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竹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河竹 |
中文學名:河竹 拉丁學名:Phyllostachys rivalis 界:植物界 門:被子植物門 綱:單子葉植物綱 目:禾本目 科:禾本科 屬:剛竹屬 |
河竹稈高4m,徑1.5~2cm,分枝廣開展,新稈具白粉及白色短柔毛,籜環初疏生白色纖毛。籜鞘初綠色,後轉枯草色,具褐色小斑點及淡棕色纖毛;無籜耳及遂毛(或有少數遂毛);籜舌截平或微凹,邊緣密生淡棕色纖毛;籜葉狹三角形,綠色,直立。小枝曲折,下垂,每小枝一般具葉3~5枚,葉片形小,質地較硬,矩圓狀披針形,背面密生白色細柔毛,葉鞘上部密生柔毛。筍期5月上旬。筍味鮮美,供食用,稈作籬笆及賬竿。
基本內容
- 中文學名: 河竹
- 別 稱: 筋竹
- 門: 被子植物門 Angiospermae
- 目: 禾本目 Graminales
- 亞 科: 竹亞科Bambusoideae
- 屬: 剛竹屬Phyllostachys
- 拉丁學名: Phyllostachys rivalis
- 界: 植物界
- 綱: 單子葉植物綱 Monocotyledoneae
- 科: 禾本科Gramineae
- 族: 簕竹超族BAMBUSATAE倭竹族SHIBATAEEAE剛竹亞族
- 組: 水竹組Sect. Heterocladae
稈高4m,徑1.5~2cm,分枝廣開展,新稈具白粉及白色短柔毛,籜環初疏生白色纖毛。籜鞘初綠色,後轉枯草色,具褐色小斑點及淡棕色纖毛;無籜耳及遂毛(或有少數遂毛);籜舌截平或微凹,邊緣密生淡棕色纖毛;籜葉狹三角形,綠色,直立。小枝曲折,下垂,每小枝一般具葉3~5枚,葉片形小,質地較硬,矩圓狀披針形,背面密生白色細柔毛,葉鞘上部密生柔毛。筍期5月上旬。筍味鮮美,供食用,稈作籬笆及賬竿。
分布:廣東、福建、浙江南部,常見於溪澗邊、山溝旁。
命名來源:[Acta Phytotax. Sin. 18(2): 189.f.11. 1980] 中國植物志:9(1):311
組中文名:水竹組
組拉丁名:Sect.Heterocladae
亞族中文名:剛竹亞族
亞族拉丁名:PHYLLOSTACHYDINAE
族中文名:倭竹族
族拉丁名:SHIBATAEEAE
超族中文名:竹超族
超族拉丁名:BAMBUSATAE
亞科中文名:竹亞科
亞科拉丁名:BAMBUSOIDEAE Nees
目中文名:禾本目
目拉丁名:GRAMINALES(POALES)
綱中文名:雙子葉植物綱
綱拉丁名:MONOCOTYLEDONEAE
門中文名:被子植物門
門拉丁名:ANGIOSPERMAE
形態特徵
竿高4米許,直徑1.5—2厘米,幼竿褐紫色或黃綠色,有不甚明顯的紫色縱條紋,具白粉及向下的細刺毛,尤以節下方為密,老竿棕黃色,略帶紫,二、三年竿仍有刺毛或粗糙;節間最長為24厘米,壁厚為2.5—3毫米;竿環隆起,高於籜環;籜環最初生有纖毛。籜鞘紙質,綠色;在陽光下常迅速變為褐紫色或—亡端乳白色有綠色脈紋及不甚明顯的紫色縱條紋,背部有時散生褐色小斑點,無毛或疏生易落的刺毛,底部有時密生短柔毛,上部邊緣生淡棕色纖毛;無籜耳及鞘口繼毛或僅有少數條細弱的鞘口縫毛;籜舌截形或微凹,綠色,高0.8-1毫米,邊緣密生長達2毫米的淡棕色纖毛;籜片狹三角形至帶狀三角形,直立,綠色,邊緣紫色。末級小枝具(2)3—5(7)葉,葉鞘紫色,被柔毛,上部尤密;無葉耳,鞘口繼毛直立;葉舌高約0.5毫米,紫紅色,截形;葉柄短,長約l毫米;葉片較小,質地稍厚,長圓狀披針形,長4.6—8厘米,寬0.6-1.1厘米,下表面最初被柔毛。筍期5月初。
用 途
本種在福建常植於河流兩岸,以保護河岸;竿做籬笆及蚊帳竿用;筍味尚佳。[1]
產地分布
產浙江、福建及廣東。生於溪澗邊、山溝旁,性喜水濕。模式標本采自廣東南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