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杨村糕干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杨村糕干是天津颇具特色的汉族民间糕类小吃,它以易消化、健脾胃、松软可口而著称于世。其外观洁白,不粘牙、不掉面、绵软筋道、内味独特。早在上世纪30年代,杨村万全堂茯苓糕干参加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就荣获三等“佳乐”铜质奖章。1956年周恩来总理、陈毅副总理陪同柬埔寨国家元首西哈努克亲王和夫人来杨村参观,杨村糕干成了招待贵宾的佳品。亲王和夫人都盛赞杨村糕干好吃,周恩来总理连说:“不减当年,不减当年”。

简要介绍

杨村糕干又名茯苓糕干,产于天津武清县的杨村镇。看似包装简单、用料普通、其貌不扬的小食。但1930年曾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杨村糕干以其特有的味道征服白皮肤黄头发的老外们,荣获“佳禾”铜质奖章,成为中国最早打入国际市场的小食品。1958年,周恩来总理在茶话会上用杨村糕干招待柬埔寨贵宾,西哈努克亲王吃后赞不绝口,并高兴地接受了礼品——杨村糕干,表示她的夫人一定喜欢。杨村糕干以精米、绵白糖为主要原料,生产工艺细腻、考究。糕干松软适口,易消化,有健的功效,经常食用,其功效不亚于中药茯苓,因此有着“茯苓糕干”的美称。

名字由来

明朝初年,浙江绍兴有一户姓杜的人家因生活逼迫搬迁到杨村谋生,在那开了一个糕干店,靠卖糕干为生。把米碾成面,和以白糖蒸成糕干,沿街叫卖。当地人品尝后也很喜欢,杜家制作的糕干独树一帜别具风格。买卖开始兴隆起来。并以家传手艺世代制卖糕干。后来糕干做为贡品入选皇宫[1],受到皇帝的称赞,杨村糕干的名气不胫而走,流传开来。清末民初,仅杜姓开设的糕干店就有万全堂、万胜堂、万金堂、万顺堂、万源堂多家。再加上外姓人经营的糕干店,最多时可达十几家。这些糕干畅销全国各地,远销海内外,人们统称杨村糕干。

食品特点

外观洁白,不粘牙、不掉面、绵软筋道、内味独特。

杜氏家族

杨村糕干出于杜氏,<杜氏家谱>始创于清嘉庆初年,同治初年续修,至1943年三修,今存三修本,一册,铅印本,是由十二世杜鸿年、杜涵等人纂修。

据谱载,杜氏原为浙江绍兴府山阴县人,明永乐初迁江南大户充实畿辅,有杜金、杜银兄弟二人携眷北来武清,定居杨村北一里的北郑庄,至上世纪40年代,传至十四世。

初来北方的杨村杜氏(是清朝政府从浙江绍兴派出镇守运河的武官),以耕读为业,生活并不富裕。灵活而聪明的杜家,面对运河上运粮不息的江南船工,开始以稻米、白糖为原料,做起适合南方人口味的糕干,颇受欢迎,生意越做越大。到了清末,前店后厂的杨村杜家开设的糕干店有万全堂、万金堂、万胜堂、万源堂、万顺堂等数家。据传,康熙皇帝七次出巡,三住杨村,每次都要吃杨村糕干,并且说:“糕干松软可口,容易消化,经常食用不亚茯苓,有健脾养胃之功效”遂有“茯苓糕干”之美名,并且嘉谕贡品,获准特供江南优质稻米为原料。其中“万全堂糕干”最富盛名,传说是杜氏第三代杜馥创设的店铺生产的,然而《杜氏家谱》第三世仅录杜应魁一人[2],不见杜馥之名,所以它的确切创设时间和创始人尚是疑问。 杨村杜氏北迁后五百年间,家族中虽乏巨富显贵,但文物孝廉、文物庠生还是代有其人。至清末民初,家族极重人才培养,大学毕业生、留洋生不断。如十二世杜鸿春,交通大学毕业生,曾任北京张家口开封无线电台台长;杜鸿训,国学生,曾任北洋政府国务院存记;杜鸿年,北洋陆军学堂毕业生,官中央混成旅旅长,补授陆军中将。十三世杜建勋,清华大学肄业;杜建初,交通大学土木工程系毕业、铁路工程师;杜建维,北京大学医学院肄业;杜建业,辅仁大学肄业;杜建时,南京陆军大学毕业后,留学美国堪萨斯州陆军参谋大学,毕业后回国任中将参事、天津市市长之职,解放后任全国政协委员,可谓杜氏家族中出类拔萃者。

视频

杨村糕干 相关视频

天津市非遗美食-杨村糕干
杨村糕干:“非遗”名录中不容忽视的中国味道

参考文献

  1. 寻味武清 | 老味道的杨村糕干,搜狐,2017-10-18
  2. 杨村糕干与杜氏,新浪网,2004-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