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芳声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杨芳声,生卒年代不详,奉天万全左卫人。清朝官员。贡生出身。曾任福建同安县令。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调台湾凤山县知县。杨芳声任内兴建县治于兴隆庄(今高雄市左营旧城),并大肆兴学。任满后晋升为户部江南司主事。[1]
在台政绩
县治
康熙廿三年设县治于兴隆庄。
养济院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凤山县和台南县及嘉义县,各在该县设立养济院,兼收韩生氏病患(即俗称之痳疯)。
台湾府志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台湾知府蒋毓英奉命纂辑台湾府志,以作为一统志与福建通志采辑之用。由诸罗县知县季麒光及凤山县知县杨芳声负责纂辑,其中季麒光出力最多。然而,府志初稿完成之后并未立即付梓,蒋毓英离台后,才由其子国祥、国祚在中国大陆校刻刊行,名为台湾府志。[2]
凤山旧城孔子庙
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杨芳声就任后,立即在县治之所埤仔头搭大成殿,建置儒学,并以莲池潭为泮池,其后为崇圣祠。康熙廿四年(1685年),御书“万世师表”匾额挂于堂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御制“至圣先师孔子赞”和“四贤赞”(即颜子、曾子、子思和孟子)勒石于县学内,在左营旧城外设明伦堂。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于学宫照墙侧,立“奉 旨文武官员军民人等至此下马”碑,以彰显学宫之尊,是当时凤山县的教育中心,目前旧孔庙仅存位于旧城国小内的崇圣祠,目前为台湾三级古迹。[3]
大觉寺
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建寺,旧称翠屏岩,1964年更名为大觉寺。位于高雄市大社区内,正殿供奉释迦牟尼佛,两侧为文殊与普贤菩萨,是为宫殿式建筑。大觉寺的由来有一传说,当时台南、桥头两地巨绅为先人选墓地,同时看中观音山下的一处墓穴,为标志信物,一户埋铜钱,而一户埋铁钉。而铁钉恰巧钉在铜钱的方孔上,故不知到底是先埋铜钱或先埋铁钉。后来两户诉诸官府,当时知县杨芳声判“巧据之私,何若公献”,两户皆叹服,之后原地建寺奉佛,并呈报皇帝,康熙帝敕赐名“翠屏岩”。现今寺内后殿仍有铁钉穿透铜钱的注记图徽。[4]
参考资料
官衔 | ||
---|---|---|
前任: 无(首任) |
台湾府凤山县知县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上任 |
继任: 闵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