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朱元璋」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注释
(added Category:明朝军政人物 using HotCat
 
(未顯示由 8 位使用者於中間所作的 16 次修訂)
行 1: 行 1:
  
'''明太祖朱元璋'''({{bd|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catIdx=Z朱}}),或稱'''洪武帝''',[[ 明朝]] 開國[[中国 皇帝|皇帝]] [[ 漢族]],[[朱姓]],讳元璋,小名重八,《朱氏世德碑》:「先伯娶刘氏,生子四人:重一公、重二公、重三公生盱眙,重五公生钟离。先考君娶妻陈氏,泗州人,生子四:长重四公生盱眙,重六公、重七公生五河,某其季也,生迁钟离后,戊辰年。」,後更名興宗,字国瑞,生於[[濠州]][[钟离县]]  。廟號「'''太祖'''」,谥號「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在位三十一年,因[[年号]][[洪武]]也俗稱洪武帝。太祖之後的皇帝除[[明英宗]](二度在位)、[[皇太極|清太宗]](改國號)外,皆實行[[一世一元制]]
+
'''明太祖朱元璋'''({{bd|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catIdx=Z朱}}),或稱'''洪武帝''',明朝開國皇帝,漢族。廟號「'''太祖'''」,谥號「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在位三十一年,因[[年号]][[洪武]]也俗稱洪武帝。太祖之後的皇帝除[[明英宗]](二度在位)、[[皇太極|清太宗]](改國號)外,皆實行[[一世一元制]]。
[[File:朱元璋.jpg|缩略图|原圖連結:http://culture.dwnews.com/history/big5/news/2017-03-08/59804303.html]]]
 
朱元璋出身贫农家庭,幼时贫穷,曾为地主放牛。1344年,入皇觉寺。25岁(1352年)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蒙元]]政权。先後击败了[[陈友谅]]、[[张士诚]]等其他起义军,统一南方,後北伐灭元,建立[[大一統]]的皇朝,[[国号]]“[[大明]]”。在位期间,下令农民归耕,奖励垦荒;大興移民屯田和军屯;组织各地农民兴修水利;大力提倡种植桑、麻、棉等经济作物和果木作物;下令解放奴婢;减免賦稅。派人到全国各地丈量土地,清查户口等等。经过洪武时期的努力,社会生产逐渐恢复和发展了,史称「[[洪武之治]]」<ref>《中学历史手册·(中国古代史部分·第三编封建社会(续)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封建制度趋势衰落—明、清·第一章,明朝的政治、经济和对外关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4年,第353页。</ref>。同时立《[[大明律]]》,用严刑峻法管理百姓与官僚,禁止百姓自由迁徙,严厉打击官吏的贪污腐败,设立[[锦衣卫]]等[[特务]]机构,清洗权贵势力及他認為對他的朝廷有威脅的人<ref>《新理念中國歷史》第三版·第二冊:課題七·第一節 p.155,香港教育圖書公司,2013年</ref>、並废[[中书省]],由皇帝直領各部,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驾崩後传位于[[嫡]]长孙[[朱允炆]]為明惠宗
 
  
太祖的生活儉樸、工作勤奮,在[[ 南京]]的[[明故宮|皇宮]]內,沒有設立“御花園”,只有“御菜園”,其中種滿[[蔬菜]] ,使得皇宮自給自足。
+
[[File:朱元璋.jpg|缩略图|[http://culture.dwnews.com/history/big5/news/2017-03-08/59804303.html 原圖連結]]]
  
== 生平 ==
+
  璋出身贫农家庭,幼时贫穷,曾为[[ 地主]] [[ ]] 。1352 參加[[ 紅巾軍]] 反抗元朝政權 擊敗其他起義軍 統一南方 建立大明皇朝 在位期间,下令农民归耕,奖励垦荒;大興移民屯田和军屯;组织各地农民兴修水利;大力提倡种植桑、麻、棉等经济作物和果木作物;下令[[ 解放]][[ 奴婢]] ;减免賦稅。派人到全国各地丈量土地 清查[[ 户口]] 等等。经过洪武时期的努力,社会生产逐渐恢复和发展了,史称「[[ 洪武之治]]
=== 早年经历 ===
+
 
[[ 朝]][[ 元文宗]][[ 天曆 (元朝)|天曆]] 元年(1328 [[ 九月十八]](公历10月21日)[[未|未時]],'''朱元璋'''生于[[濠州]][[钟离县]]东乡(今安徽省凤阳县[[小溪河镇]][[燃灯寺村]]) 排行第八 故為重八 '''朱元璋'''“先世家沛”(今[[ 江苏]][[ 沛县]] 后“徙句容”(今[[ 江苏]][[ 句容市]] )达百年之久 。祖 生活在[[ 泗州|古泗州]] (今[[ 江苏省]][[ 盱眙县]]) 。父親[[ 朱五四]] (後改為世珍 ), 母親陳氏为[[ 濠州]][[ 钟离县]] (今[[ 安徽省]][[凤阳县]]) <ref>《 明太祖实录卷 》日—“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姓朱氏讳元璋字国瑞。其先颛顼后 周武王封其苗裔于邾。春秋时子孙去邑为朱氏,世居沛国相县(注,今安徽省淮北市)。</ref><ref>《[[ 明史]] 》(卷1):“太祖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 皇帝, 讳元璋,字国瑞,姓朱氏。先世家沛,徙句容,再徙泗州。父世珍,始徙濠州之钟离。生四子,太祖其季也。母陈氏,方娠,梦神授药 丸,置掌 有光,吞之,寤,口余香气 及产,红光满室。自是夜数有光起,邻里望见,惊以为火,辄奔救,至则无有。比 ,姿貌雄杰,奇骨贯顶 志意廓然,人莫能测。”</ref>
+
生活 儉樸、工作勤奮, 在[[ 南京]] [[ 明故宮|皇宮]] 內,沒有設立“御花園”,只有“御菜園”,其中種滿[[ 蔬菜]] ,使得皇宮自給自足。<ref>《中学历史手册·(中国古代史部分·第三编封建社会(续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 封建制度]] 趋势衰落—明、清·第一章,明朝的政治、经济和对外关系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4年,第353页。</ref>。同时立《[[ 大明律]] 》,用严刑峻法管理百姓与官僚,禁止百姓自由迁徙,严厉打击官吏的贪污腐败,设立[[ 锦衣卫]] [[ 特务]] 机构,清洗权贵势力及他認為對他的朝廷有威脅的 人<ref>《 新理念中國歷史》第三版·第二冊:課題七·第 節 p.155 香港教育圖書公司,2013年</ref> 、並废[[ 中书省]] ,由 皇帝 直領各部 步加强了[[ 央集权]] 驾崩後传位于[[嫡]] 孙[[朱允炆]]為明惠宗
  
