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聖俞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梅聖俞 |
本名: 梅堯臣 別名: 宛陵先生 字: 聖俞 所處時代: 北宋 主要成就: 宋詩"開山祖師" 官職: 尚書都官員外郎 |
梅堯臣(1002年5月31日-1060年5月27日 ),字聖俞,世稱宛陵先生,漢族,宣州宣城(今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區)人。北宋官員、現實主義詩人,給事中梅詢從子。
梅堯臣初以恩蔭補桐城主簿,歷鎮安軍節度判官。於皇佑三年(1051年)始得宋仁宗召試,賜同進士出身,為太常博士。以歐陽修薦,為國子監直講,累遷尚書都官員外郎,故世稱"梅直講"、"梅都官"。嘉佑五年(1060年),梅堯臣去世,年五十九。
梅堯臣少即能詩,與蘇舜欽齊名,時號"蘇梅",又與歐陽修並稱"歐梅"。為詩主張寫實,反對西崑體,所作力求平淡、含蓄,被譽為宋詩的"開山祖師"。曾參與編撰《新唐書》,並為《孫子兵法》作注。另有《宛陵集》及《毛詩小傳》等。[1]
人物生平
仕途坎坷
宋真宗咸平五年四月十七日(1002年5月31日 ),梅堯臣出生。
梅堯臣出身農家,幼時家貧,但他酷愛讀書。十六歲時,梅堯臣參與鄉試,但未被錄取。之後,由於家庭無力繼續供其再次攻讀,梅堯臣便跟隨叔父梅詢到河南洛陽,以恩蔭補任太廟齋郎,後歷任桐城、河南、河陽三縣的主簿。
在河南任職時,梅堯臣深受當時著名的詩人、西京留守錢惟演的讚賞,二人成為忘年交。憑藉錢惟演的提攜,梅堯臣還結交了歐陽修等青年文士。
此後,梅堯臣曾以德興縣令之職兼知建德、襄城兩縣,並監湖州稅。又任簽書忠武軍、鎮安軍節度判官及監永豐倉等地方官。 因朝臣屢次推薦,他於皇佑三年(1051年)得宋仁宗召試,獲賜同進士出身。
皇佑四年(1052年),梅堯臣以太常博士之職擔任獻官 。此年,他或曾參與纂修《太常因革禮》 。旋即任監永濟倉。
南歸遊歷
皇佑五年(1053年)六月,梅堯臣編次林逋所著《和靖先生詩集》,並為之作序。 同年冬,扶嫡母束氏靈柩南歸。
至和元年(1054年),在宣城居喪的梅堯臣研讀醫藥書籍,常為鄰里農民治病。此後,他曾至揚州及京師汴京等地。
不登權門
嘉佑元年(1056年),翰林學士趙概、歐陽修等人上疏舉薦梅堯臣。次年,梅堯臣被任命為屯田員外郎,充任《唐書》編修官及國子監直講。同年,歐陽修等權知貢舉,梅堯臣充任點檢試卷官。
梅堯臣在京任職,足跡"不登權門",即使對於當時官拜京兆尹的好友歐陽修,他也不願前往其家。 此時歐陽修、江休復、吳中復等常來訪晤。嘉佑二年(1057年),因郊祀加恩,梅堯臣晉升為尚書都官員外郎,故有"梅都官"之稱。
染病長逝
梅堯臣曾上奏自著的《唐載紀》二十六卷,對舊史的缺漏錯誤多有補正,仁宗遂命其參與修撰《新唐書》。
嘉佑五年(1060年),汴京爆發疫病。四月十七日,梅堯臣不幸感染此病。同月二十五日(1060年5月27日) ,梅堯臣病逝於汴京,享年五十九歲。
此時《新唐書》已修成,但梅堯臣還未來得及奏呈仁宗便已去世。仁宗為了酬答他的功績,特將他的一個兒子起用為官。 同年七月九日,歐陽修等公祭梅堯臣於汴京,歐陽修及劉敞等各自撰有祭文。
主要成就
文學
