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曲松縣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曲松縣隸屬於西藏自治區山南市,地處東經92°7′-92°12′,北緯29°18′-29°42′ 之間。位於喜馬拉雅山北側,雅魯藏布江中游南岸,北鄰桑日縣,南抵隆子縣,東靠加查縣,西接乃東區。曲松,藏語意為「三河」。因色布河、江扎河、貢布河貫穿全縣境內,該三條河藏語譯音為「曲松」,曲松縣因此而得名。著名景點有:拉加里王宮、山南王夏宮、拉日石窟、 洛村石窟、寧瑪派寺院等。

截止到2011年,曲松縣有16309人,總面積1967平方公里,平均海拔4200米以上,縣城卓康海拔3896米。經濟以農業為主,截止到2014年,曲松縣國民生產總值達到4.89億元。

名稱由來

曲松縣原名拉加里,具有悠久的歷史和文化,是松贊干布文成公主後裔拉加「里法王」(亦稱山南王)獨立的自管區,曲松,藏語意為「三河」。因色布河、江扎河、貢布河貫穿全縣境內,該三條河藏語譯音為「曲松」,曲松縣因此而得名。

歷史沿革

吐蕃時期

公元633年,吐蕃王朝將其政治中心由澤當遷至拉薩,以澤當為中心的山南市不再是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但仍是吐蕃王朝統治者重要的糧倉和人力供應地。吐蕃王室的後裔仍保持着對這一帶的統治權。

公元846年,第九代贊普郎達瑪因毀滅佛法被僧人刺死,王室內部因爭奪王位而發生內訌,吐蕃王朝告於崩潰。王室後裔分成兩支,一支為永登(雲丹)支系,(據史書記載,該支系不是真正的王室後裔,屬拉摩王妃抱養的孩子),另一分支為奧松支系(據藏史記載,該支係為真正王室後裔)。奧松支系占據以乃東為中心的「約如」,與據拉薩為中心「任如」的雲丹(永登)支系展開爭奪王位的鬥爭長達23年,稱為「任約之戰」。

過渡時期

吐蕃崩潰後,藏族進入從奴隸社會向封建初期過度的時期。

公元877年,發生了西藏歷史上有名的「邦金洛」運動,即奴隸暴動。在「邦金洛」運動中,威松(奧松)的兒子阿達貝考贊被起義軍殺死,阿達貝考贊的大兒子吉德尼瑪袞逃到阿里,其後代分別建立了拉達克和古格小王國。另一個兒子扎西孜巴逃到拉堆(今ri喀則仲巴縣一帶),生三子,他的二兒子威德又生四子,威德的長子和小兒子的後裔逐漸成了後藏卓堆等地的統治者,其二子則進駐現昌都一帶,三子赤窮則在今山南成立了「雅隆覺臥」的貴族,「雅隆覺臥」即是拉加里的前身。

公元十世紀末,在雅隆河谷地帶原吐蕃王室一分支,建立了雅隆覺臥的地方政權,當時周圍的小封建主實際上都是拉加里屬下的小貴族,從公元十二世紀中葉到民改前,拉加里地區的這種格局基本未有大變更。

公元1246年,[[薩迦班智達]同蒙古闊端會面,並發表致蕃人書,拉加里同整個西藏正式加入了中國,成為朝的屬地。

十三世紀中葉,當元世祖支持薩迦政權統治西藏時,拉加里已有相當大的勢力,在薩迦政權興盛時,拉加里歸順薩迦。當藏傳佛教噶舉派系止貢寺(今拉薩墨竹貢卡境內)引領蒙古兵反對薩迦政權,發生了西藏歷史上有名的「止貢變亂」時,拉加里統治者站在止貢寺一邊,後薩迦政權在忽必烈之子鐵木真不花的援助下,平定止貢變亂,燒毀止貢寺院。拉加里的勢力也隨之大大削弱。