朱元璋幼時甚貧困,並無法[[讀書]],曾為地主放牛。[[至正]]四年(1344年)四月淮北大旱六日父崩,九日兄薨,廿二日母崩,與仲兄極力營葬後秋九月入[[皇覺寺]]當[[行童]]。入寺五十日,因荒年寺租難收,寺主封倉遣散眾僧,朱元璋只得離鄉為遊方僧雲遊淮西潁州。<ref>光绪《凤阳县志》(卷十四),明太祖御制龙兴碑记录:「彼时朕年十有七岁,方为行童五旬日,于教茫然」</ref><ref>{{cite book|title=《[[明史]]》|volume=(卷1)|quote=至正四年,旱蝗,大飢疫。太祖時年十七,父母兄相繼歿,貧不克葬。裡人劉繼祖與之地,乃克葬,即鳳陽陵也。太祖孤無所依,乃入皇覺寺為僧。逾月,游食合肥。道病,二紫衣人與俱,護視甚至。病已,失所在。凡歷光、固、汝、潁諸州三年,復還寺。當是時,元政不綱,盜賊四起。劉福通奉韓山童假宋後起潁,徐壽輝僭帝號起蘄,李二、彭大、趙均用起徐,眾各數萬,並置將帥,殺吏,侵略郡縣,而方國珍已先起海上。他盜擁兵據地,寇掠甚眾。天下大亂。}}</ref>
 
  
 +
== 生平 ==
 
=== 起事反元 ===
 
=== 起事反元 ===
{{See also|元末民變}}
 
 
 
 元[[至正]]八年(1348年),朱元璋曆游淮西光固汝潁泗諸州完畢返回皇覺寺讀書。[[至正]]十二年(1352年)二月辛丑,身在皇覺寺多年的朱元璋受好友[[湯和]]來信勸說,到[[濠州]]投靠[[郭子興]],參加[[紅巾軍]]。由於指揮有方,不久便成為郭子興身旁一名親兵<ref>明太祖實錄</ref>,也逐漸讀書識字,並娶郭子興[[養女]][[马皇后 (明太祖)|马氏]](即後來的馬皇后)。後來朱元璋見郭子興與其他濠州紅巾軍領袖如[[孫德崖]]、[[趙均用]]不和,屢有衝突,朱元璋不願涉及濠州內鬥,故主動要求返家鄉招募新兵,[[徐達]]、[[湯和]]等朱元璋兒時好友在此刻前來投軍,不久朱元璋的部隊已有結集了數千人。<ref>{{cite book|title=《[[明史]]》|volume=(卷1)|quote=十二年春二月,定遠人郭子興與其黨孫德崖等起兵濠州。元將徹里不花憚不敢攻,而日俘良民以邀賞。太祖時年二十四,謀避兵,卜於神,去留皆不吉。乃曰:「得毋當舉大事乎?」卜之吉,大喜,遂以閏三月甲戌朔入濠見子興。子興奇其狀貌,留為親兵。戰輒勝,遂妻以所撫馬公女,即高皇后也。子興與德崖齟齬,太祖屢調護之。秋九月,元兵復徐州,李二走死,彭大、趙均用奔濠,德崖等納之。子興禮大而易均用,均用怨之。德崖遂與謀,伺子興出,執而械諸孫氏,將殺之。太祖方在淮北,聞難馳至,訴於彭大。大怒,呼兵以行,太祖亦甲而擁盾,發屋出子興,破械,使人負以歸,遂免。是冬,元將賈魯圍濠。太祖與子興力拒之。}}</ref>次年,朱元璋部隊攻下[[滁州 (古代)|滁州]],成為他首個據點,同時也在攻佔滁州期間,[[李善長]]加入朱元璋部隊,成為他一個重要幕僚。此時,濠州的郭子興被孫德崖及趙均用迫走,前來滁州投靠朱元璋,由於朱元璋名義上仍是郭子興部下,朱元璋乃將滁州兵權交予郭子興<ref>{{cite book|title=《明史》|volume=(卷1)|quote=十三年春,賈魯死,圍解。太祖收里中兵,得七百人。子興喜,署為鎮撫。時彭、趙所部暴橫,子興弱,太祖度無足與共事,乃以兵屬他將,獨與徐達、湯和、費聚等南略定遠。計降驢牌寨民兵三千,與俱東。夜襲元將張知院於橫澗山,收其卒二萬。道遇定遠人李善長,與語,大悅,遂與俱攻滁州,下之。是年,張士誠據高郵,自稱誠王。}}</ref>。
 
 元[[至正]]八年(1348年),朱元璋曆游淮西光固汝潁泗諸州完畢返回皇覺寺讀書。[[至正]]十二年(1352年)二月辛丑,身在皇覺寺多年的朱元璋受好友[[湯和]]來信勸說,到[[濠州]]投靠[[郭子興]],參加[[紅巾軍]]。由於指揮有方,不久便成為郭子興身旁一名親兵<ref>明太祖實錄</ref>,也逐漸讀書識字,並娶郭子興[[養女]][[马皇后 (明太祖)|马氏]](即後來的馬皇后)。後來朱元璋見郭子興與其他濠州紅巾軍領袖如[[孫德崖]]、[[趙均用]]不和,屢有衝突,朱元璋不願涉及濠州內鬥,故主動要求返家鄉招募新兵,[[徐達]]、[[湯和]]等朱元璋兒時好友在此刻前來投軍,不久朱元璋的部隊已有結集了數千人。<ref>{{cite book|title=《[[明史]]》|volume=(卷1)|quote=十二年春二月,定遠人郭子興與其黨孫德崖等起兵濠州。元將徹里不花憚不敢攻,而日俘良民以邀賞。太祖時年二十四,謀避兵,卜於神,去留皆不吉。乃曰:「得毋當舉大事乎?」卜之吉,大喜,遂以閏三月甲戌朔入濠見子興。子興奇其狀貌,留為親兵。戰輒勝,遂妻以所撫馬公女,即高皇后也。子興與德崖齟齬,太祖屢調護之。秋九月,元兵復徐州,李二走死,彭大、趙均用奔濠,德崖等納之。子興禮大而易均用,均用怨之。德崖遂與謀,伺子興出,執而械諸孫氏,將殺之。太祖方在淮北,聞難馳至,訴於彭大。大怒,呼兵以行,太祖亦甲而擁盾,發屋出子興,破械,使人負以歸,遂免。是冬,元將賈魯圍濠。太祖與子興力拒之。}}</ref>次年,朱元璋部隊攻下[[滁州 (古代)|滁州]],成為他首個據點,同時也在攻佔滁州期間,[[李善長]]加入朱元璋部隊,成為他一個重要幕僚。此時,濠州的郭子興被孫德崖及趙均用迫走,前來滁州投靠朱元璋,由於朱元璋名義上仍是郭子興部下,朱元璋乃將滁州兵權交予郭子興<ref>{{cite book|title=《明史》|volume=(卷1)|quote=十三年春,賈魯死,圍解。太祖收里中兵,得七百人。子興喜,署為鎮撫。時彭、趙所部暴橫,子興弱,太祖度無足與共事,乃以兵屬他將,獨與徐達、湯和、費聚等南略定遠。計降驢牌寨民兵三千,與俱東。夜襲元將張知院於橫澗山,收其卒二萬。道遇定遠人李善長,與語,大悅,遂與俱攻滁州,下之。是年,張士誠據高郵,自稱誠王。}}</ref>。
  
行 45: 行 41:
 
