外,又具有重要的药理作用,一年四季沐浴者络绎不绝;此外,还有下洛村的千年古柏,巴玉沟的原始森林等更增添了该县的无限风光。

经济发展

综述

2014年,曲松县全年完成生产总值4.89亿元,同比2013年增长11.9%;固定资产投资5.4亿元,同比2013年增长23.6%;财政收入3681万元,同比2013年增长16%;税收收入3804万元,同比2013年增长2.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211万元,同比2013年增长23.9%;农牧民人均纯收入8170元,同比2013年增长17.9%。

2015年上半年曲松县实现生产总值21692万元,同比2014年增长4.6%。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354万元,同比2014年增长4%;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0236万元;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0102万元,同比2014年增长16.5%。

第一产业

2014年,曲松县全年播种面积2.49万亩,完成粮油产量7327吨、994吨。牲畜出栏率、成畜死亡率、仔畜成活率分别达38%、0.07%、98%,全年未发生重大动物疫情。以藏药材种植加工、藏香、民族手工业、畜产品加工为代表的特色产业初具规模。

第二产业

曲松县支持合法企业有序进入辖区开展矿产勘查,截至2014年新增铬铁矿储量280万吨,全年销售9.8万吨,实现工业增加值12880万元。完成招商引资4660万元,比2013年增长133%。

确保了全年开复工项目177个、竣工122个、完成投资4.72亿元,其中交由农牧民实施145个、完成投资8866万元、占基建项目总投资18.8%。第七批援藏项目开工5个、完成投资2925万元、进度达79%。

第三产业

2014年,曲松县累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211万元,同比2013年增长23.9%。从区域销售划分来看,城镇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566万元,同比2013年增长23.9%,占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84.7%;乡村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45万元,同比2013年增长23.6%,占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5.3%。从行业划分来看,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总额3610万元,同比2013年增长23.9%,占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85.7%;住宿和餐饮业实现零售总额601万元,同比2013年增长23.4%,占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4.3%。

2014年,曲松县全年共开发旅游产业项目6个,共接待国内外游客4.87万人次,实现创收183.35万元,分别同比2013年增长37.2%、29.6%。

九五期间发展

曲松县经济结构日趋合理,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提高,各项经济呈现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国民生产总值达到2559.95万元,年均递增12%以上;社会总产值达到3907.1万元,年均递增12%以上,其中:第一产业达1735.01万元,年均递增15%以上;第二产业达7001.73万元,第三产业达844.2万元,年均递增16%以上,农村经济总收入达3279.38万元,年均递增7.2%左右;全县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为1369元,年均递增6%以上,各项经济均达到或超过计划指标。

“九五”末,粮、油、肉、奶产量分别达到1155万斤、107万斤、227万斤和505万斤,分别完成计划的109.8%、121.6%、119.5%、115%,连续创历史最高水平。科教卫生日新月异。“九五”期间,该县有面积为700平方为的娱乐图书中心,内设舞厅和图书馆,现有各类书籍、杂志450余种,藏书3000余册。广播电视方面,先后建了14座乡村级广播电视收转台,使广播电视覆盖率由原来的30%分别达到现在的69%、79%,1996年11月在县城开通了有线电视网络,共有9个频道,在此基础上,1998年又增加了两湖卫视及中央3、5、6、8四个加密频道。

目前,县城有线频道已有15个,联网户数达350户。2000年,县级调频台新建一座机房,使广播发射功率也由原来的30瓦增加到100瓦。科技事业不断进步,1998年建立和完善了“国家技术员包块、科技人员包户”的农牧科技推广体系。目前,乡、村、组科技人员已由以前的23人发展到45人,组级科技人员由以前的空白发展到现今每户有1-2名科技明白人。“畜牧改良”上,全县适龄母畜占39%,优良品种占25%,其中改良黄牛414头,山羊育肥1000只。并陆续实施了“薄膜油菜栽培”、“良种推广”等科技项目。