梅堯臣雖然在仕途上極不得意,而在詩壇上卻享有盛名,他懷着無限的悲憤、苦悶、渴望和痛苦的心情,寫出了大量的激動人心的詩篇。在當時,他和蘇舜欽齊名,在詩壇上聲望很高,被稱為"蘇梅",又與歐陽修交好,都是北宋詩歌革新運動的推動者,對宋詩起了巨大的影響,與其並稱"歐梅"。他積極支持歐陽修的古文運動,他的詩作分為古淡與刻畫兩種,為當時人所推崇。歐陽修曾自以為詩不及堯臣。陸游在《梅聖俞別集序》中,曾舉歐陽修文、蔡襄書、梅堯臣詩"三者鼎立,各自名家"。
梅堯臣早年的詩歌創作,曾受到西崑詩派的影響,後來由於他關心現實,接近人民,詩風逐漸變化,並提出了同西崑派針鋒相對的詩歌理論。他強調《詩經》《離騷》的傳統,主張詩歌創作必須因事有所激,因物興以通(《答韓三子華韓五持國韓六玉如見贈述詩》),摒棄浮艷空洞的詩風。
在藝術上,梅堯臣注重詩歌的形象性、意境含蓄等特點,提出了狀難寫之景如在眼前,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歐陽修《六一詩話》引)這一著名的藝術標準,並提倡平淡的藝術境界:作詩無古今,惟造平淡難。(《讀邵不疑學士詩卷》)
政治
梅堯臣於北宋景佑元年(1034年)調任建德(今安徽省東至縣)縣令,直到景佑五年(1038年)離任,在建德縣為官五年。
梅堯臣為人誠厚,清高自持,頗能體察民間疾苦,儘自己的力量做了許多惠政於民的事情。他經常深入鄉間百姓家微服私訪,與農人、與燒瓦匠、與貧婦交談,了解民間疾苦,還親自趕赴山林大火現場,洪水泛濫的溪流進行實地察看;他革除弊政,事必躬親,當時建德為山區小縣,縣署外有圈破舊的竹籬,需要修護,因此成了向官吏勒索的藉口,梅堯臣來後果斷以土牆代替,並在院內植了一叢竹子。
當地民眾為了紀念梅堯臣,把縣城所在地取名"梅城",延續至今。凡其為官之地,民多為之建祠。元吳師道在《梅公亭記》中讚頌他"以仁厚、樂易、溫恭、謹質稱其人"。
主要作品
梅堯臣有文集四十卷,已佚。傳世作品有《宛陵集》六十卷、《梅氏詩評》一卷,並為《孫子兵法》作注,所注為孫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另有《毛詩小傳》二十卷、《唐載紀》二十六卷。 《全宋詩》錄其詩25卷,《宋詩精華錄》錄其詩二十四首,《全宋詞》錄其詞三首。
人物評價
梅堯臣的創作活動自天聖九年(1031年)始,直至其逝世時,前後共三十年。他三十歲時,與歐陽修、尹洙發動一次聲勢浩大的詩文革新運動。雖然後來歐陽修得到更大的聲望,但是在發動之初,梅堯臣無疑地占有領導的地位。北宋詩人如歐陽修以及稍後的王安石、劉敞,甚至更後的蘇軾都受到他的薰陶,對他加以高度的崇敬,歐陽修更是始終稱梅堯臣為"詩老",表示內心的欽慕。因此可以說,梅堯臣對於北宋詩壇起過巨大的影響。
陸游認為梅堯臣是李白、杜甫而後的第一位作家,所謂"突過元和作者",其意在此。他在《劍南詩稿》中,陸游自稱"學宛陵先生體"、"效宛陵先生體"者共八處。南宋後期的詩人劉克莊,在《後村詩話》里,稱梅堯臣為宋詩"開山祖師",對於他的作品所起影響的巨大,提得非常鮮明。
但自元明而後,文學批評家少有重視梅堯臣的。直到清末,因為宋詩運動的出現,這才引起對於梅堯臣的重視,開始出現學習梅堯臣的專家。 其影響力延續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