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李慎彝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李慎彝

李慎彝落款的迎曦門匾額。
左書「道光戊子季冬」,
右書「署同知李慎彝監造」。
1828年。
大清敕授承德郎湖北省
安襄鄖荊道鄖陽府知府
籍貫 四川省威遠縣
族裔 漢族
原名 李慎修
字號 字信齋
出生 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
   四川省威遠縣
逝世 咸豐五年(1855年)
出身
  • 嘉慶十三年戊辰科進士出身
經歷
  • 福建省汀漳龍道汀州府清流縣知縣
  • 福建省延建邵道延平府沙縣知縣
  • 福建省興泉永道泉州府晉江縣知縣
  • 福建省臺灣道台灣府台灣縣知縣
  • 福建省臺灣道台灣府淡水撫民同知
  • 福建省臺灣道台灣府噶瑪蘭廳通判
  • 湖北省安襄鄖荊道鄖陽府知府

李慎彝(1777年-1855年),族名士黌,榜名慎修,字允若,號信齋,四川威遠人,清朝官員。

生平


李慎彝篆額的
「新建台灣府淡水廳城碑記」。

生平

清朝嘉慶十二年中舉,十三年(1808)進士,入翰林院庶吉士。嘉慶十四年起任福建省汀州府清流縣知縣,後調任沙縣知縣,再調任泉州府晉江縣知縣,前後共十四年。

推動三十項重大公共工程建設

道光三年(1823年),李慎彝接替範邦幹擔任台灣府台灣縣英文知縣李慎彝立示禁碑禁各胥,役勒索紳衿。擔任淡水同知(今新竹市)時,則準紳士鄭用錫林國華等僉稟,建造竹塹石城,明志書院,重祠祀,興水利,並開墾竹北祭山與湖山兩山區,四年任內,推動三十項重大公共工程建設,新竹市將推動分類中翻譯北台灣政經中心。

溪北有一座雄偉的山峰形貌酷似獅頭,即命名為「獅頭山」

道光六年(1826年),接替他蘇鏊擔任台灣府淡水撫民同知,官職品等為正五品,專司負責北台灣內政,為駐守於淡水廳的地方父母官。當時淡水廳管轄區域約今台灣基隆新竹. 李慎彝為開墾山地而至祭天湖(今三灣鄉)祭山時,遠眺四周自然美景之時,見一座山地跨新竹苗栗兩縣境,海拔約500公尺,溪北有一座雄偉的山峰形貌酷似獅頭,即命名為「獅頭山」。 湖口鄉人大家耳熟能詳歌頌大湖口地區風水地理的詩句:「 大地生在大湖口,有個金獅朝北斗,長岡來做案,波羅把水口,誰人做得到,金銀萬萬斗。」後代傳言是出自唐山地理師「李博皮」之口,實際上,湖口鄉人口中的「李博皮」就是淡水同知李慎彝

在台為官八年,勤政愛民,宣傳教化,政績卓著,百姓稱頌

道光七年(1827年),轄內番民五社,越界至漢民居地騷亂,有參將建議出兵平亂,李慎彝否定此案,並以安撫為因應。之後,亦募丁重修漢番廨署,設石碎崙隘,防止原漢紛爭等。次年,台灣因北部三貂角一帶宵小時聞,建置他隊巡邏船於艋舺。後台灣縣英文轄內平民祀德政祠。 道光九年(1829年)升任噶瑪蘭通判,兼理淡水廳務. 道光十一年(1831)調升湖北鄖陽府知府。後告老返鄉。台灣府淡水撫民同知為台灣清治時期的重要地方官員,官職品等為正五品,專司負責北台灣內政。李慎彝在台為官八年,勤政愛民,宣傳教化,政績卓著,百姓稱頌,為治理和開發台灣北部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咸豐五年(1855)去世。

