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慎彝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李慎彝 |
---|
李慎彝落款的迎曦门匾额。 左书“道光戊子季冬”, 右书“署同知李慎彝监造”。 1828年。 |
大清敕授承德郎湖北省 安襄郧荆道郧阳府知府 |
籍贯 四川省威远县 |
族裔 汉族 |
原名 李慎修 |
字号 字信斋 |
出生 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 四川省威远县 |
逝世 咸丰五年(1855年) |
出身 |
|
经历 |
|
李慎彝(1777年-1855年),族名士黉,榜名慎修,字允若,号信斋,四川威远人,清朝官员。
目录
生平
李慎彝篆额的 “新建台湾府淡水厅城碑记”。 |
生平
清朝嘉庆十二年中举,十三年(1808)进士,入翰林院庶吉士。嘉庆十四年起任福建省汀州府清流县知县,后调任沙县知县,再调任泉州府晋江县知县,前后共十四年。
推动三十项重大公共工程建设
道光三年(1823年),李慎彝接替范邦干担任台湾府台湾县英文知县。李慎彝立示禁碑禁各胥,役勒索绅衿。担任淡水同知(今新竹市)时,则准绅士郑用锡及林国华等佥禀,建造竹堑石城,明志书院,重祠祀,兴水利,并开垦竹北祭山与湖山两山区,四年任内,推动三十项重大公共工程建设,新竹市将推动分类中翻译北台湾政经中心。
溪北有一座雄伟的山峰形貌酷似狮头,即命名为“狮头山”
道光六年(1826年),接替他苏鏊担任台湾府淡水抚民同知,官职品等为正五品,专司负责北台湾内政,为驻守于淡水厅的地方父母官。当时淡水厅管辖区域约今台湾基隆至新竹. 李慎彝为开垦山地而至祭天湖(今三湾乡)祭山时,远眺四周自然美景之时,见一座山地跨新竹、苗栗两县境,海拔约500公尺,溪北有一座雄伟的山峰形貌酷似狮头,即命名为“狮头山”。 湖口乡人大家耳熟能详歌颂大湖口地区风水地理的诗句:“ 大地生在大湖口,有个金狮朝北斗,长冈来做案,波罗把水口,谁人做得到,金银万万斗。”后代传言是出自唐山地理师“李博皮”之口,实际上,湖口乡人口中的“李博皮”就是淡水同知李慎彝。
在台为官八年,勤政爱民,宣传教化,政绩卓著,百姓称颂
道光七年(1827年),辖内番民五社,越界至汉民居地骚乱,有参将建议出兵平乱,李慎彝否定此案,并以安抚为因应。之后,亦募丁重修汉番廨署,设石碎仑隘,防止原汉纷争等。次年,台湾因北部三貂角一带宵小时闻,建置他队巡逻船于艋舺。后台湾县英文辖内平民祀德政祠。 道光九年(1829年)升任噶玛兰通判,兼理淡水厅务. 道光十一年(1831)调升湖北郧阳府知府。后告老返乡。台湾府淡水抚民同知为台湾清治时期的重要地方官员,官职品等为正五品,专司负责北台湾内政。李慎彝在台为官八年,勤政爱民,宣传教化,政绩卓著,百姓称颂,为治理和开发台湾北部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咸丰五年(1855)去世。
墓主与历史人物李慎彝系姻亲
经过考古发现,该墓葬为迁葬合葬墓,有三个墓室,墓主人为清代富顺井支黄元钥继配田氏,居中。黄元钥长孙黄敦基(字实菴)附葬,在左。黄敦基妻王氏附葬,在右。 墓前立有墓碑,墓碑材质为黄浆石,雕刻精美,正面刻有“赐进士出身授奉政大夫任福建台湾府淡水同知姻家晚李慎彝顿首拜填”、“诰赠正四品昭武都尉太学生显考黄公字实菴府君祔左”、“皇清例授孺人显曾祖妣黄母田老太君之墓”等铭文。[1]
竹堑城迎曦门
竹堑城于道光七年(1827年)始建,道光九年(1829年)完工,由淡水同知李慎彝、竹堑巡检易金杓等监造,仕绅郑用锡、林平侯之子林国华、林绍贤之子林祥麟等总理,总计共费银约十四万七千四百九十八两。
清雍正元年(1723年),淡水厅治设于竹堑,并于雍正十一年(1733年)在竹堑三台山下,环植莿竹为城,始称“竹堑城”,由淡水同知徐治民创建。
竹堑城分为东西南北四门,分别为“迎曦”、“挹爽”、“歌薰”及“拱辰”,城门由城楼与城座所组成,座高一丈九尺。东、西、南三门设有炮台及水洞各二。城外设壕沟,东、西门的壕沟上,另设有吊桥一座。日据时期,新竹地区实施市区改正计画西、南、北三门及城垣被迫拆除,仅存迎曦门城楼孤立在发展快速的都市之中。
迎曦门为一柱廊式的城楼,楼高两层,所在方位座西朝东偏南。城座由花岗石条以一层丁一层顺的方法砌造而成,前后各有外小内大的拱形门洞,正门门洞上方有额题“迎曦”,落款上题“道光戊子季冬”,比完工的时间稍早;下题“署同知李慎彝监造”。[2] 迎曦门的屋顶形式为歇山重檐并带有翘脊,屋顶下的大木结构,在翻修时以钢筋混凝土仿作。城门的后方立有道光九年(1829年)的“新建台湾府淡水厅城碑记”石碑一方,为竹堑筑城史的见证之一。
竹北莲华寺( 古迹 )
远溯清光绪三年(1877)竹堑如县李慎彝途经莲华寺现址停舆瞻望竹堑城,面对十八尖山及头前溪深赞地灵,乃授意乡绅建庙。林希贤等十二位乡绅遂于光绪四年(1878)发起创建莲华寺(俗称观音庙)崇祀观世音菩萨。作为乡民信仰膜拜中心。 光绪二十一年(1895)秋因中日甲午战争败北,台湾被清廷割让与日本而兵燹四起,本庙亦被殃及成一片荒芜。 由于各方热烈响应,出钱出力终于予民国四十一年(1952)完工而庙貌一新。 综观莲华寺建筑不但保留清末、日治初期、光复初期之建筑特色,整体环境前敞背实,形势壮观,环境幽静,寺后庭园广大,也是登山健行的好选择。[3]
参考文献
- 《台湾历史人物小传—明清暨日据时期》,国家图书馆,2003年12月,P180
- 《淡水厅志》卷九上列传一名宦文职,P260。
- 《台北市志》人物志,P15。
- 《台湾通史》卷三十四列传六循吏列传附薛志亮传,P891。
- 《台湾通志》列传政绩,P434。
- 刘宁颜编,《重修台湾省通志》,台北市,台湾省文献委员会,1994年。
- 新闻稿《曾经的荣耀》,四川省威远县政协陈廷德,2009年2月。
- 苗栗县志
官衔 | ||
---|---|---|
前任: 范邦干 |
台湾府台湾县知县 道光三年(1823年)上任 |
继任: 熊飞 |
前任: 苏鏊 |
台湾府淡水抚民同知 道光六年(1826年)上任 |
继任: 杜绍祁 |
前任: 李嗣邺 |
台湾府淡水抚民同知 道光十三年(1833年)上任 |
继任: 李廷璧 |
对外连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