* 明孝陵[[康熙]]題碑:“治隆唐宋”。
 
* 明孝陵[[康熙]]題碑:“治隆唐宋”。
 
* [[清朝]]官修[[正史]]《[[明史]]》[[张廷玉]]等对明太祖朱元璋最终能够成就帝业的评价是:“帝天授智勇,统一方夏,纬武经文,为[[汉]]、[[唐]]、[[宋]]诸君所未及。当其肇造之初,能沉几观变,次第经略,绰有成算。尝与诸臣论取天下之略,曰:‘朕遭时丧乱,初起乡土,本图自全。及渡江以来,观群雄所为,徒为生民之患,而张士诚、陈友谅尤为巨蠹。士诚恃富,友谅恃强,朕独无所恃。惟不嗜杀人,布信义,行节俭,与卿等同心共济。初与二寇相持,士诚尤逼近。或谓宜先击之。朕以友谅志骄,士诚器小,志骄则好生事,器小则无远圖,故先攻友谅。鄱阳之役,士诚卒不能出姑苏一步以为之援。向使先攻士诚,浙西负固坚守,友谅必空国而来,吾腹背受敌矣。二寇既除,北定中原,所以先山东、次河洛,止潼关之兵不遽取秦、陇者,盖扩廓帖木儿、李思齐、张思道皆百战之余,未肯遽下,急之则并力一隅,猝未易定,故出其不意,反旆而北。燕都既举,然后西征。张、李望绝势穷,不战而克,然扩廓犹力抗不屈。向令未下燕都,骤与角力,胜负未可知也。’帝之雄才大略,料敌制胜,率类此。故能戡定祸乱,以有天下。语云‘天道后起者胜’,岂偶然哉。”<ref name="明史太祖本纪">[http://www.guoxue.com/shibu/24shi/mingshi/ms_003.htm 《明史》卷三《太祖本纪三》]</ref> [[清朝]]官修[[正史]]《[[明史]]》[[张廷玉]]等对明太祖朱元璋一生事业的评价是:“赞曰:太祖以聪明神武之资,抱济世安民之志,乘时应运,豪杰景从,戡乱摧强,十五载而成帝业。崛起布衣,奄奠海宇,西汉以后所未有也。惩元政废弛,治尚严峻。而能礼致耆儒,考礼定乐,昭揭经义,尊崇正学,加恩胜国,澄清吏治,修人纪,崇凤都,正后宫名义,内治肃清,禁宦竖不得干政,五府六部官职相维,置卫屯田,兵食俱足。武定祸乱,文致太平,太祖实身兼之。至于雅尚志节,听蔡子英北归。晚岁忧民益切,尝以一岁开支河暨塘堰数万以利农桑、备旱潦。用此子孙承业二百余年,士重名义,闾阎充实。至今苗裔蒙泽,尚如东楼、[[白马]],世承先祀,有以哉。”
 
* [[清朝]]官修[[正史]]《[[明史]]》[[张廷玉]]等对明太祖朱元璋最终能够成就帝业的评价是:“帝天授智勇,统一方夏,纬武经文,为[[汉]]、[[唐]]、[[宋]]诸君所未及。当其肇造之初,能沉几观变,次第经略,绰有成算。尝与诸臣论取天下之略,曰:‘朕遭时丧乱,初起乡土,本图自全。及渡江以来,观群雄所为,徒为生民之患,而张士诚、陈友谅尤为巨蠹。士诚恃富,友谅恃强,朕独无所恃。惟不嗜杀人,布信义,行节俭,与卿等同心共济。初与二寇相持,士诚尤逼近。或谓宜先击之。朕以友谅志骄,士诚器小,志骄则好生事,器小则无远圖,故先攻友谅。鄱阳之役,士诚卒不能出姑苏一步以为之援。向使先攻士诚,浙西负固坚守,友谅必空国而来,吾腹背受敌矣。二寇既除,北定中原,所以先山东、次河洛,止潼关之兵不遽取秦、陇者,盖扩廓帖木儿、李思齐、张思道皆百战之余,未肯遽下,急之则并力一隅,猝未易定,故出其不意,反旆而北。燕都既举,然后西征。张、李望绝势穷,不战而克,然扩廓犹力抗不屈。向令未下燕都,骤与角力,胜负未可知也。’帝之雄才大略,料敌制胜,率类此。故能戡定祸乱,以有天下。语云‘天道后起者胜’,岂偶然哉。”<ref name="明史太祖本纪">[http://www.guoxue.com/shibu/24shi/mingshi/ms_003.htm 《明史》卷三《太祖本纪三》]</ref> [[清朝]]官修[[正史]]《[[明史]]》[[张廷玉]]等对明太祖朱元璋一生事业的评价是:“赞曰:太祖以聪明神武之资,抱济世安民之志,乘时应运,豪杰景从,戡乱摧强,十五载而成帝业。崛起布衣,奄奠海宇,西汉以后所未有也。惩元政废弛,治尚严峻。而能礼致耆儒,考礼定乐,昭揭经义,尊崇正学,加恩胜国,澄清吏治,修人纪,崇凤都,正后宫名义,内治肃清,禁宦竖不得干政,五府六部官职相维,置卫屯田,兵食俱足。武定祸乱,文致太平,太祖实身兼之。至于雅尚志节,听蔡子英北归。晚岁忧民益切,尝以一岁开支河暨塘堰数万以利农桑、备旱潦。用此子孙承业二百余年,士重名义,闾阎充实。至今苗裔蒙泽,尚如东楼、[[白马]],世承先祀,有以哉。”
== 家族成员 ==
 
{{Ahnentafel top}}<center>
 
{{ahnentafel-compact5
 
|boxstyle_1=background-color: #ff8000;
 
|boxstyle_2=background-color: #ff6700;
 
|boxstyle_3=background-color: #ff4e00;
 
|boxstyle_4=background-color: #ff3500;
 
|boxstyle_5=background-color: #ff1c00;
 
|1='''太祖高皇帝朱元璋'''
 
|2='''父:'''(追尊)仁祖淳皇帝[[朱世珍]]
 
|3='''母:'''(追尊)[[淳皇后]]陈氏
 
|4='''祖父:'''(追尊)熙祖裕皇帝[[朱初一]]
 
|5='''祖母:'''(追尊)[[裕皇后]]王氏
 
|6='''外祖父:'''(追封)[[杨王]]陈公
 
|7='''外祖母:'''(追封)杨王夫人
 
|8='''曾祖父:'''(追尊)懿祖恒皇帝[[朱四九]]
 
|9='''曾祖母:'''(追尊)[[恒皇后]]侯氏
 
|10=
 
|11=
 
|12=
 
|13=
 
|14=
 
|15=
 
|16='''高祖父:'''(追尊)德祖玄皇帝[[朱百六]]
 
|17='''高祖母:'''(追尊)[[玄皇后]]胡氏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center>
 
{{ahnentafel bottom}}
 
 
=== 父母兄姊后妃 ===
 
[[File:孝慈高皇后马氏(明太祖).jpg|thumb|150px|[[孝慈高皇后 (明朝)|孝慈高皇后]]马氏着大衫半身像]]
 
* 父:[[朱世珍]]<sub>仁祖淳皇帝</sub>,原名朱五四
 
* 母:[[淳皇后|淳皇后陳氏]]
 
* 兄弟:[[朱興隆]]<sub>南昌王</sub>,[[朱興盛]]<sub>盱眙王</sub>,[[朱興祖]]<sub>臨淮王</sub>
 
* 姊妹:[[曹国公主]]、[[太原公主 (明朝)|太原公主]]
 
