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杨永年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杨永年

杨永年同志1934年7月出生于今商洛市商州区沙河子镇党塬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50年12月参加工作,1955年12月加人中国共产党。历任商县(今商州区)粮库保管员,洛南县粮食局会计、副局长,洛南县财贸政治部副主任、县革委会生产组副组长、县委办公室副主任、县农办主任,商洛地区机械厂革委会副主任,商县革委会副主任、县委常委、副书记,地区外贸局局长,商洛行署副专员、专员,商洛地委委员、副书记、书记,商洛地区人大工委主任,商洛军分区党委第一书记等职;中共十四大代表。[1]

从事工作

主要从事内分泌代谢疾病临床与实验研究,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研究重点为糖尿病及其远期并发症机制与早期防治。1991年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自主功能性甲状腺结节高功能机制研究”。主持并完成“九五”国家医学科技攻关项目“2型糖尿病肾脏病变早期发现及防治研究”。

香港记者

杨永年,四川涪陵人。历任国内编辑,香港记者。著有诗集3部、散文集1部、报告文学集1部,编辑散文集1部、摄影集1部等。

以前任职

杨永年同志1934年7月出生于今商洛市商州区沙河子镇党塬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50年12月参加工作,1955年12月加人中国共产党。历任商县(今商州区)粮库保管员,洛南县粮食局会计、副局长,洛南县财贸政治部副主任、县革委会生产组副组长、县委办公室副主任、县农办主任,商洛地区机械厂革委会副主任,商县革委会副主任、县委常委、副书记,地区外贸局局长,商洛行署副专员、专员,商洛地委委员、副书记、书记,商洛地区人大工委主任,商洛军分区党委第一书记等职;中共十四大代表。

深入调研

1988年11月杨永年同志担任商洛行政公署专员后的第一天,就驱车先后深入商南的赵川,丹凤的峦庄庾家河,洛南的张坪,山阳的漫川,镇安的柴、达、木,柞水的万青,研究调查,总结群众的实践经验,清理自己的工作思路,一跑就是二十多天。到第二年初的全区农村工作会议上,就明确提出了“决不放松粮食生产,大力发展多种经营,积极发展城乡工业,多方努力开辟财源,严格控制人口增长”,达到三年粮、钱双超亿目标的40字指导思想。为了把这一指导思想更好地落实,这一年他下基层103天,先后深人到14个区、23个乡、26个村、158户、23个厂矿、7个企业单位搞调查研究。他曾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 “下基层联系群众,不是‘身入’,而是深入。目的是吃透下情,看我们的决策符合不符合群众愿望,问题解决了没有,解决的怎么样。”在调研中他发现,乡村干部很难记住那几十字的指导思想,更不用说群众知道和牢记了。因此,他归纳出通俗形象具体的“五个一”,即:到1992年农村达到户均一年修一分基本农田、户均新造一亩经济林、户均一人掌握一两门实用技术、户均一年出售一头商品畜、户均有一人从事非农产业。以此来保证三年粮钱双超亿目标的实现。这“五个一”经地委行署讨论认定后,他在1990年元月的全区农村工作会议上,作为商洛人民脱贫致富的奠基工程而布置。这一工程后来得到田纪云副总理的称赞。 1990年8月杨永年同志接任商洛地委书记,他做的第一件事还是下乡到群众中去走访。这时他深入基层乡村,一方面是看一看“五个一”的落实及收效,另一方面是为提出比“五个一”更全面更准确的山区建设方针而去吸收营养,采纳智慧。他以九天时间,又一次到商洛最偏远的镇安县柴坪、达仁、木王几个区。他在总结、借鉴前几任地委领导人提出振兴山区方针和吸收新营养的基础上,于这年10月召开的地委工作会议上推出了大念“山字经”,走“依山致富、兴林抓牧、治坡造田、开矿办厂”的路子。这就是后来家喻户晓的振兴商洛经济的“十六字”方针。与此同时,对全区总体工作提出了抓“治党、致富、治安”三件大事。 如今看起来,这些东西似乎有些古老、过时,但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以至九十年代都是动员、号召、导引、统领商洛200多万人越过温饱线、走上致富路的一面旗帜,有着不可估量的历史功勋。正如1992年田纪云副总理视察商洛时所说,商洛山高地薄,人均不到一亩地,却能解决200多万人的温饱难题,这是前无古人,是过去旧社会任何朝代也办不到的。