十四世紀中葉

薩迦政權被推翻,噶舉派的帕莫珠巴(帕珠)政權建立,據五世達賴著《西藏王臣記》載稱,在帕珠政權時期,許多在政治上身居高位的人物,都得到了封職,但拉加里統治者卻未得到封號。然而威德的孫子們,早在帕珠派創始人帕莫珠巴時期(1110-1170),就已成為察哇絨巴地方(現絨地)的統治者。他們的後代建築莊園宅院,遂形成拉加里這個名稱。帕珠政權廢除西藏在薩迦政權時期形成的萬戶制度,並未在拉加里地區委任本家進行管治,拉加里地區對帕珠政權仍然堅持了政治上的獨立。十五世紀初,喇嘛教格魯派興起,據《西藏王臣》記載,達默巴的孫子拉扎列朗傑遂與二世達賴噶敦嘉措建立了施主和受施者的關係,並在拉加里寨內創立舉行首屆新年祈禳*的法會,並成為定製。於是,他便成了當地執掌政權的上官大人。他的孫子拉強巴熱丹和拉玉廊旺曲兄弟進一步把統治範圍擴展至沃卡達孜宗(距今桑日縣不遠)。他們的子孫拉索朗熱丹和拉噶丹帕巴掌權時,在切噶宗附近修建寺廟崇奉宗喀巴大師。在後幾代「赤欽」的努力下,拉加里權勢進一步得已鞏固加強。

拉加里貴族是在五世達賴時期(1617—1682),獲得「赤欽」(意思是「大座」)封號的。全藏獲得此封號的共有三家,即薩迦派教主、山南敏珠林寺主和拉加里大貴族。當時五世達賴與固始汗聯合,依靠清朝扶持,在帕珠政權漢藏巴汗政權崩潰後,建立起格魯派的噶丹頗章政權。

赤欽時期

由於拉加里法王是吐蕃松贊干布後裔,宗教勢力也需要松贊干布後裔支持,五世達賴曾於1646年,五世達賴訪問拉加里法王,並批准拉加里王統治這塊地方的世襲權,對拉加里地區的一切事宜均由拉加里王自行處理,這三個赤欽雖統一於噶丹政權之下,但仍各自割據一方,在政治上保持了一定的獨立性。

十八世紀初,新疆準噶爾侵入西藏,清政府派軍隊入藏驅逐準噶爾,拉加里赤欽白瑪協助準噶爾抵抗清軍,準噶爾敗逃後噶丹頗章政府對拉加里地區施以懲罰,將其在沃卡的莊園全部沒收,對拉加里地區的政治統治進一步加強(但仍然未能在本區內建宗)。清朝在西藏委派駐藏大臣後,還經常派人教育赤欽子弟學習漢文。

辛亥革命後

十三達賴期間(1878—1933),為加強西藏地方政府對西藏全區的統治,西藏地方政府將拉加里地區列為「洛基」(山南總管)下屬類似宗(縣)的行政單位。《鐵虎(1830)年差稅清冊》曾規定了該區對西藏地方政府的兵役及其他各項差稅負擔。拉加里赤欽的金印由達賴授予,並隨金印賜以叫作「傑察協邦」的鐵卷封文。拉加里赤欽一年一度去拉薩朝拜時,噶夏要派孜淳、雪淳等和賓官、僧侶、官員八人到拉薩渡口迎接,舉行隆重的歡迎儀式,朝拜達賴時,拉加里赤欽只屈身而不需要下跪,其坐墊僅比達賴、班禪的坐墊少一層。每逢新的拉加里赤欽登位或舉行娶妻儀式,噶夏還要派四品官前往祝賀,並明確拉加里地區行政歸赤欽管理,並在司法上享有特權。拉加里地區儼然是西藏地方政府屬下的一個獨立小王國。即便如此,但拉加里赤欽未曾在西藏地方政府中任過實職,其政治經濟權勢對於在職的噶倫等官員要遜色的多。十四世達賴親政後,拉加里赤欽在貴族索康的建議下,通過賄賂手段弄到了一個相當於三品的扎薩閒職,從此成了噶夏官員,對赤欽的一些優惠待遇也隨之取消,人們諷刺拉加里赤欽這一做法是「下馬騎驢」,但拉加里赤欽朝見達賴時,在座位安排上仍可略高於噶倫,拉加里地區仍歸其家人親屬掌管。從達默巴算起,至最後一任赤欽朗傑加措,已傳到第三十代。

拉加里法王是松贊干布王室後裔,松贊干布被喇嘛教喻為觀世音化身,因而每代赤欽的名字前冠以「拉」字。「拉」在藏語中是神的意思,表明其出生於神聖家族。1781年,拉加里王室曾因弟兄三人分家,使其權勢大大消弱,長房居拉加里正宅繼承王位(赤欽封號);二房居夏江(北府),後被西藏地方政府封官授職,獨立出去;三房居夏洛(南府),後絕嗣,他分得的莊園和屬民,已被其他領主侵占,不再屬赤欽管轄。解放時拉加里地區完全是大貴族拉加里的領地。