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县委、县政府逐年增加投入,进一步完善了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成人教育、特殊教育等一套完整的教育体系。中小学教师学历合格率由“八五”期间的55%左右,分别提高到75.6%、87.5%,并于1999年、2001年分别顺利通过了自治区“普六”和“扫盲”验收,全县适龄儿童入学率由原来的85%提高到98.53%,在校生巩固率达98.3%以上;全县3351名文盲、半文盲脱盲2857人,脱盲率达85.26%。医疗卫生呈现崭新面貌,“九五”期间,该县人民医院进一步扩大规模,新建一座总面积745平方米的综合门诊楼,设立了12个科室,购置了5万元的全套新办公用品,并先后引进了FA/JA型电子天平,AT/648型半自动生化分析仪、优利特100/MA4210型尿液快速分析仪、721B型分光光度计、SC--M3B型麻醉吸机等。医务人员素质已由原来的70%以上无学历发展到现在的本科学历3人,大专5人,中专12人,从而建起了一支稳定的医疗队伍,使全县人民健康水平有了保证,基本实现了小病不出县的目标,并于1999年启动农村合作医疗,近年来参加合作医疗的农牧民人数不断增多,现已达到85%以上,使群众的健康水平不断提高。

招商引资

孝感市第三批援藏干部到曲松后,提出曲松县必须在对外开放、招商方面大做文章。由丁少华副县长全面负责,从去年6月份开始,相继制定了《曲松县对外招商引资励办法》、《县委、县政府关于加强引进工作机制的意见》等,以活对活,以宽对宽,以放对放,在土地、供水、供电、交通、子女上学、办证办照、税费收取、住房分配、编制身份、利益分配上给予最大优惠。县招商为此专门编制了《投资指南》,对该县基本情况及相关优惠政策进行全面详细的介绍。目前,江苏商奇公司和上海江宛环境保护科技有限公司已与曲松县签订了协议,投资600万元。

今后,曲松县将以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中央、自治区和地区三级经济工作会议的总体部署,深入贯彻“七一”讲话和党的十五届五中、六中全会、十六大及自治区第六次党代会精神,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和中央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对西藏优惠政策的大好机遇,把加快发展和确保社会稳定作为主题,把壮大特色经济、调整经济结构、加强重点项目建设、改善投资环境、发展旅游业作为主线,把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作为动力,把增加牧农收入、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占和落脚点。通过思路创新、体制创新、科技创新,切实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确保经济增长速度达到13%以上,以实现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进步。

社会事业

社会保障

2014年,曲松县共新增就业292人,完成地区下达任务的116%;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1%以内。开展农牧民技能培训15次,培训城镇人员119人、农牧民860人;完成劳务输出5230人,实现劳务创收3580万元;五大保险参保率均达97%以上,新农保参保率达104%、城居保参保率达100%。享受城镇低保172人、农村低保1374人,发放低保资金297.33万元。有意愿五保集中供养率达100%。

文化事业

1996-2000年期间,曲松县有面积为700平方为的娱乐图书中心,内设舞厅和图书馆,有各类书籍、杂志450余种,藏书3000余册。广播电视方面,先后建了14座乡村级广播电视收转台,使广播电视覆盖率由原来的30%分别达到69.1%、79%,1996年11月在县城开通了有线电视网络,共有9个频道,在此基础上,1998年又增加了两湖卫视及中央3、5、6、8四个加密频道。曲松县县城有线频道已有15个,联网户数达350户。2000年,县级调频台新建一座机房,使广播发射功率也由原来的30瓦增加到100瓦。

2014年,曲松县扎实做好国家第二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制作完成《美丽曲松》歌碟,加大非遗项目保护和申报力度。藏语文社会用字规范工作成效明显。

科技事业

1998年,曲松县建立和完善了“国家技术员包块、科技人员包户”的农牧科技推广体系。乡、村、组科技人员已由以前的23人发展到45人,组级科技人员由以前的空白发展到每户有1-2名科技明白人。

教育事业

曲松县全县有5所小学、1所初中学校。中小学教师学历合格率由“八五”期间的55%左右,分别提高到75.6%、87.5%,并于1999年、2001年分别顺利通过了自治区“普六”和“扫盲”验收,全县适龄儿童入学率由原来的85%提高到98.53%,在校生巩固率达98.3%以上;全县3351名文盲、半文盲脱盲2857人,脱盲率达85.26%。

2014年,曲松县财政配套教育事业发展资金634.6万元,完善了教育硬件、软件配置,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基本达到上级验收标准。

医疗卫生

2006-2010年期间,曲松县人民医院规模扩大,新建一座总面积745平方米的综合门诊楼,设立了12个科室,购置了5万元的全套新办公用品,并先后引进了FA/JA型电子天平,AT/648型半自动生化分析仪、优利特100/MA4210型尿液快速分析仪、721B型分光光度计、SC--M3B型麻醉吸机等。医务人员素质由原来70%以上无学历发展到本科学历3人,大专5人已由原来,中专12人,从而建起了一支稳定的医疗队伍,使全县人民健康水平有了保证,基本实现了小病不出县的目标,并于1999年启动农村合作医疗,参加合作医疗的农牧民人数不断增多,现已达到85%以上。