关注民生

1988年8月,商州市和柞水县沿秦岭主脊的几个乡遭受了毁灭性的洪灾,人民群众的生活和生产遇到了极大困难。这年农历腊月,他到受灾最严重的柞水县九间房,一连查访了28户人家,问寒问暖.问年关生活。所见所闻使他忧心忡忡,他立即与随同的地、县领导和民政部门的干部在乡上现场办公,决定给每个受灾群众供应面粉10公斤、大肉1斤,每户供应黄豆7公斤。并让县上买两车蔬菜、一千米花布和油盐酱醋、鞭炮、春联等,送到灾民手里,让受灾群众和往年一样过好春节。事后他将年关群众生活安排标准编成顺口溜:“家家做豆腐,户户蒸白馍,腊月三十吃大肉,正月初一吃饺子,小孩个个穿花衣,村里敲锣打鼓迎新春。”使干部群众都能记得住、看得见。后来省上领导来检查生产救灾工作时,连声说好,认为既生动形象,又具体实在,成了当时省、地民政部门的工作标准。国家民政部还在有关文件中将此做法推广全国。 1992年腊月,杨永年同志手拄拐棍,踏着积雪,冒着寒风,去连年遭灾的商州市杨斜东岳庙堡子沟村。当他走进村民陈良厚家后,得知其长年有病,债台高筑,其妻和75岁高龄双脚残疾的老母亲经常外出讨饭时,泪流满面痛声疾哭,挽着其母的手愧疚地说:“我们的工作没做好,让您老人家受苦了。今后不要再出去要饭啦,有事写信到地委,我叫杨永年。”他立即召集有关部门的领导现场研究,决定由地区直接下拨10万斤返销粮,限腊月二十六日送到群众手里。在此之前的10月,他到山阳县漫川检查农田基建时.得知有一儿童在上学路上不慎摔了跤,一腿骨折,因家里困难一直末进医院,便叫陪他检查的县上领导李邦印同志带他去看望。到该孩子家把困难情况问明后,他从自己身上掏出200元交给其大人,并派自己乘坐的小车,当即送往商洛医院。又给商洛医院打电话,要医院组织最好的大夫做好手术。一切安排妥贴后,他语重心长地对坐在一起的县、乡干部说:“老百姓什么时候最需要我们?就是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在这个时候,我们的干部要出现在群众面前,并帮助群众解决困难,这才是共产党的干部。否则,高高在上,不知民苦,不解民难,迟早会被群众把你赶下去的。”他回地委后,还专程去医院探视。出院后,他又派自己的小车送回漫川。至今山阳人民还经常念叨这件事情。

上世纪七十年代,杨永年同志担任商县县委副书记,主管财贸工作。当时商县百货公司职工刘丹扛,全家七口人,5个孩子中有3个正在上学,靠一月四十多块钱的工资很难维持生活。几个春节都是大年初一就出门讨饭。怕街坊邻居笑话,每天早出晚归,两头不见天。一个大学毕业的国家职工竟落到如此地步,使其产生了轻生的念头,想结束生命……。杨永年同志从走访中知道这些情况后,1978年腊月二十八日上午让妻子南彩绒和大儿子杨长治,担着担子,提着罐子,来到刘丹扛家,从篮子里拿出米、面、肉、豆腐、白馍、豆渣馍等摆了一大摊,最让其感动的是还有一罐醪糟醅。此举感动得刘丹江喉咙哽噎,说不出一句话来,两眶热泪,直往下流。

类似于这样的事情还可举出很多很多。当我们知道这些朴实无华的“故事”后,对每至清明时节他的坟头总有许多不知名者献上鲜花、糖果、烟酒之事,就不难理解了!这不是简单地怀念一个人,而是人民群众怀念一代基层共产党人的真情实感。