民主改革

法王統治的地區有拉加里宗、加查宗、隆子宗和桑日宗。

1959年5月5日拉加里縣人民政府成立。1965年11月3日經國務院批准改名為曲松縣,隸屬山南地區管轄至今。

1965年11月3日經國務院批准改名為曲松縣,隸屬山南地區管轄至今。

1997年,面積1967平方千米,人口1.45萬,多為藏族,有少數漢族。轄8個鄉:廈江鄉、邛多江鄉、色吾鄉、堆隨鄉、下洛鄉、貢康沙鄉、措堆鄉、羅布沙鄉。縣政府駐廈江鄉拉加日村。距貢噶機場147千米,距地區行署駐地57千米。(根據《政區大典》整理)

廈江鄉(XiajiangXiang)縣政府駐地。1962年2月設下江區,1987年10月撤區改鄉。位於縣政府東,面積286平方千米,人口0.23萬。轄廈江、增嘎、曲松、加瓦4個村委會。

邛多江鄉(QiongduojingXiang)1962年建邛多江區,1988年撤區設鄉。位於縣境東南部,距縣城42千米。面積250平方千米,人口0.17萬。轄馬如、邛多江、江塘、宗許4個村委會。

色吾鄉(SewuXiang)1987年撤區並鄉時設立色吾鄉。位於縣境東南部,距縣城31千米。面積242平方千米,人口0.15萬。轄江卓、列容、洛、色四、吉嘎5個村委會。

堆隨鄉(DuisuiXiang)1959年8月建堆隨區,1987年10月撤區改鄉。位於縣境西南部,距縣城33千米。面積230平方千米,人口0.21萬。轄龍、堆隨、柏林3個村委會。

下洛鄉(XialuoXiang)1959年8月建下洛區,1968年改公社,1978年7月復改區,1988年6月撤區改鄉。位於縣境西北部,距縣城3千米。面積267平方千米,人口0.25萬。轄下洛、東嘎、瓊嘎3個村委會。

貢康沙鄉(GongkangshaXiang)1962年2月設貢康沙區,1988年6月撤區改鄉。位於縣境北部,距縣城15千米。面積240平方千米,人口0.17萬。轄貢布堆、貢布麥2村委會。

措堆鄉(CuoduiXiang)1959年至1988年屬下洛區,1988年6月撤區設措堆鄉。位於縣境西南部,距縣城27千米。面積215平方千米,人口0.08萬。轄措堆、馬巴、古龍3個村委會。

羅布沙鄉(LuobushaXiang)1959年至1988年屬貢康沙區,1988年8月撤區設羅布沙鄉。位於縣境北部,距縣城41千米。面積237平方千米,人口0.1萬。轄羅布沙、朱麥沙2村委會。

2000年,曲松縣轄2個鎮、3個鄉。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16037人,其中:曲松鎮6760人、羅布沙鎮1906人、邱多江鄉2566人、堆隨鄉2920人、下江鄉1885人。

2005年轄8個鄉,24個村委會:廈江鄉邛多江鄉色吾鄉堆隨鄉下洛鄉貢康沙鄉措堆鄉羅布沙鄉。

2016年2月,山南撤地設市,曲松縣隸屬于山南市。

2018年10月,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正式批准,洛扎縣退出貧困縣(區)。

行政區劃

截至2014年,曲松縣轄2個鎮、3個鄉:曲松鎮羅布沙鎮邱多江鄉堆隨鄉下江鄉。共有21個行政村。縣人民政府駐曲松鎮。

基本介紹

中文名稱: 曲松縣

行政區類別: 縣

所屬地區: 中國西藏

下轄地區: 廈江鄉、邛多江鄉、色吾鄉

政府駐地: 曲松鎮

電話區號: 0893

郵政區碼: 856300

地理位置: 西藏雅魯藏布江中游谷地

面積: 1967平方公里

人口: 16308人

人口民族

人口

2000年,曲松縣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16037人,其中:曲松鎮6760人、羅布沙鎮1906人、 邱多江鄉2566人、堆隨鄉2920人、下江鄉1885人。

2011年,曲松縣轄三鄉兩鎮,總人口16309人(其中農牧業人中14427人,占總人口的93%)。

民族

2011年,曲松縣有藏族漢族回族3個民族,其中藏族占99.6%。

交通

截至2003年,林邛公路和澤曲公路在曲松縣境內總長161公里。另有縣道3條,鄉道和村道18條,全長總計366公里。縣城距山南市乃東區澤當鎮57公里,距拉薩248公里。

