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江饭店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浦江饭店(英语:Astor House Hotel)原名礼查饭店,是19世纪和20世纪上半叶中国上海的主要外资旅馆之一。1959年以后改名为浦江饭店。现开辟为中国证券博物馆[1]。
地理环境
浦江饭店座落在黄浦江与苏州河交汇处,外白渡桥北堍东侧,今虹口区黄浦路15号。在浦江饭店的繁盛时期,其西侧百老汇路对面是百老汇大厦,南侧隔苏州河与上海外滩建筑群相望,紧邻的黄浦路边,集中了美国、德国、日本、苏联等十余个国家的领事馆。沿百老汇路向东直到提篮桥,当年是英资和日资的轮船码头,如公和祥码头、汇山码头。
历史
19世纪
礼查饭店始建于1846年,当时上海开埠只有三年时间。英国商人阿斯脱豪夫·礼查(Richard)在英租界与上海县城之间、今金陵东路外滩附近,兴建了一座以他名字命名的旅馆,名为Richard's Hotel and Restaurant(礼查饭店)。这是上海最早的一所现代化旅馆。
1856年,苏州河上外白渡桥的前身“韦尔斯桥”建成,1857年,礼查看好此处的发展前景,以极其低廉的价格买下桥北侧河边的一块面积为22亩1分的荒地,在此建造了一座东印度风格的2层砖木结构楼房,将礼查饭店从原址迁移到这里,。不过,由于当时该处地处偏僻,交通不便,初期的经营状况不佳。
1860年,英国人史密斯(Henry Smith)接手经营礼查饭店,改名为Astor House。在史密斯的管理下,礼查饭店除了客房外,又开设了弹子房、酒吧、舞厅及扑克室,楼下大厅常有歌舞、戏剧演出,以招徕顾客。于是,旅馆开始出现转机,外国旅客明显增多。
在19世纪后期,礼查饭店经常是中国最早接受现代事物的场所:1867年,该店在上海最早使用煤气;1882年7月,在此安装中国首批的电灯,曾引来好奇参观的人潮;1883年,这里成为全上海最早使用自来水的地方。
20世纪上半叶
1906年,因外白渡桥改建钢桥,须让出部分饭店土地,同时,另一家外资旅馆汇中饭店(Palace Hotel)已经开始新建六层楼房,由于它位于南京路外滩的黄金地段,给只有2层楼、又位于苏州河北岸的礼查饭店带来生存压力。为了在竞争中获胜,同年礼查饭店也拆除旧楼,重建为一座5层砖木结构的楼房,建筑面积为8100平方米(今金山大楼)。由于仍难以与汇中饭店媲美,于是紧接着又在该楼前面再建造一座豪华的6层大楼。这座大楼在1910年竣工,四面临街,占地4437平方米,建筑面积为15011平方米,钢筋混凝土和砖木混合结构,风格为新古典主义式样,拥有繁复的大弧形拱窗以及成排的爱奥尼立柱,灰色外墙,转角处屋顶上建有塔楼,拥有维多利亚时期的回廊式中庭,采用开放式的天窗进行上采光。新的礼查饭店共设有客房200多套。 礼查饭店的历任经理大都有过做船长的经历,所以该饭店的许多设施都仿照船上的式样,如饭店的走廊,油漆得好像客轮上通向睡舱的通道。
礼查饭店是当时远东设备最现代化的豪华饭店之一:24小时供应热水、每间客房一部电话、中国最早的电梯之一、上海最早放映半有声电影(1908年)和有声电影(1913年12月29日)[2]。
礼查饭店的顶层大餐厅(孔雀大厅)十分宽敞豪华,可容纳500人就餐或跳舞。晚上,交响乐队在此演奏,晚上8点,穿得衣冠楚楚的客人来此进餐。“这时,你可以看到这个港口城市的大部分外国头面人物”
在19世纪和20世纪上半叶,礼查饭店是世界各地的名人来到上海的钟爱的下榻地,他们的名单包括:英国爱丁堡公爵、美国南北战争中著名的五星上将、第十八任总统总统格兰特将军(Ulysses S. Grant,1879年入住礼查饭店410房间)、英国哲学家伯兰特·罗素(1920年)、科学家爱因斯坦(1922年)、喜剧大师卓别林(1931年、1936年)、《西行漫记》的作者埃德加·斯诺夫妇(1931年)等。
浦江饭店 相关视频
参考文献
- ↑ 从浦江饭店到中国证券博物馆,腾讯网
- ↑ [城事]礼查饭店兴衰史 ,搜狐,2017-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