* 皇后:[[馬皇后 (明太祖)|孝慈高皇后]],[[宿州]]人,[[郭子興]]義女。
 
* 皇妃:[[成穆貴妃|成穆貴妃孫氏]]、[[李淑妃 (明太祖)|淑妃李氏]]、[[郭宁妃 (明太祖)|寧妃郭氏]]、[[郭惠妃 (明太祖)|郭惠妃]]、[[崔惠妃|莊靖安荣惠妃崔氏]]、[[江貴妃 (明太祖)|江贵妃]]、[[趙貴妃 (明太祖)|赵贵妃]]、[[胡充妃|昭敬充妃胡氏]]、[[郑安妃]]、[[达定妃]]、[[胡顺妃]]、[[任顺妃]]、[[李贤妃 (明太祖)|李贤妃]]、[[劉惠妃 (明太祖)|刘惠妃]]、[[葛丽妃]]、[[韩妃 (明太祖)|韩妃]]、[[余妃 (明太祖)|余妃]]、[[杨妃 (明太祖)|杨妃]]、[[周妃 (明太祖)|周妃]]、张美人、[[郜氏 (朱元璋)|郜氏]]、[[林氏 (朱元璋)|林氏]]
 
[[罪惟錄]]提到,朱元璋葛丽妃和李贤妃、鄗宁妃(一说即郭宁妃)用大筐盛着尸体,送出太平门外,胡充妃抛尸城外,1390年處死達定妃,1398年迫李賢妃自縊,[[天潢玉牒]]提到迫李淑妃殉葬死。“洪武三十一年七月,建文帝以张凤、李衡、赵福、张弼、汪宾、孙瑞、王斌、杨忠、林良、李成、张敏、刘政等,由锦衣卫所试百户散骑带刀舍人,进为本所千、百户,其官皆世袭。以诸人皆西宫殉葬宫人父兄,世所称朝天女户者也。”
 
《紀事錄》載,洪武年間宮廷內有大量浣衣罪婦,洪武二十九年,上疑其通外,將婦女五千餘人,俱剝皮貯草以示眾,守門宦者如之。
 
 
=== 子女 ===
 
 
太祖共有二十六子,[[嫡長子]][[朱标]]為[[皇太子]],其餘皆分封為王,又分封一個從孫為王,使之出鎮全國險要。一部分鎮守北方以防[[蒙古]]的侵擾,稱邊王。他們東起[[遼東]],西迄[[甘肅]],各守據點,保衛著邊疆,如燕王[[朱棣]]鎮北平(今[[北京]])、寧王[[朱權]]鎮[[大寧]](今[[內蒙古]][[昭烏達盟]][[寧城縣]]大明城)、谷王[[朱橞]]鎮宣府(今[[河北]][[宣化]])等稱為「守邊」九王。餘下則星羅棋布,分駐內地。如[[朱橚|周王]]鎮[[開封]]、[[朱楨 (明朝宗室)|楚王]]鎮[[武昌]]、[[朱梓|潭王]]鎮[[長沙]]、[[朱椿|蜀王]]鎮[[成都]]、[[朱檀|魯王]]鎮[[兗州]]等。諸王中,以北方邊王的勢力最大。如[[朱權|寧王]]有甲士八萬,戰車六千。而燕王和晉王[[朱棡]]權力尤高,如中央派來的宋國公馮勝、穎國公[[傅友德]]等均受其節制,甚至朱元璋允許此二王擴展其軍事勢力,軍中事大者方才奏聞,但直接導致了[[建文帝]]的[[靖難之變]]。明太祖分封诸子為王,以加強邊防,藩屏皇室。諸王之中,以北方諸王勢力較強,又以秦王朱樉、晉王朱棡與燕王朱棣的勢力最大。為防止朝中奸臣不軌,明太祖規定諸王可移文中央捉拿奸臣,必要時得奉天子密詔,領兵「靖難」。同時為防止諸王尾大不掉,明太祖也允許今後的皇帝在必要時可下令「削藩」。
 
 
 
== 轶事典故 ==
 
== 轶事典故 ==
 
=== 白话文圣旨 ===
 
=== 白话文圣旨 ===
行 132: 行 71:
  
 
== 研究書目 ==
 
== 研究書目 ==
{{Portal box|中国|历史|人物}}
+
 
 
*[[吴晗]]:《[[朱元璋傳]]》(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
 
*[[吴晗]]:《[[朱元璋傳]]》(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
 
*[[矫海燕]]:《[[明太祖朱元璋传]]》(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
 
*[[矫海燕]]:《[[明太祖朱元璋传]]》(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
行 140: 行 79:
 
*[[张煜瑞]]:《[[明太祖朱元璋全传]]》(企业管理出版社,2012年)。
 
*[[张煜瑞]]:《[[明太祖朱元璋全传]]》(企业管理出版社,2012年)。
 
*[[商传]]:《[[明太祖朱元璋]]》(浙江文艺出版社,2013年)。
 
*[[商传]]:《[[明太祖朱元璋]]》(浙江文艺出版社,2013年)。
 +
 +
[[Category:明朝皇帝]]
 +
[[Category:农民起义人物|元]]
 +
[[Category:武俠小說人物]]
 +
[[Category:明朝军政人物]]

於 2020年10月4日 (日) 20:28 的最新修訂

明太祖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或稱洪武帝,明朝開國皇帝,漢族。廟號「太祖」,諡號「開天行道肇紀立極大聖至神仁文義武俊德成功高皇帝」。在位三十一年,因年號洪武也俗稱洪武帝。太祖之後的皇帝除明英宗(二度在位)、清太宗(改國號)外,皆實行一世一元制

朱元璋出身貧農家庭,幼時貧窮,曾為地主。1352年參加紅巾軍反抗元朝政權,擊敗其他起義軍,統一南方,建立大明皇朝。在位期間,下令農民歸耕,獎勵墾荒;大興移民屯田和軍屯;組織各地農民興修水利;大力提倡種植桑、麻、棉等經濟作物和果木作物;下令解放奴婢;減免賦稅。派人到全國各地丈量土地,清查戶口等等。經過洪武時期的努力,社會生產逐漸恢復和發展了,史稱「洪武之治」。

太祖的生活儉樸、工作勤奮,在南京皇宮內,沒有設立「御花園」,只有「御菜園」,其中種滿蔬菜,使得皇宮自給自足。[1]。同時立《大明律》,用嚴刑峻法管理百姓與官僚,禁止百姓自由遷徙,嚴厲打擊官吏的貪污腐敗,設立錦衣衛特務機構,清洗權貴勢力及他認為對他的朝廷有威脅的人[2]、並廢中書省,由皇帝直領各部,進一步加強了中央集權。駕崩後傳位於長孫朱允炆為明惠宗。