2014年,曲松县新建标准化村卫生室11个,实现了标准化村级卫生室和“一村两医”全覆盖,全民健康体检、“两降一升”成果进一步巩固,新农合参合率达97.82%。

民风民俗

山南市曲松县堆随乡果谐是一种具有浓郁地域独特的民间歌舞,其艺术形式非常独特。

堆随果谐,意为圆圈舞,迄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主要以转圈、唱跳结合为主要表演特点。表演时,一般男女共聚一圈,先转圈后跳,男先唱女再附和,也可男女对唱,其随意性比较强。只要有人想跳舞,随时都可以加入舞场,其风格比较随意。堆随果谐开始时,往往顿地而起,踏足为节,并发出“休休休”、“曲曲曲”的节奏声,听起来非常悦耳。一般来说,一次全部演完需20个小时。

旅游

曲松县全县文物景点,就有9处,包括古遗址2处,古墓群及古建筑群2处,石窟2处。拉加里颇章(又称拉加里王宫),位于县城南面海拔4000米处,始建于13世纪,其建筑风格、壁画等非常具有研究价值;县政府所在地卓康有山南王夏宫,修缮后保存完好,拉日石窟洛村石窟位于堆水乡境内,其气势、壁画、雕刻艺术可与敦煌石窟相媲美;色吾温泉因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沐浴之外,又具有重要的药理作用;此外,还有下洛村的千年古柏。

吾金古如拉康位于下洛村三组。宁玛派寺院,该拉康是藏传佛教中有名的洛边仁布齐修行的地方。拉康内有个神奇的巨石,据说此石具有延年益寿和治疗疾病的功能。该拉康有莲花生佛像及宗喀巴石头佛像各一尊。并有许多传说,朝圣者络绎不绝。

宁玛派寺院

宁玛派寺院在同仁县境内共有五座,分布在曲库乎乡的江龙村、古德村、木合萨村,双朋西乡的切保沟,牙浪乡的牙浪村等地。历史最长的古德寺,创建于明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创建者是为措欠切央多旦多杰,属噶丹派、寺址在古德村南,后由尕吾喇嘛移至尕吴屯地方,再后由隆朵云丹嘉措迁建于现址,改宗宁玛派,但仍保留原有教派特色b,寺僧中仍有不少信奉格鲁派者,宁玛派和格鲁派同处一寺,和睦相处。1958年有经堂、护法殿、密咒房各一座共122间,囊欠4院164间,僧舍47院105间,僧人160余人。

较有名的琼贡寺创建于清乾隆十二年(公元1747年)。藏语全称为“江龙琼贡门吉多杰林”,意为“江龙鹏鸟不变金刚洲”,由宁玛派僧人华钦南喀晋美创建,是宁玛派寺院中的一座宗主寺,在贵德县,夏河县等地都有属寺。1958年有经堂、护法殿、尕杰殿各一座,囊欠2院,僧舍16院,僧人66人,尼姑15人,1982年重新开放,现有僧尼10人(尼姑6人)。

洛村石窟

西藏首次发现的石窟建筑。位于山南地区曲松县境内。开凿于11~14世纪。石窟总长750米。原为宁玛派、噶举派僧众修行的场所。其风格和内容均体现了藏传佛教后弘期的早期石窟艺术特征。

洞窟自东向西依次分为A、B、C三区。

A区 : 属宁玛派。位于洛村南侧约100米处的崖面上,洞窟分布最为密集,分布长度200米,有单、双层洞窟20个。其中部西北至东南走向的山崖上有一石窟,俗称“折布拉古”,系藏语“牛鼻子”之意。该石窟面向东北,洞口高2.6米,宽8.8米,洞深9米。洞窟平面呈马蹄形,距地面15米。沿洞口有一用石块砌成的石槛,高出地面0.3米。窟中央有一中心柱,底座为长形平面,长3.6米、宽2.8米。窟顶、窟壁、中心柱四周原有彩塑和彩绘壁画,现大部分残毁,仅存局部。窟顶绘有四方连续的圆形莲花,莲花间有莲纹,图案色调以红、白、黑三色为主,线条流畅、自然。中心柱东南面正中为一泥塑佛像的舟形背光,两侧塑卷云纹,外环塑一周光环,上有涡旋纹,佛像已不存。中心柱西壁面彩绘仅上半部图案清晰,中为一泥塑背光,由舟形项光及圆形身光组成,背光左右侧、下方绘有数尊佛像,均被凿毁,仅存上方两尊佛像及其背光画痕,右侧为菩萨像,左侧为观音像。中心柱北面正中为泥塑佛像的圆形背光,现仅存光环上涡旋纹,其左侧为一尊佛像。中心柱南面存中央泥塑佛像的舟形、圆形背光,光环上涡旋纹有残存填彩痕迹。中心柱背后放有大量泥制擦擦,造型以天降塔为主。洞窟南壁原为一排泥塑佛像,现仅存东端火焰形背光一躯。洞窟西壁原有泥塑佛像及彩绘壁画,现已不存,遗有为放置泥塑而安插若干短木桩的洞孔。洞窟北壁原泥塑已被凿毁,仅存不完整的背光五躯泥塑及彩绘壁画。

