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李泰(唐朝)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李泰(620年-653年1月20日[1]),字惠褒,小字青雀,唐太宗四子,母長孫皇后。雅好文學,擅書法,工於草行[2],集書萬卷,是當時的書畫鑒賞家[3]。李泰才華橫溢,倍受寵愛,史載「寵冠諸王」,但李泰因太宗偏愛,特許「不之官」得長駐京畿。李泰好士愛文學,太宗就讓他在府邸設置文學館,任他自行引召學士,由於寵祿過驕,屢次遭到大臣的進諫阻擾。後因涉嫌與太子爭位,太宗為了達到讓嫡子們共存,只好採取隔離政策,改封其為順陽王,徙居均州之鄖鄉縣(今鄖縣),後進封濮王。高宗接位後,優惠有加,永徽三年(652年)死於鄖鄉。

生平

李泰是李世民長孫皇后的次子。他出生時,李世民還是秦王。620年,封宜都王,621年,封衛王,作為早夭的叔父衛懷王李玄霸的後嗣。李世民登基後,李泰歸宗。628年,改封越王、揚州大都督。631年,兼左武候大都督,633年,封鄜州大都督。634年,任雍州牧兼左武候大將軍。636年,改封魏王,領相州都督。貞觀十二年(638年),奏請撰《括地誌》,四年書成,修書五百五十卷。且書法成就極高,擅長[[草書[]][隸書[[,是當時的書法家、書畫鑑賞家。

括地誌 原圖鏈接 來自每日頭條

經歷

貞觀十七年(643年),太子李承乾因失寵而和吏部尚書侯君集共謀刺殺李世民,準備政變,事敗之後被廢。李世民有意立李泰為太子,已經當李泰面許諾了,李泰也表態,自己將來身後將殺掉自己的兒子,傳位胞弟晉王李治,李世民很感動,但諫議大夫褚遂良卻指出李泰此言有悖常理,說:「過分寵愛李泰是造成李承乾之禍的根源,要立魏王,就先把晉王處置了吧。」而李世民卻不忍處置晉王,而長孫無忌等人也支持立晉王李治為太子。李泰又以漢王李元昌事恫嚇與李元昌交好的李治,李治將此事告訴李世民,而被廢的李承乾也坦承自己謀反是因為李泰對太子位有所圖謀。於是李世民下定決心,帶著李治駕臨兩儀殿,待群臣退朝後留下長孫無忌、房玄齡李勣褚遂良,說:「我三個兒子(指李承乾、李泰、李祐)一個弟弟(指李元昌)都做出這種(圖謀帝位的)事來,我活著還有什麼意思!」甚至作取佩刀自刺狀,長孫無忌等上前抱持制止,奪下刀給李治,然後問李世民想立誰為儲,李世民說想立李治,長孫無忌當即表示奉詔,於是李治被立為太子。

李泰對此並不知情,照常來見父皇,被囚於北苑,李世民下詔歷數李泰結黨奪嫡之過,罷雍州牧、相州都督、左武侯大將軍,廢為東萊郡王、順陽王,遷均州鄖鄉。後來李世民說:「如果我立李泰為太子,等於說太子之位是可以通過經營得來的,這是給後世做示範。以後再有太子無道、藩王窺伺的,兩個都廢黜。」「如果立李泰為太子,李承乾和李治都活不成;如果立李治,李承乾和李泰都能保全。」647年,李泰被重新封為濮王。

唐太宗駕崩後,繼位為唐高宗的李治允許眾兄弟回京參加葬禮,但李泰不在此列。高宗在車服飲食方面予李泰以優待,允許他開府置僚屬。永徽三年十二月,李泰死於鄖鄉。唐高宗追封為太尉、雍州牧,諡號恭。子李欣嗣。

李泰著有《濮王泰集》二十卷,已失傳。

參考文獻

  1. 舊唐書:「永徽三年,薨於鄖鄉,年三十有五」,則生於618年,與長子李承乾同歲,現採用墓誌銘為33歲,生年為620年(武德三年)。
  2. 唐•張懷瓘《書斷列傳》:唐漢王元昌,神堯之子,善行書。諸王仲季並有能名,韓王、曹王亦其亞也。曹則妙于飛白,韓則工於草行。魏王、魯王亦韓王之倫也。
  3. 張彥遠,《歷代名畫記:敘古今公私印記》:……唐朝魏王泰印。〔龜、益〕……已上諸印記千百年可為龜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