生平

起事反元

至正八年(1348年),朱元璋曆游淮西光固汝潁泗諸州完畢返回皇覺寺讀書。至正十二年(1352年)二月辛丑,身在皇覺寺多年的朱元璋受好友湯和來信勸說,到濠州投靠郭子興,參加紅巾軍。由於指揮有方,不久便成為郭子興身旁一名親兵[3],也逐漸讀書識字,並娶郭子興養女馬氏(即後來的馬皇后)。後來朱元璋見郭子興與其他濠州紅巾軍領袖如孫德崖趙均用不和,屢有衝突,朱元璋不願涉及濠州內鬥,故主動要求返家鄉招募新兵,徐達湯和等朱元璋兒時好友在此刻前來投軍,不久朱元璋的部隊已有結集了數千人。[4]次年,朱元璋部隊攻下滁州,成為他首個據點,同時也在攻佔滁州期間,李善長加入朱元璋部隊,成為他一個重要幕僚。此時,濠州的郭子興被孫德崖及趙均用迫走,前來滁州投靠朱元璋,由於朱元璋名義上仍是郭子興部下,朱元璋乃將滁州兵權交予郭子興[5]

至正十四年(1354年),張士誠據高郵,自稱為誠王,十五年,元朝丞相脫脫率軍進攻高郵,分兵攻六合,六合乃滁州屏障,故朱元璋領兵援六合,但脫脫被誣陷而被迫交出兵權,元軍不戰自潰,滁州也轉危為安。朱元璋見滁州地小,建議進攻長江北岸的和州[6]。朱元璋攻下和州不久,郭子興病故,郭子興次子郭天敘被立為都元帥,朱元璋與郭子興妻弟張天祐為副元帥,遙奉韓林兒的大宋龍鳳政權。[7]同年夏,常遇春廖永安俞通海歸附朱元璋,使得其軍著手渡江攻入採石太平路,並計劃攻取集慶路(今南京市)。此時,元軍降將陳野先願協助紅巾軍攻集慶,郭天敘與張天祐感軍功不及朱元璋,故決定在陳野先引領下,親自領軍攻打集慶。結果紅巾軍攻集慶時陳野先叛變,郭、張二人被殺,陳野先也死於亂軍中。郭天敘與張天祐死後,朱元璋成為都元帥,盡領郭子興舊部。[8]至正十六年(1356年),朱元璋領軍再次攻打集慶,結果集慶被朱元璋部隊一舉攻陷,朱元璋將這裡作為自己的根據地,並改名為應天府[9]。至此,朱元璋以應天府為中心,與元朝軍隊、張士誠徐壽輝等部形成犬牙交錯之勢。

建立明朝

至正二十八年正月初四(1368年1月23日),朱元璋在應天稱帝,建國號大明,年號洪武,是為「明太祖」。以應天為「南京」,開封為「北京」。同年八月初二(9月14日),大將徐達攻克大都元朝覆亡。由於幼年對於元末吏治痛苦記憶,即位後一方面減輕農民負擔,恢復社會的經濟生產,改革元朝留下的糟糕吏治,懲治貪污的官吏,社會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史稱洪武之治。明太祖確立了里甲制,配合賦役黃冊戶籍登記簿冊和魚鱗圖冊的施行,落實賦稅勞役的徵收及地方治安的維持。

太祖平定天下後,大封諸將為公侯,部份追封為王。初封六公,其中以五大將、一大臣為開國元勳。分別為:韓國公李善長、魏國公徐達、鄭國公常遇春、曹國公李文忠、宋國公馮勝、衛國公鄧愈。而後又追封胡大海為越國公、戰死的丁德興為濟國公,湯和為信國公、馮國用封郢國公。次年,明太祖於雞鳴山立功臣廟,六月初三日廟成[10],太祖親定功臣位次,以徐達為首,次常遇春李文忠鄧愈湯和沐英胡大海馮國用趙德勝耿再成華高丁德興俞通海張德勝吳良吳禎曹良臣康茂才吳復茅成孫興祖凡二十一人。死者像祀,生者虛位。又以廖永安、俞通海、張德勝、桑世傑、耿再成、胡大海、丁德興七人配享太廟。此位序屢經刪汰,已非洪武二年所定名單位次。

隨後,太祖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洪武三年(1370年),殺中書左丞楊憲。洪武四年七月十一(1371年8月21日),傅友德攻克成都,明朝平定四川。洪武五年四月二十三日(1372年5月26日),廖永忠率明軍平定廣西,洪武五年六月初三(1372年7月3日),傅友德大敗元軍,明朝平定甘肅。洪武六年(1373年),太祖鑒於開國元勛多倚功犯法,虐暴鄉閭,特命工部製造鐵榜,鑄上申戒公侯的條令,類似戰國時代的「鑄刑鼎」。洪武八年(1375年),德慶侯廖永忠因僭用龍鳳諸不法事,賜死。洪武十二年(1379年),貶右丞相汪廣洋於廣南,旋賜死。洪武十三年(1380年),胡惟庸案發,左丞相胡惟庸被誅,太祖罷中書省,分中書省之權歸於六部,直接歸皇帝掌管[11]。洪武十五年(1382年),設立錦衣衛,加強明朝特務統治。1382年1月6日,明軍在雲南昆明附近大敗元朝軍隊,元梁王自殺,1382年4月7日,藍玉沐英攻克大理,段氏投降,明朝平定雲南。洪武十八年(1385年),郭桓案發,由於涉案人員甚多,太祖將六部左右侍郎以下官員皆處死,各省官吏死於獄中達數萬人以上。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李善長的家奴盧仲謙告發李善長與胡惟庸往來勾結,以「狐疑觀望懷兩端,大逆不道」見誅,接續又誅殺陸仲亨唐勝宗費聚趙庸三名侯爵,株連被殺的功臣及其家屬共計達三萬餘人,連「浙東四先生」(劉基宋濂章溢葉琛)亦不能免,並頒布《昭示奸黨錄》。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藍玉錦衣衛指揮蔣瓛密告謀反,史稱「藍玉案」。此案牽連到十三侯、二伯,連坐族誅達一萬五千人,明朝建國功臣因此案幾乎全亡。此時太祖又頒布《逆臣錄》,詔示一公、十三侯、二伯[12]。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太祖殺江夏侯周德興以及穎國公傅友德,在捕魚兒海戰役中立功的定遠侯王弼亦被賜死[13]。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開國六公爵最後一位僅存者馮勝被殺[14]

在處理內政同時,太祖亦多次籌劃北伐蒙古以保障北方邊塞的安寧,大勝。並曾成功在甘肅擊敗王保保(1372年)、在東北逼降納哈出(1387年)、在蒙古高原幾乎活捉元主脫古思帖木兒[15](1388年)。同時太祖進軍遼東,使朝鮮王朝等歸順[16](1388年)。

逝世與紀念

洪武三十一年閏五月初十(1398年6月24日),太祖駕崩於應天皇宮,葬紫金山孝陵。《明朝小史·卷三》載,責殉諸妃,強迫伺寢宮人盡數殉葬。《彤史拾遺記》記載,太祖以四十六妃陪葬孝陵,其中所殉,惟宮人十數人。新任皇帝惠宗遵照遺命,盡殺戴思恭以外其他醫者。洪武三十一年六月甲辰,上謚曰「欽明啟運俊德成功統天大孝高皇帝」,廟號太祖[17][18]永樂元年六月十一日丁巳,增諡「聖神文武欽明啟運俊德成功統天大孝高皇帝」。嘉靖十七年十一月朔,改諡「開天行道肇紀立極大聖至神仁文義武俊德成功高皇帝[19]。到了清朝,清聖祖歷次南巡必跪拜孝陵,曾立碑「治隆唐宋」讚譽其功。中華民國建立初,孫文至考陵祭告太祖。

