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泰(唐朝)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李泰(620年-653年1月20日[1]),字惠褒,小字青雀,唐太宗四子,母长孙皇后。雅好文学,擅书法,工于草行[2],集书万卷,是当时的书画鉴赏家[3]。李泰才华横溢,倍受宠爱,史载“宠冠诸王”,但李泰因太宗偏爱,特许“不之官”得长驻京畿。李泰好士爱文学,太宗就让他在府邸设置文学馆,任他自行引召学士,由于宠禄过骄,屡次遭到大臣的进谏阻扰。后因涉嫌与太子争位,太宗为了达到让嫡子们共存,只好采取隔离政策,改封其为顺阳王,徙居均州之郧乡县(今郧县),后进封濮王。高宗接位后,优惠有加,永徽三年(652年)死于郧乡。
生平
李泰是李世民与长孙皇后的次子。他出生时,李世民还是秦王。620年,封宜都王,621年,封卫王,作为早夭的叔父卫怀王李玄霸的后嗣。李世民登基后,李泰归宗。628年,改封越王、扬州大都督。631年,兼左武候大都督,633年,封鄜州大都督。634年,任雍州牧兼左武候大将军。636年,改封魏王,领相州都督。贞观十二年(638年),奏请撰《括地志》,四年书成,修书五百五十卷。且书法成就极高,擅长[[草书[]][隶书[[,是当时的书法家、书画鉴赏家。
经历
贞观十七年(643年),太子李承乾因失宠而和吏部尚书侯君集共谋刺杀李世民,准备政变,事败之后被废。李世民有意立李泰为太子,已经当李泰面许诺了,李泰也表态,自己将来身后将杀掉自己的儿子,传位胞弟晋王李治,李世民很感动,但谏议大夫褚遂良却指出李泰此言有悖常理,说:“过分宠爱李泰是造成李承乾之祸的根源,要立魏王,就先把晋王处置了吧。”而李世民却不忍处置晋王,而长孙无忌等人也支持立晋王李治为太子。李泰又以汉王李元昌事恫吓与李元昌交好的李治,李治将此事告诉李世民,而被废的李承乾也坦承自己谋反是因为李泰对太子位有所图谋。于是李世民下定决心,带著李治驾临两仪殿,待群臣退朝后留下长孙无忌、房玄龄、李𪟝、褚遂良,说:“我三个儿子(指李承乾、李泰、李祐)一个弟弟(指李元昌)都做出这种(图谋帝位的)事来,我活著还有什么意思!”甚至作取佩刀自刺状,长孙无忌等上前抱持制止,夺下刀给李治,然后问李世民想立谁为储,李世民说想立李治,长孙无忌当即表示奉诏,于是李治被立为太子。
李泰对此并不知情,照常来见父皇,被囚于北苑,李世民下诏历数李泰结党夺嫡之过,罢雍州牧、相州都督、左武侯大将军,废为东莱郡王、顺阳王,迁均州郧乡。后来李世民说:“如果我立李泰为太子,等于说太子之位是可以通过经营得来的,这是给后世做示范。以后再有太子无道、藩王窥伺的,两个都废黜。”“如果立李泰为太子,李承乾和李治都活不成;如果立李治,李承乾和李泰都能保全。”647年,李泰被重新封为濮王。
唐太宗驾崩后,继位为唐高宗的李治允许众兄弟回京参加葬礼,但李泰不在此列。高宗在车服饮食方面予李泰以优待,允许他开府置僚属。永徽三年十二月,李泰死于郧乡。唐高宗追封为太尉、雍州牧,谥号恭。子李欣嗣。
李泰著有《濮王泰集》二十卷,已失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