2014年12月開工建設拉林鐵路也將經過曲松縣。

地理環境

地理位置

曲松縣位於東經92°7′—92°12′,北緯29°18′-29°42′。曲松縣居雅魯藏布江中游谷地。四面高山環繞,河谷狹窄縱橫。平均海拔4200米以上,縣城卓康海拔3896米,縣城距山南地區所在地澤當鎮57公里,距貢嘎機場147公里,距拉薩215.18公里。

地形地貌

曲松縣地勢南高北低,平均海拔4200米。境內山脈系喜馬拉雅山北側分支,主要有布當拉和亞堆扎拉兩大山,均由北向南延伸,象兩堵巨牆把曲松與東、西鄰縣隔開。山勢高峻,群峰林立,4500米以上的山峰約150餘座,其中最高峰為海拔5948米的直拉峰。

氣候

曲松縣屬高原溫帶半乾旱季風氣候區,光照充足,輻射強烈,日溫差較大,冬春季多大風,夏季雨水集中,多夜雨。屬高原乾燥型氣候,年平均氣溫8.7度,日照2920小時,年降水量479毫米,年無霜期為110天左右。自然災害主要有乾旱、霜凍、冰雹、洪水、泥石流、地震等。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曲松縣國土面積1967平方公里,有2.5萬畝耕地,115.3萬畝草場。

生物資源

曲松縣種植業以青稞、小麥、油菜為主,養殖業以牛、黃牛、綿羊、山羊為主。

珍貴動植物有香獐、野鹿、水獺貝母蟲草等。

水資源

曲松縣屬雅魯藏布江水系。曲松縣水資源充足,有大小河流43條,長1217公里,徑流量達8473立方米,有高山湖泊31個,總面積達5平方公里。雅魯藏布江從海拔5300米以上的喜瑪拉雅山中段北坡冰雪山嶺發源,在中國名流大川中位居第五;流域面積240480平方公里,居全國第六,流出國境處的年徑流量為1400億立方米,次於長江、珠江,居全國第三位;天然水能蘊藏量達7911.6萬千瓦,僅次於長江,居全國第二。河床一般高程在海拔3000米以上,是世界上最高的大河。

礦產資源

截至2011年,羅布莎礦區鉻鐵儲量達600萬噸以上,平均品位在49%,是中國最大的鉻鐵礦基地,境內並存有砂金、玉石、水晶石、大理石等礦。

其中縣民採礦於1987年由縣農行貸款成立以來,充分利用資源優勢,大力培養技術骨幹,聘用技術人員,帶領農牧民群眾共同致富。自成立以來,其年開採量均在1萬噸以上。「九五」期間,上交利稅1100萬元,解決就業勞動力959人次,有效帶動了一方經濟,同時通過各種捐款、提供就業、修路築橋等實際行動造福當地百姓。

旅遊資源

旅遊方面,全縣旅遊景點頗多,僅文物景點,就有9處,包括古遺址2處,古墓群及古建築群2處,石窟2處。拉加里頗章(又稱拉加里王宮),位於縣城南面海拔4000米處,始建於13世紀,其建築風格、壁畫等非常具有研究價值;縣政府所在地卓康有山南王夏宮,修繕後保存完好,拉日石窟、洛村石窟位於堆水鄉境內,其氣勢、壁畫、雕刻藝術可與敦煌石窟相媲美;色吾溫泉因含有多種對人體有益的礦物質,沐浴之外,又具有重要的藥理作用,一年四季沐浴者絡繹不絕;此外,還有下洛村的千年古柏,巴玉溝的原始森林等更增添了該縣的無限風光。

經濟發展

綜述

2014年,曲松縣全年完成生產總值4.89億元,同比2013年增長11.9%;固定資產投資5.4億元,同比2013年增長23.6%;財政收入3681萬元,同比2013年增長16%;稅收收入3804萬元,同比2013年增長2.8%;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211萬元,同比2013年增長23.9%;農牧民人均純收入8170元,同比2013年增長17.9%。

2015年上半年曲松縣實現生產總值21692萬元,同比2014年增長4.6%。其中,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1354萬元,同比2014年增長4%;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10236萬元;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10102萬元,同比2014年增長16.5%。

第一產業

2014年,曲松縣全年播種面積2.49萬畝,完成糧油產量7327噸、994噸。牲畜出欄率、成畜死亡率、仔畜成活率分別達38%、0.07%、98%,全年未發生重大動物疫情。以藏藥材種植加工、藏香、民族手工業、畜產品加工為代表的特色產業初具規模。