治國政策

朱元璋一直以來都是以猛治國。持正面評價者通常都是從其大力打擊貪污[20],恢復經濟著眼,歷史記載朱元璋是少數勤政的皇帝[21];而持負面評價者,則多從其高壓統治著眼,以猛著稱[22],他的「重典治國」思想不只為遏制官僚腐敗[23]。亦顯現在清洗權貴勢力、以特務錦衣衛控制政治、文字獄廷杖

歷史評價

  • 《明清史事沉思錄》中記載,「傳謂男子宮刑,婦人幽閉,皆不知幽閉之義。今得之,乃是於牝(陰戶)去其筋,如制馬、豕之類,使慾火消減。國初常用此,而女往往多死,故不可行也。」對這種滅絕人性的手術,這本書的作者王春瑜評論道:「將人等同畜生處置,始作俑者其無後乎!」
  • 明孝陵康熙題碑:「治隆唐宋」。
  • 清朝官修正史明史張廷玉等對明太祖朱元璋最終能夠成就帝業的評價是:「帝天授智勇,統一方夏,緯武經文,為諸君所未及。當其肇造之初,能沉幾觀變,次第經略,綽有成算。嘗與諸臣論取天下之略,曰:『朕遭時喪亂,初起鄉土,本圖自全。及渡江以來,觀群雄所為,徒為生民之患,而張士誠、陳友諒尤為巨蠹。士誠恃富,友諒恃強,朕獨無所恃。惟不嗜殺人,布信義,行節儉,與卿等同心共濟。初與二寇相持,士誠尤逼近。或謂宜先擊之。朕以友諒志驕,士誠器小,志驕則好生事,器小則無遠圖,故先攻友諒。鄱陽之役,士誠卒不能出姑蘇一步以為之援。向使先攻士誠,浙西負固堅守,友諒必空國而來,吾腹背受敵矣。二寇既除,北定中原,所以先山東、次河洛,止潼關之兵不遽取秦、隴者,蓋擴廓帖木兒、李思齊、張思道皆百戰之餘,未肯遽下,急之則併力一隅,猝未易定,故出其不意,反旆而北。燕都既舉,然後西征。張、李望絕勢窮,不戰而克,然擴廓猶力抗不屈。向令未下燕都,驟與角力,勝負未可知也。』帝之雄才大略,料敵制勝,率類此。故能戡定禍亂,以有天下。語云『天道後起者勝』,豈偶然哉。」[24] 清朝官修正史明史張廷玉等對明太祖朱元璋一生事業的評價是:「贊曰:太祖以聰明神武之資,抱濟世安民之志,乘時應運,豪傑景從,戡亂摧強,十五載而成帝業。崛起布衣,奄奠海宇,西漢以後所未有也。懲元政廢弛,治尚嚴峻。而能禮致耆儒,考禮定樂,昭揭經義,尊崇正學,加恩勝國,澄清吏治,修人紀,崇鳳都,正後宮名義,內治肅清,禁宦豎不得干政,五府六部官職相維,置衛屯田,兵食俱足。武定禍亂,文致太平,太祖實身兼之。至於雅尚志節,聽蔡子英北歸。晚歲憂民益切,嘗以一歲開支河暨塘堰數萬以利農桑、備旱潦。用此子孫承業二百餘年,士重名義,閭閻充實。至今苗裔蒙澤,尚如東樓、白馬,世承先祀,有以哉。」

軼事典故

白話文聖旨

相傳明代天子常以口語發旨,並非朱元璋無能力以文言下筆,即便無能力,亦有翰林詞臣可以代為捉刀潤飾,之所以選擇白話,乃因白話簡便易懂,取其便利也。如明成祖曾將建文帝忠臣的妻子,貶為妓女,當這位女性死亡時,成祖發旨:「分付(吩咐)上元縣抬出門去,著狗喫了!欽此!」

  • 朱元璋白話文聖旨之一:朱元璋時期,某群島有倭寇來犯,地方官吏問咋辦,朱元璋一道聖旨說:「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告訴百姓每(們),準備好刀子,這幫傢伙來了,殺了再說。欽此。」[25]
  • 朱元璋白話文聖旨之二:洪武三年(1370年)11月26日給戶部下發的清查登記戶口的指示:「說與戶部官知道,如今天下太平了也,只是戶口不明白哩。教中書省置天下戶口的勘合文簿戶帖,你每(們)戶部家出榜去,教那有司官將他所管的應有百姓,都教入官附名字,寫着他家人口多少,寫得真着,與那百姓一個戶帖,上用半印勘合,都取勘來了。我這大軍如今不出征了,都教去各州縣裡下着,繞地里去點戶比勘合,比着的便是好百姓,比不着的,便拿來作軍。比到其間,有司官吏隱瞞了的,將那有司官吏處斬。百姓每(們)自躲避了的,依律要了罪過,拿來作軍。欽此。」[26]
  • 朱元璋賜外甥曹國公李文忠詔令:「老舅家書,付保兒:教爾知道驢馬(驢馬即朱元璋之侄、大都督朱文正小名)做的人。當自從守住江西,好生的行事,不依法度。近來我的令旨,為開按察司衙門,他三日不接。我言教在江上打着船,便似叫化的一般,他又差人往浙西城子裡官賣物事,及至開我令旨,不許軍民頭目來聽。宻行號令,但有按察司里告狀的,割了舌頭,全家處死。在那裡奸人家妻女,多端不仁。我禁人休去張家那下買鹽,他從江西自立批文,直至張家鹽場買鹽,江上把截的不敢當,盡他往來。南台城裡倉與庫四處,俱各有物,其餘多等不仁不孝的勾當,我心裡悶,說不的許多。保兒且知道這幾件。爾父親到時,自有話與他說也。保兒守城子,休學驢馬。爾想爾母親,爾便休惱我。凡事依首領官行,那家好男子,他好公主的父親,以致這弟(闕)做的事。好驢馬所言。驢馬者,朱文正也。的令史都弄(此下年久損落不可考)」[27]

嗜殺

明朝馬生龍所著《鳳凰台記事》記朱元璋嗜殺諸事[28]

  • 高皇微行大中橋傍,聞一人言繁刑者,語近不遜。上怒,遂幸徐武寧第,武寧已出,夫人出迎,上問:「王安在?」夫人對以:「何事、在何所。」夫人慾命召,止之。乃曰:「嫂知吾怒乎?」夫人謝:「不知。」因大懼,恐為王也,叩首請其故。上曰:「吾,為人欺侮。」又請之,上怒甚,不言。久之,命左右往召某兵官,帥兵三千,持兵來,上默坐以待之。夫人益懼,以為決屠其家也,又不敢呼王。少頃兵至,上令二兵官,守大中、淮清二橋,使兵自東而西,誅之,當時頓滅數千家。上坐以伺,返命乃興。
  • 元宵都城張燈,太祖微行至聚寶門外,見民間張一燈,上繪一大足婦人,懷一西瓜而坐,上意其有淮西婦人大足之訕,乃剿除一家九族三百餘口,鄰里俱發充軍。
  • 洪武中,歐陽都尉挾四妓飲,事覺,逮妓急,妓分必死,大毀其貌,以往。一老胥謂曰:「予我千金,能免爾死。」妓與之半。胥曰:「上,位神聖,寧不知若曹之侈肆?慎不可欺,當如常貌,更加飾耳。」妓曰:「何如?」曰:「須沐浴靚潔,以脂粉香,澤面與身,令香透徹而肌理,極其妍艷。首飾衣裝,悉以金寶錦繡,雖裡衣褻裙,不可以寸素間之。務窮盡妖麗,能奪目盪心則可。問其詞,一味哀呼而已。」妓從之。比見上,上令自陳,妓無一言,上顧左右曰:「綁起,殺了。」妓解衣就縛,自外及內備極華爛,繪彩珍具堆積滿地,照耀左右,至裸體,膚肉如玉,香聞遠近。上曰:「個小妮子,使我見,也當惑了。那廝可知哩。」即叱放之。