关爱干部

为了培养一支甘为商洛人民脱贫致富的干部队伍,仙殚精竭虑,言传身教,在实践中发现,在工作中培养,大胆提拔,放手使用,无私无畏。这叫一些任人唯亲买官卖官的政治腐败者听起来,就是不可思议的“天方夜谭”。

他对干部从不求全责备,只要思想素质好,政治上求进步,肯干敢干,就大胆使用,赋予重任,特别是年轻干部。商洛市政协原主席唐庆华、市人大原副主任李邦印,当年在商县时分别是粮食战线上的普通职工、乡下的公社书记,就是在他的提携举荐下,一步一个脚印走到今天。

1990年雷生辉担任商州市市长后,杨永年同志曾将其约到办公室专门就用人问题交谈了近三个小时。在纪念杨永年同志逝世十周年的时候,雷生辉同志已调任省扶贫开发办主任,他在撰文回忆这次交谈时说:至今我还珍藏着老书记关于用人的“经验之谈”。老书记说:”古人讲,国有三不祥。夫有贤而不知,一不祥;知而不用,二不祥;用而不任,三不祥。‘不祥’就是不吉利,有衰亡的兆头。一个当权者,用人者,有人才而不识,识了人才又不用,虽用了却不让其担负重任,有这‘三不祥’,你就干不成事,干不成大事。”正是得益于老书记的开启和指点,我才始终坚持大胆选用德才兼备的有识之士不动摇。

杨永年同志将他的一腔热血、毕生精力献给了党的事业,献给了商洛人民。1993年12月4日在丹凤县峦庄调查研究工作时心脏病突发,病倒在一位农民家的土炕上,12月23日与世长辞,终年59岁。

虽然杨永年同志已长眠商洛山15年了,但商洛人民永远怀念着他。

清朝官员

杨永年,福建船政轮船“福星”号管驾。船政轮船在闽台海峡海面和祖国海疆,担负着繁重的海上救险任务,堪称海上救护神,深受国内外人士赞扬。1872年6月25日,英国商船“吞顿”号、“丝马儿”号在台湾基隆遇险。英国政府急忙请求中国政府给予救助,朝廷命船政尽快派船前往。船政决定把这艰巨的任务交给富有经验的“福星”号管驾杨永年。杨永年迅速带领全船官兵,驰往基隆。在茫茫大海中,他们终于找到了英国遇险船只。落难的英国人盼到救星,喜出望外。中国舰船帮助他们脱离险境,引进安全的港湾。这是福建船政轮船水师第一次在国际抢险急救中发挥作用。这次成功解救,使得船政名声远杨。1873年10月,沈葆桢主政的船政当局上奏朝廷,为舰长杨永年等人请功,朝廷给救险官兵诸多奖赏。

防疫处处长

杨永年,(1901--1987)字松亭,辽宁凤城人,于1928年10月获得日本文部省授予医学博士学位后,在河北大学医学院担任了一年多教授。1930年4月但任全国经济委员会卫生实验处简任技正兼防疫检验系主任,开始从事卫生防疫事业。1931年被卫生署派赴欧洲波兰捷克匈牙利德国法国意大利比利时瑞士等国考察生物学,并在英国皇家医学院研究生院、美国中央卫生研究院研修生物制品二年。杨永年先生于1934年从欧美考察回到南京,担任南京中央卫生试验所所长。

1938年1月,杨永年被派为西北防疫专员,带领国际联盟防疫团在西安工作。1938年6月,又被国民政府卫生署派为西北防疫处处长。兼任蒙绥防疫处处长、西北卫生专员、清理烟土委员。期间与邓宝珊过从甚密。6月20日到兰州任职,从西北防疫处前任代理处长杨守绅手中接管了西北防疫处。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杨永年奉命离开兰州到上海筹设中央生物化学制药实验处,后担任处长。

新中国成立之后,1950年,杨永年奉调到武汉的中南生物制品所担任所长,后调任河南医学院副院长。

在那场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中,杨永年先生受到不公正待遇,接受审查,造反派组织到所在单位进行调查。“文化大革命”后,落实政策。杨永年由河南医学院副院长调任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顾问,主任技师。1987年杨永年先生在上海逝世,享年86岁。《甘肃防疫志》[甘肃省档案馆]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