第二產業

曲松縣支持合法企業有序進入轄區開展礦產勘查,截至2014年新增鉻鐵礦儲量280萬噸,全年銷售9.8萬噸,實現工業增加值12880萬元。完成招商引資4660萬元,比2013年增長133%。

確保了全年開復工項目177個、竣工122個、完成投資4.72億元,其中交由農牧民實施145個、完成投資8866萬元、占基建項目總投資18.8%。第七批援藏項目開工5個、完成投資2925萬元、進度達79%。

第三產業

2014年,曲松縣累計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211萬元,同比2013年增長23.9%。從區域銷售劃分來看,城鎮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566萬元,同比2013年增長23.9%,占全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84.7%;鄉村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45萬元,同比2013年增長23.6%,占全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15.3%。從行業劃分來看,批發零售貿易業實現零售總額3610萬元,同比2013年增長23.9%,占全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85.7%;住宿和餐飲業實現零售總額601萬元,同比2013年增長23.4%,占全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14.3%。

2014年,曲松縣全年共開發旅遊產業項目6個,共接待國內外遊客4.87萬人次,實現創收183.35萬元,分別同比2013年增長37.2%、29.6%。

九五期間發展

曲松縣經濟結構日趨合理,經濟運行質量不斷提高,各項經濟呈現蓬勃發展的良好態勢。國民生產總值達到2559.95萬元,年均遞增12%以上;社會總產值達到3907.1萬元,年均遞增12%以上,其中:第一產業達1735.01萬元,年均遞增15%以上;第二產業達7001.73萬元,第三產業達844.2萬元,年均遞增16%以上,農村經濟總收入達3279.38萬元,年均遞增7.2%左右;全縣農牧民人均純收入為1369元,年均遞增6%以上,各項經濟均達到或超過計劃指標。

「九五」末,糧、油、肉、奶產量分別達到1155萬斤、107萬斤、227萬斤和505萬斤,分別完成計劃的109.8%、121.6%、119.5%、115%,連續創歷史最高水平。科教衛生日新月異。「九五」期間,該縣有面積為700平方為的娛樂圖書中心,內設舞廳和圖書館,現有各類書籍、雜誌450餘種,藏書3000餘冊。廣播電視方面,先後建了14座鄉村級廣播電視收轉台,使廣播電視覆蓋率由原來的30%分別達到現在的69%、79%,1996年11月在縣城開通了有線電視網絡,共有9個頻道,在此基礎上,1998年又增加了兩湖衛視及中央3、5、6、8四個加密頻道。

目前,縣城有線頻道已有15個,聯網戶數達350戶。2000年,縣級調頻台新建一座機房,使廣播發射功率也由原來的30瓦增加到100瓦。科技事業不斷進步,1998年建立和完善了「國家技術員包塊、科技人員包戶」的農牧科技推廣體系。目前,鄉、村、組科技人員已由以前的23人發展到45人,組級科技人員由以前的空白髮展到現今每戶有1-2名科技明白人。「畜牧改良」上,全縣適齡母畜占39%,優良品種占25%,其中改良黃牛414頭,山羊育肥1000隻。並陸續實施了「薄膜油菜栽培」、「良種推廣」等科技項目。

教育事業不斷發展,縣委、縣政府逐年增加投入,進一步完善了幼兒教育、中小學教育、成人教育、特殊教育等一套完整的教育體系。中小學教師學歷合格率由「八五」期間的55%左右,分別提高到75.6%、87.5%,並於1999年、2001年分別順利通過了自治區「普六」和「掃盲」驗收,全縣適齡兒童入學率由原來的85%提高到98.53%,在校生鞏固率達98.3%以上;全縣3351名文盲、半文盲脫盲2857人,脫盲率達85.26%。醫療衛生呈現嶄新面貌,「九五」期間,該縣人民醫院進一步擴大規模,新建一座總面積745平方米的綜合門診樓,設立了12個科室,購置了5萬元的全套新辦公用品,並先後引進了FA/JA型電子天平,AT/648型半自動生化分析儀、優利特100/MA4210型尿液快速分析儀、721B型分光光度計、SC--M3B型麻醉吸機等。醫務人員素質已由原來的70%以上無學歷發展到現在的本科學歷3人,大專5人,中專12人,從而建起了一支穩定的醫療隊伍,使全縣人民健康水平有了保證,基本實現了小病不出縣的目標,並於1999年啟動農村合作醫療,近年來參加合作醫療的農牧民人數不斷增多,現已達到85%以上,使群眾的健康水平不斷提高。

