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竹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河竹 |
中文学名:河竹 拉丁学名:Phyllostachys rivalis 界: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 纲:单子叶植物纲 目:禾本目 科:禾本科 属:刚竹属 |
河竹秆高4m,径1.5~2cm,分枝广开展,新秆具白粉及白色短柔毛,箨环初疏生白色纤毛。箨鞘初绿色,后转枯草色,具褐色小斑点及淡棕色纤毛;无箨耳及遂毛(或有少数遂毛);箨舌截平或微凹,边缘密生淡棕色纤毛;箨叶狭三角形,绿色,直立。小枝曲折,下垂,每小枝一般具叶3~5枚,叶片形小,质地较硬,矩圆状披针形,背面密生白色细柔毛,叶鞘上部密生柔毛。笋期5月上旬。笋味鲜美,供食用,秆作篱笆及账竿。
基本内容
- 中文学名: 河竹
- 别 称: 筋竹
- 门: 被子植物门 Angiospermae
- 目: 禾本目 Graminales
- 亚 科: 竹亚科Bambusoideae
- 属: 刚竹属Phyllostachys
- 拉丁学名: Phyllostachys rivalis
- 界: 植物界
- 纲: 单子叶植物纲 Monocotyledoneae
- 科: 禾本科Gramineae
- 族: 簕竹超族BAMBUSATAE倭竹族SHIBATAEEAE刚竹亚族
- 组: 水竹组Sect. Heterocladae
秆高4m,径1.5~2cm,分枝广开展,新秆具白粉及白色短柔毛,箨环初疏生白色纤毛。箨鞘初绿色,后转枯草色,具褐色小斑点及淡棕色纤毛;无箨耳及遂毛(或有少数遂毛);箨舌截平或微凹,边缘密生淡棕色纤毛;箨叶狭三角形,绿色,直立。小枝曲折,下垂,每小枝一般具叶3~5枚,叶片形小,质地较硬,矩圆状披针形,背面密生白色细柔毛,叶鞘上部密生柔毛。笋期5月上旬。笋味鲜美,供食用,秆作篱笆及账竿。
分布:广东、福建、浙江南部,常见于溪涧边、山沟旁。
命名来源:[Acta Phytotax. Sin. 18(2): 189.f.11. 1980] 中国植物志:9(1):311
组中文名:水竹组
组拉丁名:Sect.Heterocladae
亚族中文名:刚竹亚族
亚族拉丁名:PHYLLOSTACHYDINAE
族中文名:倭竹族
族拉丁名:SHIBATAEEAE
超族中文名:竹超族
超族拉丁名:BAMBUSATAE
亚科中文名:竹亚科
亚科拉丁名:BAMBUSOIDEAE Nees
目中文名:禾本目
目拉丁名:GRAMINALES(POALES)
纲中文名:双子叶植物纲
纲拉丁名:MONOCOTYLEDONEAE
门中文名:被子植物门
门拉丁名:ANGIOSPERMAE
形态特征
竿高4米许,直径1.5—2厘米,幼竿褐紫色或黄绿色,有不甚明显的紫色纵条纹,具白粉及向下的细刺毛,尤以节下方为密,老竿棕黄色,略带紫,二、三年竿仍有刺毛或粗糙;节间最长为24厘米,壁厚为2.5—3毫米;竿环隆起,高于箨环;箨环最初生有纤毛。箨鞘纸质,绿色;在阳光下常迅速变为褐紫色或—亡端乳白色有绿色脉纹及不甚明显的紫色纵条纹,背部有时散生褐色小斑点,无毛或疏生易落的刺毛,底部有时密生短柔毛,上部边缘生淡棕色纤毛;无箨耳及鞘口继毛或仅有少数条细弱的鞘口缝毛;箨舌截形或微凹,绿色,高0.8-1毫米,边缘密生长达2毫米的淡棕色纤毛;箨片狭三角形至带状三角形,直立,绿色,边缘紫色。末级小枝具(2)3—5(7)叶,叶鞘紫色,被柔毛,上部尤密;无叶耳,鞘口继毛直立;叶舌高约0.5毫米,紫红色,截形;叶柄短,长约l毫米;叶片较小,质地稍厚,长圆状披针形,长4.6—8厘米,宽0.6-1.1厘米,下表面最初被柔毛。笋期5月初。
用 途
本种在福建常植于河流两岸,以保护河岸;竿做篱笆及蚊帐竿用;笋味尚佳。[1]
产地分布
产浙江、福建及广东。生于溪涧边、山沟旁,性喜水湿。模式标本采自广东南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