墓主與歷史人物李慎彝系姻親

經過考古發現,該墓葬為遷葬合葬墓,有三個墓室,墓主人為清代富順井支黃元鑰繼配田氏,居中。黃元鑰長孫黃敦基(字實菴)附葬,在左。黃敦基妻王氏附葬,在右。 墓前立有墓碑,墓碑材質為黃漿石,雕刻精美,正面刻有「賜進士出身授奉政大夫任福建台灣府淡水同知姻家晚李慎彝頓首拜填」、「誥贈正四品昭武都尉太學生顯考黃公字實菴府君祔左」、「皇清例授孺人顯曾祖妣黃母田老太君之墓」等銘文。[1]


竹塹城迎曦門

竹塹城於道光七年(1827年)始建,道光九年(1829年)完工,由淡水同知李慎彝、竹塹巡檢易金杓等監造,仕紳鄭用錫林平侯之子林國華林紹賢之子林祥麟等總理,總計共費銀約十四萬七千四百九十八兩。

雍正元年(1723年),淡水廳治設於竹塹,並於雍正十一年(1733年)在竹塹三臺山下,環植莿竹為城,始稱「竹塹城」,由淡水同知徐治民創建。

竹塹城分為東西南北四門,分別為「迎曦」、「挹爽」、「歌薰」及「拱辰」,城門由城樓與城座所組成,座高一丈九尺。東、西、南三門設有砲臺及水洞各二。城外設壕溝,東、西門的壕溝上,另設有吊橋一座。日據時期,新竹地區實施市區改正計畫西、南、北三門及城垣被迫拆除,僅存迎曦門城樓孤立在發展快速的都市之中。

迎曦門為一柱廊式的城樓,樓高兩層,所在方位座西朝東偏南。城座由花崗石條以一層丁一層順的方法砌造而成,前後各有外小內大的拱形門洞,正門門洞上方有額題「迎曦」,落款上題「道光戊子季冬」,比完工的時間稍早;下題「署同知李慎彝監造」。[2] 迎曦門的屋頂形式為歇山重簷並帶有翹脊,屋頂下的大木結構,在翻修時以鋼筋混凝土仿作。城門的後方立有道光九年(1829年)的「新建臺灣府淡水廳城碑記」石碑一方,為竹塹築城史的見證之一。

竹北蓮華寺( 古蹟 )

遠溯清光緒三年(1877)竹塹如縣李慎彝途經蓮華寺現址停輿瞻望竹塹城,面對十八尖山及頭前溪深讚地靈,乃授意鄉紳建廟。林希賢等十二位鄉紳遂於光緒四年(1878)發起創建蓮華寺(俗稱觀音廟)崇祀觀世音菩薩。作為鄉民信仰膜拜中心。 光緒二十一年(1895)秋因中日甲午戰爭敗北,台灣清廷割讓與日本而兵燹四起,本廟亦被殃及成一片荒蕪。 由於各方熱烈響應,出錢出力終於予民國四十一年(1952)完工而廟貌一新。 綜觀蓮華寺建築不但保留清末、日治初期、光復初期之建築特色,整體環境前敞背實,形勢壯觀,環境幽靜,寺後庭園廣大,也是登山健行的好選擇。[3]


參考文獻

  • 《臺灣歷史人物小傳—明清暨日據時期》,國家圖書館,2003年12月,P180
  • 《淡水廳志》卷九上列傳一名宦文職,P260。
  • 《臺北市志》人物誌,P15。
  • 《臺灣通史》卷三十四列傳六循吏列傳附薛志亮傳,P891。
  • 《臺灣通志》列傳政績,P434。
  • 劉寧顏編,《重修台灣省通志》,台北市,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4年。
  • 新聞稿《曾經的榮耀》,四川省威遠縣政協陳廷德,2009年2月。
  • 苗栗縣志
官銜
前任:
范邦幹
台灣府台灣縣知縣
道光三年(1823年)上任
繼任:
熊飛
前任:
蘇鏊
台灣府淡水撫民同知
道光六年(1826年)上任
繼任:
杜紹祁
前任:
李嗣鄴
台灣府淡水撫民同知
道光十三年(1833年)上任
繼任:
李廷璧

對外連結

李慎彝.台灣記憶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