招商引資

孝感市第三批援藏幹部到曲松後,提出曲松縣必須在對外開放、招商方面大做文章。由丁少華副縣長全面負責,從去年6月份開始,相繼制定了《曲松縣對外招商引資勵辦法》、《縣委、縣政府關於加強引進工作機制的意見》等,以活對活,以寬對寬,以放對放,在土地、供水、供電、交通、子女上學、辦證辦照、稅費收取、住房分配、編制身份、利益分配上給予最大優惠。縣招商為此專門編制了《投資指南》,對該縣基本情況及相關優惠政策進行全面詳細的介紹。目前,江蘇商奇公司和上海江宛環境保護科技有限公司已與曲松縣簽訂了協議,投資600萬元。

今後,曲松縣將以鄧小平理論和江澤民同志「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按照中央、自治區和地區三級經濟工作會議的總體部署,深入貫徹「七一」講話和黨的十五屆五中、六中全會、十六大及自治區第六次黨代會精神,緊緊抓住西部大開發和中央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談會對西藏優惠政策的大好機遇,把加快發展和確保社會穩定作為主題,把壯大特色經濟、調整經濟結構、加強重點項目建設、改善投資環境、發展旅遊業作為主線,把改革開放和科技進步作為動力,把增加牧農收入、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為根本出發占和落腳點。通過思路創新、體制創新、科技創新,切實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確保經濟增長速度達到13%以上,以實現社會各項事業的全面進步。

社會事業

社會保障

2014年,曲松縣共新增就業292人,完成地區下達任務的116%;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2.1%以內。開展農牧民技能培訓15次,培訓城鎮人員119人、農牧民860人;完成勞務輸出5230人,實現勞務創收3580萬元;五大保險參保率均達97%以上,新農保參保率達104%、城居保參保率達100%。享受城鎮低保172人、農村低保1374人,發放低保資金297.33萬元。有意願五保集中供養率達100%。

文化事業

1996-2000年期間,曲松縣有面積為700平方為的娛樂圖書中心,內設舞廳和圖書館,有各類書籍、雜誌450餘種,藏書3000餘冊。廣播電視方面,先後建了14座鄉村級廣播電視收轉台,使廣播電視覆蓋率由原來的30%分別達到69.1%、79%,1996年11月在縣城開通了有線電視網絡,共有9個頻道,在此基礎上,1998年又增加了兩湖衛視及中央3、5、6、8四個加密頻道。曲松縣縣城有線頻道已有15個,聯網戶數達350戶。2000年,縣級調頻台新建一座機房,使廣播發射功率也由原來的30瓦增加到100瓦。

2014年,曲松縣紮實做好國家第二批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創建工作,製作完成《美麗曲松》歌碟,加大非遺項目保護和申報力度。藏語文社會用字規範工作成效明顯。

科技事業

1998年,曲松縣建立和完善了「國家技術員包塊、科技人員包戶」的農牧科技推廣體系。鄉、村、組科技人員已由以前的23人發展到45人,組級科技人員由以前的空白髮展到每戶有1-2名科技明白人。

教育事業

曲松縣全縣有5所小學、1所初中學校。中小學教師學歷合格率由「八五」期間的55%左右,分別提高到75.6%、87.5%,並於1999年、2001年分別順利通過了自治區「普六」和「掃盲」驗收,全縣適齡兒童入學率由原來的85%提高到98.53%,在校生鞏固率達98.3%以上;全縣3351名文盲、半文盲脫盲2857人,脫盲率達85.26%。

2014年,曲松縣財政配套教育事業發展資金634.6萬元,完善了教育硬件、軟件配置,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基本達到上級驗收標準。

醫療衛生

2006-2010年期間,曲松縣人民醫院規模擴大,新建一座總面積745平方米的綜合門診樓,設立了12個科室,購置了5萬元的全套新辦公用品,並先後引進了FA/JA型電子天平,AT/648型半自動生化分析儀、優利特100/MA4210型尿液快速分析儀、721B型分光光度計、SC--M3B型麻醉吸機等。醫務人員素質由原來70%以上無學歷發展到本科學歷3人,大專5人已由原來,中專12人,從而建起了一支穩定的醫療隊伍,使全縣人民健康水平有了保證,基本實現了小病不出縣的目標,並於1999年啟動農村合作醫療,參加合作醫療的農牧民人數不斷增多,現已達到85%以上。

