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出夏门行 艳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步出夏门行 艳》 |
作品名称:《步出夏门行 艳》 创作年代: 东汉建安十二年(207) 文学体裁:乐府 作者:曹操 |
《步出夏门行 艳》,属于《相和歌·瑟调曲》,乐府古辞保存一首,写的是求仙得道的。“夏门”是洛阳西北边的城门。曹操用乐府旧题写时事,在诗歌中写出自身的政治抱负。这组诗写于建安十二年(207)曹操北征乌桓的时候。建安十年,曹操打败了袁绍,袁绍的两个儿子袁谭、袁尚向北逃亡,投奔乌桓。曹操采纳谋士郭嘉的建议,于建安十二年北征乌桓,九月获胜班师。全诗共分四章(称四解),表现了诗人的胸襟和抱负。四章之前有一段“艳”辞,相当于序言,描写征战前的沿途景色和自己犹豫不决的心情。
作品原文
“ | 步出夏门行 艳[1]
云行雨步,超越九江之皋。 临观异同,心意怀?豫,不知当复何从? 经过至我碣石,心惆怅我东海。 |
” |
— 《步出夏门行 艳》,乐府诗集 |
白话译文
初意打算南征荆州,施泽惠给江南人民。面对北伐和南征两种不同意见,便犹豫起来,不知如何为好。到达碣石后,看到百姓所受的压迫,心情更加伤感。
创作背景
这组诗当作于建安十二年(207)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东汉末年,正当军阀逐鹿中原之时,居住在辽西一带的乌桓强盛起来,他们南下攻城掠地,成为河北一带的严重边患。建安十年(205),曹操摧毁了袁绍在河北的统治根基,袁绍呕血而死,其子袁谭、袁尚逃到乌桓,勾结乌桓贵族多次入塞为害。当时,曹操处于南北夹逼的不利境地:南有盘踞荆襄的刘表、刘备,北有袁氏兄弟和乌桓。为了摆脱被动局面,曹操采用谋士郭嘉的意见,于建安十二年夏率师北征,五月至无终,秋七月遇大水,傍海大道不通,后接受田畴建议,断然改道,经徐无山,出庐龙塞,直指柳城,一战告捷。九月,胜利回师,途经碣石等地,借乐府《步出夏门行》旧题,写了这一有名的组诗。
作者简介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
曹操曾担任东汉丞相,后加封魏王,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去世后谥号为武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曹操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马超、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扩大屯田、兴修水利、奖励农桑、重视手工业、安置流亡人口、实行“租调制”,从而使中原社会渐趋稳定、经济出现转机。黄河流域在曹操统治下,政治渐见清明,经济逐步恢复,阶级压迫稍有减轻,社会风气有所好转。曹操在汉朝的名义下所采取的一些措施具有积极作用。
曹操精兵法,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同时曹操也擅长书法,唐朝张怀瓘在《书断》将曹操的章草评为“妙品”。[2]
参考资料
- ↑ 步出夏门行 艳, 古诗词名句网,
- ↑ 「曹操」诗词全集(26)首), _诗词名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