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永和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永和区台罗Íng-Hô-Khu)是台湾新北市下辖的一个,为台北都会区较早发展的区域之一,隔新店溪台北市中正区万华区大安区文山区相邻,南与新北市中和区紧密相连,境内居住大量通勤人口。

永和区是未执行妥善都市计划的早期开发区,先天地狭人稠,道路系统紊乱且居住环境非常拥挤,发展饱和难以改变。除了早期居住于此的台湾原住民泉州裔台湾人,还有随国民政府迁台的军公教外省人台湾大陈人后裔,以及70、80年代迁入的韩国华侨人口密度高达每平方公里39,100人以上,现为台湾人口密度最高的乡镇市区[1]

词源

在1950年代以前,今永和区所辖地区原隶属中和乡。1949年中华民国政府迁台后,大批大陆各省之中华民国国军官兵及其眷属,以其地近台北市区,移住此区,人口快速增加。1958年,遂独立成为一个。本来命名为“中兴”,因易与当时台湾省政府所在地的南投市中兴新村相混淆,故需重新命名。由于早年曾发生漳泉械斗,地方耆宿杨仲佐先生因而命名为“永和”,以祈求各族群“永久和平”相处,共创地方繁荣[2]。值得一提的是,当时中和乡也存在名为永和的地名,但范围与划出的永和镇不同,永和镇的范围为中和乡的龟仑兰溪洲潭墘秀朗

地理

永和区位于台北盆地的中央偏南,北隔新店溪台北市万华区中正区文山区相邻,南则大致以瓦磘沟西段、中和路、安乐路、瓦磘沟东段、自立路2巷、秀朗路3段50巷向东延伸线与中和区相邻。由于中、永和地区交界处房舍紧密相连,根本难以明确区分,故一般民众常以“双和”地区合称之。

永和区全区为新店溪的冲积平原,地势以东南略高,向西北逐渐降低,其间并无任何山丘。其间地势较低处在与中和区交界的潭墘一带,为古新店溪河床地,后因泥沙污积导致河流改道,但因地势较邻地为低而曾经积水成潭。

新店溪为永和区北边与台北市的界河,也是淡水河水系的最大支流,其上游地区雨量丰沛且季节分配均匀,故终年流量大稳定。虽然名称为“溪”,但实际上具“河”的型态。早年颇富航运之利,往上游可达景尾新店等港口,往下游可达淡水河的艋舺大稻埕等港口。后来因泥沙污积、河川污染及陆运发达等因素之冲击,航运早已终止。

瓦磘沟又名潭墘沟,为新店溪支流南势角溪的主要支流之一,发源于中和区尖山脚,其上游一小段及中、下游为永和区与中和区的界河,全长4公里[3]。早年下游仍可行小舟,现已被整治成为一条典型的大排水沟。市道 市道106号:中山路三段→景平路→秀朗桥(26.7K~33.4K) 市道111号:中和路→景安路 →景新街(4.2K~6.8K) 乡道 乡道北88线(连城路/中山路) 乡道北90线(圆通路) 乡道北91线(员山路) 乡道北92线(永和路) 乡道北94线(秀朗路) 乡道北95线(安乐路/兴南路) 乡道北97线(锦和路) 乡道北99线(南山路) 主要道路 景平路-为市道106号。与台64线共线,贯穿中和区全境,是中和区最重要也是最繁忙的道路;本路段头尾设有秀朗桥与华中桥,可分别通往本市新店区、台北市万华区,台北捷运环状线沿著本路段兴建,将以高架方式通过。 中正路-连接板桥区和中和区,上方有台64线快速道路通过,交通繁忙,也是中和交流道必经道路;在中正路与连城路交叉口北侧,办公大楼林立,许多企业总公司位于此街廓。 中山路-连接板桥区和永和区主要道路,亦为市道106号。 中和路-中和区旧聚落的道路,也是中和区旧商圈核心道路。后段有捷运永安市场站,与永和区交接(东边为中和区中和路;西边为永和区中和路),以中和公园为中心,发展出独立于旧聚落之生活圈。 连城路-双和地区通往土城区最主要道路,台北捷运万大树林线目前沿本路段兴建中。 兴南路-贯穿南势角地区的主要道路,沿途观光旅游资源丰富,兴南夜市、华新街(缅甸街)以及烘炉地皆位于本路段沿线。 景新街-南势角主要道路,连接到新店区安坑地区的重要道路,亦为市道111号。 成功路-秀朗地区主要道路,贴近新店溪,连接永和区。2008年5月9日前旧名为“成功南路”。 员山路-员山积穗地区主要道路。 莒光路-外员山地区主要道路之一,可联络板桥区与土城区;117巷后,也就是民享街116巷土地使用分区为农业区,尚未开发。台北捷运万大树林线莒光站预计设置于本路段。 圆通路-牛埔地区(以锦中里为核心的生活圈)的主要道路,可通往圆通禅寺,卫生福利部双和医院的院区位于本路段与中正路之间。 自立路、自强路、更生街(横跨永和区)-秀山地区的主要道路。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