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田家庵区第十五小学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来自 搜狐网 的图片

田家庵区第十五小学创建于1949年2月,至今已整整七十周年了,七十年的光阴里,教育前辈们书写了田十五小从创建到如今一步一步的艰辛历程,田家庵第十五小学的前身,是“王郢小学”,创建人是当年王郢村知识青年金佩珩,1949年元月18日,田家庵解放了,刚解放的田家庵百废待兴,喜气洋洋的人们都想为新中国的建设添砖添瓦,特别是有知识有文化有觉悟的人士,更是想为新中国的建设献上一份力量。

1949年2月,王郢村知识青年金佩珩,看到孩子们就学困难,就想为村里办所学校,此想法一出,得到了人们的一致支持,尤其得到了当时任洞山区区长的余识夫的大力赞赏与鼓励,人们的支持,大大鼓舞了年轻的金佩珩,金佩珩信心倍增,即刻开始筹备办学事宜,最初经协商,借用了村民王三胖闲置的房屋,筹办了“王郢村民办小学”,报名入学的学生,按成绩划分一至四年级,因房屋有限,开始招了两个复式教学班,3月2日正式上课,金佩珩任校长兼教师,金佩珩成为该校第一任校长和第一位老师。

政府对于办学也非常重视,每月发放给金校长津贴糙米60斤,糙米,就是只去外面一层稻糠的粗粮,比不上大米的精细,但也可看出政府是极力支持与扶持办学的,这种报酬对于现在人来说,不可想像吧,可那时的人们,把国家集体和人民的利益永远放在第一位的!

办学的第二年即1950年,学生就达200余名,教师严重不足,政府为此,选调教师进入[1],并且提高教师待遇,每人每月发糙米80斤,1951年,土地改革,政府又将没收的地主房屋九间交予学校使用,将学校转为公办学校[2],教师的每月津贴糙米也增至120斤,后因土改工作需要,金佩珩校长调离学校,潘兴国担任了学校第二任校长,短暂的时间,潘校长就调离去别校,廖光达继任了第三任校长。

因学校教室一直是东拼西凑,教室较为分散,外观上不像正规学校,而且也不便于管理与教学,此时政府继续给予大力扶持,政府筹划并征购了寿田公路(现淮滨路东段)北侧原天主教堂和牛场的30亩土地(今田十五小校址),准备建设新校舍。

很快建起了一栋九间三个教室草顶、砖垛、秫秸泥巴墙的简易教室,同年又建起两栋砖墙草顶的教室和办公室,接着又盖起了一栋砖瓦结构的教室,同时建起了花格砖校院围墙,校园里还设有操场,孩子们上体育课和学校组织活动,方便多了,此时的教室办公室齐全,虽有些简陋,但教学设备完整,校园独立,真正成为了一所初具规模的正规学校,学校大门向西面向淮舜路(后改向南的),现学校西墙外,还留有学校老的家属房,学校于1952年迁新校区,改校名为淮南市第二小学。

1953年,淮南师范开办,校址就在现在的淮南七中,淮师的学生因需要实习基地,因一路之隔的新建的淮南第二小学校园大距离近,很方便,经政府协调,双方搭成共识,淮师就在新建的淮南市第二小学内设淮师附小(一所学校两块牌子),在一个校园里有两所学校,随后学校交予淮南师范学校管理,1954年改名为:淮南师范附属小学,1955年改名为淮师第一附小,简称一附小,文革期间的1967年,淮师下迁农村,该校交予田家庵区管理,改名为:“育红学校”,1976年又改名为:“田家庵区第十五小学”至今。改革开放后,原淮南市第一小学,即田家庵第一小学也并入了田家庵十五小。

而“淮师附小”,1982年在市教育局的规划下进行了重建,校址在田家庵区龙湖北路6号,时任校长由特级教师陈云仙担任。

我们小时候一直称现田家庵十五小为“一附小”,现在如果你留意的话,还能听到老田家庵的人们称此校为“一附小”,小时候大院里的玩伴也有在一附小上学的,所以常常到这里玩,那时我见到的校园已有所改善,已是六栋灰砖灰瓦带走廊的教室和办公室了,上中学时,这儿是必经之路,那时不曾想过,一所学校的建立,曾伴随着许多人的辛勤与努力,他们对孩子们寄于了无限的期待与厚望!

为行此文,我特地去田十五小看一看,原先的一栋栋平房教室早已换成了漂亮的高楼大厦!这儿曾凝聚了几代教育工作者的心血,为淮南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衷心地感谢田十五小的缔造者,感谢为田十五付出努力和贡献的历代教职员工们!七十年的岁月,田十五为祖国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人才,放飞着许许多多孩子们的梦想,祖国与未来都植根在这里!盼望历史悠久的田十五小越来越好!永远成为孩子们展翅飞翔的翅膀

参考文献