貼春聯和吃月餅

  • 朱元璋在南京定都以後曾令「公卿士庶家,門上須加春聯一副」[29],還要求對聯所用的紙箋必須硃砂染色,名為「萬年紅」。「紅」和「朱」同義,寓意為大明王朝江山永固。[30][31][32]
  • 早在徐達攻下元大都之後,朱元璋曾命以當年起兵時秘密傳遞消息所用「月餅」作為賞賜群臣的節令糕點[30]。在八月十五中秋節吃月餅的同時還流傳着「八月十五殺韃子」的傳說[33]

喝茶講和

朱元璋起兵時,進軍徽州。當時在黃山腳下有兩個大戶人家,一個是程家一個是鮑家,兩家結怨已久,經常發生爭執。兩家聽聞朱元璋在徽州,便想由讓他主持個公道[34]

面對兩家的各執一詞,朱元璋有心化解恩怨卻無計可施,當時跟隨朱元璋的劉伯溫獻上一條妙計。於是,朱元璋請兩家人進了軍營里,說要請他們兩家一起喝茶。當地有好茶葉,但是軍營里卻沒有喝茶用的茶壺茶具。朱元璋把情況告訴程、鮑二人,倆人立刻派家丁回家去取。程、鮑二人為了爭面子拿了許多上好的茶具來,朱元璋對於每家的茶具都仔細觀摩,後又細細詢問。在一問一答間,三人把注意力放在了茶壺上,局面一片祥和。在這樣的氣氛中,朱元璋巧妙勸說二人,讓他們重歸於好。劉伯溫在一旁突然大笑起來,稱讚朱元璋這「喝茶講壺」的辦法英明。不過,劉伯溫是浙江人,這壺字的發音從他嘴裡一出,變成了「和」字的發音。從此以後,喝茶講和的傳統,就在黃山腳下流傳下來[34]

藏寶圖

位於浙江金華婺城區雅畈鎮和安村附近山崖上,當地的驢友發現了許多神秘摩崖石刻,大大小小的文字,工整有力,但年代久遠,風化嚴重,難以辨認。聽村里老人說,這些『天書』是朱元璋在南山避難時留下的藏寶圖。金華市文物局專家蔣金治表示,發現一塊石頭上留有明朝的年號,該石刻大約是元末明初石刻[35]