B区 : 属噶举派。位于洛村东北部山崖,总长度80米,有大小洞窟20个。其中北段中部有一双层石窟,上层为佛窟,平面呈长方形,窟顶为平顶式,高2米,宽3.3米,进深1.8米。窟内泥塑佛像已不存,仅窟顶上有彩绘天花图案,中为蓝、白两色莲花纹,周边绘以红、蓝、白三色方格状饰边。下层窟为僧侣生活居住修行洞,壁面凿有方形或长方形的灯龛。双层窟南侧有一梯形石窟,外宽内窄,窟顶为穹隆顶式,窟内宽3.7米,进深3.7米,中央高3米。洞口凿有门道,高2.5米,宽3.9米。

C区 : 属噶举派。位于洛村最南端山崖,崖壁上开凿有“人”字形风雨槽,其下方凸出的壁面上绘有一密宗护法神像壁画,面积为8平方米。该区最北部有一马蹄形石窟,窟顶为横长券式,窟内无中心柱,窟口高3米,长9米,进深5米。窟壁上泥塑佛像均被凿毁,仅留残迹。窟顶及三面壁上部,是用红、黑、黄三色绘制宝盖状的桃形纹带图案。

拉日石窟

拉日石窟位于曲松县邱多江乡色吾村以东约2公里处的小山沟西侧,海拔4170米。

石窟开凿于山沟西侧的山体崖面上,山崖为湖相沉积砾岸的切蚀面,略呈阶梯状,石窟距地面(沟底)高30—50米。该地共开凿洞窟约20个,形制大小有别,高低错落有致。从洞窟的形制结构、窟中遗迹看,该地大部分洞窟系僧侣修行洞,为苦修的生活居址,壁面凿有小龛,窟壁及顶部遗有烟炱痕迹。有少数洞窟绘有壁画、佛像,属于供奉神佛之所。[1]

拉加里王宫

拉加里王宫,又称拉加里王宫遗址,是位于西藏自治区曲松县城南侧的一个宫殿建筑群。其建于13世纪,是吐蕃王室外后裔家庭势力在历经萨迦和帕竹政权后保留下来的王权象征。现存建筑可分为早、中、,晚三期。早期建筑藏语称“扎西群宗”,始建于13世纪,现存最高为12米的宫墙残段和南、北大门;中期建筑藏语称“甘丹拉孜”,建于15世纪;为拉加里王宫遗址现存的主体建筑,由王宫、仓库、拉康(宫殿)、广场、马厩等组成,原为5层,现存3层。尚残存部分壁画;晚期建筑称“夏宫”,建于18世纪,现存部分为一基本完整的院式宫殿。[2]

拉加里王府宫殿的始建年代已难详考,仅从现存建筑遗存的诸特点加之实地调查资料综合分析,推测其三期建筑的大致年代如下:

早期建筑:约始建于公元13——14世纪左右。

中期建筑:主体部分始建于公元15——18世纪。

晚期建筑:约始建于公元15世纪末,现存部分已为现代所改建。

上述建筑在近现代都曾经过改建、修葺或移作它用的情况,所作年代推测均就其主要部分的始建时期而言。

王宫建筑是西藏古代建筑中的一个重要门类,能较为完整地保存已十分罕见。拉加里王府宫殿建筑基本保持了原有的平面布局和建筑结构,在西藏古代王宫这样一个独特的门类中更是极为珍贵的。作为藏式王宫建筑,其中一些小木作,尤其是门枋之上斗拱的使用,无疑是融合了汉地古建筑的某些因素,因而也就具有了更为重要的研究价值。

拉加里王宫于1996年4月16日被列为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25日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视频

山南市曲松县“四讲四爱”群众微拍

视频

曲松县堆随乡特色党建带动乡村发展经验实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