2014年,曲松縣新建標準化村衛生室11個,實現了標準化村級衛生室和「一村兩醫」全覆蓋,全民健康體檢、「兩降一升」成果進一步鞏固,新農合參合率達97.82%。

民風民俗

山南市曲松縣堆隨鄉果諧是一種具有濃郁地域獨特的民間歌舞,其藝術形式非常獨特。

堆隨果諧,意為圓圈舞,迄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主要以轉圈、唱跳結合為主要表演特點。表演時,一般男女共聚一圈,先轉圈後跳,男先唱女再附和,也可男女對唱,其隨意性比較強。只要有人想跳舞,隨時都可以加入舞場,其風格比較隨意。堆隨果諧開始時,往往頓地而起,踏足為節,並發出「休休休」、「曲曲曲」的節奏聲,聽起來非常悅耳。一般來說,一次全部演完需20個小時。

旅遊

曲松縣全縣文物景點,就有9處,包括古遺址2處,古墓群及古建築群2處,石窟2處。拉加里頗章(又稱拉加里王宮),位於縣城南面海拔4000米處,始建於13世紀,其建築風格、壁畫等非常具有研究價值;縣政府所在地卓康有山南王夏宮,修繕後保存完好,拉日石窟洛村石窟位於堆水鄉境內,其氣勢、壁畫、雕刻藝術可與敦煌石窟相媲美;色吾溫泉因含有多種對人體有益的礦物質,沐浴之外,又具有重要的藥理作用;此外,還有下洛村的千年古柏。

吾金古如拉康位於下洛村三組。寧瑪派寺院,該拉康是藏傳佛教中有名的洛邊仁布齊修行的地方。拉康內有個神奇的巨石,據說此石具有延年益壽和治療疾病的功能。該拉康有蓮花生佛像及宗喀巴石頭佛像各一尊。並有許多傳說,朝聖者絡繹不絕。

寧瑪派寺院

寧瑪派寺院在同仁縣境內共有五座,分布在曲庫乎鄉的江龍村、古德村、木合薩村,雙朋西鄉的切保溝,牙浪鄉的牙浪村等地。歷史最長的古德寺,創建於明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創建者是為措欠切央多旦多傑,屬噶丹派、寺址在古德村南,後由尕吾喇嘛移至尕吳屯地方,再後由隆朵雲丹嘉措遷建於現址,改宗寧瑪派,但仍保留原有教派特色b,寺僧中仍有不少信奉格魯派者,寧瑪派和格魯派同處一寺,和睦相處。1958年有經堂、護法殿、密咒房各一座共122間,囊欠4院164間,僧舍47院105間,僧人160餘人。

較有名的瓊貢寺創建於清乾隆十二年(公元1747年)。藏語全稱為「江龍瓊貢門吉多傑林」,意為「江龍鵬鳥不變金剛洲」,由寧瑪派僧人華欽南喀晉美創建,是寧瑪派寺院中的一座宗主寺,在貴德縣,夏河縣等地都有屬寺。1958年有經堂、護法殿、尕傑殿各一座,囊欠2院,僧舍16院,僧人66人,尼姑15人,1982年重新開放,現有僧尼10人(尼姑6人)。

洛村石窟

西藏首次發現的石窟建築。位于山南地區曲松縣境內。開鑿於11~14世紀。石窟總長750米。原為寧瑪派、噶舉派僧眾修行的場所。其風格和內容均體現了藏傳佛教後弘期的早期石窟藝術特徵。

洞窟自東向西依次分為A、B、C三區。

A區 : 屬寧瑪派。位於洛村南側約100米處的崖面上,洞窟分布最為密集,分布長度200米,有單、雙層洞窟20個。其中部西北至東南走向的山崖上有一石窟,俗稱「折布拉古」,系藏語「牛鼻子」之意。該石窟面向東北,洞口高2.6米,寬8.8米,洞深9米。洞窟平面呈馬蹄形,距地面15米。沿洞口有一用石塊砌成的石檻,高出地面0.3米。窟中央有一中心柱,底座為長形平面,長3.6米、寬2.8米。窟頂、窟壁、中心柱四周原有彩塑和彩繪壁畫,現大部分殘毀,僅存局部。窟頂繪有四方連續的圓形蓮花,蓮花間有蓮紋,圖案色調以紅、白、黑三色為主,線條流暢、自然。中心柱東南面正中為一泥塑佛像的舟形背光,兩側塑捲雲紋,外環塑一周光環,上有渦旋紋,佛像已不存。中心柱西壁面彩繪僅上半部圖案清晰,中為一泥塑背光,由舟形項光及圓形身光組成,背光左右側、下方繪有數尊佛像,均被鑿毀,僅存上方兩尊佛像及其背光畫痕,右側為菩薩像,左側為觀音像。中心柱北面正中為泥塑佛像的圓形背光,現僅存光環上渦旋紋,其左側為一尊佛像。中心柱南面存中央泥塑佛像的舟形、圓形背光,光環上渦旋紋有殘存填彩痕跡。中心柱背後放有大量泥制擦擦,造型以天降塔為主。洞窟南壁原為一排泥塑佛像,現僅存東端火焰形背光一軀。洞窟西壁原有泥塑佛像及彩繪壁畫,現已不存,遺有為放置泥塑而安插若干短木樁的洞孔。洞窟北壁原泥塑已被鑿毀,僅存不完整的背光五軀泥塑及彩繪壁畫。