參考文獻

  1. 《中學歷史手冊·(中國古代史部分·第三編封建社會(續)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封建制度趨勢衰落—明、清·第一章,明朝的政治、經濟和對外關係)》,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84年,第353頁。
  2. 《新理念中國歷史》第三版·第二冊:課題七·第一節 p.155,香港教育圖書公司,2013年
  3. 明太祖實錄
  4. 明史(卷1). 十二年春二月,定遠人郭子興與其黨孫德崖等起兵濠州。元將徹里不花憚不敢攻,而日俘良民以邀賞。太祖時年二十四,謀避兵,卜於神,去留皆不吉。乃曰:「得毋當舉大事乎?」卜之吉,大喜,遂以閏三月甲戌朔入濠見子興。子興奇其狀貌,留為親兵。戰輒勝,遂妻以所撫馬公女,即高皇后也。子興與德崖齟齬,太祖屢調護之。秋九月,元兵復徐州,李二走死,彭大、趙均用奔濠,德崖等納之。子興禮大而易均用,均用怨之。德崖遂與謀,伺子興出,執而械諸孫氏,將殺之。太祖方在淮北,聞難馳至,訴於彭大。大怒,呼兵以行,太祖亦甲而擁盾,發屋出子興,破械,使人負以歸,遂免。是冬,元將賈魯圍濠。太祖與子興力拒之。 
  5. 《明史》 (卷1). 十三年春,賈魯死,圍解。太祖收里中兵,得七百人。子興喜,署為鎮撫。時彭、趙所部暴橫,子興弱,太祖度無足與共事,乃以兵屬他將,獨與徐達、湯和、費聚等南略定遠。計降驢牌寨民兵三千,與俱東。夜襲元將張知院於橫澗山,收其卒二萬。道遇定遠人李善長,與語,大悅,遂與俱攻滁州,下之。是年,張士誠據高郵,自稱誠王。 
  6. 《明史》 (卷1). 十五年春正月,子興用太祖計,遣張天祐等拔和州,檄太祖總其軍。太祖慮諸將不相下,秘其檄,期旦日會廳事。時席尚右,諸將先入,皆踞右。太祖故後至,就左。比視事,剖決如流,眾瞠目不能發一語,始稍稍屈。議分工甓城,期三日。太祖工竣,諸將皆後。於是始出檄,南面坐曰:「奉命總諸公兵,今甓城皆後期,如軍法何?」諸將皆惶恐謝。乃搜軍中所掠婦女縱還家,民大悅。元兵十萬攻和,拒守三月,食且盡,而太子禿堅、樞密副使絆住馬、民兵元帥陳野先分屯新塘、高望、雞籠山以絕餉道。太祖率眾破之,元兵皆走渡江。三月,郭子興卒。 
  7. 明史(卷1). 時劉福通迎立韓山童子林兒於亳,國號宋,建元龍鳳。檄子興子天敘為都元帥,張天祐、太祖為左右副元帥。太祖慨然曰:「大丈夫寧能受制於人耶?」遂不受。然念林兒勢盛,可倚藉,乃用其年號以令軍中。 
  8. 《明史》 (卷1). 夏四月,常遇春來歸。五月,太祖謀渡江,無舟。會巢湖帥廖永安、俞通海以水軍千艘來附,太祖大喜,往撫其眾。而元中丞蠻子海牙扼銅城閘、馬場河諸隘,巢湖舟師不得出。忽大雨,太祖喜曰:「天助我也!」遂乘水漲,從小港縱舟還。因擊海牙於峪溪口,大敗之,遂定計渡江。諸將請直趨集慶。太祖曰:「取集慶必自採石始。採石重鎮,守必固,牛渚前臨大江,彼難為備,可必克也。」六月乙卯,乘風引帆,直達牛渚。常遇春先登,拔之。採石兵亦潰。緣江諸壘悉附。諸將以和州飢,爭取資糧謀歸。太祖謂徐達曰:「渡江幸捷,若舍而歸,江東非吾有也。」乃悉斷舟纜,放急流中,謂諸將曰:「太平甚近,當與公等取之。」遂乘勝拔太平,執萬戶納哈出。總管靳義赴水死,太祖曰:「義士也」,禮葬之。揭榜禁剽掠。有卒違令,斬以徇,軍中肅然。改路曰府。置太平興國翼元帥府,自領元帥事,召陶安參幕府事,李習為知府。時太平四面皆元兵。右丞阿魯灰、中丞蠻子海牙等嚴師截姑孰口,陳野先水軍帥康茂才以數萬眾攻城。太祖遣徐達、鄧愈、湯和逆戰,別將潛出其後,夾擊之,擒野先,並降其眾,阿魯灰等引去。秋九月,郭天敘、張天祐攻集慶,野先叛,二人皆戰死,於是子興部將盡歸太祖矣。野先尋為民兵所殺,從子兆先收其眾,屯方山,與海牙掎角以窺太平。冬十二月壬子,釋納哈出北歸。 
  9. 《明史》 (卷1). 十六年春二月丙子,大破海牙於採石。三月癸未,進攻集慶,擒兆先,降其眾三萬六千人,皆疑懼不自保。太祖擇驍健者五百人入衛,解甲酣寢達旦,眾心始安。庚寅,再敗元兵於蔣山。元御史大夫福壽,力戰死之,蠻子海牙遁歸張士誠,康茂才降。太祖入城,悉召官吏父老諭之曰:「元政瀆擾,干戈蜂起,我來為民除亂耳,其各安堵如故。賢士吾禮用之,舊政不便者除之,吏毋貪暴殃吾民。」民乃大喜過望。改集慶路為應天府,辟夏煜、孫炎、楊憲等十餘人,葬御史大夫福壽,以旌其忠。 
  10. 《明史》 (卷2). 二年春正月乙巳,立功臣廟於雞籠山。丁未,享太廟。 
  11. 明史(卷72). 洪武九年汰平章政事、參知政事。十三年正月,誅丞相胡惟庸,遂罷中書省。其官屬盡革,惟存中書舍人。 
  12. 明史(卷3). 二十六年春正月戊申,免天下耆民來朝。辛酉,大祀天地於南郊。二月丁丑,晉王棡統山西、河南軍出塞,召馮勝、傅友德、常升、王弼等還。乙酉,蜀王椿來朝。涼國公藍玉以謀反,並鶴慶侯張翼、普定侯陳桓、景川侯曹震、舳艫侯朱壽、東莞伯何榮、吏部尚書詹徽等皆坐誅。己丑,頒《逆臣錄》於天下。庚寅,耕耤田。三月辛亥,代王桂率護衛兵出塞,聽晉王節制。長興侯耿炳文練兵陝西。丙辰,馮勝、傅友德備邊山西、北平,其屬衛將校悉聽晉王、燕王節制。庚申,詔二王軍務大者始以聞。壬戌,會甯侯張溫坐藍玉黨誅。 
  13. 《明史》 (卷3). 冬十一月乙丑,潁國公傅友德坐事誅。阿資復叛,西平侯沐春擊敗之。十二月乙亥,定遠侯王弼坐事誅。 
  14. 明史(卷3). 二十八年春正月丙午,階、文寇平,甯正以兵從秦王樉征洮州叛番。丁未,大祀天地於南郊。甲子,西平侯沐春擒斬阿資,越州平。是月,周王橚、晉王棡率河南、山西諸衛軍出塞,築城屯田。燕王棣帥總兵官周興出遼東塞。二月丁卯,宋國公馮勝坐事誅。 
  15. 明史(卷3). 夏四月丙辰,藍玉襲破元嗣君於捕魚兒海,獲其次子地保奴及妃主王公以下數萬人而還。五月甲戌朔,日有食之。六月甲辰,信國公湯和歸鳳陽。甲子,傅友德為征南將軍,沐英、陳桓為左、右副將軍,帥師討東川叛蠻。 
  16. 明史(卷3). 是年,高麗、安南、占城、暹羅、真臘入貢。元也速迭兒弒其主脫古思帖木兒而立坤帖木兒。高麗廢其主禑,又廢其主昌。 
  17. 朱鷺建文書法儗》前編:六月甲辰,上皇祖考大行皇帝諡,曰欽明啟運俊德成功統天大孝高皇帝,廟號太祖。
  18. 查繼佐罪惟錄》卷一 帝紀 太祖高皇帝:明太祖欽明啟運峻德成功統天大孝高皇帝原諡,永樂中加「聖神文武」四字於原諡之上。
  19. 明史(卷3). 辛卯,葬孝陵。諡曰高皇帝,廟號太祖。永樂元年,諡聖神文武欽明啟運俊德成功統天大孝高皇帝。嘉靖十七年,諡開天行道肇紀立極大聖至神仁文義武俊德成功高皇帝。 
  20. 葉子奇《草木子》記載:「凡守令貪酷者,許民赴京陳訴,贓至六十兩以上者梟首示眾,仍剝皮實草。府、州、縣衙之左,特立一廟以祀土地,為剝皮之場,名曰『皮場廟』。官府公座旁,高懸一剝皮實草之袋,使之觸目驚心。」
  21. 明史(卷3). 太祖以聰明神武之資,抱濟世安民之志,乘時應運,豪傑景從,戡亂摧強,十五載而成帝業。崛起布衣,奄奠海宇,西漢以後所未有也。懲元政廢弛,治尚嚴峻。而能禮致耆儒,考禮定樂,昭揭經義,尊崇正學,加恩勝國,澄清吏治,修人紀,崇鳳都,正後宮名義,內治肅清,禁宦豎不得幹政,五府六部官職相維,置衛屯田,兵食俱足。武定禍亂,文致太平,太祖實身兼之。至於雅尚志節,聽蔡子英北歸。晚歲憂民益切,嘗以一歲開支河暨塘堰數萬以利農桑、備旱潦。用此子孫承業二百餘年,士重名義,閭閻充實。至今苗裔蒙澤,尚如東樓、白馬,世承先祀,有以哉。 
  22. 《大誥》:「胡元以寬而失,朕收平中國,非猛不可」
  23. 朱元璋「重典治國」思想不只為遏制官僚腐敗. 北京: 新華網. 2009-01-15 [2014-12-30] (中文). 
  24. 《明史》卷三《太祖本紀三》
  25. 朱元璋因沒文化用「白話文」發聖旨:殺了再說鳳凰網
  26. 朱元璋的白話聖旨
  27. [明]王世貞《弇山堂別集》卷八十五·詔令雜考二
  28. 馬生龍:《鳳凰台記事》
  29. 陳雲瞻,《簪雲樓雜記》。
  30. 30.0 30.1 南京拜年特色貼春聯講究. 湖北: 湖北網絡廣播電視台. 2014-01-29 [2014-02-04] (中文). 
  31. 南通民俗專家王宇明談過年之四:貼春聯. 南通網. 2013-02-10 [2014-02-04] (中文). 
  32. 貼福字、春聯的講究. 中國日報網. 2010-02-04 [2014-02-04] (中文). 
  33. 夏民安. 《八月十五殺韃子》. 《語文月刊》. 1998年, (08期). 
  34. 34.0 34.1 朱元璋黃山喝茶講和評是非. 湖北: 新華網. 2014-12-10 [2015-01-03] (中文). 
  35. 驢友發現摩崖石刻傳說為朱元璋藏寶圖. 湖北: 北青網. 2014-10-28 [2015-01-03] (中文). 

研究書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