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永和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於 2019年1月5日 (六) 22:34 由 Ginko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创建页面,内容为“'''永和區'''(臺羅:'''Íng-Hô-Khu''')是台灣新北市下轄的一個,為臺北都會區較早發展的區域…”)
(差異) ←上個修訂 | 最新修訂 (差異) | 下個修訂→ (差異)
前往: 導覽搜尋

永和區臺羅Íng-Hô-Khu)是台灣新北市下轄的一個,為臺北都會區較早發展的區域之一,隔新店溪臺北市中正區萬華區大安區文山區相鄰,南與新北市中和區緊密相連,境內居住大量通勤人口。

永和區是未執行妥善都市計劃的早期開發區,先天地狹人稠,道路系統紊亂且居住環境非常擁擠,發展飽和難以改變。除了早期居住於此的台灣原住民泉州裔臺灣人,還有隨國民政府遷台的軍公教外省人臺灣大陳人後裔,以及70、80年代遷入的韓國華僑人口密度高達每平方公里39,100人以上,現為台灣人口密度最高的鄉鎮市區[1]

詞源

File:YH-DOVE.jpg
永和區標:中正橋頭和平鴿銅像

在1950年代以前,今永和區所轄地區原隸屬中和鄉。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遷台後,大批大陸各省之中華民國國軍官兵及其眷屬,以其地近臺北市區,移住此區,人口快速增加。1958年,遂獨立成為一個。本來命名為「中興」,因易與當時台灣省政府所在地的南投市中興新村相混淆,故需重新命名。由於早年曾發生漳泉械鬥,地方耆宿楊仲佐先生因而命名為「永和」,以祈求各族群「永久和平」相處,共創地方繁榮[2]。值得一提的是,當時中和鄉也存在名為永和的地名,但範圍與劃出的永和鎮不同,永和鎮的範圍為中和鄉的龜崙蘭溪洲潭墘秀朗

地理

永和區位於台北盆地的中央偏南,北隔新店溪台北市萬華區中正區文山區相鄰,南則大致以瓦磘溝西段、中和路、安樂路、瓦磘溝東段、自立路2巷、秀朗路3段50巷向東延伸線與中和區相鄰。由於中、永和地區交界處房舍緊密相連,根本難以明確區分,故一般民眾常以「雙和」地區合稱之。

永和區全區為新店溪的沖積平原,地勢以東南略高,向西北逐漸降低,其間並無任何山丘。其間地勢較低處在與中和區交界的潭墘一帶,為古新店溪河床地,後因泥沙汙積導致河流改道,但因地勢較鄰地為低而曾經積水成潭。

新店溪為永和區北邊與台北市的界河,也是淡水河水系的最大支流,其上游地區雨量豐沛且季節分配均勻,故終年流量大穩定。雖然名稱為「溪」,但實際上具「河」的型態。早年頗富航運之利,往上游可達景尾新店等港口,往下游可達淡水河的艋舺大稻埕等港口。後來因泥沙汙積、河川污染及陸運發達等因素之衝擊,航運早已終止。

瓦磘溝又名潭墘溝,為新店溪支流南勢角溪的主要支流之一,發源於中和區尖山腳,其上游一小段及中、下游為永和區與中和區的界河,全長4公里[3]。早年下游仍可行小舟,現已被整治成為一條典型的大排水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