B區 : 屬噶舉派。位於洛村東北部山崖,總長度80米,有大小洞窟20個。其中北段中部有一雙層石窟,上層為佛窟,平面呈長方形,窟頂為平頂式,高2米,寬3.3米,進深1.8米。窟內泥塑佛像已不存,僅窟頂上有彩繪天花圖案,中為藍、白兩色蓮花紋,周邊繪以紅、藍、白三色方格狀飾邊。下層窟為僧侶生活居住修行洞,壁面鑿有方形或長方形的燈龕。雙層窟南側有一梯形石窟,外寬內窄,窟頂為穹隆頂式,窟內寬3.7米,進深3.7米,中央高3米。洞口鑿有門道,高2.5米,寬3.9米。

C區 : 屬噶舉派。位於洛村最南端山崖,崖壁上開鑿有「人」字形風雨槽,其下方凸出的壁面上繪有一密宗護法神像壁畫,面積為8平方米。該區最北部有一馬蹄形石窟,窟頂為橫長券式,窟內無中心柱,窟口高3米,長9米,進深5米。窟壁上泥塑佛像均被鑿毀,僅留殘跡。窟頂及三面壁上部,是用紅、黑、黃三色繪製寶蓋狀的桃形紋帶圖案。

拉日石窟

拉日石窟位於曲松縣邱多江鄉色吾村以東約2公里處的小山溝西側,海拔4170米。

石窟開鑿于山溝西側的山體崖面上,山崖為湖相沉積礫岸的切蝕面,略呈階梯狀,石窟距地面(溝底)高30—50米。該地共開鑿洞窟約20個,形制大小有別,高低錯落有致。從洞窟的形制結構、窟中遺蹟看,該地大部分洞窟系僧侶修行洞,為苦修的生活居址,壁面鑿有小龕,窟壁及頂部遺有煙炱痕跡。有少數洞窟繪有壁畫、佛像,屬於供奉神佛之所。[1]

拉加里王宮

拉加里王宮,又稱拉加里王宮遺址,是位於西藏自治區曲松縣城南側的一個宮殿建築群。其建於13世紀,是吐蕃王室外後裔家庭勢力在歷經薩迦和帕竹政權後保留下來的王權象徵。現存建築可分為早、中、,晚三期。早期建築藏語稱「扎西群宗」,始建於13世紀,現存最高為12米的宮牆殘段和南、北大門;中期建築藏語稱「甘丹拉孜」,建於15世紀;為拉加里王宮遺址現存的主體建築,由王宮、倉庫、拉康(宮殿)、廣場、馬廄等組成,原為5層,現存3層。尚殘存部分壁畫;晚期建築稱「夏宮」,建於18世紀,現存部分為一基本完整的院式宮殿。[2]

拉加里王府宮殿的始建年代已難詳考,僅從現存建築遺存的諸特點加之實地調查資料綜合分析,推測其三期建築的大致年代如下:

早期建築:約始建於公元13——14世紀左右。

中期建築:主體部分始建於公元15——18世紀。

晚期建築:約始建於公元15世紀末,現存部分已為現代所改建。

上述建築在近現代都曾經過改建、修葺或移作它用的情況,所作年代推測均就其主要部分的始建時期而言。

王宮建築是西藏古代建築中的一個重要門類,能較為完整地保存已十分罕見。拉加里王府宮殿建築基本保持了原有的平面布局和建築結構,在西藏古代王宮這樣一個獨特的門類中更是極為珍貴的。作為藏式王宮建築,其中一些小木作,尤其是門枋之上斗拱的使用,無疑是融合了漢地古建築的某些因素,因而也就具有了更為重要的研究價值。

拉加里王宮於1996年4月16日被列為自治區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6月25日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視頻

山南市曲松縣「四講四愛」群眾微拍

視頻

曲松縣堆隨鄉特色黨建帶動鄉村發展經驗實錄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