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步出夏門行 艷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步出夏門行 艷》

作品名稱:《步出夏門行 艷》

創作年代: 東漢建安十二年(207)

文學體裁:樂府

作者:曹操

《步出夏門行 艷》,屬於《相和歌·瑟調曲》,樂府古辭保存一首,寫的是求仙得道的。「夏門」是洛陽西北邊的城門。曹操用樂府舊題寫時事,在詩歌中寫出自身的政治抱負。這組詩寫於建安十二年(207)曹操北征烏桓的時候。建安十年,曹操打敗了袁紹,袁紹的兩個兒子袁譚、袁尚向北逃亡,投奔烏桓。曹操採納謀士郭嘉的建議,於建安十二年北征烏桓,九月獲勝班師。全詩共分四章(稱四解),表現了詩人的胸襟和抱負。四章之前有一段「艷」辭,相當於序言,描寫征戰前的沿途景色和自己猶豫不決的心情。

作品原文

白話譯文

初意打算南征荊州,施澤惠給江南人民。面對北伐和南征兩種不同意見,便猶豫起來,不知如何為好。到達碣石後,看到百姓所受的壓迫,心情更加傷感。

創作背景

這組詩當作於建安十二年(207)北征烏桓得勝回師途中。東漢末年,正當軍閥逐鹿中原之時,居住在遼西一帶的烏桓強盛起來,他們南下攻城掠地,成為河北一帶的嚴重邊患。建安十年(205),曹操摧毀了袁紹在河北的統治根基,袁紹嘔血而死,其子袁譚、袁尚逃到烏桓,勾結烏桓貴族多次入塞為害。當時,曹操處於南北夾逼的不利境地:南有盤踞荊襄的劉表、劉備,北有袁氏兄弟和烏桓。為了擺脫被動局面,曹操採用謀士郭嘉的意見,於建安十二年夏率師北征,五月至無終,秋七月遇大水,傍海大道不通,後接受田疇建議,斷然改道,經徐無山,出廬龍塞,直指柳城,一戰告捷。九月,勝利回師,途經碣石等地,借樂府《步出夏門行》舊題,寫了這一有名的組詩。

作者簡介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瞞,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三國中曹魏政權的奠基人。

曹操曾擔任東漢丞相,後加封魏王,奠定了曹魏立國的基礎。去世後諡號為武王。其子曹丕稱帝後,追尊為武皇帝,廟號太祖。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曹操以漢天子的名義征討四方,對內消滅二袁、呂布劉表馬超韓遂等割據勢力,對外降服南匈奴、烏桓、鮮卑等,統一了中國北方,並實行一系列政策恢復經濟生產和社會秩序,擴大屯田、興修水利、獎勵農桑、重視手工業、安置流亡人口、實行「租調製」,從而使中原社會漸趨穩定、經濟出現轉機。黃河流域在曹操統治下,政治漸見清明,經濟逐步恢復,階級壓迫稍有減輕,社會風氣有所好轉。曹操在漢朝的名義下所採取的一些措施具有積極作用。

曹操精兵法,善詩歌,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並反映漢末人民的苦難生活,氣魄雄偉,慷慨悲涼;散文亦清峻整潔,開啟並繁榮了建安文學,給後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魯迅評價其為「改造文章的祖師」。同時曹操也擅長書法,唐朝張懷瓘在《書斷》將曹操的章草評為「妙品」。[2]

參考資料

  1. 步出夏門行 艷, 古詩詞名句網,
  2. 「曹操」詩詞全集(26)首), _詩詞名句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